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观点及其影响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asic Viewpoints, and Influence of Neoliberalism
DOI: 10.12677/acpp.2024.138265, PDF, HTML, XML,   
作者: 吴沛益: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政策主张影响Neoliberalism Washington Consensus Policy Proposition Influence
摘要: 新自由主义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华盛顿共识”的出台,逐渐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的重要理论支撑。这一理论政策在经济上主张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反对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政治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在社会方面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新自由主义的传播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此来剖析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实质,正确认识和审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目的。
Abstract: Neoliberal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nternational monopoly capital to expand globally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ic landscap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This theoretical policy advocates for the liberalization, priv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opposes 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economy; It politically upholds the capitalist system, opposes public ownership and socialism and reduces social welfare spending in the social sector. The spread of neoliberalism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s of capitalist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analyze the essence of neoliberal theory and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examine the purpose of today’s capitalist society.
文章引用:吴沛益. 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观点及其影响[J]. 哲学进展, 2024, 13(8): 1765-177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8265

1. 引言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哲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古典自由主义,并在7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经济政策的主流思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凯恩斯主义在解决经济滞胀问题上的失败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它强调个人自由、私有制、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和公有制。在20世纪8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理论开始在全球盛行,从而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2. 新自由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和政治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它的出现和兴起,与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密切相关。

2.1. 凯恩斯主义失灵

凯恩斯主义在实践中的失败,成为了新自由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凯恩斯主义主张的国家经济政策不仅对战后初期恢复和重建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政府干预,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1]。这种扩张性政策加剧了经济的停滞和通货膨胀,使得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国家干预失灵”成为实施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后果。“滞胀”成为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根本原因是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扩张性政策。尽管凯恩斯主义在某些情况下能够缓解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事件对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人们开始质疑凯恩斯主义的有效性,并要求改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方式。

2.2. 经济全球化

凯恩斯主义自身矛盾的激化是新自由主义发展的内在原因,而经济全球化是其外在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逐渐从“国家垄断”转变为“国际垄断”,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扩张[2]。在两场能源危机的冲击下,资本主义经济暴露出其脆弱性,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整合,并对经济结构进行深度调整。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0年代初,拉美国家在债务危机的压力下,对国家经济结构进行改革,以减少债务负担并恢复经济的稳定;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对各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新自由主义理论努力寻找其发展的外在条件,试图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2.3.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经济因素,也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有其特定的政治背景与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是由三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衰落、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减弱以及资本主义未经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3]。随着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衰落,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原先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寻求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流,促进了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同时,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遭到了严重削弱。尽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有社会民主党的存在,但他们已不再对资本主义构成实质威胁,而是倾向于对其进行改良。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必要的,但是与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并未遭受同等程度的经济危机,因此国家对经济进行强有力干预的必要性变得不那么迫切。这些因素促使了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力量自由运作。

3. 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古典自由主义开始复兴并发展为新自由主义。这一阶段的自由主义更加强调全球化、市场化和私有化。它主张减少政府干预、放松管制和降低税收,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3.1. 新自由主义创立时期

随着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金融巨头和跨国公司逐渐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对市场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个体和小型企业的自由竞争,不是大企业的垄断,这使得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同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以及西方国家中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壮大,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要求推动新的理论发展,将其与新的经济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在这一背景下,以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哈耶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者主张,“经济自由和私有化,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以实现经济的繁荣和增长”[4]。这些观点与当时的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立,促使新自由主义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3.2. 新自由主义勃兴时期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导致经济进一步停滞和衰退。此外,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影响。冷战和军备竞赛导致了大量的政府开支和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困境。1974年爆发的“石油危机”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西方经济发展面临“滞胀”的困境。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它无法克服资本积累导致社会两级分化的冲突,即使引入政府宏观干预也难以解决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在经济滞胀时期,增加货币供应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因此凯恩斯主义政策在滞胀时期显得束手无策。随着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上台,新自由主义在美国和英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政治家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包括“私有化、减少政府开支、降低税率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和解决滞胀问题”[5],新自由主义的崛起得到了美、英两国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此外,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的失败,迫使这些国家向自由经济转轨,为新自由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会,这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3.3. 新自由主义政治化和向全球蔓延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科技革命使得生产力大幅提高,跨国公司和全球化的趋势也逐渐加强,为新自由主义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美国和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积极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新自由主义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逐渐走向政治化和国家意识形态化。1989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组织了一系列会议,邀请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国财政部以及拉美和东欧等地的学者和专家共同商讨对策。在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后,最终形成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提出了十条政策措施,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实施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和自由贸易等原则”[6]。“华盛顿共识”的形成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转变为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并在拉美和东欧等国家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自此拉丁美洲和俄罗斯成为了新自由主义向外扩张的试验基地,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强调个人主义,推崇私有制、反对公有制,倡导市场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倡导全球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以及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等方面。

4.1. 强调个人主义

哈耶克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基于个体的价值判断和准则来引导自己的行为,而这种价值判断应当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个人自由至上”[7]。新自由主义坚信,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应该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需要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以实现自身能力和机会的最大化。他们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的充分实现,认为这是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得以充分保障的基石。在分析社会政治问题时,新自由主义者将个人权利视为一个重要的尺度。个人行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才能激发出社会活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此外,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或社会通过强制手段对个人行动的干涉和控制。他们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多个独立个体组成的结构体,每个个体都享有自由,政府是这个结构化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质在于作为保护个人自由、确保个体权利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媒介和工具,而非个人自由的限制者。

4.2. 推崇私有制,反对公有制

新自由主义认为私有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他们坚信,只有通过实行私有制,才能真正确保人的自由得以充分展现和尊重。在私有制下,人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职业道路和生活方式,人们能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深耕细作,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在私有制下,私有财产得到了明确的法律保障,个人的经济权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自由主义认为,“当集体化的范围扩大,尤其是政府或机构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超过一定限度时,经济往往会遭受负面影响”[8],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往往伴随着过多的政府干预等问题,会削弱个体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进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在他们看来,公有财产在公有制社会中虽然名义上归人民所有,但实际上其管理和使用需要通过特定的机制和程序来进行,以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使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直接拥有对这些财产的支配权。

4.3. 主张市场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

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具备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他们的观点中,市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价格作为市场供需关系的直接体现,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此外,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他们认为政府的角色应限于制定和维护市场规则,过度的国家干预将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发展,降低生产力水平,还会限制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从而破坏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国家从宏观层面调控经济运行和调节收入分配,可能会破坏经济自由,削弱私人经济活动的创新力和活力,最终扼杀了“经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认为,这种干预对政治民主造成损害,侵犯个人权利,制约个人自由,而不受约束、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实现高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佳模式。

4.4. 倡导全球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

新自由主义所推崇的经济全球化,其实是推动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一体化,本质上是全球资本主义化。它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以西方为主导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从而确立一个以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为核心的全球秩序,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和繁荣。1990年提出的“华盛顿共识”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战略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新自由主义在坚定拥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价值观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对社会主义制度展开了激烈的抨击。在新自由主义的视角下,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民似乎被束缚在一种不自由的境地,他们感到被压迫、被奴役,这与资本主义所倡导的个体自由和权利至上的理念相悖[9]。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导致了政治权力的过分集中,从而使得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权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4.5.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新自由主义者在对待社会福利制度方面持有明确的立场,他们反对过度扩张的“福利”制度,并主张削减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在他们的观点中,社会福利制度的过度扩张会对政府预算产生沉重压力,导致财政开支的不断增加。这不仅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如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等。除了对财政的影响,新自由主义者还担忧福利制度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他们认为,过度的福利制度可能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依赖心理,进而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这种“福利陷阱”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产生消极影响。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依赖福利而不是通过劳动来获得收入时,社会的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将受到严重抑制。

5. 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传播无疑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广泛的社会反响,应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无可否认,新自由主义中包含了一些合理的元素,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并非全然积极,其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那些积极的一面。

5.1. 推行彻底的私有制,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主权

新自由主义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看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唯一合理模式,通过向社会主义国家兜售新自由主义改革模式和政策,试图在这些国家中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他们往往打着“自由化”“全球化”的旗号,却在实际操作中搞政治颠覆活动,试图瓦解和动摇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10]。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纷纷放宽市场准入,引入外资,加速私有化进程。这不仅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被外部势力所控制,更在政治上削弱了这些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让国际垄断资本能够更加便利地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为其推行霸权铺平了道路。此外,新自由主义用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塑造”和“规制”全球秩序。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新自由主义更是加紧了思想文化渗透的步伐,试图从根本上动摇和威胁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借助其广泛的理论体系和强大的国际话语权,大力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试图将其塑造为全球通用的普世价值。

5.2. 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经济社会动乱

新自由主义推行的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实施的过程中,并未如预期那样带来经济的全面繁荣和民生的大幅改善,反而暴露出了其深层次的弊端。过度的自由化和放松监管,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加剧了经济波动的风险。资源的分配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机制,而非政府的调控和干预,导致资源更容易被少数人控制,从而加剧了贫富差距。富裕阶层通过资本运作和金融手段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而普通民众则往往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11]。目前,最富有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远远超出了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其差距高达500多倍。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也暴露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理论体系——新自由主义的危害性。这场危机不仅加剧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剧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5.3. 加剧全球秩序失衡

新自由主义本质上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势力凭借其在经济、技术和资本等方面的占据主导地位,构建了一套为其量身定制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借助全球化这一进程,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实现了资本的对外输出和扩张。但这套全球秩序内在的失衡性日益凸显[12]。一方面,以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鸿沟。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资本,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被过度剥削、利润被严重压缩的困境,使得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市场波动,难以实现经济的自主发展和赶超。另一方面,这套全球秩序导致金融业在追求高利润的过程中过度发展,与实体经济脱钩。虚拟经济缺乏有效金融监管,在追求高回报的同时,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市场需求,形成了产业空心化、经济虚拟化、泡沫化等问题。

6. 结语

新自由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华盛顿共识”后的新自由主义更是极力推行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主张全球资本主义化。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理论体系,为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提供了合理的理论解释。对于新自由主义的错误主张及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防范意识,坚决抵制这种可能危害国家主权、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的思想输入。

参考文献

[1] 李绍猛. 新自由主义及其历史文化根源[J]. 理论视野, 2012(7): 65-69.
[2] 张晓红. 全球化中的新自由主义评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2(1): 78-83.
[3] 大卫∙科茨. 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J]. 反思马克思主义, 2002(2): 32-38.
[4] 杨玉成, 赵乙儒. 论新自由主义的源流、性质及局限性[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2, 7(2): 73-78, 103-104.
[5] 苏晔, 马晓韩. 超越新自由主义思潮——基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自由观念批判[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3(3): 1-8.
[6] 王永贵.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目[J]. 红旗文稿, 2015(5): 1+8-12.
[7] 哈耶克. 自由宪章[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75-76.
[8] 杨国亮. 经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危机[J]. 甘肃社会科学, 2012(6): 86-89.
[9] 刘卫军. 浅析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8(2): 62-66.
[10] 郇雷. 新自由主义民主的实质与危害[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9): 110-118, 160.
[11] 汪华.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弹性积累与福利国家体制适应性困境[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48(4): 40-47.
[12] 保建云. 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内生型危机[J]. 人民论坛, 2019(1):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