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实践研究
Innovative Practices Research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Immersive News Reporting
DOI: 10.12677/design.2024.94475, PDF, HTML, XML,   
作者: 赵佳文: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交互设计沉浸式新闻报道Interaction Design Immersive News Reporting
摘要: 在全球化设计趋势与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交互设计在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实践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沉浸式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前沿的新闻报道模式,它颠覆了传统新闻的线性叙述,为受众构建出一个可交互的虚拟环境,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新闻事件,从而获得深度感知和情感共鸣。本研究致力于探索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搭建传统新闻报道与现代数字技术融合的桥梁,展示交互设计如何深化个体认知与情感体验,促进文化认同与社会连结,以期在全球化交流中展现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design trends and the flourishing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novative practices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news reporting have become a focal point for both academia and industry. Immersive news reporting, as a cutting-edge model of journalism, disrupts the traditional linear narrative by constructing an interactive virtual environment for the audience, enabling them to experience news events as if they were present, thus achieving deep perception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This research is dedicated to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design in immersive news reporting, building a bridge between traditional news reporting and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 showing how interaction design can deepen individual cognition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promoti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cial connection, and showing the unique charm of news reporting in glob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赵佳文. 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实践研究[J]. 设计, 2024, 9(4): 299-304.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4475

1. 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不再仅仅是文字与图像的静态组合,而是逐渐演化为一种多感官、互动式的体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互设计的兴起,新闻媒体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更重塑了新闻报道的叙事模式,使得观众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深入事件现场,体验前所未有的真实感与参与感。如何在沉浸式环境中有效传达新闻信息,如何设计交互界面以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以及如何平衡技术与伦理之间的界限,成为了交互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实践与价值构建,通过分析现有的案例,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论。以期推动新闻传播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公众对复杂新闻事件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同时,期望为沉浸式新闻报道的交互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操建议,帮助新闻从业者和设计师更好地把握技术与内容的融合点,创造出既具创新性又负责任的新闻产品。

2. 交互设计与沉浸式新闻报道

2.1.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它定义了两个或多个互动的个体之间交流的内容和结构,使之互相配合,共同达成某种目的[1]。交互设计努力去创造和建立的是人与产品及服务之间有意义的关系,以“在充满社会复杂性的物质世界中嵌入信息技术”为中心。交互系统设计的目标可以从“交互性”和“用户体验”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关注以人为本的用户需求[2]

交互性(Interactive)运用不同的领域其含义是不同的。交互性主要运用于计算机及多媒体领域,交互性强被誉为互联网络的最大的优势。简单来说,在网络传播中,受者能够通过多种输入输出方式与系统或者其他受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双向交流的特性被称为网络交互性。从传播的基本模式来看它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传者发出讯息,并通过受者的反馈来确认传播的效果;而受者不但接收讯息,而且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反馈。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纯主观感受[3]。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实验来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技术创新形态正在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越来越得到重视,用户体验也因此被称做创新2.0模式的精髓。用户体验也是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

2.2. 沉浸式新闻报道

沉浸式新闻是一种前沿的新闻报道模式,它颠覆了传统新闻的线性叙述,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360度全景视频等高科技手段,为受众构建出一个可交互的虚拟环境。沉浸式新闻的核心理念在于让受众不仅仅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身临其境地体验新闻事件,从而获得第一人称视角的深度感知和情感共鸣。

该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Nonny de la Peña提出,她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让人们在新闻所描述的事件或情景中获得第一人称体验的报道形式[4]。随着技术的进步,沉浸式新闻正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报道难以亲身体验或危险的新闻事件时,其独特优势尤为显著。沉浸式新闻通过高度仿真的视听环境,配合触觉反馈等技术,创造出强烈的“在场感”,无论是战争前线的紧张气氛,还是自然灾害现场的震撼景象,都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

沉浸式新闻的实践分为全景新闻和虚拟现实新闻两大类。全景新闻通常利用手机、电脑等便携设备,通过手指滑动或鼠标操作与新闻内容互动,受众可以自由探索360度全景视角下的新闻现场。而虚拟现实新闻则需借助专用的可穿戴设备,如VR眼镜或头盔,提供更加沉浸和立体的体验,用户仿佛置身于新闻事件的核心,与环境进行直接的互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媒体生态的演变,沉浸式新闻正逐步成为新闻业创新的重要方向,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

3. 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创新路径

3.1. 多感官融合设计:从单一视听感知到全面沉浸式体验

传统的新闻报道主要依赖于视觉(图像、视频)和听觉(声音、解说)两种感官通道来传达信息。这种模式虽然直观且有效,但缺乏深度互动性和情感上的直接连接。观众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与新闻事件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也无法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信息的呈现方式。这种模式往往局限于二维或三维的可视化展示,缺乏深度交互和情感投入。

随着技术的发展。观众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新闻事件,通过360度全景视频和空间音频技术,感受新闻现场的每一个细节。交互设计的另一大贡献在于促进情感共鸣和互动叙事的结合。观众不仅能“看到”和“听到”新闻,还能“感受到”并“参与到”新闻中。通过选择不同路径或与虚拟人物互动,观众可以影响故事的发展,这种参与感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5]

《纽约时报》是最早尝试将VR技术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媒体之一。2015年,该报推出了名为《The Displaced》的VR新闻报道,讲述三位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儿童的故事。观众通过VR头戴设备,不仅能看到孩子们的生存环境,还能通过3D环绕声和触觉反馈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对难民危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同情,比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更能触动人心。

因此,基于多感官融合设计的引入,沉浸式新闻报道实现了从单一视听感知到全面沉浸式体验的转换,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标志着新闻传播方式的重大革新。它不仅丰富了用户的感官体验,增强了情感共鸣,还开创了新闻叙事的全新篇章。交互设计在推动新闻报道从单一视听感知到全面沉浸式体验转变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新闻报道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创造出更加真实、引人入胜的沉浸式新闻内容。

3.2. 个性化叙事路径:从标准化内容传递到定制化信息接收

传统新闻报道遵循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内容的制作和发布相对固定,通常采用广播、印刷或在线媒体平台进行大规模分发。这种模式下的新闻产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往往忽略了个体差异,未能充分满足用户对于信息接收的个性化需求。用户通常是被动接收者,缺乏与内容互动的机会,导致信息吸收效率较低,情感联结不深。

个性化叙事路径的构建,依托于先进的数据分析和算法技术,旨在为每个用户提供与其兴趣、背景和需求相匹配的新闻内容。这一过程始于数据收集,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的搜索历史、阅读偏好、社交网络行为等,然后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用户的独特兴趣点[6]。最后,交互设计通过定制化界面和互动元素,将这些洞察转化为具体的新闻体验,确保每位观众接收到的信息既精准又吸引人。

沉浸式新闻报道往往采用多线程叙事结构,允许观众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故事线索。通过交互设计,观众可以在多个视角间自由切换,或是深入探索某一特定角度,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接收的层次和深度。定制化信息接收不仅仅关注信息的精准度,还强调情感的连结。通过分析用户的情绪状态和反应,新闻报道可以适时调整内容的呈现方式。

《人民日报》的官方新闻客户端,就是一个将交互设计与个性化叙事路径完美结合的典范。该客户端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为每位用户创建独特的新闻推送列表。不仅如此,它还提供了多种互动元素,如评论区、投票、问答等,鼓励用户参与讨论,表达观点,形成一个活跃的新闻社区。通过这些定制化的功能,用户不仅能够获取到与其兴趣相符的新闻,还能在互动中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3.3. 双向互动与参与式报道: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新闻创作

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人们接触和理解新闻的方式,从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向了双向乃至多向的互动模式。在这一创新背景下,受众不再仅仅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了新闻创作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还增强了新闻的影响力和受众的参与度,为新闻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普通公众可以轻松地使用智能手机或其他设备拍摄照片、录制视频,并通过各种平台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现场目击者往往能比传统媒体更快地发布信息,成为“公民记者”[7]。这种用户生成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角度,还增加了事件的真实性和多样性。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可以即时评论、转发或点赞新闻,与记者和其他读者进行实时交流。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不仅有助于新闻机构了解受众的反应,也为新闻故事的后续发展提供了素材。新闻项目采用众包模式,邀请公众贡献资源、信息或专业知识,共同完成报道。这不仅扩大了新闻机构的信息来源,还促进了不同背景人士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对话。

例如《澎湃新闻》推出的一个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闻产品“魔镜”系列。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公开数据,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魔镜”采用了数据驱动的叙事手法,将复杂的统计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和互动组件,让读者能够主动探索数据,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从而实现双向互动。

4. 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价值构建

4.1. 深化个体认知与情感体验

传统新闻报道主要依赖于视觉与听觉信息的传递,而交互设计通过整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引入触觉、嗅觉乃至味觉的模拟,构建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这种多感官融合的新闻呈现方式,激活了大脑中与不同感官关联的神经网络,促进了信息的深度加工与记忆编码。研究表明,多感官的协同作用能够提高信息的注意力分配,增强记忆痕迹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理解。

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另一个关键作用是促进情感共鸣。通过构建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允许受众在故事中做出选择,体验不同的剧情分支,这种互动叙事模式激发了受众的主动性与参与感[8]。在情感层面,这种参与感能够增强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

《光明日报》推出的“VR红色记忆”系列报道,是一个典型的沉浸式新闻报道案例,它充分利用了VR技术,让受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场景。通过VR眼镜,受众可以“穿越”至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面对面”交流。这种互动体验不仅丰富了受众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知,还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体现了交互设计在情感共鸣与价值传承方面的巨大潜力。

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应用,通过促进深度认知与共情传播,显著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教育意义与社会影响力。它不仅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新闻接收方式,还推动了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预示着未来新闻业将朝着更加互动化、个性化与情感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交互设计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进一步深化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增进社会的共同理解和情感联结。

4.2. 新闻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型

传统新闻报道遵循的是标准化生产模式,即新闻机构按照固定的框架和流程制作新闻内容,然后通过大众媒介向公众传播。这种模式下的新闻报道,虽然能够确保信息的广泛覆盖,但缺乏对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响应,容易造成信息过载和受众兴趣的缺失。相比之下,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推动了新闻生产从标准化向定制化的转变。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新闻机构能够根据每个受众的兴趣、行为和偏好,定制个性化的新闻内容和体验,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认知。

在交互设计的推动下,新闻消费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和探索。沉浸式新闻报道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造了身临其境的新闻体验,使受众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亲历新闻事件,从而激发情感共鸣和深度理解[9]。此外,交互设计还鼓励受众通过社交媒体、评论区、在线问卷等方式,参与到新闻内容的生成和讨论中,这种双向互动不仅增强了新闻的社交属性,还促进了新闻的传播与反馈。

《南方都市报》推出的“城市记忆”项目,是一个将交互设计应用于沉浸式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该项目聚焦于广州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受众“穿梭”于广州的历史长河中,亲身体验城市地标建筑的演变、民俗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变迁的脉络。受众可以通过互动地图和时间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历史片段进行深入探索。这种定制化的新闻体验,激发了受众对城市文化的归属感和保护意识,体现了交互设计在深化认知与情感体验方面的价值。

4.3. 促进文化认同与社会连结

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融入,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文化认同与社会连结构建的关键策略。这一设计理念通过对叙事结构的重构和受众体验的优化,实现了从单一的信息传递向多元的文化对话与社会参与的跃迁,进而强化了受众对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议题的感知。

沉浸式新闻报道通过交互设计,创造出一种“共情空间”,使受众能够在虚拟环境中直接体验到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生活场景和情感状态。通过3D建模、全息投影和声音设计等技术手段,再现历史事件或文化仪式,受众可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文字或影像资料中的文化细节。这种直观而深刻的文化体验,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促进跨文化交流,加深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强化文化认同感。

交互设计还促进了社会连结的形成,它鼓励受众通过参与式的新闻体验,共同构建社会记忆和集体叙事。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受众不仅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10]。在报道社会问题时,交互设计可以通过在线论坛、实时投票、虚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受众直接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探索中。这种参与式的过程,增强了受众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有助于构建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法国媒体公司“La Presse”推出的“雨果的巴黎”项目,是一个运用交互设计深化文化认同与社会连结的成功案例。该项目以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悲惨世界》为背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19世纪巴黎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受众可以自由探索雨果笔下的巴黎街头巷尾,聆听历史人物的对话,甚至参与到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这种高度互动和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让受众对雨果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促使他们反思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不公与人文关怀,从而激发了跨时代的文化共鸣和社会责任感。

5. 结语

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的创新尝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革新了新闻传播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受众的感知与体验。从多感官融合设计到个性化叙事路径,再到双向互动与参与式报道,交互设计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形式,增强了新闻的影响力与受众的参与度。交互设计在深化认知与情感体验、促进文化认同与社会连结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

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的价值构建,远不止于技术创新与叙事创新。它推动了新闻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型,使新闻业朝着更加互动化、个性化与情感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增进了社会的共同理解和情感联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交互设计有望进一步推动新闻业的创新与变革,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交互设计在沉浸式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前景无限广阔,其潜力与挑战并存,共同描绘着新闻传播的新篇章。技术的持续进步,预示着沉浸式新闻报道将迈入一个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与情感化的时代。然而,技术的飞跃亦伴随着伦理与社会层面的考量。新闻机构与从业者需审慎应对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信息偏见等问题,确保技术的应用符合伦理规范与社会责任。新闻业应秉持创新精神,兼顾技术与伦理,推动沉浸式新闻报道向着更加人性化、负责任与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京燕. 大数据时代的大交互设计[J]. 包装工程, 2015, 36(8): 1-5, 161.
[2] 陈诗怡, 吕燕茹. 人机交互设计原则在可视化数据新闻中的应用[J]. 新媒体研究, 2022, 8(14): 12-16.
[3] 邓胜利, 张敏. 用户体验——信息服务研究的新视角[J]. 图书与情报, 2008(4): 18-23.
[4] 袁紫莹. 当XR遇上新闻: 沉浸式新闻的探索与反思——以北京冬奥会报道为例[J]. 新媒体研究, 2022, 8(13): 7-11, 20.
[5] 周勇, 倪乐融, 李潇潇. “沉浸式新闻”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信息认知、情感感知与态度意向的实验[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 40(5): 31-36.
[6] 张展鹏. VR新闻崛起背景下的媒体应对之策[J]. 中国传媒科技, 2016(5): 33-34.
[7] 范晓梅. 融媒体技术在电台新闻报道创新实践中的应用[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9, 46(8): 52-56.
[8] 刘涛, 杨烁燏. 融合新闻叙事: 语言、结构与互动[J]. 新闻与写作, 2019(9): 67-73.
[9] 包仁泽. 互动生产: 融合新闻的互动要素及其传播效果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传媒学院, 2024.
[10] 黄瑞. 互动新闻的叙事研究——以2018-2022年中国新闻奖创意互动类获奖作品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