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母语者和学习者所考虑的多义动词的意思体系——以动词“あがる”为例
The Meaning System of Polysemous Verbs Considered by Native Speakers and Learners of Japanese—Taking the Verb “あがる”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4.128672, PDF, HTML, XML,   
作者: 张筱天: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多义动词典型理论共起表现第二言语习得Polysemic Verb Typical Theory Co-Occurrence Second Speech Acquisition
摘要: 本研究关注日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多义动词难题,特别是针对中文母语者在学习日语时常遇的挑战。研究表明,日常语言中频繁使用的多义词,尤其是多义动词,如“あがる”,其多样的含义(如“登上”、“进入”、“寄送”)使得单纯依靠词典定义难以准确掌握。传统教学方法倾向于孤立地教授每个含义,忽视了语境的重要性。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研究主张在具体语境中教授词汇,将焦点从单个单词转移到单词的共起表现,以此提升学习效果。本研究旨在为基础的词汇学习教材开发提供指导,致力于为中国日语学习者创造更有效的学习资源。通过结合语境和共起表现的教学方法,研究期望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多义动词,减少误用现象,提高整体语言水平。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olysemous verb problem in learn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especially for the challenges that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often face in learning Japanes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olysemous words frequently used in everyday language, especially polysemous verbs such as “あがる”, have a variety of meanings (e.g. “to board”, “to enter”, “to send”) that make it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grasp using dictionary definitions alon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end to teach each meaning in isolation, ignor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order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the study advocates teaching vocabulary in specific contexts,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individual words to the collective performance of words, in order to improve learn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vocabulary learning materials and to create more effective learning resources for Chinese-Japanese language learners. By combin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context and co-expression, the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help learners better understand and apply polysemous verbs, reduce the phenomenon of misuse,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language level.
文章引用:张筱天. 日语母语者和学习者所考虑的多义动词的意思体系——以动词“あがる”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8): 148-15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8672

1. 引言

本文探讨了多义动词“あがる”在日语母语者和学习者中的意义体系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语料库分析和原型理论来理解这些差异。研究发现,尽管日语母语者和学习者在心理原型上存在一致性,但在理论原型上有所不同。文章强调了在日语教育中,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原型和母语者的使用实态的重要性,以及在教材开发和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些发现的价值。此外,文章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扩大调查样本、细化语义分析以及增加研究对象的动词种类。

2. 文献综述

2.1. 多义词的定义

关于多义语的定义,国広哲弥(1982:97) [1]定义的多义词(polysemic word)是指与同一音形有意义上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多个含义相连的词。籾山洋介(2021:3) [2]定义的多义词是:1) 一个同时具有多个意义的词语,也就是说,母语者对某一词语承认不同的多种意义。2) 承认多种含义相关性,即承认母语者在某一词的多个含义之间(某种程度)相关性。本文基于国広哲弥(1982)和籾山洋介(2021)的定义进行考察,将多义语所具有的多个含义分别称为“语义”。

2.2. 原型理论(プロトタイプ理論)相关的研究

田中茂範(1990) [3]指出,我们需要区分“理论原型”和“心理原型”。理论原型是以语言学的标准为基础,即以物理现象为中心的立场;心理原型则是以心理学的标准在心理上是否显著为问题,根据文化、年龄等不同而不同。

菅谷奈津慧(2002) [4]指出,对于移动动词“イク”和“クル”,理论原型很可能与心理原型相匹配,但不一定在所有多义词方面都是一致的。

鷲見幸美(2015) [5]从以语言学标准为基础的“理论原型”和以一般心理上的显著性为基准的“心理原型”两个方面,对KY语料库中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对“カカル・カケル・ツクル・トル・ヒク・ミル”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研究对象词语的理论原型和心理原型并不总是一致,但两者一致的词语使用频率较高,观察到从原型词义到非原型词义的使用扩展。

籾山洋介(2021)指出,将多义词的复数意义整体视为一个范畴的情况构成该范畴的单个元素,即单个意义,并非都具有同等重要性,而是对于大多数母语使用者来说,在某种语言的某个词的多重含义中,假设原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某种意义上有优劣之分,直观地感觉到的最基本的意义称为原型意义。另外,对于个别的母语使用者来说,能够感受到某种意义是基本的,前提是这种意义的固定程度很高。此外,如果大多数母语使用者认为某种意义是基本的,那么这种意义就是很容易上瘾的。他还指出,某些多义词的原型意义不一定只有一个。

2.3. 共起搭配相关的研究

共起搭配(コロケーション)研究是从多个方面进行的,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田中進(2007) [6]指出:“所谓共起搭配,就是名词 + 动词、形容(动)词和名词、副词和动词等原则上属于不同品词的词结合在一起的表现。中俣尚己(2018) [7]根据“与某个词(概率性)经常共起的词和组合”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本文将基于中俣尚己(2018)的定义进行论述。

秋元美晴(2002) [8]指出,在日语的共起搭配中,“名词 + を + 动词”是占整个共起搭配80%的最多的共起搭配。表明了“名词 + 动词”共起搭配的重要性。

大神智春(2017) [9]以汉语母语者和韩语母语者为对象,调查了学习由多义动词“とる”形成的共起搭配,结果显示,学习者和母语者思考的原型存在偏差,学习者正在构建自己的语义体系。他还指出,虽然学习者会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多义性,但共同语言在形成共起搭配方面的使用范围很难作为“面”来扩展。

3. 研究设计

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首先,关于多义词的意义研究,母语使用者从原型词义到非原型词义如何定位,母语使用者认为的意义体系与字典的意义体系是否一致,尚未得到验证。另外,在多义词的习得研究中,理论原型和心理原型哪个是原型,还没有明确。因此,本文援引原型理论,参考大神智春(2017)的调查框架进行调查。具体的研究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1) 问题1:母语者从“あがる”的典型语义到非典型语义是如何定位的?

2) 问题2:学习者所思考的“あがる”的典型语义是什么样的?与母语者有何不同?

3.1. 研究对象

这次使用多义和语动词“あがる”,以“X (名词)があがる”的共起搭配为对象进行调查。“あがる”是“上がる、挙がる、揚がる”三个汉字表示的词语,在很多国语辞典中都作为一个词来使用。因此,在本调查中作为具有各种语义的一个词来使用。

普通辞典有《大辞林第四版》(以下简称《大辞林》),学习者用的词典有《日本語多義語学習辞典動詞編(日语多义语学习辞典动词篇)》[10],还有国立国语研究所的网络辞典《基本動詞ハンドブック(基本动词手册)》,本文考察了“上がる”的含义描述,并在表1中进行了整理。

国広哲弥(1997) [11]认为《大辞林》的词汇划分从认知多义的观点来看是最恰当的。《大辞林》把“あがる”的词汇划分为14个,把大的划分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小的划分。由于本文以现代语及“Xが上がる”共起搭配为对象,因此使用能够取“Xが”的“上がる”的6大区分进行调查。以下将6个大区分及用例各2个进行整理。

Table 1. The meaning of “Agaru” in the dictionary

1. 「上がる」在辞典中的意思

『大辞林 第四版』

1) 人や動物が高い所へ移動する。

2) 水中や水上から陸地に移る。

3) 庭や土間から部屋へ入る。

4) 屋敷に奉公人として住み込む。

5) 学校に入学する。また、進級する。

6) 物が低いところから高い所に移された状態になる。

7) 神仏の前に供物が供えられる。

8) 定形のないものや潜んでいるものが、出現する、出る。煙·炎などが上の方に出現する;大きな声が発せられる;利潤やよい結果が生じる。

9) 低い階段·程度の物事がより高い段階·程度に変化する、高まる。

10) 仕事·作業·学習が完了する、仕上がる。

11) 雨·雪などが降りやむ。

12) それまで継続的に動いていた物が機能しなくなる。

13) 双六·トランプ·麻雀などのゲームで、完了する、また勝負がつく。

14) 「食べる」「飲む」の尊敬語。

『日本語多義語学習辞典 動詞編』

1) 上に移動する。

2) 水の中から陸に移動する。

3) 家·部屋などに入る。

4) 雨·雪などが止む。

5) 目上の人のところに行く。

6) 上の段階に進む。

7) 状態·程度が変化し、数値が大きくなる。

8) 気持ちが高まる。

9) 緊張する。

10) 声などが出て来る。

『基本動詞ハンドブック』

1) 上に移動1:人·動物(の全体)が、自分の意志で(あるところから)より高いところに移動する。

2) 上に移動2:人·動物(の全体)が、傾斜のある経路を通って、より高いところに移動する。

3) 水から移動。

4) 家の内部に移動。

5) 訪問(謙譲語)。

6) 身体の一部が移動。

7) もの全体が移動。

8) 水位が上昇。

9) 気体が出現。

10) 声が発生。

11) 意見が発生。

12) 数量が増加。

13) レベル上昇。

14) 教育機関に新に所属。

15) 緊張。

16) 注目。

17) 見つかる。

18) 仕事が完了。

19) ゲームで完了。

20) 費用がある範囲ですむ。

21) 雨が止む。

1) 物が低いところから高い所に移された状態になる:日の丸が上がる、花火が上がる。

2) 定形のないものや潜んでいるものが、出現する、出る:火の手が上がる、家賃が上がる。

3) 低い階段·程度の物事がより高い段階·程度に変化する、高まる:物価が上がる、人気が上がる。

4) 仕事·作業·学習が完了する、仕上がる:仕事が上がる、原稿が上がる。

5) 雨·雪などが降りやむ:雪が上がる、梅雨が上がる。

6) それまで継続的に動いていた物が機能しなくなる:脈が上がる、バッテリーが上がる。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流程

关于课题1,本文按照任意顺序给出了“上がる”的六大区分,并让被调查者将各个区分从他们认为是原型的那一部分按顺序排列。在验证整理了日语母语者所考虑的意义体系与词典的记述是否有偏差之后,将日语母语者所考虑的意义体系的结果作为本文意义体系的基准。为了避免例句的顺序影响回答,为了避免顺序的影响,将课题1的题目准备了两份,即问题1(a)和问题1(b)。关于课题2,为了明确学习者所认为的“上がる”的基本义,有必要从心理原型的角度进行调查,使用了“文产出问题”来进行调查。同时,作为干扰项,加入了“Xが付く”和“Xが立つ”。[12]

关于分析的共起搭配,中心词是多义和语动词“上がる”,为了统一标准,共起名词选定了与《大辞林》和《基本動詞ハンドブック(基本动词手册)》同一类别中列有用例的。另外,还参考了NINJAL-LWP for BCCWJ语料库(以下简称NLB),调整了共起名词。具体来说,在NLB中搜索“上がる”,使用显示“~が上がる”的一栏。虽然使用了语料库,采用了频率较高的共起搭配方式,但是像“幕が上がる”、“手が上がる”这样的惯用句,很难认定动词的意思。因此,本文向6位日语母语者确认了所选择的共起搭配的适当性。本次分析的对象如表2所示。

Table 2. Co-collocation as the analysis object

2. 作为本次分析对象的共起搭配

大区分

共起搭配

1

花火が上がる

遮断機が上がる

2

煙が上がる

成果が上がる

3

値段が上がる

成績が上がる

4

仕事が上がる

原稿が上がる

5

雨が上がる

梅雨が上がる

6

車のバッテリーが上がる

息が上がる

3.2.2. 调查协助者

本次调查的协助者包括20名日语母语者(以下简称JNS)和25名中文母语者(以下简称中文CNS)。JNS是在日本国内大学就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CNS是在日本国内大学短期留学项目中学习的高级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课题1以20名JNS为对象。课题2以20名JNS和25名CNS为对象实施。

4. 研究结果和考察

4.1. 研究结果分析

对于课题1,让JNS按照典型语义的顺序排列了6大区分。结果将选择的大分类换算为第一名,满分为6分;选择的大分类换算为第二名,满分为5分;第六名为1分。平均分和标准差如表3所示。

Table 3. The position order of the 6 semantics of “Agaru” considered by JNS (N = 20)

3. JNS所考虑的「上がる」6种语义的位置顺序(N = 20)

语义

平均点

标准偏差

1

5.40

0.86

3

4.75

0.99

2

4.45

1.10

5

2.65

0.96

6

2.15

1.15

4

1.70

1.45

调查结果显示,语义1的平均分数5.40是最高的,因此语义1被认为是典型语义。语义3的平均分数是4.75,语义2是4.45,因此语义3和语义2几乎都是上位。其次是语义5(平均分数2.65)和语义6(平均分数2.15),语义4的平均分数1.70是最低的,因此很明显,远离典型语义的是语义4。定位为第一位的语义1与“大辞林”一致。由于语义2和语义3的平均分数之差极低,其顺序也与字典基本一致。其次是词义5和词义6,定位与词典一致。但是,语义4与字典有所不同。

因此,JNS所考虑的从原型语义到非原型语义的流动大体上符合词典体系,但是在部分典型语义的认识和JNS体系上存在偏差。

关于课题2,学习者认为的“上がる”的原型是什么样的,本文通过“共起搭配产出课题”进行了调查。本文将学习者产出的共起搭配分为几类,并与1位母语日语者进行确认,以确保其准确性。结果总结如表4所示。

Table 4. Typical semantics for “Agaru” considered by the CNS

4. CNS所考虑的「上がる」的典型语义

大区分

共起搭配例

人数(n = 25)

%

3

値段が上がる

18

72.00%

1

花火が上がる

3

12.00%

2

成果が上がる

2

8.00%

不自然的表现

人数が上がる

2

8.00%

合计


25

100.00%

从结果来看,产生最多的是语义3 (72.00%)的共起搭配。其次是语义1 (12.00%)、语义2 (8.00%)。可以在生产水平上使用的表达与停留在理解水平上的表达相比,具有更高的固定度,因此,很有可能CNS将语义3视为“上がる”的典型语义。

另外,根据课题1和课题2的结果,可以知道被CNS认为的典型语义词义3接近于被认为JNS认为的典型语义1的用法。而且,除了语义3以外,语义1和语义2也是JNS认为的中心语义。也就是说,学习者设想的意义体系虽然没有大幅度偏离JNS设想的意义体系,但也不能说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为了和CNS进行比较,课题2也拜托JNS进行解答。其结果如表5所示。

Table 5. Typical semantics for “Agaru” as considered by JNS

5. JNS所考虑的「上がる」的典型语义

大区分

共起搭配例

人数(n = 20)

%

3

成績が上がる

14

70.00%

1

舞台の幕が上がる

5

25.00%

2

歓声が上がる

1

5.00%

合计


20

100.00%

表5的结果相比,产出最多的是语义3 (70.00%)的共起搭配。其次是语义1 (25.00%)、语义2 (5.00%)。在课题1 (表3)中排名第一的词义1在课题2 (表5)的调查中只产生了5例,而词义3产生了14例。

共起搭配产出课题主要通过共起搭配进行了心理原型的调查,因此,表6总结了与CNS和JNS产生的词义3相关的共起搭配。

Table 6. Co-collocation of CNS and JNS outputs

6. CNS和JNS产出的共起搭配

CNS

频度

JNS

频度

値段

4

成績

3

気温

3

テストの点数

2

物価

3

値段

2

成績

2

能力

2

速度

1

価格

2

地位

1

給料

1

テンション

1

株価

1

意欲

1

気分

1

体温

1



価格

1



合計

18

合計

14

从结果来看,就词义3而言,CNS产出最多的共起搭配是“値段が上がる”,JNS产出最多的是“成績が上がる”。

在以“とる”为对象的大神智春(2017)的研究中,理论原型和心理原型是一致的,本文的“あがる”预测出相同结果的可能性很高。然而,表3表5的结果表明,多义动词“あがる”的理论原型和心理原型并不一致。语义1“物が低いところから高い所に移された状態になる”即使在理论上被认为是典型语义,但实际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可能是被认为是因为心理原型度低的缘故。另外,根据对CNS调查的结果可知,词义3“低い階段·程度の物事がより高い段階·程度に変化する、高まる”很有可能被认为是心理典型语义。

4.2. 考察与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母语者认为的意义体系和词典体系基本一致,但存在一部分差异。研究发现,学习者和母语者所认为的心理典型是一致的,但是理论典型却不一致。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考察,发现名词与动词紧密相连的搭配很可能是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反复遇到的,而动词在这种搭配中的意义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意义。另一方面,多义动词的含义并不一定是“理论典型”和“心理典型”一致的。在开发词汇教材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母语使用者,还要考虑学习者思考的原型。另外,在选定教材中与多义词相关的配置时,有必要调查母语使用者的实际使用情况[13]

作为对日语教育的启示,可以看到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应用原型理论等认知语义学的案例。根据典型理论,一个范畴的掌握从一个典型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外围。这将会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揭示学习顺序和语言习得的机制[14]。此外,必须持续研究理论典型和心理典型,哪个作为多义动词的典型含义放在教材里[15]。另外,为了让学生像日本人一样掌握日语,教科书必须遵循母语使用者的语言使用习惯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像NLB这样的母语语料库,了解母语使用者的趋势,特别是在研究母语人群中多义词的心理典型时,可以根据从语料库得到的使用频率,来判断与主位相关的词义的心理典型程度。意识到这一点并指导学习者,将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理解多义词的含义和搭配。

参考文献

[1] 国広哲弥. 意味論の方法[M]. 东京: 大修館書店, 1982.
[2] 籾山洋介. 例解日本語お多義語研究認知言語学の視点から[M]. 东京: 大修館書店, 2021.
[3] 田中茂範. 認知意味論∙英語動詞の多義の構造[M]. 东京: 三友社, 1990.
[4] 菅谷奈津慧. 日本語学習者によるイク∙クル∙テイク∙テクルの習得研究―プロトタイプ理論の観点から―[J]. 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 2002, 23: 66-79.
[5] 鷲見幸美. 中国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学習者による多義動詞の使用―KYコーパスに見られる使用語義の広がり―[J]. 言語文化論集, 2015, 36(2): 81-96.
[6] 田中進. コロケーションの記述と名詞の意味分類[J]. 日本語学, 2007, 26(12): 48-57.
[7] 中俣尚己. コロケーションの教材化[M]. 东京: くろしお, 2018: 153-166.
[8] 秋元美晴. 連語の研究と語彙運用能力向上のためのその指導法[M]. 东京: 国書刊行会, 2002: 233-246.
[9] 大神智春. 多義動詞を中心語とするコロケーションの習得[J]. 日本語教育, 2017, 166: 47-61.
[10] 森山新. 日本語多義語学習辞典動詞編[M]. 东京: アルク, 2012.
[11] 国広哲弥. 理想の国語辞典[M]. 东京: 大修館書店, 1997.
[12] 曹靖杰, 卜朝晖. 语料库支持下的日语多义动词『掛ける』的义项分析[J]. 文化与播, 2021, 10(6): 72-78.
[13] 王伟丽. 认知视域下北京话多义词的语义衍生机制研究[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 35(1): 87-96.
[14] 川瀬生郎. 日本語教材開発∙教科書作成に関する課題[J]. 日本語教育, 2007, 135: 23-28.
[15] 今井むつみ. 外国語学習者の語彙学習にける問題点[J]. 教育心理学究, 1993, 41: 24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