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浙江丽水农村电商为例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Empower Rural E-Commerc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aking Rural E-Commerce in Lishui, Zhejiang as an Example
摘要: 农村电商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等发展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农村电商发展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应用滞后、市场竞争力弱、农村人才流失等问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双重实施路径,即提升生产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具体发展路径包括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科技创新、强化品牌建设以及培育专业人才。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农村电商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Rural e-commerce is an important model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generally has problems such as weak infrastructure, lagg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weak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brain drain in rural areas. The proposa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rovides a new sol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 commerce, and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nables rural e-commerce and promot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ith a dual implementation path, that is, improving productivity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path includes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enhanc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engthening brand building and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refore,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the field of rural e- commerc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thus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文章引用:卢亚娜.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浙江丽水农村电商为例[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3): 6247-6256.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3773

1. 引言

2024年是“农村电商”一词提出的十周年,自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写入“农村电商”一词,农村电商便作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日益成为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十年间,我国各地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有创新也有挑战,逐渐出现疲软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1]。基于此,研究新质生产力在农村电商发展中的影响并充分发挥其赋能作用,对于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浙江丽水代表性农村电商“遂昌模式”和“丽水山耕”的分析,探究当前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从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和发展路径三重逻辑入手,厘清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2.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2.1. 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研究

“新质生产力”一词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省时所创造性提出的崭新概念,是着眼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所提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2]

当前学者们大多通过定性分析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内涵特征、生成逻辑、理论创新、发展路径以及时代意义等,研究角度主要包括:(1) 中国式现代化;(2) 高质量发展;(3) 乡村振兴等。

典型研究结论主要包括:

蒲清平[3] [4]认为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力主要包括三大要素,即“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要以科技创新涵养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自主创新“新引擎”,智能数字“新介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新阵地”和创新型“新素质”人才。

周文,徐凌云[5]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为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是相互推动促进的。

徐政,郑霖豪,程梦瑶[6]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延续与创新。新质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质态的生产力,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和以产业培育为主要着力点。该学者从机制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红利培育等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提出构想。

张震宇[7] [8]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对数字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具有重要赋能作用。该学者从调整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对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融合的理论逻辑。

2.2. 农村电商的相关研究

“农村电商”主要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将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同时也包括将农村的产品从农村运输到城市,或者实现农村间货物的交换,满足农民在农村居住地、乡镇等地方的线上消费需求。并且除传统的电子商务外,农村电商还涉及各种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产业互联网资源优势实现的新型营销渠道、生产销售模式等。因此,农村电商是指通过电子化手段进行农村商务活动的一种经济贸易方式[9]

2014年,“农村电商”一词首次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村电商作为新引擎持续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学界对于农村电商的研究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农村电商的作用;(2) 农村电商发展模式;(3) 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等。研究角度也从经济学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学、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跨学科领域。

典型研究结论主要包括:

郑晶玮,邱毅[10]认为发展农村消费电商对于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品质、缩小城乡数字差距、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此提出几方面对策建议。

周瑞[11]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调研的方法,对精准扶贫战略下陕西省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及路径展开研究,对电商扶贫从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提出侧重点。陈宇[12]运用共享经济理念,对农村电商发展模式进行优化,有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狄琳娜[13]通过识别中国农村产业发展中的难点,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农村电商促进乡村振兴长效服务体系的设想,构建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中国农村产业振兴人、财、物、技术及资金融通的服务体系,设计解决上述难点的制度方案和保障机制,有力地促进产业振兴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实现中国农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目标。

2.3. 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农村电商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新质生产力正逐渐成为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2024中国农产品电商高层研讨会上,我国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王小兵[14]指出,“农村电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拓展空间、挖掘潜力,应持续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催生新的细分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农产品电商形成新的质态。关键是要坚持‘数实融合’,用好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电商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产品电商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2024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中指出,数字电子商务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洪涛[15]认为“‘数商兴农’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电商和农产品电商转型升级过程中,‘数商兴农’就是当前新质生产力。”

综上,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理论研究正在不断深化,但关于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以上研究,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选择浙江丽水代表性农村电商进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以期为其他农村电商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3. 浙江丽水农村电商的实践案例分析

3.1. 浙江丽水农村电商的基本情况

浙江作为电子商务起步较早的地区,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且在2014年“农村电商”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后,浙江农村电商迎来蓬勃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与政策支持下,浙江省各地立足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大力推进电商项目建设[15]。在这种大环境下,丽水结合山区经济发展实际,将农村电商与人、货、场三大核心要素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丽水特色的农村电商发展之路,成为全国农村电商的发源地和先行地、浙江唯一的农村电商创新发展示范区。

多年来,丽水始终植根农村、服务农民,依靠“抓创业培训”、“抓龙头培育”以及“抓协会建设”三大秘诀培养农村电商人才[16],被誉为农村电商发展的“摇篮”,先后孕育出闻名全国的“遂昌模式”“丽水山耕”,为全国农村电商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示范样板。

2023年第七届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大会在浙江丽水举办,大会上丽水分享成功案例、传播实践经验,提出农村电商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着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两端,在未来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2. 遂昌模式

浙江遂昌,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隶属丽水市。遂昌自然环境独特,拥有众多优质的农特产品。早在2005年开始,遂昌就有网商自发经营淘宝,按照“生产方 + 服务商 + 网络分销商”的模式销售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农村电商进入初步发展时期。

2010年,潘东明、潘君跃等几位“草根”创业者回乡积极投入电子商务行业,获得遂昌县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2010年3月,遂昌正式成立网商协会,为当地青年淘宝创业者提供培训,帮助其就业创业,志在让当地农产品行销全国。

2012年底,协会已经拥有1200多家网商会员,会员电商交易额达到1.5亿元,“协会 + 公司”的本地电商模式初步形成,网商主要销售当地特色农特产品,如红薯、竹炭、山茶油等。

2013年,在遂昌政府、协会和阿里巴巴的三方联动下,阿里巴巴特色中国遂昌馆成功上线,农村电商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7]

此外,遂昌还采用“线下 + 线上”双线并行的模式,助推当地农村电商进一步发展。推出了“赶街”模式,即线下共建农村电商服务站,为村民提供代买等电商服务;线上提供农产品销售平台,帮农户建立个人品牌,让农产品直面消费者。

综上,遂昌逐步摸索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遂昌模式”,即一条以农特产品为特色、多品类协同发展、城乡互动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道路,形成了以“政府扶持”、“协会主导”和“淘宝合作”为特征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探出了一条新路子。

“遂昌模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够立足本土特色打造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县域各个产业的“触网”转型。其中,本地化的综合服务,是电子商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打通多个平台,连接线上线下,协调供应商、物流、银行和政府等众多平台提供支撑服务,才能合力驱动县域经济发展。

当然,在看到“遂昌模式”独特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到“遂昌模式”农村电子商务仍存在部分问题,譬如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有待进一步加强,网店协会的正确地位如何确保值得商榷,农村电子商务品牌化经营策略有待调整等[18]

3.3. 丽水山耕

浙江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部,素以山多闻名,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丽水农特产品丰富,据统计,丽水有7000多个农业主体,2800多个农业品牌,但是真正能卖出去的农产品却很少。针对这一现实背景,丽水市委政府、丽水市农投公司开始着手打造“丽水山耕”农业区域公用品牌。

2014年10月,丽水市政府举办“丽水山耕”媒体发布会,“丽水山耕”品牌正式亮相,这是丽水市重磅打造的、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地市级区域共用品牌。

“丽水山耕”是通过政府扶持成立丽水市生态农业协会进行运作的,由协会注册“丽水山耕”品牌商标,并委托国有独资的丽水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营[19]。兼具政府背书的权威性与行业约束的规范性的同时,还具市场主体的灵活性。“丽水山耕”能够紧跟电商、直播潮流,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通全渠道营销矩阵,搭建农产品销售网络。

线上,“丽水山耕”通过搭建“网上农博”平台,实行“创客培育”工程,按照“抖音 + 短视频 +直播”等网红电商模式,搭建以“四仓四配两中心”为标准的冷链物流体系,有效推进“丽水山耕”扶贫馆、“丽水山耕”天猫旗舰店的运营,实现年销售500万元,带动销售额2000万元,推动农产品电商的良性发展[20]

线下,“丽水山耕”整合各地市场、政策资源,将长三角地区作为目标市场,通过与盒马生鲜、绿城集团、联华等大型供应链公司对接,举办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截至目前,按照传统门店销售模式,“丽水山耕”已经在上海、杭州、宁波等省内外多个城市开设旗舰店、线下营销网点,推动丽水农特产品走出山区。

综上,“丽水山耕”品牌的创建与运营,有效破解了丽水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品类多而散、主体小而多、市场竞争力弱等难题,为其他山区农村电商发展也提供了新思路。

4.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理论模型构建

表1所述,是笔者通过对农村电商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分析,结合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理论逻辑,提出相应的农村电商发展路径,从而构建的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理论模型。下述章节将对本理论模型展开进一步做具体分析。

Table 1.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nabling rural e-commerce

1.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理论模型构建

农村电商现实挑战

农村电商理论逻辑

农村电商发展路径

物流体系不够完善

提升生产力

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智能化物流体系

科学技术不够创新

提高科技创新:推进电商数字化转型

品牌特色不够明显

优化产业结构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

电商人才不够专业

培育专业人才:培养高素质电商人才

4.1.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理论逻辑

4.1.1. 提升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

传统农村生产模式由于受到传统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的制约,难以实现高效率生产,故而农村电商发展效率较低。如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农村生产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新质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综合改造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促进农村地区信息对称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农业设备等技术手段,农民可以更精确掌握土地和气候信息,从而优化种植和养殖计划,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所以需要从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关系三个维度对农村电商进行变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质量发展。流通经济学家丁俊发表示:创新农村电商的模式与场景,需要从人才、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着手。首先,要培育一批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增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其次,要充分使用新型生产工具,掌握核心技术,赋能农村电商新发展。最后,要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能高效配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14]

4.1.2. 优化产业结构: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融合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已经成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的关键逻辑。传统农村产业结构存在资源单一、产业单一、收入单一等问题,而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将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

首先,新质生产力赋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村电商平台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全新途径,使得农产品不再仅限于传统的销售渠道,能够通过电商平台走出乡村、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此外,数字化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技术手段也为农村产业提供新的优化方向,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赋能,为传统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可以推动产业融合,实现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仅会带动农产品、农副产品的销售,还能促进乡村旅游、乡村特色产品制造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电商平台的整合,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比如,在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下,农村电商能够以一种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将乡村农特产品、旅游资源等推向外地市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最后,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也将改变农民就业形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随着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农民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的生产者,还可以充当电商平台的经营者、物流配送员、线下服务提供者、线上售后顾问等多重角色。这不仅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整体收入水平,而且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实现了农村人才、技术和资本的有效结合。

综上,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理论逻辑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这不仅可以改变传统农村产业的单一结构,还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形态的优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这一逻辑将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促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4.2.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现实挑战

4.2.1. 基础设施薄弱:物流体系不够完善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过程中,农村电商营商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尤为突出。尽管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但各乡村地区间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且总体上仍明显落后于城市。

首先,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地域辽阔,许多物流公司在实际配送过程中只到县城,无法深入到农村地区,乡村和偏远城镇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仍然是物流公司的一大困境。并且通常来说,物流单量越密集物流费用越低,对于农村电商来说,物流的密度相对分散,因而物流费用比较高,时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其次,农村电商物流配套设施相对匮乏。目前我国农村大多仍以分散型、家庭型小农生产模式为主,缺乏高效运作的上行销售市场、物流链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如大型仓储物流中心、恒温冷库等。譬如,在丽水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物流业起步晚,大型农产品物流基地尚未成型,导致当地生鲜、冷鲜的配送种类相对较少,基本以食品与医疗药品两大类为主,且范围有限、成本较高。

综上,当前农村物流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末端服务能力不足、配送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农村电商发展亟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物流体系,提升发展质效,迈向高质量发展。

4.2.2. 技术应用滞后:科学技术不够创新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进程中,我国农村电商普遍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应用滞后的困境。

首先,农村电商创新理念相对匮乏。农村电商运营人员多为本土从业者,他们的观念相对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较弱。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较少,限制了农村电商的创新发展能力。因而当前多数农村电商仍是按照传统电商的发展模式运营,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技术上,暂时都无法与城市电商分庭抗衡。

其次,农村电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农村电商行业领域内还缺乏许多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例如,在农产品溯源、物流配送、支付结算等方面,缺乏针对农村电商特点的创新技术,这也使得农村电商难以与城市电商竞争,也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大规模与服务范围的能力。

最后,农村电商技术应用相对滞后。农村电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网络覆盖不均衡、宽带速度较慢等问题仍然存在,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和服务质量。许多农村地区依然无法实现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这使得农村电商平台的使用与推广受限。

4.2.3. 市场竞争力弱:品牌特色不够明显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进程中,我国农村电商又存在品牌特色不明显、市场竞争力弱的困境。

首先,农村电商产品品类单一、同质化问题严重。由于农业产品的生产普遍具有聚焦性的特点,导致农村电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销售品类单一、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在农村电商平台上,往往会出现多个卖家同卖一类商品的现象,产品品牌优势缺乏,店铺竞争力不足。

其次,农村电商品牌建设能力不足,品牌特色不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将近2000多家农村电商品牌,且主要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申报的。但是,在这些品牌当中,像“丽水山耕”这样真正能够被叫得出名字的品牌却少之又少。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农村电商品牌特色不够明显,在品牌建设当中存在品牌定位模糊、品牌投入不足、品牌传播渠道有限等问题。

此外,农村电商的准入门槛较低,监管力度相对较弱。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分散、产品来源分散,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品控标准,导致品质监管难度加大,监管部门面临辖区范围广、监管对象众多的挑战,很难实现有效监管。

综上,面对农村电商市场竞争力弱这一困境,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加强品牌特色建设,增强品牌监管力度,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是当前农村电商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4.2.4. 农村人才流失:电商人才不够专业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进程中,农村人才流失、电商人才不够专业是我国农村电商面临的又一困境。

首先,乡村地区“空心化”问题严峻。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也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加剧了乡村地区“空心化”问题。

其次,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更为突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比分别为23.81%、17.72%,分别高出城镇7.99%、6.61%,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21]

再者,农村电商人才“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在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通过升学、参军等途径进入城市体系工作生活,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多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这些本土从事电商的人员学历普遍较低,专业技能不强。导致很多农村电商企业在经历初期的高速增长后,专业人才后继乏力,对农村电商的发展的桎梏作用日益凸显。

于此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就业环境相对较差,缺乏足够的从业吸引力,从外面引进高水平专业电商人才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当前我国农村电商普遍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4.3.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发展路径

4.3.1. 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智能化物流体系

新质生产力推动基础设施完善,构建智能化农村物流体系。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也不断完善。在农村地区,新质生产力不但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完善,还为智能化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条件。

首先,通过科技赋能,采用“互联网 + 物流”的方式,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要将5G、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品与物流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物流体系。在物流行业投入自动分拣机器人、新能源配送车、多功能货架、智能收发件等终端设备,增强服务能力,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其次,通过信息赋能,促进资源整合,实现农村电商物流共享。整合农村现有的物流资源,对乡镇快递物流点和县级物流配送中心进行改造,建立发展县镇级电商服务中心。加强“邮快合作”,借助邮政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平台共享信息,使得各电商企业能够通过制定合理的配送方案互通有无,共享仓储、配送等服务,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综上,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要将科技赋能与信息赋能相结合,构建以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农村智慧物流体系。加快推动物联网、冷链技术、云计算、5G技术、大数据等现代物流技术在农村物流网络中的应用,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能化物流体系。

4.3.2. 提高科技创新:推进电商数字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推进电商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创新当中,在农村电商发展进程中,新质生产力不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而且为电商数字化转型提供动力。

首先,增强农村电商创新理念。开展农村电商创新理念的宣传教育,组织创新创业分享交流活动,鼓励创业者和企业家勇于探索和创新,积极培育电商数字化人才,促进农村电商行业形成积极、乐观的创新氛围。

其次,开展技术创新能力培训。建立农村电商技术支持基地、农村创新孵化基地,推动前沿科技理念与农村电商的实践相结合。增加对农村电商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农村电商的应用,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最后,提高农村电商技术应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和网络速度,完善电子支付系统,加强物流配送能力,为农村电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持。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投入农村电商行业,推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科技创新。例如,引入智慧农业、农产品溯源技术等,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品牌竞争力,为农村电商提供优质产品,促进电商数字化转型。

4.3.3.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

品牌建设对于电商行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农村电商,能够帮助其快速打开知名度,推动农村电商行业迅速发展。所以,要发展农村电商,就需要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

首先,对农村电商品牌做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从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宣传和品牌管理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农村电商品牌,避免产品同质化,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其次,重视对农村电商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注重对农村电商品牌的管理和保护。通过广告、社交媒体以及公关活动等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受众群体及用户画像进行分析,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通过注册商标、申请专利等方式,维护品牌的合法权益。树立危机管理与防范意识,时刻关注舆情,及时处理品牌危机事件,维护品牌的声誉及形象。

最后,提高农村电商准入门槛,加强对农村电商的品质监管。农村电商自身在品牌建设中要重视对全产业链的一体化管理,推动农村电商产品种植、生产、销售、溯源等环节协同发展,制定统一的品质标准,提升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和品质保障能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对农村电商进行有效监管,促进农村电商全行业的积极竞争。

4.3.4. 培育专业人才:培养高素质电商人才

新质生产力“新”在人才,要通过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电商人才,提高农村电商的专业化程度。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人才流失以及电商普遍缺乏既精通技术又懂得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一情况,必须培养具有本土特点的、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电商人才。

首先,加大农村电商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电商氛围。政府应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多种形式的政策扶持,激励大学生返乡投身电商创业。农村电商行业协会应制定完善的薪酬体系和晋升机制,提升农村电商人才的薪资待遇,引进高素质电商人才。社会应提供更多专业的电商培训与学习机会,提高农村电商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其次,重视农村老年群体,化老年人口为动力。开展针对老年人的电商培训计划,教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基本操作,以及如何进行线上购物、支付等电商技能。鼓励老年人参与农村电商创业活动,发挥其在传统乡村生活方式、手工艺制作等方面的优势。

再者,健全人才培育体系和载体,增强电商人才的“自我造血”能力。毫无疑问,当前高等院校是培育未来电商行业人才的主阵地,必须重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的作用。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解决农村电商发展中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

5. 结论

在农村电商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促进高质量发展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蓬勃发展。然而,当前在农村电商的发展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应用滞后、市场竞争力弱、农村人才流失。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科技创新、强化品牌建设以及培育专业人才。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索新质生产力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实际效果,更好地利用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与电商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几个切入点[N]. 人民政协报, 2024-04-08(003).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4-02-02(001).
[3] 蒲清平, 黄媛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6): 1-11.
[4] 蒲清平, 向往.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1): 77-85.
[5]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 1-13.
[6] 徐政, 郑霖豪, 程梦瑶.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9(11): 51-58.
[7] 张震宇.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 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 38(4): 11-21.
[8] 张震宇.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 转型逻辑与实施路径[J]. 学术交流, 2024(1): 93-107.
[9] 刘可.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J]. 经济体制改革, 2008(6): 171-174.
[10] 郑晶玮, 邱毅. 促进我国农村消费电商发展的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 2022(5): 131-132.
[11] 周瑞. 精准扶贫战略下陕西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9, 32(6): 41-45.
[12] 陈宇. 运用共享经济理念优化农村电商发展模式[J]. 人民论坛, 2019(23): 88-89.
[13] 狄琳娜. 中国农村产业振兴体系构建——难点识别、体系架构与制度保障[J]. 社会科学家, 2018(8): 43-48.
[14] 白舒婕.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涌动“新”力量[N]. 国际商报, 2024-03-20(002).
[15] 池永清. 探索农村电商“丽水经验”促进山区经济科学发展——浙江省丽水市农村电商发展实践与启示[J]. 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 2017(4): 53-54.
[16] 陈越. 农村电商“浙里”腾飞[J]. 浙江经济, 2015(14): 36-37.
[17] 戴小鹏, 陈灿. 农村电子商务[M]. 湖南: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9: 53-60.
[18] 周建良. “遂昌模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 电子商务, 2016(1): 36-37, 46.
[19] 施璐敏, 王哲跃. “丽水山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路径研究[J]. 丽水学院学报, 2018, 40(6): 19-22.
[20]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数字赋能 青春集聚“丽水山耕”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EB/OL]. 2022-12-30.
http://www.brand.zju.edu.cn/2022/1230/c57338a2705561/page.htm, 2024-05-03.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这些数据事关“老”话题[EB/OL]. 2021-05-12.
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45021/content.html, 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