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困境·理路:高校仪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探赜
Values, Dilemmas, and Rationalities: A Three-Dimensional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Ritual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4.13873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叶 雯: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关键词: 高校仪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路径探赜College Ritu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 Path Awareness
摘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仪式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具体表现在仪式主体、形式与主体等方面。在加强高校仪式育人作用的过程中,应注重破解仪式主体能动性式微、内容逐渐同质化与形式固定浅显化等方面的境遇,充分发挥高校仪式在文化传承、政治导向与情感认同等方面的应然价值,高度重视教育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协同等路径原则,进一步提升高校仪式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实践导向与必然之策。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ceremony has rich intrinsic meaning,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subject, form and subject of ceremony. In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college ceremony in educating peopl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overcoming the situation of the weak initiative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ceremony, the gradual homogeniz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the fixed and superficial form,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due value of college ceremony in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political orientation and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W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ath principles such as the unity of educational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the dialectic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implicit education and explicit education,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ceremonies, and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and inevitabl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文章引用:叶雯. 价值·困境·理路:高校仪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探赜[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529-53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731

1. 引言

党与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仪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厚植爱国情怀,定期举行集体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契机与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形式,仪式将贯穿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生活各领域,既在促进其道德化与政治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仪式是仪式的重要类型之一,是在高校这一场域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设计具有较强仪式感的实践活动,旨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认同与情感认同,进而强化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教化、实践育人的功能,是校园文化具体映射的表征。高校仪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程序具有“仪式感”,属于学校的隐性课程[2],是一种融合“知、情、意、信、行”于一体的实践活动[3]。高校仪式教育是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特定主题与程序的仪式活动,自觉、自主地产生思想、观念的社会实践概括,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理论灌输与说教,能够满足青年的需要,顺应青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的变化发展规律。

2. 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价值彰显之蕴

“崇高理想的灌输、意识形态的说教与重大理论的解释,都比不上实践来得重要,而最为有效的恐怕是仪式化的行动这一权力实践的方式,配合以象征与形象建构的过程”[4]。高校仪式的功能主要是指其通过特定的价值导向与道德评判引导并规约青年思想与行为的能力。立足于文化传承、政治导向与主体认同,高校仪式通过对参与主体的情绪感染、灵魂塑造来发挥作用,为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奠定基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1. 提升政治高度,强化意识形态的传播

高校仪式的政治导向价值集中体现在仪式活动主题的政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青少年旗帜鲜明地讲政治、释疑解惑、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增强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与对政治的服从。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任何阶级都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思想统领,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仪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其内涵与形式都极具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所决定的。

意识形态的灌输与疏导是通过选取一个个素材而创设的仪式情景才得以实现的,其中包括古代与现代的、物质与精神的、视觉与听觉的[5]。比如,在高校举办的各种纪念活动中,仪式借助政治事件这一载体,结合现代的视听元素,回忆再现革命故事与历史传统,将学生置于仪式活动的情景当中,使其深受感染而产生共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进而有效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显然,高校通过仪式教育形塑了学生的思想认知、熏染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强化了学生的政治认同。

2.2. 传承文化深度,保存文化的集体记忆

高校仪式的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于仪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机制所表现出来的符号象征性,仪式使得大学成为“文化共同体”,从时间维度构建了大学集体文化,在空间维度延续了大学文化的景观[6]。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发展的制约,每个学生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人生经验与思想观念,几乎没有留下与他人记忆与共的余地。而高校仪式则会打破这种隔绝,使一定区域的主体共处于同一时空,通过一定的程序、活动形成校园集体记忆,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仪式教育在集体记忆的形成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焕发生机、彰显其育人价值,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礼仪的发展与价值。儒家学派善于将政治观点、文化思想、道德说教、儒家伦理等社会意识形态融入到各种仪式中,使人们在仪式中接受洗礼,认同儒家思想,从而使公民更好地朝着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仪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仪式的运用不仅是人类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换句话说,仪式具有彰显与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对于高校这一特殊场域而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高校仪式便自然而然地充当着发展和保存校园集体记忆与文化的关键角色。

2.3. 增强情感温度,深化个体的情感认同

高校仪式的情感认同价值是指通过集体仪式的形式,从听觉、视觉等各个维度使受教育者的思维与感觉器官得到全方位的调动,使其情绪受到感染,进而升华与强化青少年的情感。高校仪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举止行为规范影响深远,它处于比语言更深刻的实践层次,通过一定的价值导向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野范围内,合群是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特定的环境下,由于受到某种场景的感官刺激,进而产生一种趋群性,人类的思想被同化、行为被归顺,表现出一种合群的状态。因此,不难看出,高校仪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也逐渐成为青少年群体之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渠道。具体而言,高校仪式的情感认同与交流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仪式活动本身对参与主体的情感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参与主体之间的情感沟通。但必须明确,不论是仪式本身对主体的作用还是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高校仪式都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进而增强个体自身的情感认同。

3. 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困境认知之维

仪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对于学习贯彻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传播校园文化与风貌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但从高校仪式的整体实践来看,目前的融入现状与理想效果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价值迷失的现象尤为明显,因此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价值的实现。

3.1. 仪式主体能动性日渐式微

主体自觉性是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基本特质。大学生作为高校仪式活动的重要主体,有着高度的主体能动性与独立意识,应积极参与仪式活动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仪式情景的创设,应该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把握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这对于高校仪式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学校德育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学生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主体。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仪式教育主体出现被弱化的现象。由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有用”与“没用”逐渐成为学生衡量仪式活动是否具有价值的尺度,但显而易见,仪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功效与实际的专业技能自然是不可比拟的。另外,对于组织者而言,在实施仪式教育过程中,因过于注重履行“他者”的身份职责,对仪式活动的程序一手操办,却忽略了“自我”身份的存在,教育者应该意识到除了充当好组织者的角色之外,应注重与学生“共同在场”的影响,共同感受仪式带来的教育熏陶与文化浸染。但实际上,组织者缺乏对自身仪式行为的深刻思考与自觉审视,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特征与实际需求,不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组织与精心设计的能力,将学生视为“局外人”,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进而导致仪式主体逐渐被弱化,主体能动性日渐式微。

3.2. 仪式内容同质化现象隐露

内涵教育性是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根本特质。高校仪式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本质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教育色彩,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仪式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过程与归属范畴。首先,高校仪式载体立足于内涵的教育性,在内容与主题上重视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次,高校仪式活动体现内涵的教育性,作为一种教育载体,仪式将正确的理论观点与科学的价值体系通过符号、程序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形成感性与理性相交织的情感体验。最后,高校仪式载体落脚于内涵的教育性,仪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否起到作用,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使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发生变化。由于各高校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与办学理念的差异,导致高校文化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与风貌。高校仪式作为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该起到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作用,渗透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开展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资源,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高校仪式活动内容逐渐出现同质化的现象。

当前,很多高校不顾学校之间的差异,将一些仪式活动当作固定的管理方式与程序,进行机械模仿或简单移植,照抄照搬上级文件精神,使人产生一种内容单调、循规蹈矩之感,难以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仪式活动。比如,作为体现高校文化底蕴与历史传统的校训、校徽与校服等感性表象物质,本该最能反映一个学校的悠久历史与发展脉络,但事实情况是这些符号象征日益雷同,很难看出学校的特色所在,缺乏对学校历史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与吸收[7],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思想共鸣与情感认同。时而久之,学生便失去参与其中的兴趣,也不利于校园文化的高质量传承与发展。

3.3. 仪式形式固定浅显化频发

形式感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重要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一种主观存在,需要客观的形式来表现。在适宜的仪式氛围中,青年主体容易产生价值观念上的认同与理想信念上的同化,这与仪式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感染性密切相关。寓教于情、景、境,是高校仪式形式感染性的基本内涵[8]。一方面,仪式载体作为一种传承校园文化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大学生在仪式体验中获得深刻的价值熏陶。另一方面,仪式形式的丰富多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感人、化人、育人,进而使主体自觉接受教育洗礼,善于表达自我、融入集体。作为一种具有明确价值取向的形式化活动,仪式的价值与内容都要通过形式来表现,其重要意义在于利用凝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程序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本质,高校仪式活动的开展必须在仪式的内容中寻找学理依据,任何背离内涵的仪式都将陷入形式主义。

当前,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过程中,形式滥用的诟病逐渐显现。比如,“宣读入党誓词”的仪式,这种极具政治色彩的仪式活动被高度重视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甚至是某些高校党建部门来说,这只是一项政治任务,进而被扣上形式主义的帽子。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极个别的预备党员对于入党誓词也存在不熟悉、不理解的情况,甚至有的党员对于日常进行的党建活动心存抵触、敷衍了事,甚者将其视为形式主义的表现。另外,对于组织者来说,在设计仪式活动时缺乏对教育实效性的关注、程序规范性的提升与仪式氛围感的重视等,反而认为只要仪式的环节完整、程序正常、场面隆重等,学生自然而然就受到了教育[9]。上述这种错误做法很容易造成空有形式但无实际效果的走过场现象,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10],参与个体难以领会仪式本身所要传达的教育意蕴与内涵。

4. 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实践理路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立与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11]。当下高校仪式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困境,我们必须着力破解之,始终以青年自我教育规律与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规律为指导,在常学常新中不断贯彻落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从学理构架、价值导向等重要维度对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进行前瞻性思考与战略性谋划,正当其时也大有所为。

4.1. 角色建立:坚持好“主导”与“主体”的统一

主导性与主体性是反映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角色属性的一对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相互作用且对外开放的两个子系统构成,一个是教师主导的施教过程,另一个是教育对象的受教过程,也就是教育者的主导传递信息过程与教育对象自主接受信息过程。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是高校仪式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导性是指在高校仪式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或者力量,它可以是仪式的组织者、领导者与规则制定者等;主体性则强调仪式活动参与者本身的自主性、创造性与主动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相辅相成,必须在仪式活动中相互协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与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2]。意思很清楚,思政课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研究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接受特征,当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作为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重要主体,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仪式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一方面,学校领导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负责活动的筹备与场景的布置等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仪式活动的组织中,成为仪式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而并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与旁观者,为了避免高校仪式活动的角色固定,可以建立角色轮换机制,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感受决策、体验角色。这种主客角色交换的形式,便于受教育者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主动地接触仪式、掌握知识、转变思想,以提高仪式活动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作为仪式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在仪式活动中展现自我、转变心态,从思想指引、行为纠偏、情感认同等高度深入把握仪式背后蕴含的本质,进而在思想政治仪式教育过程中完成情感上的共鸣与精神上的对话,不断规范自身的思想与行为。简言之,受教育者在仪式活动过程中既是策划者,又是参与者,这种“双角色”的设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仪式活动内在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

4.2. 内容建全: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

理论性与实践性是反映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基本特征的一对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3]。仪式的理论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活动的核心特质,是仪式的“灵魂”所在。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核心任务与关键环节,就是对理论的呼唤,理论不仅是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基础与支撑,更是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全过程,成为思想政治仪式教育范畴体系中的关键线索。仪式理论的呼唤既是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也是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是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作为特定社会行动的程序集合,仪式也是理论的集合体,没有理论性的思想政治仪式教育,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皈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高度重视学以致用、躬行践履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诸多要素中,实践性是理论呼唤的重要方面。实践性是指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理论的一种属性。高校仪式的实践性涉猎广泛,其中包括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团宣誓、入党宣誓等各种通过性仪式;国庆节、中秋节、清明节、九一八事件纪念日等纪念性仪式;院庆、校庆、颁奖典礼、表彰大会等庆祝性仪式,这些仪式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以一系列的情景创设来助推青少年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指导青少年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在仪式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实践操作。可以采取角色互换的方式,让教育主体参与到仪式活动的组织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与统筹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核心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在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中去传递理论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走向社会,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3]

4.3. 形式建构:处理好“显教”与“隐教”的协同

显教性与隐教性是反映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育人途径的一对范畴。任何教育都是显性与隐性的辩证统一,当然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也不例外,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仪式教育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人的思想、认识无非来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种方式,这两者的辩证统一又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实践上。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本身就是一种显性教育,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明确的,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思政课采用比较正规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引发思考,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与思维能力。对于仪式教育而言,仪式的主题、内容等维度都是显性教育的体现。

另一方面,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挖掘仪式活动的思政元素。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中接受有关仪式教育的信息,通过观察、倾听、参与等形式来感知与理解诸类信息,并在实践中进行模仿与应用。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主体会受到这些信息的暗示与感染,形成对特定思想与行为的认同和顺从。高校仪式正是采取一系列的形式、程序等隐性条件创设情境,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参与者的各种感官,形成一个隐性的教育场域,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沉浸式的感化与教育,进而实现思想与行为上的升华。

培育人才的目标,需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同发力。在构建协同育人体系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要注重高校仪式的独特功能,通过各类典礼、仪式、学术、文化、体育等仪式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与思想道德素质。

在育人机制方面,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相统一,构建立体式、沉浸式的德育体系,以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

5. 结语

仪式是人类古老而崭新的活动,伴随、维系并促进人的文明与进步,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将仪式教育作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政治导向、强化情感认同的重要价值,也正在日益被青少年所接受与理解,并以其教育性与感染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添砖加瓦,它的内涵与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与应用,以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传播的教育性、感染性与政治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趣味性与实效性。特别是遵循高校思想政治仪式的原则,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内容,进而引导学生铸牢信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培养有信仰、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助力添彩。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创新研究”(2022SJZDSZ012)、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推进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与实践路径”(JGKT22_B03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等.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2020-04-22.
[2] 许胜利, 黎立夏. 学校仪式教育的类型、特征及功能[J]. 教学与管理, 2021(3): 18-20.
[3] 张梅. 对当前我国校园仪式教育功能缺失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 2014(5): 38, 42-44.
[4] 郭于华. 仪式与社会变迁[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5] 薛俊强. 高校政治仪式的价值意蕴与逻辑理路[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20): 55-57.
[6] 汤小静. 大学仪式的文化发生学阐释[J]. 高教探索, 2021(7): 34-39.
[7] 杨长春. 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有效性提升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22(8): 25-27.
[8] 陈文娟, 陈希. 高校爱国主义仪式教育的优化创新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7): 115-118.
[9] 李平. 学校仪式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变革之路[J]. 教学与管理, 2019(8): 22-24.
[10] 佐玉姣. 学校仪式活动的形式化倾向与解决策略——基于中学德育的视角[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7, 7(7): 28-30.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65.
[12]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13] 刘建军.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统一” [J]. 教学与研究, 2019(7):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