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肺结节是指肺内直径 ≤ 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1] [2]。随着CT扫描的应用普及,我国肺结节检出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3],有学者选取当地医院一年度40岁及以上的2365例体检者,基于LDCT检出肺结节者1596例,其检出率达67.48% [4]。在CT影像学表现上肺结节的部位、密度、大小、形态、边缘及瘤–肺界面是判断其良恶性的最关键依据[1]。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尚未明确,建议定期随访观察,根据情况采用手术治疗[5]。
肺结节可属于中医学“肺积”“积聚”“痰核”“息贲”等范畴。在治疗上中医药具有优势,可以缩小肺结节的大小、减轻肺结节患者的症状负担、改善肺结节患者的体质状况、降低肺结节的恶性概率、改善肺结节微环境[6]。笔者以“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理论探析肺结节的中医病机,旨在为临床诊治肺结节提供思路。
2. 积病的理论追溯
《说文解字》言“积,聚也”,指谷物堆积、停聚。《金匮要略》言“积者,脏病也,终不移”,即指积病乃有形,病位固定,病程日久。“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出自《黄帝内经·百病始生第六十六》,乃“积病”的基本病机,指出积病的发病因寒而发。《灵枢》指出“卒然中外于寒……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认为积病的发生由感受寒邪、有形之实邪凝聚而成。《难经·五十五难》言“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指出积病的基本属性为“阴”,乃有形之实邪所成,病位固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阳化气,阴成形”,《类经》言“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黄帝内经素问译释》言“阳的运动,可以化生清气和能量;阴的凝聚,可以构成有形的物质”,阴阳乃事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两属性,两者互根互用,乃辨证之总纲,热、表属阳,阳主动,可化气以发挥气化、温煦、推动作用;寒、里属阴,精血、津液属阴,阳气不足,表寒外袭、里寒内生,寒主收引、凝滞,则精血津液失于气化、温煦、推动,运行失畅,凝聚成形而成积。
综上,积病的发生是因寒邪致使机体气机升降逆乱,进而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凝结于络脉,日久化积。其病邪为寒,病理因素为痰浊、瘀血,病机为邪阻络脉,病性属实,病位固定,病程日久,病情缠绵。
3. 肺积的形成
《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指出“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肺积的形成原因如下:
3.1. 六淫之寒邪
《素问》言“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寒邪侵袭于肺,肺主气、司呼吸,为娇脏,外合皮毛,皮毛受邪则外邪直中于肺,又因肺开窍于鼻,通于天气,外寒侵袭人体首先犯肺。《续名医类案》言“肺易感受寒邪,既病于主气之肺阳,阳气益不得施化,而水中之阳化更微,致湿淫滋患。”肺居上焦,易受寒袭,肺主宣发肃降、主治节、主通调水道,故肺脏感寒邪,宣降失调,吸清呼浊失常,气津运行受阻,久而寒邪迁延入里,滞留于肺络,日久不散,则聚而成积。
3.2. 阳虚之里寒
《素问》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入胃后,游溢布散,上行输送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治节、通调水道,以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证治汇补》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胃居中焦,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主升清,胃主受纳水谷、主降浊。《素问》言“阳虚则寒矣”,脾胃亏虚,虚寒内生,阳虚失运,运化无权,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水液停而为湿、聚而为饮、凝而为痰,如《诸病源候论》言“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也”,《脾胃论》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肺为水之上源,肺中阳气亏虚,痰湿上阻于肺,肺失治节、通调水道,凝聚于肺络而成积。
3.3. 邪阻肺络
肺络包含气络、血络,“气络”行经气,“血络”行营血,是肺主气、朝百脉、通调水道、主治节等功能实现的载体,具有沟通表里、协调内外、交互营卫、输布气血之功能[7],乃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运行的通路。如《类经》言“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何尝无气”,气络与血络相伴而行,以发挥布散津液于外、濡养脏腑于内之功。《临证指南医案》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邪循经入络,湿聚于肺络成痰,络损血瘀,痰瘀互结于肺络,日久而成积。不论外感寒邪,还是内伤虚寒,寒主收引、凝滞,肺失宣清降浊、治节、通调水道,气、血、精、津、液等精微物质失于输布,气机逆乱,气滞痰阻,停聚致络脉不通,日久而成肺积,如《明医杂著》言“老痰郁痰,结成粘块……肺气被郁,凝浊郁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
3.4. 瘀热内蕴
《黄帝内经》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肺居上焦,胃居中焦,通过经脉将肺脏与胃腑相连,从而在生理、病理上肺胃相互作用。《内经》言“多食肥令人内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今之人多恣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之物,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胃失受纳,化生无源,阳虚失于温煦,湿浊内生,日久酿生湿热,循经上行,肺经郁热,阻于肺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热内蕴,炼液成痰,痰瘀互结,日久而成肺积。
4. 肺积的治疗
4.1. 温阳散积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阳化气,阴成形”,阳虚寒盛乃痰浊、瘀血凝聚成积的根本原因,故治疗上需重视温阳的重要性,肺阳盛,则积聚无以化生。《圣济总录》言“肺中冷……治法当以温药和之”。
甘草干姜汤,出自于《伤寒杂病论》,由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组成,两味药以4:2比例配伍以辛甘化阳、温养肺胃,肺得温养,则可主治节、通调水道,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阳和汤,出自于《外科证治全生集》,主治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所致之阴疽,由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炮姜炭、生甘草组成,熟地、鹿角胶温阳养血以治其本,佐以麻黄、白芥子宣通经络,使腠理开、寒结散,引阳气由里达表,诸药共奏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既可使已成之积病消散,又可使未成之寒凝消散。
4.2. 清热散积
小陷胸汤,出自于《伤寒论》,主治痰热互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由半夏、黄连、瓜蒌组成。黄连苦寒、半夏辛温,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瓜蒌甘寒,三药合用以润燥相得,共奏清热化痰、散结消痞之功。
千金苇茎汤,出自于《外台秘要》,主治热毒壅滞、痰瘀互结之肺痈,由苇茎、瓜瓣、薏苡仁、桃仁组成。《内经》言“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苇茎重用为君,味甘性寒而轻浮,善于清肺热;瓜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桃仁活血逐瘀以消痈,四药共奏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功。
因痰、热、瘀病理产物互结形成之肺积,在临证中采用取象比类法,亦可选用小陷胸汤合千金苇茎汤化裁以清热、化痰、祛瘀,使其无以化生。
4.3. 通络散积
4.3.1. 内治法
肺积的形成乃病邪停聚日久而化生。肺中寒冷,水湿停聚,痰湿化生,气血运行失滞,瘀血化生,痰瘀互结停于络脉而化生积病。肺积多为正气渐虚、邪气渐进的状态,在温阳散寒的同时加用通络药物,五味之辛入肺,辛主散、通,可宣散、宣通经络,络脉通、痰瘀散,则肺积无以化生,选以味轻气薄、性温之品,如草类、藤类药物,入上焦直达病所,以辛香通络、辛温通络,如麻黄、桂枝、细辛、生姜、麝香、薤白、白芥子、鸡血藤、忍冬藤等药物。病久入血分,单用草类、藤类药物无力驱邪,加以可入血分药物、虫类药物,既可行气活血、又可搜风通络,如当归、丹参、红花、川芎、莪术、僵蚕、地龙、水蛭、全蝎、土鳖虫等药物,肺络通则积病除。
4.3.2. 外治法
肺合皮毛,皮肤乃外治法直接作用的部位,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腠理,内外相应,内可刺激肺络吸收,促进肺络气血运行,促使气络之痰浊、血络之瘀血祛除,邪去正安。《千金翼方》言“凡病皆由气血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故在内治法的同时加以外治法,内外合治,疗效更佳,可选以针刺、艾灸及药物贴敷等外治法,以达“开玄府、宣肺络、逐病邪”的目的。
有学者研究穴位针刺疗法干预肺结节,通过3个月的疗程观察,针刺疗法能够缩小肺结节的直径、减少肺结节的数目,并且能够有效的降低结节的恶性风险,临床疗效显著[8]。
蒋艳丽等[9]基于“阳常不足”理论,在临证中常选以艾灸(丰隆穴、阴陵泉穴等)、督脉灸、穴位贴敷治疗以补阳、温经、祛痰、化瘀,能有效的阻断癌变的发生。
5. 案例举隅
患者雷某,男性,59岁,门诊号:0435982。2024年01月09日初诊。自诉2023年12月22日于当地医院体检行胸部CT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结节影,大小约0.9 × 1.5 cm,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余双肺散在直径约0.2~0.5 cm小结节影,部分钙化。患者形体偏胖,平素畏寒喜温、身着厚衣,现咳嗽咳痰,咯黄色粘痰,口干口苦,知饥少食,睡眠一般,小便黄,大便糊状,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舌下络脉迂曲,脉滑数。中医诊断:肺积,西医诊断:肺结节,辨证:痰浊壅盛、瘀热内蕴证,治法:清热化痰、逐瘀通络,予小陷胸汤合苇茎汤合涤痰汤化裁,方药:黄连3 g、瓜蒌皮10 g、法半夏10 g、蜜崖桑皮20 g、浙贝母30 g、苦杏仁10 g、桔梗10 g、桃仁10 g、芦根20 g、薏苡仁20 g、冬瓜子20 g、石菖蒲20 g、胆南星10 g、甘草5 g、金荞麦30 g、橘络10 g、冬凌草20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三次,每次150 ml,饭后1小时温服。
2024年01月16日二诊:咳嗽咳痰较前减轻,痰粘难咯,渴喜温饮,知饥少食,睡眠一般,小便偏黄,大便基本成形,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舌下络脉迂曲稍减轻,脉滑数。前方加炒芥子10 g、莪术20 g、南沙参20 g、蒲公英30 g、炒虻虫6 g、烫水蛭6 g、生姜汁30 ml,去黄连、法半夏、蜜崖桑皮、浙贝母、苦杏仁、桃仁、薏苡仁、冬瓜子、金荞麦,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三次,每次150 ml,饭后1小时温服。
2024年02月01日三诊:痰量减少,仍有痰粘难咯,饮食好转,舌质暗红,苔黄腻,舌下络脉迂曲减轻,脉滑数。前方加蛤壳20 g、山慈菇10 g、猫爪草20 g、皂角刺10 g、黄连3 g、法半夏10 g、竹茹20 g,去蒲公英、甘草片、炒芥子、莪术、冬凌草,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三次,每次150 ml,饭后1小时温服。
2024年02月07日四诊:痰量明显减少,口干口苦缓解,饮食、睡眠一般,小便调,大便成形,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舌下络脉稍迂曲,脉弦滑。续用前方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三次,每次150 ml,饭后1小时温服。
2024年02月19日于当地医院复查胸部CT示:对比2023-12-22CT图像,前片所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结节此次检查未见确切显示,其余结节未见明显变化。嘱以调养脾胃善后。
按:患者系中年男性,体检发现肺部结节。患者形体偏胖,平素畏寒喜温、身着厚衣,知其素体阳虚,内有虚寒之象,考虑患者肺结节因虚寒内生,温煦、气化失司,水湿内停,痰浊内生,日久化热,郁热内生,寒凝血瘀,瘀热内蕴,日久酿生毒,痰、热、瘀、毒阻于肺络日久而致。“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现患者以痰瘀热壅盛为主,故选以小陷胸汤合苇茎汤合涤痰汤化裁清热、化痰、逐瘀,久病入络,故加以橘络、炒芥子、皂角刺、莪术、水蛭、虻虫等药以散结通络。患者服药1月余后复查结节消失,遵循“积之始生、得寒乃生”之理论,故嘱患者后期调养脾胃,顾护胃气,振奋脾胃之阳。
6. 结语
肺结节以阳虚寒盛为内在病因,脉络闭阻乃发病之病机关键,痰、瘀、热乃发病之病理因素。“积之始生,得寒乃生”乃中医辨治肺结节的理论渊源,因寒致水湿内停、痰浊内生,久病入络化瘀、内生郁热,发生发展上体现出寒、痰、瘀、热的转化过程,在治疗上首辨寒热,选以温阳散积、清热散积,辅以化痰、祛瘀、通络,脉络通,病邪袪,阴平阳秘,化生无源。
基金项目
眉山市科学技术局科学计划项目(编号:KJZD202236);中华中医药学会雏鹰计划中医临床青年人才研修项目(编号:CYJH2024050);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川中医药办函[2021])12号)。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