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公园绿地景观研究浅析
An Analysis of Park Green Land Landscap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DOI: 10.12677/design.2024.94485, PDF, HTML, XML,   
作者: 朱 莎: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张新鹏*: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地域文化公园绿地景观应用与评价Regional Culture Park Green Space Landscape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摘要: 地域文化是每个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重要特征,公园是地域文化在一个城市中体现的重要载体,增加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园中的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地方特色,增强人们对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归属感。本文对近些年来与地域文化和公园绿地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具体梳理,分别从地域文化的演变与构成、公园绿地中地域文化元素调研与应用和地域文化视角下公园绿地景观评价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园绿地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Abstract: Reg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that distinguishes each region from other regions, and park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regional culture in a city,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 parks can highlight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enhance people’s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city or region.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to regional culture and park green space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specifically sorted out, respectively, from the evol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 park green space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landscape of park green spa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are highlighted,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 park green space are prospect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elevant aspects.
文章引用:朱莎, 张新鹏. 地域文化视角下公园绿地景观研究浅析[J]. 设计, 2024, 9(4): 372-376.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4485

1. 引言

我国拥有着广阔的地域面积、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地区的外在环境和人文风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在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我国一些地区或城市园林景观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情况,其地域文化元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甚至受到了一定冲击。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和政府的政策等层面,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社会层面对传统文化元素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广泛的青睐。公园绿地作为一个城市满足人民群众日常休闲娱乐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其绿地景观不仅改善和美化了城市的环境,同时也为地域文化的留存与发展提供了景观载体。增加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园绿地景观中的体现,可更好地营造和突出地方特色,增强人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基于一定的地理形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得以与其它地方区别开来的语言、风俗、宗教、建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文化[1]

2.2. 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它通常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和游园四大类型[2]

3. 地域文化演变与构成研究

3.1. 国内有关地域文化演变与构成的研究

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是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3]。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是历史上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园林规划设计的灵感来源与重要标志。正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依照不同的气候条件、行政区划和聚集人群等逐渐形成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以及岭南园林这三大风格各具特色的园林类别,这正是我国先辈对景观地域性表达的实践证明。

21世纪以来,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我国一些地区或城市园林景观存在千篇一律、缺乏地域特色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并将其研究焦点投向地域文化景观层面。肖竞认为历史村镇的文化景观形成受到地域文化因素、历史文化因素、民族文化因素和职能文化因素的影响,他将这四种因素分为物质系统和价值系统两部分,物质系统是文化景观的载体,价值系统则反映了具体的人地关系[4]。史晓松认为在人类活动的地域中“人、文化、环境”三者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他将地域文化分为了自然生态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技术因素和历史因素四个部分[5]。目前,关于影响地域文化形成要素的具体分类,还没有较为统一的界定,但业内相对普遍的认知是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态的影响,同时在不同的生产力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呼唤,地域文化景观研究在业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越来越明显,但在理论层面也存在一些现状亟待修正或完善,比如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景观等相关概念仍然缺乏较为统一的界定。地域文化的构成方面理论众多,这些理论大多具有一些相同点,但在细节上会存在不同,这也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3.2. 国外有关地域文化演变与构成的研究

较早期关于地域性保护的理论被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学家M. V. Pollio所提出,他将地域性理论正式引入到建筑设计领域中。在景观设计领域,美国学者W. H. Tishler认为景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对文化的保护应体现在设计建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6]。美国地理学家J. B. Jackson认为地域景观是在没有外部权力干预的情况下,完全匹配地域文化,且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高度适配的一种景观表达方式[7]。另外,在2004年颁布的《欧洲风景公约》中,景观被定义为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人与自然的互相作用的结果[8]。公约中肯定了景观对于人的重要性,明确了景观与文化的关系,地域文化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这也肯定了公园中地域文化景观的必要性。

4. 公园绿地中地域文化元素调研与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景观最初都是从模拟一定区域内的自然原始风貌与生产生活环境开始建立,后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如场所精神等理论融入到地域文化景观的表达之中,形成了更系统、更完善的景观处理手法。

4.1. 国内有关公园绿地中地域文化元素调研与应用研究

对于国内有关公园绿地中地域文化调研与应用研究而言,通常分为以公园绿地整体为研究对象和以公园绿地中某种景观要素为研究对象这两种情况。

将公园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又可按照不同的公园类型分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游园等。其中,徐欢将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经济技术三个方面研究探索了城市综合性公园地域特色塑造的原则及方法[9];张千千将本地文化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将白洋淀传统地域文化梳理为船艺文化、芦苇文化、红色文化、荷花文化、民俗文化五部分,阐述了其在文化公园中的表达方法[10]。黄微归纳总结出了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并对南京地域文化元素在口袋公园中表达的方法进行了探索[11]

另外,也有学者选择公园绿地中某种景观要素作为文化表达的主体深入研究。其中,王群华等对湖南省永顺县观音寺中园林建筑的地域特色进行了探究,观音寺与它所在的山、岩形成了“山抱寺、寺抱岩、山寺相抱”的自然与建筑紧密结合的园林建筑,是一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案例[12];陈泽提炼创新出独具中山古国特色的纹样要素,并将其运用到中山公园小品的设计中,弥补了国内中山古国艺术与景观融合的文献空白[13]。目前,许多学者对地域文化在公园绿地整体或组成要素的表达上进行了较多研究,但针对游园等一些地块较小的公园研究相对较少。

4.2. 国外有关公园绿地中地域文化元素调研与应用研究

国外许多国家也在通过公园展示本国文化,依照本地特色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如德国步入后工业时代后,鲁尔区的传统制造业开始衰退,留下了大量的矿坑、机械设备和烟囱等工业遗存,它们构成了鲁尔工业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德国景观设计大师P. Latz最大限度的利用场地内遗留的工业设施,完成了杜伊斯堡公园等一批延续工业时代文脉的工程。他强调生态保护原则,提倡尊重场地历史与现状。他认为景观设计应保持场地的自然状态,减少人为干扰,并尽可能的在场地中寻找可以二次利用的元素[14]

5. 地域文化视角下公园绿地景观评价

5.1. 国内有关地域文化视角下公园绿地景观评价

在知网以“景观评价”为主题搜索,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文献发表数量自2001年起逐年增多,景观评价方法也趋于多样化。张静怡将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分别是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美景度评价法(SBE)、语义差异法(SD)、归类评价法(LCJ)、审美评价测量法(BIB-LCJ)、意愿调查法(CVM)、ASG综合法和使用后评价(POE)等[15]

不同评价方法的适应范围与应用广度有所差别,在进行实际评价时,一些学者会选择某种评价方法构建景观评价模型。其中,冯京昕等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地域文化视角构建了乡村景观风貌评价指标体系,从自然景观风貌、人文物质景观风貌和非物质文化景观风貌三个方面对杨家山里村群的景观风貌进行综合量化评价与特征解析[16]。当然,也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张艳茜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沈阳近代城市公园景观评价体系,对沈阳市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进行了评价,并根据结果提出了改进意见[17]。对景观评价而言其最初多使用定性的评价方法,但这种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应综合考虑不同评价方式的优缺点,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构建景观评价模型,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5.2. 国外有关地域文化视角下公园绿地景观评价

国外可查询到的最早关于景观评价的研究开始于1970年左右,D. M. Brancher和K. D. Fines二人先后在《Regional Studies》杂志上发表了两篇以东萨塞克斯郡为研究对象的景观评价相关文章[18]。目前,国外的景观评价方法可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为定性描述法,以景观美学为理论,使用专家的观点进行评判,主观性较强;第二为物理元素法,基于美学和生态学,对选择出的物理元素进行科学地量化分析,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第三为心理学方法,基于人的主观反应进行心理统计分析,最贴近游客视角,但评价结果随景观对象和评判人员的不同而变化[19]。这三类方法常常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互为结合使用,以扬长避短。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相关领域展开了景观评价研究。A. Dzikowska等对波兰–捷克边境地区的历史圣地,即墓地和教堂进行了景观特征评价,表明了该地区建筑形式的多样性,证明了该地的旅游潜力[20]

6. 结语与展望

对已有公园绿地进行地域文化元素调研与景观评价,可以具体分析地域文化元素表达的优缺点,同时进一步提炼实际地域文化并结合场地现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这也是提升地域文化视角下公园绿地景观的有效路径。目前我国公园绿地地域文化景观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部分相关理论起源于外国建筑学,虽然国内景观领域学者在理论基础上针对我国现状进行了一定拓展延伸,但仍存在一些定义不统一、相关理论重叠等问题,这当然需要正视和给予更科学合理的阐释。

此外,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公园绿地的研究中,也要进一步重视社区公园、游园等小面积公园绿地对于当地人民群众的作用,并加以针对性研究。相比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等大型公园而言,如口袋公园等小型游园与当地居民的生活联系更为密切,若对其景观赋予更多的地域文化元素,有理由相信这将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更有效地增强居民对地域文化的认知,进一步提升人们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对于地域文化的元素和内涵也要深入挖掘,比如可多走入当地民居村庄,深入观察当地文化对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影响,并将其应用在当地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当然,相关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在当地公园绿地的实地应用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探讨。随着地域文化相关研究的数量不断增加,有必要针对已有研究提炼出的合理科学的地域文化应用策略,探讨一下在已有或即将新建公园绿地相关地域文化景观的营造和提升的可能性。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与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唤和重视,地域文化元素在今后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营造中将有望得到更加广泛和针对性的体现。

地域文化景观来自于人们对周边自然景观和生产生活景观的模仿。公园绿地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地域文化元素呈现的重要载体,也是广泛传播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促进地域文化在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突出和强化每个城市的特色,加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助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这也将进一步助力文化中国和美丽中国的建设。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孙继民, 郝良真. 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CJJ/T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3] 辜婕, 邱冰. 地域文化景观研究概观[J]. 大众文艺, 2019(15): 119-121.
[4] 肖竞. 历史村镇文化景观构成与保护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08.
[5] 史晓松. 现代城市广场中的地域文化特色[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6] Tishler, W.H. (1982) Historical Landscapes: An International Preservation Perspective. Landscape Planning, 9, 91-103.
https://doi.org/10.1016/0304-3924(82)90001-6
[7] Jackson, J.B. (1985) 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Landscape Journal, 4, 57-60.
https://doi.org/10.3368/lj.4.1.57
[8] 谭晖.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9] 徐欢. 城市综合性公园地域特色塑造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10] 张千千. 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地质大学, 2023.
[11] 黄薇.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南京钓鱼台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22
[12] 王群华, 白石, 白日新. 园林建筑的生成模式和地域特色——湖南省永顺县观音寺的案例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2): 24-30.
[13] 陈泽. 中山古国纹样在景观小品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14] 王向荣, 林箐. 欧洲新景观[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15] 朱静怡. 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21.
[16] 冯京昕, 赫丽丝, 谢来荣, 等. 地域文化视角下乡村景观风貌评价及提升策略——以杨家山里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人民城市, 规划赋能——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乡村规划).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3: 10.
[17] 张艳茜.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沈阳近代城市公园景观评价[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23.
[18] Bruce Hull, I.V.R., Buhyoff, G.J. and Daniel, T.C. (1984) Measurement of Scenic Beauty: The 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 and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Procedures. Forest Science, 30, 1084-1096.
[19] 郁书君. 自然风景环境评价方法——景观的认知、评判与审美[J]. 中国园林, 1991(1): 17-22, 58.
[20] Dzikowska, A., Zaręba, A., Krzemińska, A. and Pawłowski, K. (2023)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Rural Cemeteries on the Polish-Czech Borderlands: Multi-Faceted Visual Analysis as an Element of Tourism Potential Assessment. Sustainability, 15, Article 13730.
https://doi.org/10.3390/su15181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