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的转型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农村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在农村工作中就要解决好在社会转型条件下由于各方面历史和现实原因所导致的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工作。我们希望基于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在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广大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和满足感。
2. 理论基础: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
2.1. 核心理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是贯穿马克思一生思想的主线,这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各国的不断确立和巩固使得贫富矛盾日益成为显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剩余价值的过度榨取使得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自由劳动力在城市中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与此相对应,家庭的养老功能将被削弱,城乡二元对立格局将越来越固化。尽管当局采取了建立济贫制度、调整福利政策等举措,但“一旦资本感到自己强大起来,它就抛开这种拐杖,按它自己的规律运动”[1],即这些措施都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缓和阶级矛盾的必要手段,并不是真正的从劳动者本身出发来谋求为其提供社会保障,可见,社会保障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学生时期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树立了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他发表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是他为了维护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对资产阶级所作的有力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从劳动异化的角度提出了人的解放路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将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结合在一起,并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资本论》中,他通过详实的数据记录了当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老人、妇女、儿童和失业者的生存窘境,对于劳动者的生存质量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则并且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设想。总之,马克思一直都在为建立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做出理论探索。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应该对人的生存质量给予更高的关注并给出更全面的措施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2. 重要原则
2.2.1. 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
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决定分配,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保障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而过度地追求社会福利,因为社会福利的最终来源仍是社会的劳动生产。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2]。如果社会总产品不足,那么可用于社会保障的福利自然不会提高。所以社会保障的水平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区间是既能满足人的最低生活条件,又不至于超越当前生产力发展的能力。
2.2.2.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架构中,从一开始就将物质生产方式和政治文化形态的关系做了清晰的阐释,“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这表明马克思很早就在理论上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做出过论证。马克思也曾批判过资本主义社会“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4],这就给未来社会处理二者关系提供了现实指向。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因此,马克思在关注社会保障问题时认为,尽管物质生产发挥着更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精神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应该得到重视。
2.3. 具体内容
2.3.1. 责任主体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打碎旧社会之后,仍然面临着建设新社会的任务,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他提出,“工人的保险事业实行完全国家化”[6]。因为“大工业在瓦解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劳动的同时,也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本身”[7],简言之,工业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削弱。同时,养老保障作为准公共产品,我们仅仅依靠发挥市场的作用来解决养老问题会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国家在提供养老保障方面仍然负有相应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2.3.2. 资金来源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因此在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创造的一切财富都归劳动者所有。但是在进行个人分配前,要进行两次扣除,第一次扣除包括“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2],第二次扣除包括“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2],其中第二次扣除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就是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并这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总的来说,国家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来自对社会总产品的扣除。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归劳动者所有,所以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3. 转型条件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问题及成因
我国正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城镇化的推进使得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其中最多的是来自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工业化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农村地区的发展空间且更加固化了城乡二元对立的发展格局;在观念上也随之造成了“养儿防老”观念的淡化。因此,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也是大量老年人“空巢”化的过程。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不仅增加了老年人的养老风险,也会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养老、医疗、收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乎老年人的幸福感,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
3.1.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问题
3.1.1. 经济保障不足
根据我们对滁州市Y村60岁以上的67位空巢老人的详细调查,他们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受教育程度也不高,来自政府的资金扶持也比较少,这使得我们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缺少了物质条件的支持。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我国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他们的养老保障不能仅仅只解决温饱问题,住房安全、看病、出行、消费等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更多的投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会使这类情况成为常态。如果今天在长效机制上少投入一点,未来我们就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弥补。
3.1.2. 精神生活贫乏
无论在物质生活条件匮乏的时代还是在全面小康的时代,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他们的精神生活问题。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成员,不能因为他们年老不参与劳动就而把他们拒绝于社会之外。作为老人,特别是身处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他们对社交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活动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会很少,“空巢”的老人也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在沟通交流和丰富精神方面就会比普通老年人更加渴望得到关爱和支持[8]。如果这一点得不到关注,他们老年生活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就会缺失。基本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我国属于公共产品,政府如果不去提供这样的服务,市场主体和社会就更加不会支持养老事业的发展。除了一些无形的文化作品,还需要能持续满足老年人文化生活的硬件设施。
3.1.3. 医疗和生活条件差
农村里的老年人大多都是出生贫寒,从年轻时就开始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体力的过度消耗和健康意识的缺乏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在年长时会出现各种疾病。在Y村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我们在访谈时也得知很多老年人由于饮食方面的问题使自己的身体也会出现其他方面的各种疾病。另一方面,生病不去看病也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空巢老人从年轻时就没有培养正确的健康意识,在平时生活中也不注意饮食方面的诸多问题。再加上老人们年老时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陪伴,也不愿花费太多钱在看病问题上。医疗基础设施的缺乏和医疗资源的可得性是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关注自身健康的两个重要因素[9]。
农村虽然也是群居生活,但是空巢老人们居住点还是比较分散,各方面的工作也很难做到那么细致。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养老机构以帮助他们解决养老问题,各方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但是很多老人没有住进去的意愿。一方面是因为对陌生生活环境的恐惧,很多老年人在晚年只想过安稳的生活,他们早已习惯了住了大半辈子的家,再优质的生活条件也抹不去心中的乡土情结。另一方面,舍弃原有生活的成本太高,原来住在自己家里比较自由,可以种菜务农,也可以自己选择做什么、养殖什么、种植什么等等,他们担心去养老机构会在各个方面受到限制。
3.2.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成因
3.2.1. 家庭养老功能削弱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城市拥有更便利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也拥有更有潜力和活力的经济条件,人们为了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和发展,特别是农村适龄劳动力会大规模的向城市迁移,这种迁移使得大量的老年人口留在农村,成为空巢老人。同时,各地为了在城市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相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10]。既包括户籍和子女教育政策,也包括一些培训和社会保障政策,这些都更加激励农村青壮年落户城市。与此相反,农村的产业振兴无人参与,农村的养老事业无人问津,城乡之间的差距会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大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农村空巢老人在这个过程中是利益受损者,有的家庭甚至会将孙辈的小孩留在农村交给老人们抚养,这就愈发加重了老人们的负担。
3.2.2. 老年人的自养能力不足
对于子女进城务工的老人,他们的空巢更多的是因为与子女的分居。由于大多数老年人自身无法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自己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无法从自身得到满足,所以空巢老人自我养老的能力不足。但是我们可以从前面的调查结果看得到老年人们的自我养老意识是有的,很多人很早就开始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准备,他们也希望为自己的子女减轻负担,而最后这份重担落回了自己肩上。由于孝道的缺失和孝文化的淡薄,空巢老人的子女们要么会推卸养老责任,要么就会在轮流赡养中造成老人的间接性空巢。老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不能自足,而且在精神上因为子女的推卸责任而变得更加悲观,很多老人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培养了独立生活的意识,但是自己体力和精力有限,很难跟上现代生活的节奏,比如很多科技产品用不了、出行困难等等。
3.2.3. 多元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其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首先,在法律法规和长效机制方面,我们政府已经做了一系列工作来保障老年人养老事业。2018年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权利,民政部门还颁布了《关于提高农村留守老人服务水平的意见》,《意见》指出,家庭和子女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负主要责任。由于这些宏观层面的规定在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不强,还需要进一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细化落实方案并且尽快落地成型。
其次,在财力支持方面,我们对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没有专项的投入,在投入方向和目的上不够精准,农村空巢老人在其特有的需求上得不到很好地满足。在养老保险方面,老人们所领取的养老资金仅仅能够满足基本生活开支,如果想要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老人们只有开辟其他的资金来源。在补助资金的来源和分配方面,我们一方面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为帮助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平衡对城乡老年人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对特殊群体要有更多的关注。
最后,在医养生活方面,存在公共医疗卫生水平不高和社会化养老机构的缺位的问题。农村地区多偏远,优质的医疗资源无法延及到这么偏僻的地区[11]。另外,村级单位的医疗机构很少,这些医疗机构中的医疗设备也较简陋,并且医疗人员配备也较少,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医疗资源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可得性。目前市场化经营的养老机构大多数存在于城镇中,它们作为盈利单位,几乎不可能将优质的养老服务带去偏远的农村,而怀有乡土情结的老人们也不会选择去城镇中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
4.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和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现状,我们认为需要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体系。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该主动积极作为,探索适合当地的养老保障政策。多元参与就包括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兼顾个人养老和其他养老保障方式,充分发挥各种养老方式的优势,按照统一要求和制度安排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4.1.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乡
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主要还是因为在乡村没有优质的产业可以给他们带来较好的经济收入,同时乡村生活的质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当地政府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因地制宜发展一批适合当地的产业,鼓励年轻人投身乡村建设中,这样既满足了青壮年劳动力的需求,也更加满足了老年人家庭养老的需要。
4.2. 建立“空巢”档案,对点跟进保障
农村空巢老人的居住点较为分散,不同聚居点的老龄化情况不同,同一聚居点的老人也住在不同区域,我们当地政府应该对这些空巢老人做一次情况摸排,对各类空巢老人的情况要逐一登记,特别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困难,都要纳入到“空巢”档案中统一管理。政府也要还要对这些老人设置对点联系人,让老人们有任何疑难杂事都能找到专业的人获取帮助,同时他们所获得的养老保障是否及时到位也可以从对点联系中得到反馈。
4.3.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医疗健康
农村空巢老人的娱乐和健身设施是他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硬件条件,医院是老人们维护自身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老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政府部门可以在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条件方面加大投入,帮助老人实现愿看病、看好病的要求,也能够给广大老年朋友提供娱乐和健身设施。
4.4. 统筹社会资源,推进养老服务
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可以给老年人提供最好的养老保障服务,但是在农村地区开设这样的养老机构既没有老人愿意去,开设的成本也会较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对点帮扶的过程中组织动员,也需要他们为养老服务机构在当地的建设提供支持和资助。除了养老机构的服务,政府部门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帮助空巢老人们摆脱生活的烦闷与苦恼。
5. 结论与展望
已经步入老龄化的中国正经历着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城镇地区也应该反哺农村地区。以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为支撑,我们认识到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的历史环境短时期内不会改变,一时的帮扶和纾困也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长久的问题,对经济保障的长效机制才是应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治本之策。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既要保障好老年人的权益,也要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在制度创新和社会稳定两个方面找准平衡点,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保证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养老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参与和努力。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他们的养老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问题,靠政府或者家庭单方面的支持也会分身乏术。各方参与不仅包括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家庭、企业、民间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的支持。只有在政府的统筹下,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才能够向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事业中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