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功勋荣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National Merit and Honor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摘要: 国家功勋荣誉获得者优秀事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教育法的运用体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力量的重要保障。功勋英雄的鲜活事迹所展现的爱国主义、奋斗精神和劳动精神,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指向。要将功勋人物的先进事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从育人效度、广度、力度三个方面出发,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构建系统育人格局,通过课外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
Abstract: Integrating the outstanding deeds of national meritorious honor recipient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education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gather the powerful forc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patriotism, struggle spirit and labor spirit shown by the vivid deeds of meritorious heroes are the content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advanced deeds of meritworthy figur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validity, breadth and intensity, make good use of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main channel, build a systematic education pattern,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rough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and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王亚珍. 国家功勋荣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374-38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715

1. 引言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英雄人物的功勋表彰,通过弘扬英雄人物身上所展现的忠诚爱国、奉献担当、奋斗不息的人格魅力,推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社会风气,凝聚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国家功勋荣誉获得者的光荣事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发挥其育人价值,并进一步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本领担当。

2. 国家功勋荣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运用和发挥功勋荣誉表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功勋荣誉表彰的激励功能动员和引领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在勤劳大众中树立模范典型,提升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情和干劲;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注重对群众科技创新意识和社会发展理念的培养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求,对先进典型进行荣誉表彰则在很大程度上弘扬正确价值观念,实现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改革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功勋荣誉表彰则在人民群众的价值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度性安排在给予英雄模范人物的肯定和嘉奖的同时,也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价值标杆,在全社会营造争做先锋、学习先进的积极氛围。

2.1.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标准,生动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发展的重要取向,集中体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更加多样,对人民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友谊勋章”以及“国家功勋簿”组成的功勋荣誉表彰,其获得者是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他们的鲜明品格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不渝信仰和持之以恒践行的典型代表,他们以实际行动表达自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他们的优秀事迹则是极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写照。而功勋荣誉表彰的全过程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内涵。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这种制度化、合法化的安排蕴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价值引领的生动体现。由此可见,建立国家功勋荣誉教育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相一致,在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表彰制度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契机,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追求,将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引向深入。

2.2.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个人人生轨迹的发展方向,更关乎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进程。国务院发布的白皮书呼吁广大青年道:“新时代中国青年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2]。大学生群体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极易干扰大学生积极向上理想信念的培育,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错误思潮推波助澜,实现倍增效应,冲击作为网络活跃群体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例如,“躺平”“摆烂”等网络流行语的涌现向大学生传递负面的人生观念,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消极影响。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主要嘉奖在我国经济、教育、科技、卫生、外交、国防等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功勋。他们身上所传达出的爱国、奉献、奋斗、忠诚的鲜明品格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典型素材,通过礼赞英雄,在大学生群体乃至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学习先进、争当表率的浓郁氛围。功勋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所彰显的将个人理想熔铸到实现社会理想中去、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追寻个人价值、将个人“小我”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我”中去的意志,是他们坚定的理想和执着的信念的体现,是功勋英雄人物鲜明的精神标识,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目标相符合。不论是对功勋英雄人物授予荣誉称号,还是表彰奖励,都具有浓烈的教育色彩和辐射功能,引导大学生向英雄看齐,自觉审视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将内在的自我感受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追求,鼓励大学生将青春奉献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3. 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更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繁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加速发展而接续奋斗、勠力共为。对功勋人物进行表彰贯穿着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体现了我国在经济、社会、国防、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离不开这些英雄人物的杰出贡献。对英雄人物的表彰,体现出国家对社会栋梁和民族英雄充分的尊崇的同时,勾连起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实践场域,能够发挥价值凝聚的共振效应,厚植“力量源于团结、事业成于奋斗”的价值根基[3],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全体人民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感、群体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强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向心力,集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复兴伟力。

3. 国家功勋荣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指向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功勋荣誉表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对人民群众的价值引领和行为导向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国家功勋荣誉教育以榜样教育的方式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奋斗精神、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加强国家功勋荣誉教育,发挥功勋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对于激发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3.1.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人们进行热爱祖国和效忠祖国的价值灌输的活动,培育受教育者对民族、国家、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对于英雄人物的表彰活动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功勋英雄心怀祖国,他们既是爱国爱党的忠诚拥护者,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维护者和模范实践者[4]。对他们的表彰是对心怀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爱国主义信仰的肯定,这一过程就是在社会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功勋英雄的嘉奖能够有效激发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文明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引导他们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在激励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例如,“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主动请缨到达排雷前线,以为国家、为百姓做出的贡献为标准来衡量人生的意义,对杜富国的嘉奖能够引起大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促进大学生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挥感召功能,向大学生传输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情感,培养大学生群体为国家发展建功立业的内生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2. 注重奋斗精神教育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所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广大人民齐心协力、顽强奋斗的结果。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特质,自古以来就得到高度尊崇,从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5]。奋斗精神始终是刻在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里的文化基因。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仍需加强奋斗精神教育,勇于拼搏,顽强奋斗,追随时代脚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担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人民至上的奋斗目标、奉献社会的奋斗方向、创新创造的奋斗方式、苦干实干的奋斗基础[6],以奋斗的青春涵养个人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奋斗精神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不竭动力。功勋模范作为社会道德标杆,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具有重要的共振效应。国家功勋荣誉获得者更以自身的行动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奋斗、为谁奋斗、怎样奋斗的人生价值问题。他们将全部人生精力投入到国家科技、航天、农业、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深藏功与名,以自身奋斗书写国家发展新篇章。例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奋斗在一线,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完成核潜艇技术突破和后备人才的培养,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功勋荣誉获得者的先进事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素材,其中饱含的奋斗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对先进典型的表彰,向大学生展现了敢于拼搏、敢于斗争的良好精神风貌的同时,更有利于大学生厘清意识形态边界,消解错误思潮影响,为大学生培养奋斗精神树立榜样。

3.3. 凸显劳动精神教育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根本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观点。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是基于劳动人民投身劳动创造的结晶,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精神写照,是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竭血脉,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勤俭的民族禀赋和文化根脉。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就,更是劳动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劳动人民创造。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为内涵的劳动精神是价值导向、情感导向、实践导向、道德导向的有机统一,是有效动员广大劳动人民拼搏奋斗的精神动力。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获得者身上所承载和体现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品质,体现了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他们的典型事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鲜活教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奔赴在田间地头,研究水稻技术,正是袁隆平的辛勤劳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将功勋模范的先进事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塑造大学生崇尚劳动的自我认知,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需求,强化热爱劳动的坚强意志,形成诚实劳动的日常习惯。在高校劳动精神教育中添加功勋模范的元素能够使大学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将其精神特质转化为自我效能,激励大学生投身到劳动实践中去,体会劳动不易的同时,避免掉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陷阱,在劳动实践中追求内在素养的提升,找寻自我价值,激发大学生以自身劳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价值信念。

4. 国家功勋荣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国家荣誉表彰获得者的优秀事迹具有强烈的育人价值属性,他们自身更是高尚品格和积极向上的代表,对他们的优秀事迹进行表彰和嘉奖能够以其人格魅力充分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增强其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培养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将荣誉获得者的优秀事迹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挖掘和运用其所蕴含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充分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通过育人效度、广度、力度的提升,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效应。

4.1. 高校课程融入长效化,增强育人效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课堂为育人主渠道,将功勋英雄的事迹融入思政,实现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所传达的价值理念有效转化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追求。高校思政课堂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好育人方向,从功勋模范中提炼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相契合的价值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时代性、生动性,完成立德树人的高校育人目标,确保大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英雄模范的精神,能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功勋模范所展现的爱国奉献、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高尚人格,作为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有效利用,能够帮助大学生自觉自发地实现从理论学习到信仰塑造的转变[7],激发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的热忱,将信仰塑造升华为实践引领。

高校各专业课教师都应树立培养大学生的育人使命,对功勋表彰人物的个人事迹进行深度挖掘,实现其要素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相结合,根据学科特点,找准各行各业英雄人物融入专业课程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的作用,深化高校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向同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风貌,鼓励大学生深耕自身专业领域,在各个岗位中发光发热。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力军,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不论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提升思政课胜任力,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要增强政治素养,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的同时才能将国家功勋荣誉获得者的英勇事迹这一重要思政课资源讲深讲透。还要有家国情怀,将其融入思政课堂时要有传道情怀,将思政课上成“有温度”的课才能引导和打动学生,提升课程质量。

4.2. 功勋模范育人体系化,拓宽育人广度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文化价值,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优势[6],能够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青年人才提供精神滋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有意识的将功勋模范的事迹、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建筑设计、导览海报、文创产品等日常亲切的方式融入学生生活中。

党员干部和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统筹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工作作风和价值观念影响着青年学生特别是处于“拔节育穗期”大学生的价值培育,自身应该增加对榜样典型的学习,将榜样的精神外化为行为实践的同时,引领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先锋的积极氛围。对于各个空间视域内通过造谣、抹黑等各种方式侮辱英雄模范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都应及时、有效的发挥自身文化治理的功能,避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大学生群体既作为我国网民群体中最活跃的部分,更应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不论是全社会范围内的主流媒体,还是校园媒体,都要对功勋人物故事的深度挖掘,以短视频、公众号、学习APP为传播载体,以生活化、特色化的方式广泛宣传英雄模范光辉事迹、卓越功勋以及所承载的人格魅力,引发大学生心理认同,继而引领大学生价值培育。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政府部门的文化治理、网络媒体的宣传引导,全力打造育人共同体,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发挥模范事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同时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4.3. 课外实践学习常态化,深化育人力度

课外实践活动是思政课堂的教学延伸,更是课堂教学内容外化于行的过程。课外实践在拓宽教学场域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功勋英雄人物的认知,实现知行合一,提升育人实效性。高校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和沟通,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实现本地教育资源的高度整合,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相关教育基地的参观和实地调研活动。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功勋模范人物,开展先进典型专题报告会、主题宣讲活动、各种教育培训活动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贴近学生,增强功勋模范形象塑造的生动性,在创设育人情境中引起学生强烈情感共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演讲比赛、主题团日活动,在实践淬炼中不断深化课堂理论认识,形成关于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崇尚英雄的独到见解。可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重走英雄路等活动,以亲身体验实现课堂内外相补充、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相印证的榜样教育体系,用实践的方式涵养价值选择,将所学所想投入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入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 结语

国家功勋荣誉教育是一种以制度性的安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其具体的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凸显其爱国主义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劳动精神教育的优势,再以具体化的措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广度和力度,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9-3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9.
[3] 艾楚君.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价值[J]. 人民论坛, 2022(24): 67-69.
[4] 蔡中华.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意蕴、内容指向与实践理路[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3): 123-129.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54.
[6] 李正军, 殷闽凡. 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三重维度[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 40(1): 152-157.
[7] 曾骊, 曾燕波. 国家荣誉制度之于当代青年价值培育的体系建构[J]. 中州学刊, 2023(10): 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