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代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优化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for Online Generation
DOI: 10.12677/ces.2024.128518, PDF, HTML, XML,   
作者: 朱清超*, 黄红梅, 宋晓鸥:武警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周雅兰:武警工程大学研究生大队,陕西 西安;毛莎莎:山东总队青岛支队,山东 青岛
关键词: 网生代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策略优化Online Generati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Strategy Optimization
摘要: 网生代作为教育受众主体,其时代特征对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提出新要求。瞄准该现实需求,开展指向性对策研究。首先对网生代主体性、主观性、主导性和规范性宏观特性作“4 + 6 + 7 + 6”微观内涵特征分解。然后定性分析23项内涵特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影响,综合考虑影响关联性,定性聚类为信息过载、学习深度广度、个性化等6项网生代教学关键因素。最后为改进网生代教学质量,瞄准关键因素,分别提出可行性对策,以满足网生代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时代需求,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Abstract: As the main audience of education, the online generation has put forward contemporary requirements for teaching content and educational methods. Targeting the practical needs and conducting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Firstly, the macro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 subjectiveness, dominance,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internet generation are decomposed into “4 + 6 + 7 + 6” micro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s. Then, a qualita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deep level impact of 23 connotation features on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rrelation of external influences, they were summarized as 6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nline generation teaching, including information overload, learning depth and breadth, and personalization, etc. Finally, in order to avoi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online generation, targeting key factors, feasible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meet the era’s needs for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文章引用:朱清超, 黄红梅, 周雅兰, 宋晓鸥, 毛莎莎. 网生代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优化策略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8): 143-15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8518

1. 引言

网生代学生已成长为院校的主体受教育人群。据公开文献[1]-[10]综合研究表明,他们在主体性、主观性、主导性、规范性等方面呈现新的时代特征,这些时代特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然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针对网生代的理论研究成果显著,关注点在于网生代的时代特征及影响。文献[1]指出网生代通过IP运用、类型选择、叙事策略等方面体现了较强的主观自觉性,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代际特征和群体风格,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代际划分。文献[2]分析了网生代成长的时代语境、生活语境和文化语境,以及新语境下凸显的积极和消极行为特征,提出相应的思维引导策略。文献[3]指出网生代知识储备丰富但辨别能力弱、学习兴趣浓但认知碎片化、渴求情感交流但沉溺虚拟交往、网上交流自由但内心孤独、理想志向远大但信念意志弱等特征,这些特征已成为主体性、主观性、主导性、规范性的集中体现,但缺乏相应的对策设计。文献[4]基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指出网生代道德伦理和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导致价值观偏向或扭曲,并对500份本科院校学员调研,重点关注了网生代时代特征、信息运用能力、信息分析批判能力、应用开发能力、道德规范人自豪和自律能力等,进一步验证了网生代的时代特征及消极影响。文献[5]指出由于网生代贴上互联网的标签,行为特征影响着其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必要开展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研究。文献[6]指出网生代被视为互联网土著,主导互联网潮流并创造奇特文化形态,创造了隐晦性和排他性的网络暗语,但也产生了部分交流障碍,并在分析行为特征和文化心理的基础上,提出舆情管理和引导策略。文献[8]指出主体性是网生代实践的本质属性,在复杂网络环境中面临着主体性矛盾增加、意识不足、差距较大、价值追求错位等发展困境,易产生忽视他人感受、实践能力不足、盲目追求自主等问题,为论文分析网生代的行为影响提供了一定借鉴。

不难看出,网生代呈现的新时代特征不仅影响个人发展,也冲击着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为适应网生代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紧跟时代发展,展开网生代教学质量培优模式研究,对于促进网生代学生的健康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总体思路,研究分为本质特征、特征内涵、外在影响、影响分类、响应对策五部分,如图1所示。其中本质特征为网生代所体现的主体性、主观性、主导性、规范性等宏观时代特征;特征内涵为宏观特征的微观分解,深层次揭示特征的内在本质;外在影响研究微观特征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影响;影响分类是按照微观特征对网生代的影响关联性,为降低研究的冗余度,实现影响分类的收敛;响应对策针对各影响分类结果,分别提出指向性优化策略。

Figure 1. The whole structure of research ideas

1. 研究思路整体结构图

2. 网生代时代特征

网生代时代特征体现在主体性、主观性、主导性、规范性等,这些特征不仅是他们成长背景和时代环境的表现,也是他们个性和价值观的体现。为此研究网生代时代特征内涵,可对分析微观影响提供基础性参考。

2.1. 主体性特征

主体性[8]-[10]包括自我认知与表达、自恋与自我中心、自主性与独立性、群体性与社交性等。自我认知与表达是网生代在互联网平台上积极发声,展示自我,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网生代强烈的自我意识、表达欲望和社会主体能动性。自恋与自我中心是网生代强调自我价值,追求自我实现,而忽视他人感受,一定概率引发负面价值,如过度自我、缺乏同理心等。自主性与独立性是网生代受网络影响,愿意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追求个人价值,使其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加坚韧和勇敢,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群体性与社交性是网生代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形成社群和圈子,丰富社交生活,促进交流和合作,也是主体性和社会性的体现。

2.2. 主观性特征

主观性[11] [12]包括独立思考、追求个性、情感丰富、真实透明、快速适应、多元包容等。个性化和自我表达是网生代在互联网开放平台,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喜好,追求与众不同,强调个人价值和独特性,追求个性化的独特自我表达方式。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是网生代在海量信息池中,筛选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并据此做出决策。情感丰富和敏锐是网生代利用社交媒体渠道表露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细腻和体贴。追求真实和透明是网生代在互联网上获取真实、可靠信息,对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高度警觉,展示真实的自己,追求真实的人际交往。快速适应和学习能力是网生代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迅速掌握新知识、技能,适应变化的环境。价值观和多元包容是网生代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接受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人际交往更开放,人际关系更和谐。

2.3. 主导性特征

主导性[13] [14]包含技术、价值观、文化、品牌、消费、社会和全球化等,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引领者是网生代作为数字原住民,熟悉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善于利用技术解决问题,创造新商业模式和社交方式,推动科技发展。价值观塑造者是网生代注重个人成长、自我实现、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等价值观,影响社会价值体系,推动社会包容、公正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新者是网生代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文化产品,推动网络文化、小众文化发展,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展现强大的创新力。品牌影响者指网生代支持价值观相符、具有创新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其观点影响着品牌的塑造和传播,体现了社交媒体的强大魅力。消费驱动者指网生代追求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式消费方式,关注产品环保性、可持续性,推动绿色消费,促进市场转型。社会变革者是网生代高度关注和参与教育、就业、平等等社会问题,参与相关公益活动,通过社交媒体发声,推动社会议题的讨论和解决。全球化视野是网生代在全球化背景下,关注国际动态,了解不同文化,拥有广阔视野和开放思维,形成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2.4. 规范性特征

规范性[15] [16]特征包括网络道德、法律意识、理性消费、健康娱乐、信息筛选和判断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等,促使互联网空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网络文明建设。网络道德观念强烈指网生代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尊重他人隐私,不传播虚假信息,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表现出较强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增强指网生代关注网络版权、网络安全、网络隐私等网络问题,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理性消费观念指网生代注重消费品质和消费体验,不盲目追求名牌、奢侈品,合理规划消费预算,树立正确消费观,表现出理性、务实的特点。健康娱乐观念是网生代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和社交,合理安排时间,注重健康娱乐,不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保持身心健康。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是网生代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信息,辨别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形成独立观点和判断,避免不良信息侵害。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是网生代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通过社交媒体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推动社会议题讨论,社会责任感增强。

3. 网生代对教学过程的消极影响

网生代时代特征促进时代的进步,但也冲击着传统教学质量和培养模式,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分析时代特征对二者的影响及深层次原因,对于提出优化策略具有指导性意义。

3.1. 主体性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1.1. 主体性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主体性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包括注意力分散、技术依赖、学习方式偏好、信息过载、价值观冲突等。注意力分散是网生代习惯多媒体和平台之间快速切换的生活节奏,难以长时间专注教学内容,尤其互动性和吸引力不强的环节,课上容易分心。技术依赖是网生代过度依赖搜索引擎和在线资源,缺乏深入思考或深度阅读,使其在没有技术手段辅助的情况下学习难以,尤其技术设备出现问题时,会产生困惑和挫败。学习方式偏好是网生代喜欢社交媒体、视频和在线游戏等互动性强、娱乐性强的视听方式学习,对传统课堂讲授教学,产生抵触情绪。信息过载是网生代接触大量信息,无法区分信息的真假或重要性,使得在处理信息时感到困惑,影响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价值观冲突是网生代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对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不够重视,在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感的学习时产生抵触情绪。

3.1.2. 主体性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主体性对教学方式的影响包括对传统课堂的抵触、注意力分散、技术依赖、个性化需求、对权威的质疑等。对传统课堂的抵触是网生代习惯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期望更多的互动、参与和选择,并非被动地接受,对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积极性不高。注意力分散是网生代习惯于多屏和程序之间的切换,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对传统连续性教学方式产生厌倦。技术依赖是网生代倾向电子设备、在线资源学习和交流,对书籍、黑板等非技术手段教学方式兴趣不高,技术辅助欠缺的情况下学习难以。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是网生代强调个性和自我,希望教学方式满足个人需求,而传统教学方式面向多数,忽略了个性化需求,引发网生代对教学方式的不满。对权威的质疑是网生代不仅仅接受教师的传授,更愿意通过实践验证知识,自主性和批判性更强,对传统教学的权威产生质疑。

3.2. 主观性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2.1. 主观性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主观性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包括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对传统内容的抵触、对权威的挑战、注意力分散、学习深度不足等。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是网生代成长在多元信息环境中,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需求,而传统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难以满足学习需求,使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对传统内容的抵触是网生代倾向于新颖、创新内容,而传统内容略显陈旧,误认为内容实用价值不高,不符合其思维模式,产生抵触情绪。对权威的挑战是网生代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倾向于验证评估知识和信息,对传统权威观点、理论或结论产生质疑,甚至挑战。注意力分散是网生代习惯在信息爆炸的环境处理多任务进程,在学习传统内容时难以长时间专注,易被其他信息干扰,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深度不足是网生代追求浏览式快捷的学习方式,对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3.2.2. 主观性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主观性对教学方式的影响包括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抵触、对权威的挑战、对互动性和参与性的高要求、对个性化教学的需求等。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抵触是网生代期望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交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满足他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个性化需求,对传统教学方式兴趣不高。对权威的挑战是网生代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使其不易接受他人观点或结论,倾向于自身实践和经验验证知识,对权威角色产生质疑。对互动性和参与性的高要求是网生代期望更多的互动和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传统教学方式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积极性和动力不足。对个性化教学的需求是网生代较强的个性化需求,期望教学方式符合个人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喜好,而统一教学计划和进度的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相关考量,降低了网生代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3. 主导性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3.1. 主导性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主导性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包括个性化需求的挑战、对内容更新速度的高要求、对传统权威的质疑、对内容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个性化需求的挑战是网生代在信息多元化爆炸的时代,产生强烈的个性化需求,传统的教学内容个性化考量不足。对内容更新速度的高要求是网生代习惯快速获取和更新信息,对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时效性要求更高,内容更新速度直接影响着网生代价值体验,制约了学习积极性。对传统权威的质疑是网生代较强的批判思维和自主意识,不轻易接受传统权威的观点和结论,若教学内容过于强调权威理论,会引起网生代的质疑和反感。对内容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是网生代期望深入了解某一领域或主题,拓宽自身知识面,浅显或狭窄的教学内容会使其产生失望感。

3.3.2. 主导性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主导性对教学方式的影响包括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抵触、对课堂控制的不满、对即时反馈的需求难以满足、对个性化教学的需求难以满足等。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抵触是网生代在数字时代,习惯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倾向于互动性、参与性和多样化学习方式,满足其即时性和个性化需求,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抵触情绪。对课堂控制的不满是网生代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习中以较高的自由度和选择权参与到教学决策和过程中,过度限制和控制引发网生代学习的不满。对即时反馈的需求难以满足是网生代习惯互联网获得即时反馈,迅速获得教师的指导,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向,这也激发了他们对教学方式的期望,传统教学方式即时感不强,催生失望感。对个性化教学的需求难以满足是网生代对兴趣、能力和风格具有更强的个性化需求,而传统教学计划和进度统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该需求,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降低。

3.4. 规范性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4.1. 规范性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规范性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包括对标准答案的质疑、对权威的挑战、对教学内容多样性的需求、对即时反馈的期望。对标准答案的质疑是网生代趋于独立思考,质疑标准答案或传统观念。对权威的挑战是网生代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强,不轻易接受传统权威的观点和结论。对教学内容多样性的需求是网生代在信息爆炸时代接触的信息广泛多样,期望教学内容多样丰富,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单一教学内容降低了其学习兴趣。对即时反馈的期望是网生代习惯网络环境中即时反馈,迅速得到教师的指导,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向,反之他们倍感失望,降低了学习积极性。

3.4.2. 规范性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规范性对教学方式的影响包括对权威的挑战与质疑、对标准答案的排斥、对教学方式多样性的需求、对即时反馈和互动性的期望。对权威的挑战与质疑是网生代成长在信息渠道多样的时代,趋于以自身实践验证知识,被动接受知识意愿降低,对传统权威和专家意见持质疑态度。对标准答案的排斥是网生代以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不满足于固定答案或标准答案的束缚和限制,影响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对教学方式多样性的需求是网生代习惯多样化信息源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充满多样性和灵活性,而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对即时反馈和互动性的期望是网生代习惯网络环境中获得即时反馈和互动体验,希望教学过程获得教师反馈、更多互动和参与机会,以满足他们的交流需求。

3.5. 影响因素聚类

从特征影响微观分析可知,23项内涵特征外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冗余度,若对外在影响分别作优化策略设计,将导致较高的重复率,起到事倍功半的负效果,为此有必要对其外在影响作聚类分析。本着相似度原则,将影响分为信息过载、学习深度广度、个性化需求、标准权威挑战、即时反馈需求等6项指标。以信息过载为例,网络海量信息、信息切换形式、多样化资源等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注意力和信息筛选能力,使得学生置身于网络信息资源池中,因此可将其归类为信息过载影响,同理可获得其它5项指标的聚类。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因素聚类并非完全割裂6项重要影响的关联性,而是降低了部分重复性,为此针对6项因素设计的改进策略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的,也存在些许关联性。

4. 改进策略

4.1. 信息过载改进策略

信息过载改进策略包括培养信息筛选意识、合理规划时间、优化阅读习惯、多元化信息获取途径、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如图2所示。培养信息筛选意识为明确学习需求和目标,选择可靠信息源,运用搜索引擎高级搜索功能,筛选更加精准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的准确、权威信息,降低无效信息干扰。合理规划时间为采取专注技巧进行时间管理,区分专注和放松时段,制定明确时间安排,重要事务优先处理,提高工作效率。优化阅读习惯为注重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等技巧的培养,采用扫读和略读方法,迅速获取信息核心内容,避免陷入细节泥潭,善用摘录和整理工具,做好信息摘录,以备后续查阅。多元化信息获取途径为订阅专业资讯网站和行业电子报,参加行业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会,加入社交网络群组,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分享,网络或面对面获取准确、深入、全面的信息,降低冗余信息干扰。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为利用专业知识和综合思维,深入解读、分析、归纳总结,实现信息与知识体系的融合,形成独立见解和判断。

Figure 2. Improvement strategy for information overload

2. 信息过载改进策略

4.2. 学习深度广度改进策略

学习深度广度改进策略包括明确学习目标、深入探究与理解、批判性思维、深度学习辅助、跨学科学习、多元信息、宽领域实践、建立知识网络等,如图3所示。明确学习目标为长期和短期设定具体、量化、可行的学习目标,明确各阶段知识点和技能,分阶段达成深度学习目标。深入探究与理解是对于所学知识点,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通过案例研究、项目实践等方式,深挖背后原理、逻辑和关联,加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批判性思维是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分析、评价、反思、提问、质疑、探讨学习内容,不断挑战自我,提升思维高度。深度学习辅助是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对专业深入学习和研究,探索预训练模型(如BERT)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跨学科学习是利用选修课、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学习和交流,拓宽知识面。多元信息是利用网络、书籍、期刊、行业资讯、技术动态等多源信息获取知识,保持学习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宽领域实践是参与多类型项目实践,如课程设计、竞赛、实习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不同领域,提高学习广度和深度。建立知识网络是将所学知识归纳、整理,建立知识网络,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Figure 3. Improvement strategy for learning depth and breadth

3. 学习深度广度改进策略

4.3. 个性化需求改进策略

个性化需求改进策略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融入、个性化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融入“互联网+”教育、关注网生代的心理需求等,如图4所示。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方面分为教学软件与在线平台和数字化工具,教学软件与在线平台为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如MOOC或学习管理系统(LMS),为网生代提供个性化学习途径和资源;数字化工具是利用数字唱吧、移动电子展板、智慧黑板等,增强学习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学习内容更生动具体。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方面分为差异化教学、学习风格评估和个体指导,差异化教学是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和深度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学习风格评估是对学生学习风格和偏好评估,设计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如视觉、听觉或动手实践等;个体指导是提供一对一辅导和反馈,实现学生具体问题和需求的解答和指导。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分为任务驱动教学、反转课堂和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是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性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反转课堂是让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课上引导实践和互动,增强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指强化小组合作、互助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和深化理解。融入“互联网+”教育方面分为自主学习、在线互动和数字化评估,自主学习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强化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的培养;在线互动是利用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实时交流工具,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在线互动和交流;数字化评估是利用在线测试、作业提交等方式,实时评估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关注网生代的心理需求方面分为个性化关怀和情感交流,个性化关怀是了解网生代心理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关怀和支持,使其建立自信、克服学习困难;情感交流是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个性化授课营造良好的氛围。

Figure 4. Improvement strategy for personalized demand

4. 个性化需求改进策略

4.4. 标准权威性改进策略

Figure 5. Improvement strategy for standard authority

5. 标准权威性改进策略

标准权威性改进策略包括理解并接纳质疑、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建立新的评价标准等,如图5所示。理解并接纳质疑分为尊重学生观点和鼓励提问,尊重学生观点是教师应理解并尊重网生代质疑,是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表现。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分为与时俱进、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数字技术利用,其中与时俱进是根据时代发展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前沿性和实用性;多元化教学方式是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多类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数字技术利用是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提高内容丰富性、生动性、直观性,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是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习困惑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指导,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批判思维包括质疑方法和引导思考,质疑方法是教会学生根据信息分析和评价,质疑有据,培养其批判能力;引导思考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和辩论,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建立新评价标准分为多元化评价和创新能力,多元化评价是除考试评价外,引入过程性评价、项目评价、互助评价等,全面评估学习效果;创新能力是评价标准软实力评判,鼓励学生挑战传统、追求创新。

4.5. 即时反馈需求改进策略

即时反馈需求改进策略包括在线教学平台利用、移动APP应用、优化课堂设计、制定即时反馈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如图6所示。在线教学平台利用包括实时互动和在线系统,实时互动是利用聊天窗口、弹幕等在线平台,以实时互动方式为学生提供即时问题反馈渠道;在线系统是使用在线测验和作业系统,在学生完成练习或作业后立即返回数据解析,实现即时反馈。移动APP应用分为学习助手和社交媒体等,学习助手APP为学生提供即时问答、作业提交与批改等功能,便于学生获得反馈;社交媒体是通过班级或课程群组、论坛,分享心得、提问或讨论,教师和学生均可回应。优化课堂设计分为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小组讨论是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和疑问,教师及时指导给予反馈;互动问答环节是鼓励学生提问,教师或其他同学回答,形成积极互动氛围。制定即时反馈策略包括明确反馈时间和建立反馈渠道,明确反馈时间是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学生作业、测验等具体反馈时间;建立反馈渠道是为学生提供电子邮件、在线平台、社交媒体等反馈渠道,便于学生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反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分为自我评估和学习资源推荐,自我评估是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进度自我检查和调整;学习资源推荐为学生提供在线教程、电子书、视频等学习资源,助其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

Figure 6. Improvement strategy for immediate feedback demand

6. 即时反馈需求改进策略

5. 结论

网生代对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提出时代性要求,论文对其特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影响及对策开展指向性研究。首先分别对网生代主体性、主观性、主导性和规范性宏观特性分解为4项、6项、7项、6项等23项微观特征内涵。然后定性分析23项内涵特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层次影响,综合考虑外在影响关联性,将其总结归纳为信息过载、学习深度广度、个性化等6项综合性影响因素。最后瞄准6项关键因素,分别提出可行性对策,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但在对策研究中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特征内涵和综合影响因素基于宏观效果区分,缺乏相关标准,分类的规范性有待提升,可通过标准化制定缓解该不足;二是尚缺乏实证性考量,研究过程更多关注问题理论方案的设计,忽略了应用场景设计,实证性不足,可通过特定专业特定场景特定班级展开实证设计,以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三是缺乏定量评估,涵盖综合分类和策略实施两方面,前者表现为未定量考虑要素之间关联性、主次关系、重要程度等,后者表现为未考虑实施环节要素赋值等,二者可通过权重赋值、实践、反馈、权重调优等措施改进。后期将针对以上不足继续展开深入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钱才芙. 商业意识的自觉——网生代导演的特征[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30(3): 81-84.
[2] 程珺婕, 卜建华. “网生代”的行为特征与引导对策研究[J]. 中国德育, 2020(1): 28-31+35.
[3] 梁思韵. 网生代行为和心理特征研究[J]. 区域治理, 2019(30): 108-111.
[4] 张伟. 新媒体时代“网生代”媒介素养教育及价值引导[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2, 42(4): 61-66.
[5] 武宇石. 适应“网生代”官兵特点搞好灌输授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军转民, 2022(3): 41-43.
[6] 楼小龙, 蒋琤琤. “网生代”网络暗语解析与舆情管理对策研究[J]. 青少年学刊, 2021(5): 42-46.
[7] 李瑞前. 高校学生对在线教育平台的评价研究: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J]. 继续教育研究, 2021(1): 111-114.
[8] 李煌. 网络实践中的主体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22.
[9] 金依欣. 网络时代青少年主体性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20.
[10] 杨建, 李芳玲. 网络时代人主体性缺失的要素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 10(6): 68.
[11] 王雪坤. “网生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新路径研究[J]. 经济师, 2022(12): 241-242+244.
[12] 吴雨阳. 网生代, 如何做好新批评[N]. 新华日报, 2022-06-23(012).
[13] 周靓. 短视频时代“信息茧房”效应的破与立——以抖音“网生代”青少年用户群体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21, 12(11): 8-10.
[14] 高清云, 高清雪. “网生代 + 新课改”环境下职校数字化教育教学新模式探究[J]. 动漫研究, 2021(1): 1-5.
[15] 马小钦. 基于“网生代”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资本运营管理课程为例[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7): 35-36.
[16] 张兰兰. 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转型提升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