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丘疹脓疱型痤疮定义
痤疮,常常累及面部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患者,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丘疹脓疱型痤疮即以粉刺、炎性丘疹、脓疱为主要表现的III级(中度)痤疮[1]。痤疮病因复杂多样,目前多认为痤疮与皮脂腺分泌异常、免疫因素、遗传、炎症因子、从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及雄激素分泌异常有关[2]。据既往研究显示,痤疮为全球流行疾病的第8位。近年来,中国痤疮发病人数、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例数、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均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2019年,中国痤疮现发病总数为20,197,656例,其中男性8,782,836例,占43.48%,女性11,414,820例,占56.52%。发病总数与1990年的发病总数相差不大,上升了1.33%,年平均变化率约为0.05%,性别趋势亦保持一致,均是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发病率由1990年的1555.71/10万上升至2019年的2086.69/10万,上升率为34.13%,年平均变化率约为1.01%。2019年,中国痤疮总患病人数为42,793,474例,其中男性患病人数为18,583,738例,占43.43%,患病率为3366.05/10万,女性患病人数为24,209,736例,占56.57%。2019年患病总人数较1990年上升了3.91%,年平均变化率约为0.13%。患病率由1990年的3037.89/10万上升至2019年的4124.60/10万,上升率为35.77%,年平均变化率约为1.06% [3]。痤疮患者不仅需要承受治疗痤疮的经济负担,更要承受因痤疮所造成的皮肤瘙痒、疼痛及形象毁损等导致的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人格障碍等负面影响[4]。
2. 痤疮的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可见秦汉时期医学共识认为,痤疮是一种由寒邪外束,郁遏气血生热化肿为脓的动态病理过程。目前,临床立足内治法理论多以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痰瘀凝结、冲任失调等分型辨证论治[1]。从疾病传变和表现来看,丘疹脓疱型痤疮可归属于传统医学“疖”、“痈”类病的范畴。
3. 刺血疗法定义
刺血法,是指用三棱针等针具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见操作术式有点刺法、刺络法、散刺法、挑刺法等。当今多从脏腑阴阳视角的内治法来解释其功用,认为其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解毒开窍、消肿止痛等功效,广泛适用于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5]。如王氏等人运用刺络放血法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86.7%和46.7%,对照组分别为73.3%和2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6]。
4. 丘疹脓疱型痤疮的刺血治疗
当下临床痤疮的刺血治疗多用采血针、三棱针等针具,于痤疮丘疹、红斑局部针刺适量放血,对改善痤疮红肿及瘙痒等具有良好疗效。该疗法简便易行,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谢氏等运用放血疗治疗痤疮红斑,结果表明放血疗法对于改善痤疮红斑疗效确切,可使患者面部红斑颜色变淡[7]。何氏运用皮部刺血引流法治疗痤疮,观察组总有效率可达96.7% [8]。
治疗痤疮为什么需要刺血?刺血在痤疮诊疗流程中究竟有何意义?痤疮的诊疗范式与规律是否能与其它疾病诊疗互相参照?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刺血疗法在丘疹脓疱型痤疮诊疗中的意义,需要还原到基于身形医学的外治法体系去理解刺血疗法[9],探讨该疗法在丘疹脓疱型痤疮治疗中的独特意义,从而进一步探析类似疾病的诊疗之中的共同规律,以达到“随指见月,见月忘指”的之境,现论述如下。
5. “结络”,“筋结”与丘疹脓疱型痤疮的相似性
“结络”,“筋结”与丘疹脓疱型痤疮——“疖、痈”本质上具有相似处,三者具是因气血凝瘀而成。
从病因病机上看,总论疾病发生传变规律的《内经·百病始生》记载:“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从毛发入,入则柩深,深则毛发立淅然,皮肤痛……留著于脉,稽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络,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佚,不可胜论。”首先要明确的是,“虚邪”在《内经》中定义为“四时不正之气”,与“虚风”同意[10]。后文“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句中之“厥”,当为按照前面的限定词为其病因而得名,即因寒而成积[11]。可见在《内经》外治法体系中,“风”“寒”二邪致病广泛,而后者更是常常贯穿了疾病传变的大部分过程,常表现为由皮表逐步深入募原、伏冲之脉的表里传遍。
“结络”在《素问·举痛论》篇有言:“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可知,当寒邪侵及“脉”的层次,喜温恶寒的血气为寒所束,则体表常可见曲张显露的有形之积——“结络”。
再如被当今疼痛医学广泛重视的的“筋结”,在《灵枢·经筋》有言:“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弛纵不收,阴萎不用”,写明人体筋肉的挛急为寒邪收引之性所致。在治疗上,古人也充分认识到须以燔针、粗针刺其“筋急”之处——寒邪所在之处,而非普通的压痛点[12]。例如在足阳明经筋病“卒口僻”的治疗中,“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膏熨急颊”也说明了筋急病性属寒须以热治之的特征。
疖痈类病专篇《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说明了疖、痈类疾病之始发在于风挟寒邪入中经脉之中,阻滞气血之运行使营血郁而化热。而至于后续的“腐肉”“脓”等在今日被广泛认为“热、毒、瘀”等各种病因所致的症候,在身形医学视角下均是寒痹人体所导致的继发表现。
总之,在古典针灸学体系下,疖痈、结络、筋结病因病机类似,三者俱是寒邪凝结气血结而为“积”。其中寒邪致病、表里相传及“厥乃成积”的三点,是其最本质的共性。
6. 刺络解结、刺筋法与脓疱型痤疮治疗中的刺血法的相似性
针对“结络”的刺络解结、针对“筋结”的刺筋与丘疹脓疱型痤疮中的刺血首先在刺法术式上具有相似性,均具有“刺至病所”以求散结的特征。
病在“血络”,需在结络处刺络解结。“血脉盛者,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之出血,以见通之”。病在“血络”之疾有别于正经之病,其常致使经脉内气血上下虚实不通的异常甚或脉症不符的现象,导致通常调气脉的毫针刺法不能应手取效。为此,先贤订立了“凡治病必察其下,去其血脉而后调之”的最优先原则,也设立了“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之治法,具体如刺大经之经刺,刺小络血脉之络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的赞刺,取经脉之血的豹文刺等刺法皆可归于“解结”之法。后世刺血法进一步发展[13],清代《痧胀玉衡》中,郭志邃将“解结法”应用于“瘟疫”的诊疗之中,不仅得出了和先贤同样的结论,更是清晰地阐述了“痧筋”的隐现与内在痰、食、瘀血之积滞的关联:“或症有口渴身热,脉变而为沉迟;或症有不渴身凉,脉变而紧数;此皆脉症不合。须识其痧,一取青紫筋色而辨之”,“治疗之法,结于血者散其瘀;结于食者,消其食而攻之;结于痰者积者,治其痰积而驱之。则结散之后,痧筋必然复现,然后刺而放之,其痧可得而理也”,这一治疗经验,也再次印证了《灵枢》中重视的邪气表里传变,随所在之处痹气血而成“积”的理论[14]。
经筋病的代表刺法为在刺“筋急”的“燔针劫刺”与“贯刺”[12]。《内经》中经筋为病只有“寒、热”两端,即“寒则筋急,热则筋纵”,临床上筋伤疼痛之症多属前者。治疗上《经筋》篇详论曰:“以痛(筋急)为输,燔针劫刺,以知为数”“其为肿者,复而兑之”,即找出按之令患者剧痛,且触之寒急肿结之处“燔针”刺之或“贯刺”之令“平”。
“疖、痈”为病,积在血脉。《官针》有言:“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同样的,脓疱型痤疮的放血治疗多在丘疹、脓疱及红斑局部点刺放血。《外科正宗》言:“凡疮十日已后,自当腐溃为脓;如期不作脓腐,仍尚坚硬者,此属阴阳相半之症。疮根必多深固,若不将针头点入寸许,开窍发泄,使毒气无从而出,必致内攻也”[15]。从中医视角来看,针刺痤疮局部可以发泄邪气,通络活血,促使气血托邪外出。而且从现代医学视角看局部点刺放血治疗,可使病灶部局部微循环状态改变,排出瘀血的同时清除炎性物质,促使局部血液及组织内生化物质发生变化,从而控制炎性反应并促使炎性反应转归[16]。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刺血疗法作用不仅局限于血管内物质,也作用于血管本身[17]。总之,从刺法术式上看三者具有相似性。
其次,从刺法演变来看,刺痈、刺络、刺筋法一脉相承。去“血脉”的刺络法,与筋病刺法中的“贯刺”、“燔针”刺法即刺痈法演变而来,正如黄龙祥教授在其《筋病刺法的演变与经筋学说的兴衰》一文中提出:“筋病之‘筋急’‘结筋’在外形上与痈、疽类似——筋急似痈,结筋似疽,故筋病刺法多从刺痈肿法移植、变化而来。《灵枢·官针》所载定式刺法仍留有一些脱胎于刺痈疽法的痕迹,甚至有的刺法犹可察知其从刺痈肿法演变而来的过程……此外,‘结筋’的性质与‘结络’相类,故刺‘结筋’的贯刺法与刺‘结络’的解结刺法也有渊源。刺结络、结脉,‘必刺其结上’,则结筋也当‘刺其结上’,筋甚急者虽无结,也当‘急取之’”[18]。
7. 结论
基于身形医学体系,无论从疾病病因病机的角度,还是从三者的刺法术式角度,抑或从历史源流角度来看,积在脉的“结络”、积在筋的“筋结”与积在皮的“疖、痈”三者的针灸诊疗规范异形而同构,脓疱型痤疮的丘疹、脓疱及红斑皮损本身便同属于“结络”“血脉”“积”的范畴。脓疱型痤疮治疗中刺血疗法即是治结络的“解结法”、治筋病“刺筋法”,其各自作为其针灸治疗流程体系中的先导,为之后的调气调神治疗创造前提和基础[12]。丘疹脓疱型痤疮的针灸诊疗同样符合“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结)”的理法和规范。在此理论框架下,“疖、痈”“筋急”“血络”等有形之“积”的诊疗便可以相参互应。总而言之,只有在身形医学体系与古典针灸学体系下去理解“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及其延伸出的“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理论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刺血疗法在丘疹脓疱型痤疮诊疗中的意义与地位。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