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商模式赋能浙西非遗文化促进乡村文旅发展的路径探究
Exploring the Path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Tourism by Empower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West Zhejiang with E-Commerce Mode
DOI: 10.12677/ecl.2024.133835, PDF, HTML, XML,   
作者: 郑子钧: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电子商务非遗文化乡村振兴E-Commer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针对农村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对乡村文化产业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电子商务作为当下网络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利用好电商模式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浙西非遗文化为例,运用电商模式,结合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理论政策要求,分析浙西非遗文化所存在的困境,将传统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结合,剖析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电商赋能浙西文旅融合的新型发展概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发展新路径。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major strategic plan for rural issues in China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and it is also a new era to analyze and sort out the summary of the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E-commerce as an emerging economic model in the current network information age, using the e-commerce model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West Zhejiang as an example, uses the e-commerce mode, combines the curr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other relevant theoretical policy requirements, analyses the dilemma that exists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West Zhejiang, combines the tradi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alyses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a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the e-commerce empowered culture and tourism in West Zhejiang integration to provide a new path of development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郑子钧. 以电商模式赋能浙西非遗文化促进乡村文旅发展的路径探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3): 6763-6768.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3835

1. 引言

当今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乡土社会传统农业、手工业和生活服务业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制造业、零售业以及文旅产业相继嵌入乡村发展中,推动了乡村由生产功能向消费功能的转变[2]。但是由于模式单一、社会都市化严重等问题的出现,传统农业、手工业以及文旅产业难以实现往期效益,创新转型迫在眉睫。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既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并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电商新媒体也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媒体新模式是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古老的文化和遗产正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带动下以更年轻、更活泼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3]。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当前境况,对乡村非遗文化进行探索发掘,利用电商平台,将非遗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交互,从而推出多元化、时代化的新型文旅产业,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浙西非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运用电商平台助力浙西非遗文化的发展,既有利于浙西乡村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助力推进乡村振兴,也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了浙西非遗文化产业,实现非遗文化的绵延赓续。

2. 浙西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浙西非遗文化介绍

浙西地区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及其重要的非遗文化聚集地之一,这片土地上承载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技艺、民俗表演、传统节庆等等。衢州市政府在2005年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经过近14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非遗体系。目前有世界级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10项、省级非遗76项、市级非遗227项、县级非遗716项[4]。这些非遗文化作为浙西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绵延赓续的重要力量,其拥有的独特魅力以及丰富内涵将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2. 浙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在低碳经济和全域旅游背景下,浙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浙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是浙西文化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2005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第5次来浙西衢州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5]衢州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衢州的自然风光非常丰富,拥有江郎山、烂柯山等山岳景区,钱江源、衢江等水域景区。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此外,衢州还有许多溪谷、森林、湖泊等自然风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总的来说,浙西旅游业发展现状较为良好,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优势,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3. 浙西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之间存在的问题

3.1. 面向群体单一,不够多元化

在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面向大众群体单一、文旅产品不够多元等问题。相较于非遗文化,浙西地区在关于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主要侧重点还是以自然风光为主,人们较为重视的还是以传统自然为基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对于非遗文化的发掘深度还有所欠缺,未将非遗文化的特色所展现出来。文旅业面向的群体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人群,如年轻学生、城市中产阶级群体或者特定兴趣爱好者,而其他群体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这种单一化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市场被忽视,例如老年人、农村居民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乡村旅游发展之所以出现此类问题,主要是对于乡村文旅发展的潜力挖掘不够,从而未与文旅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需求相结合,缺少整体性建设,导致文旅产业经济价值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

3.2. 融合度低,非遗文化知名度不足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想要提高文化知名度,只有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创新融合,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非遗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载体,应该将两者紧密结合从而转化为优势,从而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浙西乡村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目前仅做到将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简单相加,未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主题进行深度融合,没有把非遗文化的主题特色显著凸显出来,导致文化知名度不足,发展融合过程不够重视深层次产业改革创新,没有深化乡村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这就必然会影响到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质量,从而无法获得较为满意的经济效益。

3.3. 都市现代化发展迅速,冲击传统非遗文化

由于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旅游产业逐利性的驱使,许多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边缘化和消失的风险,传统民间非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早已失去了优势地位,甚至遭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取代。并且随着都市化发展的加速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许多农民不再以种田耕地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选择外出务工。在这种新型思潮的发展下,传统文化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入侵,人们也在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减少了对于传统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由此造成了一大批独具特色、具有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的非遗技艺项目日渐式微乃至销声匿迹。而且,对于希望在城市生活、工作新一代农民来说,他们对当地历经历史沉淀的传统民俗文化更为陌生,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传承意愿[6]

4. 电商模式下促进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日渐兴起,以电商模式推进乡村文旅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当下社会进步的重中之重。电子商务作为当下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一种新型行业,其借助于网络平台、计算机技术等手段,降低销售成本和销售难度、提高商品与服务的周转效率,正在不断改进了我国的经济模式,也推动了各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近年的发展来看,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也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不仅提供了便利,在安全性上也更有保障。电商作为新兴行业,与传统旅游产业中的非遗文化进行新旧之间的融合碰撞,可以收获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这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4.1. 弘扬“新媒体 + 非遗文化”融合新模式

新媒体作为当下社会炙手可热的信息传播载体,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要想推进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可以通过弘扬“新媒体 + 非遗文化”结合新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传播非遗文化知识和故事,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其次,结合新媒体技术,如AR、VR等,将浙西“南孔”文化、围棋文化等非遗文化进行改革创新,提升互动性和趣味性,吸引更多人参与体验。再者,借助新媒体模式所独具有的传播力量,积极组织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展览等,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和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

所以推进“新媒体 + 非遗文化”的融合新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公众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吸引人们愿意去前非遗文化当地旅游,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4.2. 赋能电商平台,丰富非遗文化内涵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用其去推进实体经济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将其作为拯救实体经济的一剂良方,因此,企业需要在运营模式与手段上不断革新,加速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首先,电商平台可以为非遗文化传承人提供展示平台,让更多人去了解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呈现给更广泛的受众,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电商平台还可以通过专题活动、内容推荐等方式,向用户介绍非遗文化的历史、技艺和价值,增加用户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此外,可以通过在线展览、网络直播带货等模式,提升非遗文化竞争力,从而是大众想要去了解并购买非遗文化衍生品。最后,电商平台可以与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合作,开展定制服务和体验活动,让用户更深入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来,从而更好的丰富其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方式,电商平台应该积极发挥其平台效应,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4.3. 培养电商专业型人才,提升综合运营能力

随着电商模式的快速发展,传统商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需求,所以培养专业型人才成为了当下时代亟需的关键。通过对电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提升综合运营能力,能够为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间的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方面,政府机关需积极与各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院校展开合作,通过课程培训、线下实习等方式来加强对电商人员的培训;不断推进人才引进战略、完善激励政策,吸引有关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回乡,为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从而确保人才资源的不断回流。另一方面,企业应该紧跟当前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有关人员电商技能的培训,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利用数据分析和市场趋势预测等手段来制定相对应的营销策略,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下电商新时代的种种机遇,以实现文旅产业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5. 运用电商模式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5.1. 电商平台广阔,促进信息效率快速流通

电子商务平台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流通效率。一是电商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易。在互联网还未普及之前的传统时期,乡村的特色产品和文化资源往往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无法充分展现和变现。而在有了电商平台之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网络覆盖,消费者都可以轻松地在电商平台上购买商品,从而打破了传统线下商业的地域限制,提高了商品的销售范围和渠道,增加了商家的销售额;各地特色传统文化也能够无时差地分享到全世界,各家各户也可以通过网络销售当地特色产品、文化创意产品以及旅游体验,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和购买到乡村的独特魅力,既有利于各地特色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推动了各地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电商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商品信息和选择。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轻松获取到各种商品的详细信息、价格对比、用户评价等,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购物决策。与传统实体店相比,电商平台上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覆盖面更广,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和偏好。

除此之外,电商平台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交易和支付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随时随地在线进行购物。同时,电商平台提供了多种新型支付方式,包括在线支付、货到付款等,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支付习惯和需求,从而提高了交易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并且电商平台还能够给商家和消费者提供高效的售后服务和沟通渠道,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可以与商家进行实时沟通,从而快速解决退换货等一系列问题,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与此同时,商家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反馈和需求,从而为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精进提供依据。

由此可见,电商平台在人们生活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在促进信息效率的快速流通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通过打破城乡间的地域限制,提供给消费者丰富的商品信息和选择便捷的交易支付方式,电商平台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提供了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渠道,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经济结构的革新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

5.2. 提供就业机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电商平台的日渐兴起也为乡村人才的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一方面,电商平台为乡村人才提供了广阔就业机会。在传统农村经济模式下,很多年轻人面对着就业难、收入低等诸多问题而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传统农村产业结构出现较大改变。而随着电商的不断发展,处于乡村中的人们有机会选择在家门口就业,例如利用电商平台开设网络店铺,销售当地农副产品或非遗文化衍生品。这种变革不仅有利于留住本地年轻人才建设乡村,也为所有农民提供了一个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途径。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也为更多人民提供了创业的机会,相较于面对传统实体店铺成本高、风险大、琐事多等问题,通过电商平台创业的成本更低、风险更小,也更加快捷方便。在当今社会,许多有着创业梦的乡村青年则可以利用电商平台来完成自己的梦想,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创业,他们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收益,还可以带动周边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电商平台的发展为乡村人才全面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产业结构以及支持创新创业,电商平台给乡村人民改善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会选择,有助于激发乡村活力,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的台阶。

5.3. 加快乡村建设,实现文旅双赢

电商模式在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和实现文旅双赢的方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极大推动了乡村新型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各省市地区都或多或少拥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地域特色非遗文化,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渠道有限等劣势,这些资源很难广为人知,从而无法打开市场,出现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等问题。然而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人们有机会将本地的独特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的视野,从而突破了地理界限,并拓展了销售途径。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的产业增长,还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的兴旺,从而达到乡村复兴的愿景。其次,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村建设带来了创新的发展策略,乡村可以通过开展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电商等业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举例来说,乡村地区可以选择通过电商平台来创建在线农场,进行农产品的直播销售,或者利用这些电商平台进行乡村旅游的在线预订和文化产品的销售,从而为乡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推动力。另外电商平台也在不断推进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了更好地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农村地区亟需构建更为全面的网络基础设施,这包括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及完备的支付系统等。这批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壮大,同时也为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稳固的基石。最后,新媒体的电商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借助电商平台,人们在思维方式和生活品质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改变。人们利用各种平台在线宣传乡村的自然美景和传统文化,这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更能够吸引了文化爱好者前来,进一步促进了文旅产业的繁荣。同时,游客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预定景区门票、参与各种体验活动和购买具有特色的商品,这不仅增强了游客的购物体验,也提高了乡村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了文旅双赢的局面。

总而言之,电商模式给乡村建设带来了新的动力,促进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给乡村旅游产业和非遗文化之间造就了双赢的局面,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2(30): 4-27.
[2] 阚如良.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
[3] 孟雯雯, 孟晓蒙. 跨境电商新媒体非遗文化产品营销研究——以草柳编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22, 13(2): 227-229.
[4] 夏有军. 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服务研究——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9(2): 88-92.
[5] 蓝晓宁. 浙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J]. 产业创新研究, 2021(23): 43-45.
[6] 李研, 吴红娜.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 2022(8):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