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类知识互动社区建设研究——以微博账号“博物杂志”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Community of Popular Science Knowledge on Weibo Platform—A Case Study of “Naturalist Magazine”
DOI: 10.12677/jc.2024.124164, PDF, HTML, XML,   
作者: 李世瑾: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关键词: 知识社区知识资源知识分享Knowledge Community Knowledge Resources Knowledge Sharing
摘要: 以社交媒体为依托的知识社区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本文以《博物》杂志创建的“博物杂志超话”和官方微博账号为例,分析其在微博如何构建起虚拟社区,并分析其知识资源的特征和构成,整合知识社区资源构建的多种途径,为知识社区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Abstract: Knowledge communities based on social media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lace for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Naturalist Magazine” super topic and the official Weibo account created by Naturalist magazine as an example, analyzes how it builds a virtual community on Weibo,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sition of its knowledge resources, integrates multiple ways of building knowledge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community.
文章引用:李世瑾. 自然科普类知识互动社区建设研究——以微博账号“博物杂志”为例[J]. 新闻传播科学, 2024, 12(4): 1061-1065. https://doi.org/10.12677/jc.2024.124164

1. 引言

Web2.0带来即时的、交互式的信息交流体验,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获取方式。许多人因为兴趣、相同观点而聚集在一起,这有别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模式。Web2.0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用户生成内容,普通用户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创造原创的内容并为他人所知晓。网络为知识的聚集提供平台,使得用户可以在各种平台中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找到不同的群体并深度参与其中。同时网络技术支持多样化的知识类型,视频、图文让知识的分享和传播更加直观和直接。总之,互联网为知识社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提供了一个活跃的讨论和合作场所,成员在社区中畅所欲言,共同促进知识资源的构建。

目前有学者认为虚拟知识社区的存在形态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专门知识问答社区;二是模块嵌入式知识社区,例如在哔哩哔哩、喜马拉雅、新浪微博等数字内容服务平台中嵌入的“知识区”“微博知识超话”等;三是小型知识群落,表现为以知识科普账号为中心,通过账号内容发布和用户交流自组织形成的知识交互[1]

不同的媒体平台基于不同的运行模式形成了彼此各异的知识社区,不同知识社区的参与主体不同,知识模式不同,因此资源的构成也不相同。《博物》杂志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旗下的一种科普杂志,以刊物《博物》为基础,创建微博账号——博物杂志,粉丝称其为“博物君”或者谐音“薄雾”,该账号回复网友的问答求助,并建立微博超话——博物杂志超话,供自然生物爱好者在这里讨论互动。由中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张辰亮在B站和微博中开设个人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无穷小亮微博”。在微博中,博物杂志牵头建立起一个自然生物相关的知识社区,社区成员互动讨论促进知识分享。除此之外,《博物》杂志会在上述账号中发布视频科普自然地理知识,聚集起一批社区成员,在每个视频的评论区里形成讨论。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的支持下,知识社区的物理边界逐渐模糊,这不仅仅是指知识资源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更是指其可以跨平台,聚集起多种形式的知识资源。本文拟以《博物》杂志创建的“博物杂志超话”和官方微博账号为例,分析其在微博如何构建起虚拟社区,并分析其知识资源的特征和构成,整合知识社区资源构建的多种途径,为知识社区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 研究现状

web2.0是知识社区发展的沃土,国外在20世纪末期开始研究知识社区,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虚拟社区知识传播模型和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上,问卷分析的研究方法居多。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我国的互联网接入时间较晚,以SNS社交关系为基础的在线虚拟社区发展的并不成熟。在这个阶段大多数研究都是如何依托图书馆的建设开展知识社区服务。除此之外,我国的研究还集中在企业组织内的知识社区的建立和知识传播的动机研究上,以期得到良好的组织协作效果。在豆瓣网、知乎、微博等等社交媒体兴起之后,我国对于知识社区的研究围绕其展开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研究方向可从用户端和社区管理端出发分成两类:第一类,分析虚拟社区中影响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和模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邓军等人通过问卷调查构建在线知识社区用户非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模型[2];尚永辉等人认为社区氛围(互惠、公平和创新)与知识共享行为、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预期与知识共享行为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在此方向上还有付费知识服务的用户研究,探讨知识贡献者的媒介素养的研究等等;第二类,是对知识社区的建构和发展管理进行研究,研究知识社区的运转机制以及如何进行知识资源管理,目的在于创造出高质量的知识社区和实现更长久的发展。在这一方向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的交流于分享不畅会阻碍科研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应该积极完善知识社区子系统的构建,设计不同功能模块充分挖掘设计人员头脑中的个性化隐性知识[4];金福和王媛媛提出只要社群领域知识系统满足多元化要素频繁相互作用,对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的自组织与自适应动态交换,领域知识系统中的要素就会由无序向有序衍生,最终形成有序的协同状态产生知识涌现[5];在该方向上,研究的主体不仅仅限于SNS社交媒体,还有企业和各行业组织内的知识社区的构建问题。

3. 虚拟社区知识资源内容

3.1. 构成要素

知识社区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产物,互联网模糊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使得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虚拟社区的知识资源是由社区成员共同构成的,该社区内成员贡献知识资源共同促成了知识社区的发展,因此社区成员是知识资源构成的重要要素之一。以《博物》杂志为例,《博物》杂志利用杂志本身的影响力加上新媒体的支持,通过与用户互动交流形成了一个线上的知识社区。这个知识社区已经不单单是属于《博物》杂志所有,里面包含了大量的UGC内容。在“博物杂志超话”中,成员可以任意回复和解答他人的问题,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和见解,这些内容正是知识社区运行的驱动力。《博物》杂志官方账号作为社区成员之一,其在该方面的专业性能够保证该知识社区知识资源的质量,赢得成员的信任,从而更快促进知识资源的生成。

媒体平台也是知识社区构成要素之一。知识社区依附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无论是内嵌于社交媒体中还是专门的知识问答社区,其成员间的协作方式不同,知识产生的方式不同。《博物》杂志在微博平台以问答的形式牵头成立了一个自然生物类的在线知识社区,它以专业的姿态传播知识的同时,网友的讨论互动促成了知识的生成和传播。同时与其他同类博主联动,互相转发对方的内容,共同构建自然生物知识社区的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的内容类型是多样的,这得益于传播技术的发展。从传播载体来看,知识的呈现是文字类或者是音声视频类。从传播的方式上来看,知识社区中问答形式的讨论是知识资源构建的一种方式,科普博主的视频传播也是知识资源建构的方式之一。社会构建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建构有关的知识,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同的媒介传播的知识带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博物》杂志牵头的自然生物知识社区中,集结了不同传播载体的知识资源,有益于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促进知识的传播。

从信息来源来看,社区内的信息可以分高信任度的信息和低信任度的信息,在该自然生物知识社区中,《博物》杂志官方账号以及其他科普博主发布的内容质量更高,成员的信任度更高。按照内容的生成方式来看,信息资源的生成是问答、科普、个体经验的分享等方式产生的。

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们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通常是指那些可以用文字、图表等表述出来的内容,而隐性知识就是指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知识内容。“知识社区为隐性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创造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显性知识提供存储和共享,具备隐性知识管理和显性知识共享的功能”[6]。在以《博物》杂志为核心的自然生物知识社区中,除了识别珍稀生物等显性知识的传播外,还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待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的方式。在“无穷小亮”最新发布的视频中,主题为“旅行途中遇到的震撼人心的风景”,用视频的方式展现了大自然壮美的风光,带给人们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3.2. 虚拟社区知识资源的特征

围绕《博物》杂志形成的自然生物知识社区特征明显:

多样性和广泛性。知识社区的资源包含平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资源。群体动力学认为群体不是各个不相干的个体的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社区成员有着不同的社会属性和经验背景,相互交流之间增长各自的认知,创造出新的知识资源。“网络社区提供了物理上分散而在逻辑上集中的信息资源分享和创造的场所,是群体智能涌现的发生载体”[3];社区内议题丰富多样,在新近发生在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指鼠头为鸭头”的事件中,该自然生物知识社区博主“无穷小亮”也从生物的角度发表了看法,这充分说明了知识社区议题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虚拟社区的知识资源通常是开放和共享的。社区成员可以自愿贡献和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以促进共同学习和合作。在微博超话和评论区中,社区成员可以自由发表见解,表达感受和分享经验,推动知识资源更加壮大。由于社区成员水平不一,贡献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知识社区中会有虚假和错误的信息,但高质量的答案和知识会因为受到人们的追捧成为集体的知识资源,虚假的或者错误的信息会在社区中被自动筛除,没有流通的可能性。

虚拟社区的知识资源往往是由用户生成的。社区成员可以通过发布文章、博客、教程、问题回答等方式共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知识资源。在微博平台和视频平台中,都有问答形式的知识内容,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传播。

虚拟社区中的知识资源通常具有实时性和更新性。由于社区成员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并及时共享和更新,虚拟社区的知识资源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微博平台中,通过问答的形式促进知识的流通。随着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知识资源时常更新。

虚拟社区的知识资源可以采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呈现,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这种多样化的形式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偏好和需求。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即强调学习知识的过程要基于情景。在微博“博物杂志超话”中,以及“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发布的视频借助热点事件或者网友提问,通过图文、视频的方式,加上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解释,促进知识传播。

总的来说,虚拟社区的知识资源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用户生成性等特征,旨在促进知识的共享、合作和学习,为社区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4. 虚拟社区信息共享平台知识资源建设

通过知识社区的构成要素和特征来分析,知识社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联动的结果。因此虚拟社区信息共享平台的知识资源的构建应该围绕着社区成员和信息内容和平台资源三个方面入手来建设。

首先,围绕社区成员的知识资源建设。“人”的资源是虚拟社区最具有价值的资源。虚拟社区为成员贡献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扩大社区成员的人数,聚集起更多的社区成员。在微博超话平台,可以联动其他科普博主,拓展社区内的知识边界,创造更多的知识资源。鼓励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讨论,提供奖励和认可机制,激励成员贡献优质内容、回答问题、分享经验等。在账号的评论区、在超话的交流中,可以对于优质的内容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表达认可。设立专门的协作项目,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社区内可以提供一些合作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增强社区成员协作,建立一个鼓励成员共享知识、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氛围。

其次,围绕者社区信息内容进行知识资源建设。根据不同的知识特性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确保知识社区中信息资源的多样。比如知识问答和发布视频是传统的知识资源的建构方式,又或者是在微博超话的讨论都促进知识的传播。除此以外,知识社区更应该注意隐性知识的挖掘。波拉尼认为:通过语言获得的知识具有隐性特征,用词语表达知识,就是以我们对这种隐性知识的拥有为基础而做出的行为[7]。因此促进社区成员的沟通和交流,在多种情境中促进知识传播,挖掘出更多的隐性知识,生成知识资源是知识社区活跃性和生命力的可行之路。除此之外,确保社区信息的质量。一方面通过奖励机制来鼓励成员提供准确、有根据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应该对错误的、虚假的信息及时清理和更正。在该自然生物知识社区中,以《博物》杂志为代表的专业科普博主对知识社区内的信息做出“把关”,保持社区知识库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最后,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协作功能建立知识资源。对用户友好且易于使用的社区平台是增加社区成员凝聚力的有力影响因素。在讨论区界面提供直观的知识导航和搜索功能,方便成员快速找到和访问他们所需的信息。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建立社区成员都同意的社区准则。确保线上平台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措施。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恶意行为和滥用,保护成员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5. 总结

本文认为在社区成员、信息内容和社交媒体平台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努力,可以建立一个积极、开放和有益的知识社区,为成员提供优质的学习和交流环境。知识资源是知识社区的根本目的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依托社交媒体而生的知识社区有别于其他专业组织内部或者专业的问答社区建立的知识社区,秩序比较宽松,知识性相比较弱,但是依托社交媒体平台成立的知识社区符合当下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将成为今后知识社区发展的一个趋向。

参考文献

[1] 丁文姚. 四全媒体视域下虚拟知识社区知识贡献者数字素养能力框架构建[J]. 图书馆, 2023(3): 33-40.
[2] 金福, 王媛媛. 基于CAS理论的网络社群知识涌现机制及管理启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6(4): 67-73.
[3] 王战平, 白阳. 网络社区群体智能涌现研究综述[J]. 情报科学, 2021, 39(9): 186-193.
[4] 邓君, 魏瑶, 李蛟, 等. 在线知识社区用户非持续使用意愿研究——以知乎为例[J]. 情报科学, 2021, 39(5): 138-145, 155.
[5] 王立伟, 杨玉堃, 李称赞, 等. 知识社区构建及应用模式研究[J]. 航天工业管理, 2015(5): 11-14.
[6] 尚永辉, 艾时钟, 王凤艳.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7): 127-132.
[7] (英)迈克尔∙波兰尼, 著. 个人知识: 朝向后批判哲学(重译本) [M]. 第1版. 徐陶, 许泽民, 译. 陈维政, 校.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