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是现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它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也涉及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发展的全局。老年人群体面临着身体机能下降、社会角色转变、家庭结构变化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往往导致老年人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孤独感、焦虑、抑郁等。并且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认知的偏差,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或低估。因此,深入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也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文献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知网是国内最大的学术数据库之一,拥有广泛的学术资源[1],涵盖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文献和期刊论文,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为本文提供参考。在数据收集中,时间设置为1996年1月至2024年5月22日,主题为“老年人心理健康”,来源设置为SCI、EI、北大核心、CSSCI、CSCD和AMI。剔除非研究性和非相关性文献后,共检索出537条有效数据。以上所得文献与数据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并具有相应的图谱分析价值和文献研究意义。
2.2. 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一款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可以展示学科或知识领域在特定时间段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并且轻松地绘制出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2]。本次研究将软件中的g-index设置为K = 9。g-index被称之为g指数,g指数在CiteSpace当中属于选择标准(selection criteria)。g值其实就是利用CiteSpace研究时,选项在每个切片(slice)中使用一个修改过的g指数,然后会出现一个公式,意思是可以通过一个自行调整比例因子k值的大小,来纳入或者说来排除更多的节点。简单来说,k值越大,图谱中出现的节点就越多,k值越小,图谱当中出现的节点就越少。本文设置k指为9,以此排除不必要的节点。
3. 文献分析
3.1. 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历时性变化趋势是考察某一领域获得学界关注度和研究的动态趋势变化的重要尺度。本文利用CiteSpace统计了1996年1月至2024年5月22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文献数量(由于数据截至2024年5月22日,这一年度发文量未能统计完全,因此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本年度的发文情况),绘制成折线图(图1)。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图1. 年度发文量
观察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的年度发文量折线图,可将1996~2024年该领域研究依照年度发文量划分为两个阶段。
3.1.1. 迅速发展阶段(1996~2016年)
自1996年开始该领域核心期刊文献虽然偶有波折,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势头高涨,2016年达到顶峰48篇。该领域的迅速发展可以归因于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如老龄化社会这一现实大背景,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浮现在公众面前,成为公共卫生和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还可以归因于公众对心理健康意识的重视,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在满足温饱后人们开始重视精神健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此外,因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开始合作,共同探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问题,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也促进了相关文献的产出。最后还有相关科研资源的投入增加和国际在该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加强等因素。以上因素都是导致该领域核心期刊文献产出逐渐增加的原因。
3.1.2. 逐步衰退阶段(2017~2024年)
此阶段核心期刊文献年度发文量虽偶有波折,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随着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许多核心问题和理论框架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阐述,较难实现该领域的突破创新。近年来,该领域科研资源逐渐转向其他新兴或者更为紧迫的老年人健康问题上,如慢性病、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等方面。随着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逐渐加深,研究者们不再只限于研究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是把老年人群体纳入更广泛的群体中去研究,从而影响了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的独立研究。以上因素都是导致该领域年度核心期刊近几年逐渐减少的原因。
尽管近年来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的年度发文量有所下降,但其研究质量却在提升。并且该领域研究将更加深入,不仅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现象,还会注重其内在机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个性化治疗策略的探究。
3.2. 作者分析
本文对核心作者开展数据分析,利用CiteSpace绘制了发文作者共现图(图2)。因作者较多不便于直观分析,故只标注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作者名。在图谱中,节点越大则发文量越多,字体大小和颜色深浅表示作者的学术中心性程度,字体越大、颜色越深,作者的学术中心性越强。作者间的合作通过连线的粗细和颜色展现出来,连线较粗的表示合作比较紧密。
Figure 2. Author co-presentation
图2. 作者共现图
图中左上角,N表示网络节点数量,E表示连线数量。N = 292表明一共有292个作者,E = 353表明这些作者之间存在353次合作,总网络密度为0.0083。由此看出,虽然整张图的节点分布较为零散,但作者之间合作较多,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图上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作者有陈长香、李淑杏、李伟、庄立辉、吴振云、郭继志、罗盛、韩布新、郭振友、刘建英、石武祥、高东、胡善菊、李德明、李娟、黄照权、麦浩、董毅、田苗苗。
从发文量来看,图中陈长香节点最大,发文量最多,为13篇。陈长香在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广泛,涵盖了老年人孤独感、家庭支持、便秘状况、高血压影响等多个方面。陈长香的研究表明,家庭支持、儿女关心、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而孤独感、便秘等生理问题则可能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困扰。陈长香强调家庭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中的核心作用,提出通过加强家庭关怀、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等方法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其次是李淑杏,发文量为9。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与子女交流频率以及特定健康问题(如便秘)等方面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揭示家庭关怀满意度、社会支持系统、与子女的交流频率以及老年人生理状况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密切关系。通过这些研究,李淑杏为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她的研究不仅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实证支持。
3.3.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字是论文内容的精炼概括,能够直接反映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方向和方法。本文运用CiteSpace,选择样本文献的关键字进行共现分类,生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3),由于图3中关键词数量较多,为了提高精确度,运用相关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总结可以得出关键词聚类图谱(图4)。结合两张图的数据可以分析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Figure 3. Keyword co-occurrence knowledge map
图3.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3一共有251个关键词,其中字号较大、节点较为突出的关键词,表明其在所有样本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因关键词较多,图3只标注频次在6及以上的关键词。“心理健康”的节点最大,出现频次最多,为344次,中心性为0.98。构成了图谱的网络核心节点,是所有关键词连接的中心点。其次是“老年人”,频次为229,中心性为0.72,凸显该领域研究的焦点群体。
围绕“心理健康”和“老年人”,出现了多个与之相联系的关键词,如“社会支持”、“抑郁”、“影响因素”、“生理健康”等,这些关键词表明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锻炼”、“太极拳”等关键词表明可以通过身体活动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中介效应”、“中介作用”等关键词表明研究者关注不同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例如社会支持如何作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中介因素。“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代际支持”、“生活质量”等关键词表明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社交关系对其心理健康具有 重要 影响。“老龄化”、“中老年人”、“老年”、“社区”、“农村”等关键词表明研究者不仅关注一般老人,还特别关注不同社区和地域的老年人群体。“信度”、“效度”等关键词表明研究者关注该领域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有效性。
由图4可知,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中,关键词共生成10个聚类,分别代表各个研究方向,包括老年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抑郁、老龄化、性别差异、健康行为、体育锻炼、生理健康、生活质量。Q = 0.4475,表明关键词聚类效果显著,S = 0.8545,表明聚类关键词相似性很强,聚类结果令人信服。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涉及多个维度。“老年人”聚类指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群体,这一聚类的论文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心理健康”聚类主要研究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情感、认知、压力应对等多个方面。“社会支持”聚类主要探讨社会网络、家庭支持和朋友关系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抑郁”聚类主要研究老年人抑郁的成因、预防和治疗,以及老年人
Figure 4. Keyword clustering diagram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老龄化”聚类主要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包括政策、文化等方面。“性别差异”聚类主要分析不同性别老年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和原因。“健康行为”聚类主要研究老年人的健康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体育锻炼”聚类主要探讨体育锻炼在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以及最佳的锻炼方式和频率。“生理健康”聚类主要关注老年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生活质量”聚类主要从心理、生理和社会层面来探讨老年人的整体生活质量。
3.4. 研究趋势分析
利用CiteSpace从数据文献关键词中提炼出突显词,从而清晰地展现出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图5展示了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内曾经突显过的研究主题,图上包括关键词节点(Keywords)、关键词出现时间(Year)、突显强度(Strength)、突显开始时间(Begin)、突显结束时间(End)等信息。最小时间区度为1年,最右列时间段部分,浅蓝色表示节点还未出现,深蓝色表示节点开始出现[4],红色区域是出现频次变化度最高的时段,也就是说这个时间段是关键词影响力最强的时间段。
图5列出了Top 13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包括生活质量、老年、社会支持、社区、影响因素、抑郁、家庭支持、老龄化、社会资本、生理健康、社会网络、中介效应和睡眠质量。每一个关键词后面都标注了其出现的年份、突显强度以及突显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从突显强度来看,“老年”的突显强度最高,达到了3.89,其高突显强度表明学术界和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持续关注和重视。这可能与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有关。
从突现持续时间来看,“生活质量”这一突现词持续时间最长,为9年,表明在该领域研究中,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直是一个核心目标。研究者持续关注并探索了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多种因素,并寻求提高生活质量的策略和干预措施。其次是“社会资本”,突显时间持续6年,说明研究者关注社会资本包括社交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参与等方面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Figure 5. Keyword emergence knowledge map
图5. 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
近年来的突显关键词“社会网络”“中介效应”“睡眠质量”,表明该领域未来研究可能聚焦于社交互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睡眠质量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将得到更深入的探讨,以优化人们的整体健康状态。
4. 建议与结语
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结合CiteSpace软件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加强跨学科合作。本文在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时,发现该领域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因此本文建议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整合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资源投入到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中,也为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支持。例如可以建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中心,让它作为平台来促进不同学科的知识交流和技术融合。
其次是要提高该领域的研究质量,实现创新。通过对发文量的分析,不难发现近年来该领域的年度发文量正在下降,该领域研究处于瓶颈期。因此本文建议研究者深入挖掘并能有所创新。探究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个性化治疗策略,推动该领域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在研究设计阶段,进行严格的实验设计,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确保样本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以关注国际上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时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到该领域研究中。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挖掘和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数据。
再次,必须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的宣传力度,多渠道普及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鼓励老年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还要关注家庭、社区和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支持作用,构建良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然后,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建议完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健全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机制,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
最后,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通过分享研究成果、交流经验和技术等方式,共同推动老年人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关注国际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和挑战,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总之,本文通过对537篇老年性心理健康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展现其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当然本文存有一定局限性,例如样本文献的筛选可能存在偏差,全面性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