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
Study on the Predicament and Strategy of Eco-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生态农业特别注重保护环境和提升农产品质量,是一种以节约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空间、优化生产方式为导向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将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social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it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in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t is a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oriented to saving natural resources, rationally utilizing space and optimizing production methods. Thanks 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efforts,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conomy has received good grades. However, it is vital to solve some problems that hindered further progress. This paper will do some researches to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unresolved at present.
文章引用:文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493-49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727

1. 引言

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部分,也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尽管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迅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生态农业在实践内容、表现形式、发展范围及运作模式等方面实现了显著的拓宽与深化,在生物技术育种、无公害农药与化肥应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维度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促使了“概念–研究–实践–政策”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发展体系的形成,体现了我国绿色农业取得的系统性进步[1]。相较于德国、以色列、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仍然比较单一化,高质量专业人才队伍较为紧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也呈现出相对滞后的状态,这些问题依然制约着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2]。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各乡村地区必须积极更新农业发展理念,加大生态农业的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必须打破产业间壁垒,促进产业融合,紧紧联系农业、农村、农民,以生态农业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同时,要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的多重功能,确保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生态农业经济提供可持续发展路径,推进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 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价值意义

2.1. 有利于改善乡村环境,保证农业生产环境稳定

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仅仅关注农业生产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而缺乏对乡村环境的保护,大量使用含有化学成分的化肥、农药,使得土地被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3]。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我们可以有效整合并利用多样化的自然资源来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能。例如,采用绿色种植技术和生物防治策略,可以保障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扰;运用生态农业转化技术,可以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清洁可再生能源,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还显著降低了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压力与负面影响,促进了农业环境的和谐共生[4]。同时有机肥料的使用也可以促进农产品产量的提升,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而确保生态农业建设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2.2.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个产业紧密融合

对于传统的农村发展来说,农业生产相对固定,生产结构多采用单一化模式,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同时,生态农业的空间布局不够清晰,资源利用不太合理,生产投入有待优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可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适时调整相关产业对的配套设施,保障农产品产业链的完整性,逐步扩大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例如,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打造田园综合体,城市居民可以享受住宿、饮食、采摘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同时还能利用特色农村风光以及生态农业产业打造优质的养老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养老需求,这些都可以极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5]。因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紧密联系与融合,提升生态农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打造可持续的生态循环系统[6]

2.3. 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保障乡村振兴落地生根

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来看,明显存在资金分配不均、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甚至部分农村地区屡屡出现资源匮乏、资源浪费的情况。生态农业凭借其环保性和高效性,为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指引。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不仅可以让广大农民了解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还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户们在生产中学习并应用先进技术,能够合理安排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类资源,充分利用资源配置设施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提供切实保障。以天津市为例,其积极实施农业节水示范项目,广泛推行微灌、滴灌及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增效技术以优化资源利用。同时,该市还大力开展农药与兽用抗菌剂使用减量行动,这不仅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全面转型与深入发展,还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7]

2.4. 有利于优化基础设施,增加广大农民经济收入

大部分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道路建设、农村饮水、网络供电这些生活基础设施有时也不能得到保障。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村的基础生活设施建设问题,这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完善好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系统,才能为后续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2年2月发布的地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21年底,我国农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的里程碑,农村网民数量已达2.84亿,互联网在农村的渗透率高达57.6%,标志着农村信息化迈入新阶段。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态农产品开辟了多样的销售渠道,不仅有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显著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8]

3. 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农业生产思维滞后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进城务工、求学,留在乡村的人也来越少。根据光明网的数据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劳动力中,有超过80%的农民年龄在35周岁以上,且90%以上的人仅具备初中及以下学历,呈现出农业从业者整体年龄偏高、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特征[8]。这一群体往往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意识淡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不会采取创新型的农产品生产模式,不仅自身得不到思想更新和转变,还阻碍了乡村生态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脚步[9]。同时,受传统农业发展观念的影响,农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难以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如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减少对化学物品的使用等。他们不了解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也不清楚新型农业技术和生产设备所能带来的生产效益,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愿意花钱引进新型技术和生产设备,从而对目前的生态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2. 生态农业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部分工业生产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对生态农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使得农村大多数的树木、土壤、水资源和大气都遭到了严重的污染。例如,部分企业由于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未经相应处理就直接将农业用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到水体中,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一行为不仅危及人们的生活用水安全,也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农业污染所占比重已高达全国总污染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成为土壤、水体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10]。此外,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缺乏多元化发展。仅仅依赖传统的种植业或养殖业,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增加农民的经营风险[5]。在传统的农耕方式中,部分农户还会使用某些杀虫剂,以确保农作物能够快速生长。杀虫剂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可以改变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活力,进而使农作物产量不高。

3.3. 生态农业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截至2021年末,我国农业领域内的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140位左右,可以看出我国高端人才资源显著匮乏。在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等技术领域的杰出人才出现了断层情况,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构成了挑战[11]。专业人才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乡村地区的整体环境较差、薪资不高的原因而使得高素质人才不愿前往乡村工作,更无法推动创新型技术在农村的发展和应用。同时,部分农民不了解现代农业科技手段,也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难以将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来带动农业发展[12]。此外,我国对于农业科技的经费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尚且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投入强度,也显著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2.14%的投入水平,显示出农业科技领域在资源分配上的不足[11]。由于缺乏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支持,农村地区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较为困难,无法满足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需求。

3.4. 生态农业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

目前,我国部分乡村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相应的产业链技术不够完善,且生态农业发展单纯依靠种植农作物以及相关农产品为主,结构过于单一。这不仅影响着多元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还阻碍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乡村地区对农作物的选择也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况,农产品生产及其整体管理也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乡村生态农业发展还缺乏完备的技术配套体系[7]。由于乡村生态农业发展工作的复杂化和系统化,非常需要各个学科的理论支撑,必须从综合领域研究生态农业,探究各个要素之间的耦合性,系统全面地推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没有关注到交叉学科的科研要点,只是从单一学科出发,无法为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缺乏能实际推动产品生产的技术和工程标准等。

4. 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对策研究

4.1. 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政策

面对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形势,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发展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生态农业的稳步发展。首先,可以创办专门的机构来培养人才。例如,各乡村地区可以创办农民合作社、服务社、技术社等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机构,专门用于培养具备高生产技能、掌握多元生态农业发展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其次,还可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来吸引高素质人才发挥带头示范作用[8]。引导农民主动学习生态农业发展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生态农业新型产品科研活动,以此来提升农民致富创新的能力。最后,还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和惩处,采取生态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来确保农业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中南部西平县芦庙乡为例,通过确立明晰的奖惩机制,采用“观摩评比”的模式,每半个月对各村进行综合评估与现场打分。这一举动激发和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了农村面貌的改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与崭新风貌,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12]

4.2. 增强农民生态农业发展意识

农民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第一践行者。但是我国很多乡村地区的就业人员都普遍存在着能力不高,文化素养低,生态意识弱的情况。因此,必须将乡村振兴实业和农民综合化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过增强农民的生态农业发展技能和综合素养来保障项目的高效实施。各个地区的村镇必须着重加强农民的专业知识培养和技能培养,尤其要采取教育措施,端正农民的生态农业发展观念,大力开展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培训课程和现场示范等方式,提高农民对可持续农业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等,增强农民的综合能力,努力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才能真正保障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也可以叫农民振兴,只有使农民得到全方面发展和提升,才能快速达成乡村振兴目标。例如,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青溪镇致力于塑造一批精通生态农业发展的“知识农民”,不仅设立了详尽的发展指标和期望,还积极与农业发展相关机构密切合作,为农民搭建了多元化的学习与深造的平台,切实提升他们的生态农业经营和管理能力。如今该镇已经成功孕育出众多具备高素养的职业型农民,显著推动了当地的生态农业经济蓬勃发展[13]

4.3. 协调优化生态农业经济结构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农业空间布局,打破产业间壁垒,将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产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和内部融合,构建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9]。第一,将生态农业与相近产业紧密融合,提高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优化产业结构配置,健全基础配套设施,促进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第二,根据环境保护需要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革新农业生产技术,高效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将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民和电商平台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消费者需求来提供农产品定制服务。逐步拓展营销渠道,打造精品特色农产品服务,助推生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江西赣州潭头村为例,该村积极引进富硒蔬菜的种植技术,强化配套设施建设,以持续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该村还与政府、企业及电商平台等多方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富硒餐饮、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智趣研学、休闲采摘及农耕文化体验等多元化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目前为止,该村已成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主会场、顺德年夜饭等特色活动,有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参与,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13]

4.4. 实现技术手段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近十年来,我国在生物育种、农业机械化装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国范围内,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突破61%,彰显了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13]。因此,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手段。一是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知识的宣传推广,依托资源交互的在线平台,让农民获取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政策规定,掌握高效运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技巧,满足生态农业的生产需求。二是要实现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完善生态农业组织和发展体系。科学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技术手段来保护土壤健康、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广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14]。不仅可以减少生产资源投入,还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生产品质,降低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农业产业朝着生态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三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依托线上管理和服务平台,构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坚固桥梁,更好促进农产品的产销对接。以江苏省为例,其采用“秦邦模式”所倡导的生物动力农法,积极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主要利用农场牛粪资源,并结合农场畜禽粪便、农作物残余秸秆及多种自然调节物质,精心培育出微生物菌种。这些菌群作为动力制剂被广泛运用到土壤、鸡舍和猪舍中,有效促进了农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5]

4.5. 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通过提高薪酬福利待遇的方式来吸引优秀人才扎根乡村地区,参与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其次,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组织培训班、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向农业从业人员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市场营销知识。努力提升农户们的技术能力和全民素质,鼓励他们积极采用新技术与设备,推动生产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帮助农业从业人员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连续五年来,该地区持续聚焦农业人才的梯队建设,精心培育主体人才、支撑人才、管理服务人才等三类农业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成功构建起一支规模超过500人的乡村振兴骨干队伍,带动全区范围内320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加速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完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坚实的人才动力和智力保障[12]

4.6. 优化生态农业资源利用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整合农业资源,根据地区差异和特色资源进行生态农业生产,整体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一是要认识到我国各个地区地理条件的差异性,构建符合当地特色又能实现规模化的产业架构。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切花草树木、山川湖泊都好好利用起来,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要紧密结合农村地区情况选择农作物品种,力求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采用多元化产业结合的方式,推动各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升级,并优化、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这不仅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还能促进生态平衡。三是要因地制宜,提高农村各地区的生活基础设施。例如,根据农村住户的需求和具体位置,提高村镇的网络信号覆盖率。重视乡村道路工程的修建和维护,保障农民的日常出行和运输需求。同时,还要保证给农户们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支撑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生态农业整体生产效率。因此,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可以高效率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该州积极利用其独特的高原生态资源禀赋与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蕴,加强了两个“三品一标”品牌标准化建设进程。致力于塑造具有特色优势的“甘味”品牌体系,适度开发油菜花海景观、牛羊生态养殖、以及融合农牧藏林元素的农家乐等新型业态,并推出与游牧生活和民俗文化相关的体验产品,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16]

5. 结语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对推动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了目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善路径,以期为乡村发展和振兴提供一定的理论经验与实践帮助。呼吁各农村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探索,促进生态农村经济得到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湘博, 徐融, 张林秀, 胡潇方, 李晓阳, 薛颖昊, 徐志宇. 生态农业发展下的生态农场建设: 沿革、进展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4, 32(4): 701-712.
[2] 于法稳, 林珊. 新型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标重塑及路径策略[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Z1): 38-45.
[3] 郗溪. 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3): 38-40+58.
[4] 李娟.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J]. 财经界, 2022(7): 52-54.
[5] 张一凡, 俞昀彤.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 农业工程技术, 2023, 43(23): 137-138.
[6] 仪洪言. 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促进研究[J]. 山西农经, 2023(24): 101-103.
[7]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J]. 天津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2(8): 2-9.
[8] 杨文凤, 林卿. 生态农业数字化实践、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9): 76-85.
[9] 盛凡凡, 杜欢政. 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34(20): 5-7+15.
[10] 魏秀菊, 廖艳, 朱明.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工程的生态化发展——生态农业工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 30(12): 2023-2035.
[11] 李宏伟.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4(10): 63-70.
[12] 杜婉音, 宁国辉.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J]. 农业经济, 2023(11): 32-35.
[13] 刘然, 张鹏, 李云飞.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农业发展问题与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 2023(10): 7-10.
[14] 赵梦阳.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策略[J]. 农机市场, 2023(6): 44-46.
[15] 徐可轩, 秦光远. 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实践与探索——以江苏有机农业发展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51(14): 256-260.
[16] 白贺兰, 乔德华, 张东伟, 王建连, 王志伟. 甘南生态农业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策[J]. 农业经济, 2024(5):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