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风文明治理已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议题。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持久活力。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习俗受到冲击,乡风文明建设正面临人口流动性强、文化设施滞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不足等困境。要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需要强化价值引领、优化人口结构、注重弘扬乡村特色文化、探索智能化、数字化等新型治理方式,从而为乡村振兴构建坚实的支撑保障。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rural development. As the “sou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ivilization provides lasting vitality for enriching farmer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values of rural areas show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and some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s and cultural customs have been impa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is facing difficulties such as strong population mobility, lagging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insu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To solve these practical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value guidance, optimize population structure, pay attention to promoting rur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explore new governance methods such as intelligence and digitization, so as to build a solid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1]。近年来,党和政府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充分阐发了文化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地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2]。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推动党员干部带头承诺践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正向引导激励,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有效办法”[3]。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乡村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乡风文明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风文明所包含的“农耕文明”“革故鼎新”“共同价值”“谦和包容”“和谐互助”等重要元素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直观体现。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发展的基石,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治理对于提升乡村整体素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2.1. 提升乡村整体素质的关键环节
乡风文明是一个涵盖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概念,旨在通过提升乡村整体素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4]。在这个过程中,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与引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产业发展是乡风文明市的基础。只有产业发展壮大了,才能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因此,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水平是乡风文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其次,生态环境保护是乡风文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体现在落实环保政策、治理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人才培养与引进是乡风文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本土人才,有利于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2. 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乡风文明强调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乡村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一个道德水平高的乡村社会,有利于减少纷争,提高乡村社会和谐度。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有利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乡村文化底蕴。如在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积极构建“一站两网”倡引廉孝乡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大力扬善风从善举汇聚乡村振兴正能量。这些乡村精心打造“孝善后八”“书香后八”“红色后八”“国学楼栋”等村落文化品牌,建设了以“孝、悌、敬、诚、善、恭、礼、谦、宽”为主题的孝贤广场,以孝贤文化典故和村庄孝贤模范为主线的孝贤文化一条街等,让村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素养、提振乡风[5]。乡风文明建设致力于弘扬文明乡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提升乡村整体形象。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乡村社会,有利于激发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乡风文明治理能够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此外,乡风文明治理还能够有效整顿乡村社会秩序,打击封建迷信、赌博等不良现象,为乡村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3.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乡风文明致力于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现代化新农民。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有助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6]。首先,乡风文明强调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养殖等产业,倡导文明、健康、环保的生产方式。这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农民致富提供产业支撑。其次,强调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模式,减少污染排放,保护乡村自然资源。这有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最后,乡风文明建设强调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执行力。通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3.1. 价值观多样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参差不齐,一些地区的乡风文明治理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在乡风文明治理建设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7]。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与现代文明观念相互影响,使得农村地区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此外,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的普及,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村民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从而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这使得农村地区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乡风文明治理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
3.2. 人口流动性强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产业单一,难以满足农民的就业需求。因此,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严重,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乡风文明治理的推进。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农村地区受到城市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乡村文化观念、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不良风气、陈规陋习开始在农村蔓延,对乡风文明治理形成挑战。在我国农村,乡风文明治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层面,但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同时,乡村治理基层组织力量薄弱,难以有效应对人口流动性带来的治理困境。
3.3.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困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人对传统文化存在认知偏差,认为传统文化是陈旧的、过时的,对现代生活没有太大帮助。这种观念导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缺乏内在动力。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尤其是一些年轻劳动力,他们在外务工、求学过程中,受到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这使得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严重困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地区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8]。但在此过程中,一些商业化的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过度关注负面、低俗信息,导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受到限制,难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的传承和发展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
4. 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4.1. 强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加强农村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使其成为指导乡村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首先,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加强乡村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动乡村文明建设有序开展。其次,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美德、家规家训等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农民树立文明、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等多种渠道,传播正能量,宣传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最后,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现代化生活方式。加强城乡互动交流,促进城乡文化、价值观的互动融合,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2.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吸引乡村人才留乡发展[9]。首先,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乡村就业岗位的吸引力,为乡村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前景。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条件,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其次,加强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为乡村人才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进而增强乡村人才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最后,对回乡创业、创新人才给予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加强对乡村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提升乡村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推动城乡人才交流互动,激发他们为乡风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4.3. 打造具有特色的乡风文明品牌
首先,出台相关政策,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给予扶持和激励,激发村民和社会各界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性[10]。其次,通过编写乡土教材、开展专题讲座、举办文化活动等形式,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村民尤其是青少年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乡村民间文化,如民间故事、谚语、戏曲、舞蹈、传统手工艺等,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最后,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等多种渠道。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村民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培育一支熟悉乡村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队伍,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多元化参与格局。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
5. 结语
总体来看,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要攻坚克难积极探索优化路径,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力量,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家园,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基金项目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五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西省J市为例》(项目编号:CX202343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