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助力农村养老的实现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ssisting Rural Elderly Care
DOI: 10.12677/ar.2024.114169, PDF, HTML, XML,   
作者: 孙祥森: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养老家庭社会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lderly Care Family Society
摘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村养老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养老的压力使然。当前,农村面临着家庭赡养功能弱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不够、空巢老人比重不断增加,老人孤独感强烈、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养老服务体系制度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为农村养老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为农村养老提供人才支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营造良好的农村养老氛围;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为农村老年人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为农村养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ssisting rural elderly care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a result of the pressure of rural elderly care. Currently, rural areas are facing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weakened family support functions, insufficient quality of elderly care service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empty nest elderly, strong loneliness among the elderly, backwar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mperfect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and system.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 should be a strong push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laying a solid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rural elderly care; advanc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providing talent support for rural elderly care;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creating a favorable atmosphere for rural elderly care; push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cology, creating a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rural elderly; and advanc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organizations, providing strong organizational support for rural elderly care.
文章引用:孙祥森. 乡村振兴助力农村养老的实现路径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4): 1221-1227.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4169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积极进展。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要求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人口快速老龄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不容乐观,老年人对经济、医疗、照护、精神等方面的需求还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因此,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2. 助力农村养老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关键途径,它涉及多个方面的系统性改革和建设。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1. 助力农村养老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需要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重点在于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确保城乡之间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医疗保健、养老以及社会保障构成了他们公共服务需求的核心部分。因此,构建和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增强养老服务的综合实力,成为了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关键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集中资源并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和帮助,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在快速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增长的需求。通过这些努力,可以确保农村老年人能够获得必要的服务和帮助,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质性益处。

2.2. 助力农村养老是加强农村民生保障的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村居民的生存与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农村民生事业的进步是评价乡村振兴成效的关键指标,因此,加强农村民生保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在民生保障的多个方面中,养老保障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实现“民生七有”目标的重点和挑战。在推动农村民生事业发展和强化民生保障的过程中,必须将养老保障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致力于实现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可及性和质量,从而增强他们的满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3. 助力农村养老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需要

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和重要目标。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建立和完善一个现代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以确保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有序。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老龄化、空巢现象的加剧以及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的出现,农村老年人在生活上遇到了许多挑战,特别是一些留守老人的处境尤其困难。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对乡村的社会稳定和和谐构成了威胁。因此,积极推动农村老龄社会治理变得尤为重要。这包括及时响应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各项需求,并预防与老龄化相关的社会风险。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建设一个安全、和谐、幸福和美好的新农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助力农村养老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需要

生活富裕是乡村建设的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走向共同富裕。农村共同富裕包含两大方面的含义:一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二是缩小农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农村不同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了解决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关键在于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稳固的收入保障和经济援助,从而提升他们的经济状况。农村老年人面临的相对贫困问题尤为严重,这不仅关系到物质层面的缺乏,也关系到精神层面的缺失,是社会公正与正义的一个重要体现。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更加凸显,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援助。贫困的表现不仅限于物质和经济的短缺,还包括精神生活的贫乏。为了实现农村的真正共同富裕,需要全面关注农村老年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稳定和高质量的经济支持、物质帮助、医疗服务、照料护理以及精神慰藉,这些都是推动农村社会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的关键措施。

3. 农村养老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3.1. 农村家庭赡养功能弱化

在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一直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它基于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包括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明确的“哺育–反馈”代际契约和互惠是我国农村地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高效和稳定的养老保障,是农村社会的传统支柱。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正面临挑战。

首先,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2010年至2020年间,农民工数量从2.42亿增加到2.80亿[1],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寻求更多的机会,这使得农村家庭出现了空巢化和少子化现象。家庭中能够提供养老支持的成员数量减少,从而削弱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其次,随着老年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他们的养老需求也随之增加。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和疾病风险的上升,使得他们对医疗和护理的需求增加,这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的养老负担。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知识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他们掌握的资源和技能对于子女,尤其是那些选择进城的子女来说,帮助有限。这导致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传统的“父代权威”正在向“子代权威”转移。同时,随着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传统的孝道观念被逐渐削弱。农村子女对赡养父母的责任感降低,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和资源投入到子女教育和个人未来的养老准备中,而忽视了对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需要重新思考和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还需要转变观念,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2]

3.2. 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质量有待提升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专业性不强以及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首先,人才供需矛盾显著。由于缺乏对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的系统培养,导致养老服务人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护理和管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这种供需不平衡成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明显弱点[3],其次,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以及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逐渐解体,农村地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当前的养老服务供给还处于初步阶段,服务人员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在服务质量、专业技能以及对养老需求的适应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4]。缺乏正规化和专业化的免费或低成本培训,导致服务人员在提供娱乐、教育和健康服务方面的能力有限,影响了服务的整体效果。最后,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亟需完善。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岗位培训和教育体系,缺乏针对性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在政府推出的各类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计划中,针对农村养老服务的培训内容相对较少。此外,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支持,相关培训项目的实施也面临困难。

3.3. 农村空巢老人比重不断增加,老人孤独感强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这导致了代际分居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逐渐恶化,而他们的子女由于工作繁忙,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他们。这使得留在家中的老年人容易感到焦虑、孤独、悲观和抑郁等不良情绪[5]。此外,随着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老年人在精神上得不到及时的慰藉,同时农村地区休闲活动单一,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都有充足的空闲时间,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娱乐方式不够丰富,导致许多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不佳。留守老人面临的“空巢综合症”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支持网络的削弱造成的。由于与子女之间的地理距离增加,两代人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减少,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机会变得稀缺。这使得老年人在需要精神慰藉或寻求帮助时,难以从子女那里得到及时的支持。因此,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3.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由于农村地区资源分配不均、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制约农村养老发展的瓶颈[6]

首先,养老服务设施的匮乏和质量参差不齐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分散,且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现有的养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等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这导致部分老年人难以获得必要的专业照护和关心。其次,农村老人的居住环境堪忧。农村地区的老人大多居住在较为简陋的平房内,房屋安全性难以保证,同时像漏天厕所等的建设比较简单,容易造成细菌滋生等问题,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最后,农村地区在医疗和康复等配套服务设施方面也存在不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仅限于日常生活的照料,还包括必要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支持。然而,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和康复设施的短缺,使得老年人在健康问题面前难以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帮助。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福祉。

3.5.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制度建设与城市相比较为不完善。第一,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7]。由于涉及的部门众多,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和家庭,缺乏一个有效的整合平台,导致服务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服务内容呈现分散和重复,缺乏一个连贯的服务网络。第二,责任主体和服务提供者的界限不清晰。在养老服务中,各参与方的责任和合作方式尚未明确,这可能导致服务的断层和不完整性,老年人因此难以获得全面且连续的高质量养老服务。第三,农村养老服务的标准和监管机制不够严格。养老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但目前农村地区在这方面的标准不一,监管力度不足,有时会出现服务质量不佳和违规经营的情况。第四,农村养老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服务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对于提高养老服务效率至关重要。然而,农村地区在这方面的发展不足,导致服务提供者和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不畅,信息交流存在障碍。

4. 乡村振兴助力农村养老实现路径

4.1. 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筑牢农村养老的经济基础

政府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推进农村养老的重要基础,未来需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村经济来源的多元化,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养老创造条件。

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供农业服务、推广农业科技,可以降低成本和劳动强度,从而提升农业产出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这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同时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家庭养老提供更多支持。二是强化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充分利用农村集体资源,如耕地、林地等,并通过直营、承包或租赁等方式增加收益,可以为农村养老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将集体经济的一部分收益用于养老事业,包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补贴,以及养老设施的建设。三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旅居养老产业。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和旅居养老服务,不仅可以为农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为老年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也推动了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四是利用老年人的技能发展手工业:鉴于许多农村老年人拥有丰富的手工艺技能,可以通过建立生产车间或与现代企业合作,将这些技能转化为经济价值。这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并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生活满足感。

4.2. 大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加强农村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积极提升乡村人力资本,强化人才支撑[8],扩充乡村人才资源,形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为农村养老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培养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鉴于老年人需求的广泛性,农村养老服务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包括医疗护理、日常生活照料、失能老人护理、养老服务管理、政策研究、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以及设施建设等。此外,还需要培养老年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他们都是乡村振兴和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二是多途径促进养老服务人才发展。通过改善农村工作与生活条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政策支持等手段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加强与高等教育机构和大型养老机构的合作,为农村地区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并对本地青年劳动力和基层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三是鼓励劳动力返乡以支持农村养老。返乡劳动力不仅能为乡村经济带来活力,还能为家庭养老提供直接支持。政府应搭建平台,提供财政、税收、金融和信息服务等支持,促进返乡劳动力的创业和就业。四是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以强化家庭养老。鉴于家庭养老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农村养老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劳动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增强他们在养老方面的责任感和能力。

4.3. 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营造良好的农村养老氛围

农村养老需要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同步推进,形成良好的农村养老氛围,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推动形成尊老、爱老、孝老、养老的文明风尚。

一是弘扬传统美德。继续推崇和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些观念有着深厚的根基。通过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加强养老文化的传播,使之成为社会共识。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线上和线下多种渠道,如文化墙、公益讲座、学校教育以及乡村活动,普及养老知识和强化孝道文化。同时,利用数字平台,如社交媒体和网站,扩大养老文化的网络影响力。三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表彰先进、信用评价等手段,鼓励尊老敬老的行为,同时制定农村养老公约,通过村民自治促进养老文化的实践。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家庭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四是实践养老服务。鼓励农村中小学和基层组织开展助老活动,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特别是空巢、留守和困难老人,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4. 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为农村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与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住房改造与卫生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是改善卫生设施。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将传统的旱厕改造为更卫生、更安全的形式,减少细菌滋生,保护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对厕所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此外,探索适合农村老年人的垃圾分类方法,提升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效率,营造更清洁的居住环境。二是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和整治,防止水源、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破坏,严格禁止焚烧秸秆和随意排放污染物,以提高空气质量,减少老年人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风险。三是优化居住条件。对农村住房和公共设施进行适老化和生态化改造,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需求,提供方便、节能、环保的居住环境,提升老年人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品质。四是发展生态养老产业。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生态养老产业,打造集生态居住、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养老模式。这不仅能够提高养老产业的消费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能显著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体验。

4.5. 大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全面提升农村养老治理能力

未来需要积极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养老服务组织的振兴,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利用党的领导优势,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养老事业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坚持群众路线,基层党组织应深入了解并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同时激励党员在养老服务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提升村民自治组织的服务能力。增强村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能力,吸纳更多农村精英参与自治和服务工作。确保养老保障政策的全面落实,提高服务质量,并有效调解代际矛盾和处理家庭养老纠纷,特别是在关爱空巢、留守和困难老年人方面。三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培育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高其管理集体资产和开发集体资源的能力。制定相关法律以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并提高其经济效益,为农村养老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四是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组织。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均等化水平[9]。除了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外,还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包括敬老院、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以及鼓励和支持老年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鸣.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 关键影响、应对策略和政策构建[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 8-21.
[2] 牛文涛, 姜润鸽. 新中国70年的农村养老保障: 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2): 54-64.
[3] 王凯. 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 营销届, 2021(33): 171-172.
[4] 张岩松, 韩金.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困境与培养机制创新[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20(11): 9-13.
[5] 李磊, 马孟园, 彭红叶, 等. 中国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27): 3432-3438.
[6] 纪锋, 裴萍, 吐尔迪·吾买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 村委主任, 2024(1): 228-230.
[7] 位涛. 完善城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 2024(1): 118-120.
[8] 袁银传, 康兰心. 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及人才支撑[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2, 35(1): 98-106.
[9] 钱力, 张轲.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要素流动与收入差距[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3, 38(2): 1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