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农谚中的文化内涵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Proverbs of Northwest Guizhou
DOI: 10.12677/cnc.2024.124112, PDF, HTML, XML,   
作者: 杨国兰, 杨武学: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农谚文化内涵生态智慧Agricultural Proverbs Cultural Connotation Ecological Intelligence
摘要: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农谚大国。农谚是劳动人民通过日常的仔细观察和自身的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自然环境所孕育的结果。文章基于文献和田野调查地对黔西北农谚进行收集整理,探讨黔西北农谚中的畜养技术、作物生产技术、旱地耕作技术以及农谚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和价值取向。农谚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精华,对于理解中国农业社会的心理结构和农耕文明的主体意识有重要价值。
Abstract: China i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it is also a big agricultural proverb. Agricultural proverbs are summed up by the working people through their daily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their own life practice, reflecting the lif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working people, and are the result of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ollective wisdom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fieldwork methods,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proverbs in guiding production and predicting weather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animal husbandry technology, crop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dry land farming technology in the agricultural proverbs of Northwest Guizhou we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wisdom and value orientation contained in the agricultural proverbs. It can be found that agricultural proverb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working people, an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ociety and the main consciousness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文章引用:杨国兰, 杨武学. 黔西北农谚中的文化内涵[J]. 国学, 2024, 12(4): 729-734.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4112

1. 引言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农谚大国。学术界对农谚的研究从其产生的渊源,地域,类征,传承演变等诸多方面作了系统性的考察。认为“农谚是千百年来农民生产经验的结晶,它是特殊的产物,是农民被剥夺了识字权利以后,农民自己‘口写、口传’的‘农书’,它们对于指导历代农民从事生产,的确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关于农谚的界定,各家的提法虽然略有差异,但是农谚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内容方面,农谚与农业生产相联系,源于农业生产又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从形式上看,语言凝炼,短小精悍,又浅显易懂,并以口传情,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采用。重视从土壤学,气象学,水文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角度对农谚进行研究,还有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因各区域地形地势,气候条件差异,各区域农业生产活动与耕作方式不一,流传下来的农谚具有差异性,许桂香和许桂灵(2013)在贵州农业谚语中涉及的生态文明内涵及其价值探析中对贵州农谚进行了研究,并对贵州农谚中蕴含的生态文明内容,特征及价值进行了阐释[2]。农谚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精华,对于理解中国农业社会的心理结构和农耕文明的主体意识有重要价值。

2. 农谚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农谚经过不断累积的知识再经过口耳相传才能被后人传承下来,而这些知识直接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劳动人民本身创造出来的农谚,农谚也在逐渐地丰富和成熟。农民自古以来靠天吃饭,农谚在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预测天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指导生产

俗话说“一年到头学买卖人,终身学庄稼人”。由此可见,和庄稼相处,并非是一门单纯的知识。黔西北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和积累了许多农谚。这些农谚同黔西北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均为农民从生活经验中总结而来,其科学依据经得住推敲。尽管机械化农业生产,高新农业设施得到了不断地开发和推广,但是农谚因其言简意赅,通俗实用,对农业生产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它是我国农耕社会无法复制的一笔珍贵精神财富。

田间管理就是在农作物播种至收获这一阶段劳动人民对农作物进行栽培。主要有见苗补苗,中耕除草,整枝打权。对劳动人民来说,田间管理环节在整个农业生产活动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黔西北农谚有“三分栽插七分经营”之说,不难看出,田间管理环节对于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调查过程中对农户进行访谈是了解到一句农谚说:“当我们认识到田间管理重要性时,还应注意田间管理认真细致,多下点工夫可能会多成丰收”,由此可见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作物田间管理较为重视,体现在农作物田间管理的方方面面。

() 预测天气

事先对阴晴雨灾作出判断,并按照天气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就能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受灾概率。如果没有精确的天气预报,农户们需要“早东南晚西北”来随时观察太阳,风和云的情况,移动方向,星星和雾的密度、霞和其他特殊天象等的发生,是因为它们常常是将来天气状况的直接表现。过对农户进行访问得知:“在科技欠发达时期,当人们无法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时,人们通过旁晚观察乌云的走向来判定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当地赶集主要是三塘和白泥塘,晚上乌云若是飘向三塘方向,第二天为晴天;反之则为阴天。

农业以靠天吃饭为主,天气,时令节气和气温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农民们尤其重视天时节令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在多年观察天时节令基础上,总结出不少经验教训,总结出无数条农耕谚语经典着作,这些谚语已成为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天气预报”,引导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农民生产提供着方便。日月星是天上最常见的天体之一,它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所以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口诀,以便于他们开展工作。

农谚即语言、话语、故事。此类故事是农人在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中,在细心观察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集体智慧。“朝霞不出门,余晖行千里”中讲到上午天空中红霞出现,预示有雨,所以不建议外出;而黄昏时红霞初现,则预示晴空万里,自然能远行了。这类谚语指的是采用原始的出行方式(步行、坐马车等),因此外出要看天气。技术的进步使农人和“天”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更有一些地方已不“靠天吃饭”,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一些谚语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所言状况在科学技术发达,交通方便的当代未必适用。

黔西北劳动人民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相应的天气变化作出规律性的推断:“蚂蚁搬家蛇过街,燕子扑地鸣蛤蟆,很快就来了一场暴雨”、则是通过天象变化来科学地预测长期气候。天气谚语语句简单,容易掌握,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作为民间气象学和天气预报的参考资料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农谚的特点

农谚(agricultural proverb)源于农业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细心观察与自己生活实践中总结而来,它体现着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的经验,它是人们世代传诵的民间名言,它是集体智慧结晶,也是自然环境哺育的产物。农谚一般经口头传播而来,因而具有鲜明的口头语言特点——浅显易懂、短小精悍、呈现形式为短句或者韵语。因各区域地形地势,气候条件差异,各区域农业生产活动与耕作方式不一,流传下来的农谚具有差异性,所以许多农谚具有区域特征。

() 地域性

常识谚语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百科知识和共有知识关系密切,流传范围之广,人群之多,均与其地域性,教育程度相关。谚语一般可作字面解释,也可作延伸解释(隐喻);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例,从字面上理解是种植什么样的植物才能获得什么样的收益,从隐喻上理解则是做了什么事情才能获得什么成果。就像成语、俗语,有的谚语是因为一些事件或者故事才得以传播开来。一些谚语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如“九九食海参,陈病去留无踪迹”就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有的谚语仅出现于某方言区,例如广东潮汕地区“青竹梅唔四月八、杨梅唔五月”就主要指水果“青竹梅”与“杨梅”两种果实的最终成熟,也就是说青竹梅不在农历四月初八以后,杨梅也不在端午节以后才能采摘等等。农业文明以及这一舞台上的哲学智慧,同样是通过劳动人民生活实践口耳相传的农谚体现出来。

() 科学性

科学性是农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由于农谚是口耳相传的、简短流畅,便于记诵。其内容十分丰富,因而必须精练深刻、发人深思。很多农谚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很深的科学原理,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剖析和解释。比如“要想草好吃,往往三分干”,通常草子喜欢潮湿的土壤,根据科学研究表明草子田土壤湿度在70%左右为最佳,因地下水位下降,氧化层厚度增大,还原层厚度变短,根系和根瘤发育良好。农谚的科学性就在于此。“牛粪是凉的”。牛马粪里也有冷热之分,看来是毫无道理的。其实,因为牛和马在饲料上有所不同。在作物培养中控上促下、拔土晒根、(玉米苗期的管理)都充分体现了农业谚语的科学性。

4. 黔西北农谚中的文化分析

黔西北地区因其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长期以来主要以旱地耕种为主。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是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几个中心环节,围绕着旱地耕作的黔西北人民,“顺天之时,因地之宜”[3]总结积累了不少畜养技术、作物生产技术、旱地耕作技术和粮食储存技术等适合农业发展的耕作经验有效地保障了黔西北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这些耕作技术和方法都是人民群众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浓缩而成的,古往今来口耳相传,不断得到更新。

() 畜养技术

郭文韬先生认为: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总体上具有“农牧结合”特征。但是,在农区是“以农为主的农牧结合”;在牧区是“以牧为主的农牧结合”;在半农半牧区,则是农牧均衡发展的农牧结合。[4]传统农业中人和自然和谐共存,除人和自然和谐互帮互助外,就人和畜力的关系而言,也多表现为这种和谐共存和关爱牲畜的农耕观念。惠富平认为“由于耕牛役畜的家庭饲养及其在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农民与牛马朝夕相伴,相互依赖,共同经受寒风烈日下的劳作之苦,所以人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情感”。[5]农谚是畜力用户农民本人最真切的感情反映,把它看成是家里的一员,足以说明对它的珍爱和关爱,就像邹德秀说的那样“农民以牛为伴侣、为家庭成员,对于牛往往作拟人化认识,看来牛还通人性灵,具有崇高的道德”。[6]农业生产与役畜作用密不可分。伴随着农业而诞生的“农家宝”——耕牛——就是人类忠诚的朋友。牛不只质朴,还特别了不起,牛会负重、不怕苦;无私奉献、默默无闻。菩萨,有人宰杀,群起而攻之。”。由此可以看出黔西北人对“黄牛”满怀感激和珍爱,牲畜圈的卫生情况对牲畜疾病预防和控制有重要影响,农谚中对“牲口勤拂拭,病自然减少”方面都作了科学概括。重视牛马圈环境卫生,消灭病源可减少发病,其实已形成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意识。对牛马等役畜来说,不仅要喂好饲料,保持牛棚马圈的清洁,还要防止过度使用,“不怕千次使,就怕挣一次”农民长期使用牛马运输和耕作,与它们结下深厚的感情,对它们的习性也了如指掌,农谚中有“赶三年马车就能明白马之意了”的说法。

() 旱地耕作技术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黔西北劳动人民按照“好种好苗、好苗结好种子”这一良好愿望和生产原则不断培育作物品种,确保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谚中有许多作物选种方面的内容,这就揭示出选种育种及其方法的重要性。首先就是体现种子重要性的人,比如:“种子芽子粗壮、籽饱苗壮实”“种大苗肥种壮苗”“种得好的苗子,育得好的母亲”等,“种子晒过以后苗苗生长很快”等,可见以田间选种为好,选种之后,进行晒种和保藏。三是栽植前,也要浸种,以防庄稼“浸种五谷,来年不出虫”等多种病虫害。适时播种,是力争高产丰收的一项重要技术要求。作物栽培的稀疏和密集又要因作物的种类而异。告诉人们不论是稀种还是密种,最后的收获还是不相上下的。综上所述,在没有化学农药干预的传统农业条件下,多种浸种经验积累与实践有效地保障了农作物的健康成长与丰收。

5. 黔西北农谚中的生态智慧

黔西北谚语蕴含的生态智慧丰富而深邃,农谚就是一种语言、一种话语、一个故事。此类故事是农人在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中,在细心观察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集体智慧的体现。每句农谚都向听话人描绘了一个具体景象,这种景象也并非偶然现象,它具有普适性和恒常性,也并非哲理。换句话说,农谚建构的实际并不是某个人的一时经验,而是这个群体常常会碰到的状况。

() 农时知识

农时是指宜从事农耕,丰收的季节,农业生产上,每一种作物都有特定的农耕季节,也有特定的耕作时间,与农时合拍是农业丰收的先决条件。农作物生长要求合理掌握播种时间,生长期以及种植密度。每一种作物均有特定的农耕季节与耕作时间,“因时制宜”地安排农事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把握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节气时令对于农人而言至关重要。清明季节,随着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加,一草一木都长出来了,是“宁舍金碗舍不得春旬”的春耕季节。正如“春争日、夏争时,选择宜早不宜迟的种子”。黔西北农谚多与天气联系在一起,它是农民在天象,气候,节令等因素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观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用歌谣来表达,预报天气,引导庄稼播种从农业生产上体现了风云雷电,寒暑燥湿与气候气象变化规律之间的联系,影响深远。黔西北地区有不少代代相传的民间气象谚语,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并一直被人们所继承和沿用。岁时对农业生产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钟敬文说“我国传统岁时节日多与农业文明相伴随”。农业生产中一定要考虑时宜,按不同节气决定耕种与收获,黔西北农谚中有“务农不分节操,胜似在家休息”等具体概括,“人不怕误学,农就怕误节”。把握节气,把握好农时就能为农业的丰收奠定基础。

() 勤俭节约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离不开节俭和开源节流。天时地利人和终属人为不可控因素之列,“人勤快”才是农民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早起三光明,晚起三惊慌”。唯有勤,方知俭,“俭”就是要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因此农谚中就有“打牛千鞭不舍得吃一粒米粒”。勤俭一词,可单独解释“勤”之意,“俭”即节省。对于农民来说勤俭是不能分割的。勤劳不仅可以创造财富,而且可以满足生活所需,“不怕家贫,只怕出来懒”对劳动人民而言,如果愿意用自己的手工作,就一定能解决温饱问题和创造幸福生活。同时,我们要积极地从事生产,创造财富,同时也要养成勤俭节约、勤俭持家、勤劳勇敢、勤劳勇敢的良好习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创造美好生活。

() 重视田间管理

“精耕细作”作为传统农业的代表,中耕管理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其中锄田和培土的措施和方法至今仍在延续。农谚对中耕管理经验的概括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对中耕除草作用的理解,例如“锄头下的3件宝贝:防旱防涝除杂草”、“种地没有他窍,重点是要勤于锄草”和“犁麦锄秋田”可见,秋粮作物中,更应该经常细锄。它诞生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低下和受自然因素深刻影响的情况下,把农业看成是由天,地,人三要素和作物所组成的有机系统。一是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尊重客观规律。古语曰:“力能胜贫贱,谨能胜不幸”。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想获得丰收,就要靠充分发挥劳动能力来实现。把“勤”和“力”完全融合在一起,并重。以主观能动性发挥为前提,实现人,时间,事物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又谚曰:“以时及泽者为上。”提醒大家在种植庄稼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因时制宜,因地而宜,因物而宜。谚曰:“不剥不沐十年成毂。”规劝人要有长远的眼光而不患一时的得失。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直接作为自然存在物而存在”,“我们统治自然界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相反,我们与自己的肉体、血液和心灵一道,同属自然界并生存着”。人与自然生态平等观注重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与和谐发展,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贵州人与自然生态平等观农谚有:“人养地,地养人”、“地靠人养,人靠地养”、“你先把田养好了,田就把你养好了”、“人是地养出来的,苗是肥出来的”、等。这几句农谚就是:好田好土是靠人的辛勤耕耘来实现的,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从土中吸取养分,如果只用地而不用土,土中的养分就会渐渐地减少,甚至本来肥地变成瘦地的农作物因缺乏营养而长势不佳、收成减少。但是,只要我们下力气去耕种,继续改善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使养地与用地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人,粮,地得到和谐的发展。由此可见,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共存,共荣互相联系的平等整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只有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睦相处,平等待遇,和谐发展,自然才会得到良好的利用,双方才会持续生存发展下去。因此这些农谚中包含的人与自然生态平等观历史上曾对贵州严酷山地条件下农业生产起指导作用,能够确保农业有一定的发展,维持着人口再生产,贵州社会相对稳定。这些农谚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对启示人们尊重、敬畏、爱护、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对建设生态文明贵州省而言,也是有弘扬光大开发利用价值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6. 结语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又是一种最公正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农业文明以及现阶段的哲学智慧都是通过劳动人民生活实践世代传承下来的农谚体现出来。农业生产经验主要以口传心授“承载着这些人类重要经验的媒介并不在于那些鸿篇巨制中圣人的论述,而在于简短的民间农谚中”的形式传承。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城镇化日益加剧,传统农耕文化创造主体——农民的身份也在分化解体。广大农村青年在外务工或读书,安土重迁思想已经渐渐淡漠,很多老人虽然割舍不下那块耕了一辈子田、在田间地头同甘共苦的乡里乡亲们,却也不得不带着儿女们向外迁徙,远离农耕家园。广大山区老农民守着的家已经变成了荒烟衰草、山区撂荒、平原地区高科技农业已经远离农谚,对农谚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发掘农业文明中的观念与哲学智慧、探讨中国农业社会心理结构与农耕文明主体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农谚语言特征的研究,能够为农谚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提供可供参考的具体方略。当前,黔西北农谚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要在全面认识黔西北农谚对传统农业生产活动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努力使农谚对当今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给黔西北农谚带来新鲜血液、迸发出勃勃生机,深化对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认同,同时进一步发掘农谚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游修龄. 论农谚[J]. 农业考古, 1995(3): 270-278.
[2] 许桂香, 许桂灵. 贵州农业谚语中涉及的生态文明内涵及其价值探析[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5): 58-62.
[3] 缪启愉, 缪桂龙. 农书译注(上) [M]. 济南: 齐鲁书社, 2009: 41.
[4] 郭文韬. 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1: 293.
[5] 惠富平. 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326.
[6] 邹德秀. 中国农业文化[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