新质生产力促进数字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优化路径
Value Implications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 Digital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ss.2024.138695, PDF, HTML, XML,   
作者: 勾满琴: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乡村振兴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igital Technology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在数字技术革命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具有更高的生产潜质。新质生产力不仅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还更深地渗透到农业和乡村领域,为数字乡村提供强大支撑。新质生产力对数字乡村的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要素、智能治理、融合产业和绿色生产等方面。但是数字化乡村建设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数据隐私与安全、技术普及与接受度、人才匮乏与培训需求、产业转型与合作难题等。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路径在于:政策法规的制定与调整、资源整合与配置优化、社会各界参与与沟通协作,以及风险预防与应对机制等方面制定关键措施。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technology revolution,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s an advanced innovation-led productivity, has a higher production potential.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not only gets rid of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path, but also penetrates deeper into th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fields,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the digital countryside. The empowering effec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n digital countrysid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innovative elements, intelligent governance, integrated industry and green production.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side also faces multiple challenges, including data privacy and security,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and acceptance, lack of talents and training need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cooperation difficulties. The main path to solving these problems lies in the formulation and adjustment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the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key measures in risk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mechanisms.
文章引用:勾满琴. 新质生产力促进数字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优化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222-22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695

1. 引言

国务院总理李强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农业农村的高度整合,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优化,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探析新质生产力对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意蕴、存在问题和路径选择的赋能作用,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新质生产力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意蕴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而数字乡村发展的目标是,到2025年,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日趋完善[3]。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在加速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农业农村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不仅提高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在不断丰富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2.1. 创新要素,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资源开发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首要特点。新质生产力紧紧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造和发明,通过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赋能,从而创造出更高效、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其中,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内生动力的转变,核心在于科技创新[4]。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为乡村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通过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手段,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乡村资源,包括土地、人力、自然环境等。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土地利用进行精准评估和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通过数字化管理和监控系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2.2. 智能治理,新质生产力助推智慧乡村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呈现出非线性突破和爆炸式发展趋势,并以迭代叠加的方式催化出新数字生态构成的数字社会。新质生产力正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优化,进而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建立智慧乡村管理平台,实现对乡村各项事务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例如,通过建立数字化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可以整合乡村资源和服务,提供一站式的政务、教育、医疗等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这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为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2.3. 融合产业,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数字生产

马克思说过,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着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的生产要素,还代表着对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优化组合。即相较于传统单一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简单的追加,新质生产力是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协同,也就是对技术、工艺和设备等进行有效组合,以创造出更具价值和创新力的产品和服务。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链的融合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和升级。例如,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可以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同时,发展乡村电商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4. 绿色生产,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生态环保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追求之一。新质生产力在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新质生产力倡导清洁生产、低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循环利用,新质生产力也致力于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新质生产力追求的目标,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手段。通过建立数字化的生态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新质生产力为数字乡村建设赋能的阻滞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化乡村建设已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数字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以下将从数据隐私与安全、技术普及与接受度、人才匮乏与培训需求以及产业转型与合作难题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为数字乡村赋能进行探析。

3.1. 信息安全与数据壁垒

一方面,数字化乡村建设中的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挑战。第一,在管理因素方面,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公开存在漏洞。第二,在技术因素方面,由于在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共享软件及共享设备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加之黑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窃取公民个人数据,这就导致公民隐私权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威胁[6]。在信息化进程中,大量个人、家庭以及乡村社会的数据被收集、存储和传输,如果这些数据泄露或被滥用,将严重侵犯居民的隐私权,甚至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混乱。另一方面,农村数据传输的方向一般都是自下而上,比较单一,缺乏对数据的客观性和及时性的保障。加之缺乏一个系统化的平台和有效的信息交换通道,一旦农村各部门之间存在封闭的利益观和本位主义时,便不会主动分享数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农村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数据不能开放共享,彼此之间就会形成“数据孤岛”。

3.2. 技术普及与接受度

互联网普及率从2012年的42.1%提高到2021年的73%,上网人数达10.32亿人[7]。这一数据表明,中国数字化进程正在迅猛发展。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也在限制新质生产力为乡村建设赋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8]。因此,尽管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但技术普及和接受度仍然是一个挑战。数字化技术的不平衡不仅存在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也存在于农村与农村之间。如何弥合城乡之间和农村与农村之间的数字技术鸿沟是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3.3. 人才匮乏与培训需求

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9]。新质生产力作为更加进步的生产力,对人才具有更高的要求。数字化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来支撑和推动,但目前农村地区人才匮乏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方面,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成果显著。但是,乡村振兴需要数字技术人才,人才流失让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难以发挥。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9]。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环境相对薄弱,难以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9]。人口流动数量庞大,但是对于乡村来说完全没有优势,甚至是负面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政策支持机制,为数字乡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4. 产业转型与合作难题

数字化乡村建设中,通过新质生产力进行产业转型和合作难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相对落后,与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据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显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例仅为2.3:1,相较于发达国家的3.5:1,我国农村产业链条延伸不足[10]。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以农业和初级农产品加工为主,第一产业未向后端延伸,第二产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尚未开发。因此,需要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同时加强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的合作与协同,共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4.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路径不仅关乎乡村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更牵涉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远规划。习近平指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11]在这一进程中,政策法规、资源整合、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合理安排和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4.1. 提高数字风险政策防范水平,破除数据藩篱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建设中,必须着眼于提高数字风险政策防范水平。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有为政府[12]。这意味着政府对于引导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建设中需要积极主动作为,及时调整过去存在的弊病,破除数据藩篱,促进不同部门间、不同地区间数据共享,实现数据的流通和互通。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政策体系,加强对数字化乡村系统的监管和风险评估,以应对潜在的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最终,既能实现数据共享,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又能保护农村居民的信息安全,从而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2. 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凝聚协同合力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得以赋能数字乡村发展的前提。基础设施是劳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建设大型科学装置和公共科研平台,推动连接、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加强适应人的更高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3]。应当加大对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智能物联网、数字化农业设施等,以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同时,需要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形成协同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其顺利实施和运营。

4.3. 健全乡村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体系

乡村数字化发展需要大量具备数字化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支持。需要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出发,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统筹推进,支撑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人才的培养、储备、流动、聚集为发力点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4]。因此,应当建立健全乡村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开展培训课程、设立奖励机制、引导高校开设相关专业等措施,以培养更多的乡村数字人才。同时,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从基层到高层、从实践到理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路径,为乡村数字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4.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乡村数字产业化

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以重要产业为载体,运用“数据+算法”赋能,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促进数智化技术与重要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产业业态不断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15]。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传统农村进行数字化改造,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数字产业化。这包括发展数字农业、数字农村旅游、数字农产品销售等新业态,探索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中的应用。同时,还要推动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乡村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9153.htm, 2024-03-12.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 支部建设, 2024(8): 4-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EB/OL].
https://www.cac.gov.cn/2022-01/25/c_1644713315749608.htm, 2022-01-26.
[4] 马俊峰, 马小飞. 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J]. 理论与现代化, 2024(2): 5-19.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9.
[6] 孙嘉睿.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环境下的公民隐私权保护研究[J]. 办公自动化, 2018, 23(9): 22-2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EB/OL].
https://www.ndrc.gov.cn/fzggw/wld/hlf/lddt/202211/t20221116_1341446_ext.html, 2022-10-28.
[8]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EB/OL].
http://www.agri.cn/zx/nyyw/202311/t20231127_8074705.htm, 2021-12-20.
[9]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1.
[10] 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J]. 新农业, 2020(16): 9.
[1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N]. 人民日报, 2021-10-20(01).
[12] 周文, 许凌云. 再论新质生产力: 认识误区、形成条件与实现路径[J]. 改革, 2024(3): 26-37.
[13] 李晓华.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形成机制[J]. 人民论坛, 2023(21): 15-17.
[14] 张辉, 唐琦.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J]. 学习与探索, 2024(1): 82-91.
[15] 杜传忠, 疏爽, 李泽浩. 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 经济纵横, 2023(12): 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