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伦理与治理——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挑战与规范策略
Robot Ethics and Governance—Exploring Moral Challenges and Regulatory Strategie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OI: 10.12677/airr.2024.133051, PDF, HTML, XML,   
作者: 高 运:上海嘉智飞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关键词: 机器人伦理治理人工智能规范策略Robot Ethics Governa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gulatory Strategies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机器人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然而,这种普及并非毫无代价和潜在威胁,它催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伦理问题,对现有的社会安全体系发起了挑战。本文回顾了机器人的发展及应用,探讨了现存的机器人伦理涉及的核心问题,并分析了各方当前在机器人治理领域做出的一些努力以及面临的诸多难题,如法律法规的滞后、技术监管的困境以及社会观念的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规范策略,如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跨学科研究、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等,旨在推动机器人技术健康发展的同时,确保人类社会秩序的和谐。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robots have gradually become integrated into various aspects of our daily lives and work. Yet, this widespread adoption has not been without costs and potential threats, giving rise to unprecedented ethical issues that challenge our existing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robots, discusses the core issues in robot ethics, and analyzes the efforts made by various stakeholders in the realm of robot governance,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hey encounter. These challenges include lagg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dilemmas in technological regulation, and divergent social perceptions. Building on this analysis, the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proactive regulatory strategies, such as establishing specialized agencies, strengthen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enhancing existing legal frameworks. The aim is to foster the responsible development of robotics while ensuring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harmony.
文章引用:高运. 机器人伦理与治理——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挑战与规范策略[J].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 2024, 13(3): 497-502. https://doi.org/10.12677/airr.2024.133051

1. 引言

在21世纪的科技狂潮中,机器人技术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难以估量的潜力,悄然无声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在繁忙嘈杂的工业生产线上,你可以看到工业机器人在井然有序地传递着每一个零件。它们不知疲倦地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需要高度精确和专注的医疗服务中,你可以看到手术机器人一丝不紊地操作着每一个细节。它们精准无误地执行医疗任务,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在我们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中,它们扮演各种角色。你可以看到扫地机器人悄无声息地把你的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可以看到语音助手接管了家里的各种电器,并帮你管理的井井有条。机器人的身影无处不在,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期,由Open AI加持的Figure 01人形机器人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在赞叹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不禁担心在未来,具有心智的机器人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例如,机器人具备与人类相似的形态和交互能力,它们可能会在家庭、办公室或其他私人空间中使用。这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或者,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接近人类,人们可能会开始思考它们是否应该享有类似人类的“权利与义务”问题。抑或,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造成伤害或损失,谁应该承担责任?是机器人的制造商、使用者还是机器人本身?因此,如何在推动技术革新的同时,确保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不被破坏,如何在利用机器人技术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防止其成为威胁人类自身存在的隐患,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亟待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2. 机器人技术发展概况

在我国,机器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多年。根据古籍《列子·汤问篇》的记载,在西周时期,一位名叫偃师的木偶工匠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1]。在西方,机器人技术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剧《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中首次提出了“Robot”一词[2],为机器人技术奠定了概念基础。当时的设想主要集中在自动执行工作的机械装置,并不强调机器人具有自己的思想。

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开始拥有初步的感知和计算能力。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第一代工业机器人被广泛运用于汽车制造业等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突破,机器人技术实现了从简单的自动化设备向具有高度自主性和智能性的系统的转变。

现代机器人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高度集成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集成化体现在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组件的高度整合,使机器人能够更加精准地完成复杂任务。智能化则表现为通过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算法,机器人能够自我优化行为并适应环境变化。多功能化指机器人不仅能执行特定任务,还能根据需求切换功能或任务类型。

此外,随着单体机器人技术的日益完善,科学家们有了更大的野心。那就是让多个机器人自主地完成复杂或危险的任务。因此,群体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多机器人系统等概念和应用油然而生[3]。科学家们的目标是令这类机器人能够安全地与人类共享工作空间,甚至是完全代替人类,并能相互配合共同作业。

机器人技术的这些特点使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涵盖了工业生产、服务业、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家居生活等多个方面[4]。在工业生产中,机器人用于自动化生产线,尤其在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行业中,它们能够执行装配、焊接、涂装、搬运等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在物流仓储方面,机器人能够自动化地完成仓库内货物的搬运、分拣、装箱等工作,实现仓库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物流效率。在农业方面,机器人可以用于农业领域的种植、施肥、喷药、收割等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精确导航和传感器技术,机器人可以精确施肥和喷药,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医疗保健领域,机器人可以承担手术辅助、康复训练和护理服务等任务[5]。例如,医疗护理机器人能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报告给医护人员,并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而在智能家居领域,家用机器人可以承担清洁、监控和陪伴等角色。在教育科研领域,机器人可以用作教学助手和实验室助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用于科研实验,提高科研效率。

3. 机器人伦理的核心问题

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定位,无疑是机器人伦理领域亟待探讨的核心议题。长期以来,机器人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被视为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意识的工具与附属品,仅仅服务于人类的需求[6]。然而,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7],这一传统观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未来的机器人与人类关系将变得愈发复杂和敏感。一方面,人类日益依赖机器人的能力来完成各种任务,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杂事到工业生产中的复杂操作,机器人的角色愈发重要。另一方面,机器人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能力也让人类开始担忧,这种能力是否会对人类的地位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如何正确界定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既充分利用机器人的优势,又确保人类的利益和安全,成为机器人伦理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机器人的权利与责任也是值得商讨的问题。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它们必然会具备高度的自主决策能力和深度思考水平。这使得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可能会面临道德困境和伦理冲突。如果机器人没有权利和责任,那么它们的行为就无法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和评价。例如,在2016年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台名为小胖的机器人突然发生故障,在没有指令的前提下自行打砸展台。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应对此类场景,因此我们对这台机器人应承担的责任是难以评估的。并且,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本质上的差异,使得机器人的权利和责任的划分和界定问题变得异常复杂。

机器人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是机器人伦理领域的又一核心议题。鉴于机器人与人类在认知、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人类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难以直接套用于机器人。因此,我们亟需构建一套专属于机器人的道德评判体系,以规范其行为。这套标准既要体现人类社会的伦理观念与价值观,又要充分考量机器人的特性与局限。同时,它还需具备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确保在实际场景中能够切实对机器人行为进行评估与约束。

4. 机器人伦理治理的现状与挑战

在国际层面,为应对机器人伦理治理的挑战,众多国际组织和协议正积极构建全球性的治理框架。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已就该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一系列伦理治理的原则和指导方针。例如,2021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规范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十大原则和十一个行动领域,是一份全面而深入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文件。这些框架为成员国提供了伦理治理的共同参照,然而,目前尚缺乏强制执行力,仍需进一步推动和完善。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修订或制定专门针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法律和法规。欧盟在人工智能法规方面走在前列,制定了包括《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在内的一系列立法,对人工智能应用中的数据处理和个人隐私权进行了严格规定。美国和中国等国家也在积极研究和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以应对由人工智能引发的新挑战。比如于201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包含了关于网络运营者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定,加强了对人工智能领域个人隐私的保护。于201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了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和其他人身权利,包括隐私权等,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提供了基本的伦理和法律指导[8]。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和《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也对数据安全和算法治理做出了相关规定。不过,由于科技发展的迅速变化,现行法律法规往往难以跟上技术演进的步伐,还需进一步完善这一方面的法律体系。

地方政府和特定行业也在积极探索自律性质的规范措施。一些城市或地区出台了关于测试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指导原则和政策,试图在地方层面上实现更细致的监管。比如《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机制,以防范可能出现的伦理安全风险和合规风险。同样,诸如汽车、医疗和消费电子等行业组织亦制定了自身的伦理守则和标准,以确保行业内的人工智能应用符合伦理要求。然而,这些规范通常只对会员单位有约束力,且执行力存在局限。

尽管国际到地方层面均有努力推进机器人伦理治理,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首先,快速的技术发展使得法律法规很难及时更新,容易产生滞后现象。一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大多是基于传统技术和产业制定的,没有考虑到机器人的特点和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机器人技术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使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过程变得异常艰难和缓慢。或者可以说因为没有案例可以参考和分析,所以机器人领域的法律法规很难做到有前瞻性,这导致机器人在许多领域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再者,机器人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了技术监管与治理的难度。机器人拥有自主决策和学习能力,使得其行为愈发难以预测和控制。以智能教学机器人为例,尽管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但偶尔也会出现误解学生意图或给出错误答案的情况,甚至可能因算法偏差而表达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观点。对于判断力尚不成熟的低龄儿童来说,他们很可能被这些错误或偏激的观点所误导,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成长。

最后,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尚显不足,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来有效参与伦理治理,这无疑影响了相关政策的广泛接受度与实施效果。此外,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和信仰背景导致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使得人们对于机器人伦理问题的看法多种多样。这种多样性在机器人治理过程中形成了障碍,使得形成共识和合力变得尤为困难,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挑战。因此,构建一个既动态又包容、且高效的机器人伦理治理体系,仍然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5. 规范策略的构建

设立一个由多学科背景专家组成的跨学科的机器人伦理委员会是重塑未来社会伦理景观的重要一步。这个委员会不仅需要审视人工智能与社会的融合,也需要预见并解决随之而来的道德困境。同时有责任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之间,行业协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伦理规范策略的制定和完善。以日益普及的家庭服务机器人为例,它们在承担家务劳动的同时,也可能成为孩子的伴侣和老人的慰藉。这种人机情感联系的深化,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机器人的社会角色,并为之设定合适的伦理框架。委员会的工作范围应包括机器人在家政、医疗、教育、军事等领域的道德准则,对涉及机器人技术的项目和应用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技术的利用不会逾越伦理边界。

构建全面且精细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确保机器人技术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并且其构建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例如,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化日益繁盛,从特斯拉、比亚迪到刚刚发布的小米汽车SU7都配备了智驾系统。这不仅涉及交通法规的变革,也牵涉到保险、责任归属等多个层面。在自动驾驶汽车出现事故时,我们如何界定责任?是归咎于驾驶者、制造商,还是算法设计者?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影响到机器人技术的社会接受度。因此,强化机器人的责任归属机制,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受害者能够得到合理的赔偿和救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进一步地,机器人是否应被赋予法律身份、权利和义务,甚至是道德责任,以及它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如何培养和评估,都是委员会需要解答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不再是哲学讨论,而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监管机器人技术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预见性而非反应性的治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速度往往超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更新速度,这就要求监管者不仅要对现有技术有深刻理解,还要对未来技术趋势有前瞻性。拿医疗机器人来说,其在手术辅助、护理服务和远程诊断上的应用正在逐步普及,监管部门必须确保这些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不仅需要科技公司和医疗机构的积极合作,也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及时介入。通过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快速响应机制,我们可以在保护公众利益的同时,促进技术的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模式和方法,提升监管部门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确保机器人技术的安全可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机器人进行实时监管和预警,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保障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实现全球机器人伦理与治理一体化的关键。鉴于中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义务,需要率先引领并推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目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由跨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牵头,在世界各地开展合作项目。以消费级无人机为例,无人机的飞行规则、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等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面对。国际合作不仅能够促进技术标准的统一,还能提高应对跨境机器人事件的效率。通过积极分享各自的经验、交流多元观点,并共同建立国际伦理标准和监管框架,我们可以确保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健康发展,并共同应对道德和法律挑战。

推动机器人技术的透明化与可解释性是建立公众信任的基石。现代社会对机器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智能家居系统,机器人的决策过程越来越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用户有权了解机器人如何做出决策,这些决策是否符合公认的道德标准。透明化和可解释性的缺失可能导致用户对机器人技术的不信任,甚至抵触。例如,当机器人作出医疗诊断或金融投资建议时,用户应当能够理解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风险。通过提供详细的用户手册、开放源代码或者设计直观的用户界面,我们可以使机器人的决策更加透明和可解释。

教育和终身学习对于提升公众对于机器人技术的理解至关重要。随着机器人技术在社会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公众对于机器人的知识和理解也应当与时俱进。从学校教育到成人教育,我们都需要将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伦理问题和社会影响纳入教育体系。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一个对机器人技术有深刻理解、能够负责任地使用和监督机器人的社会。同时,对于机器人研发者和操作者的伦理教育同样重要,通过案例研究、模拟训练和专业研讨会,他们可以学习如何在设计和应用机器人时坚守伦理原则,并考虑潜在的社会影响。因此,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器人治理格局也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

总结而言,在构建机器人伦理规范策略时,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并采取多元化的措施来应对。这包括建立跨学科的机构、制定和更新法律法规、在设计阶段考虑伦理问题、实施预见性治理、推动国际合作、提高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以及加强公众教育。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确保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既符合伦理标准,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从而推动人机和谐共生的未来。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机器人伦理与治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机器人技术面临的道德挑战与规范策略。通过构建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评估与审查机制、强化责任归属机制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机器人带来的伦理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机器人伦理问题的本质和内涵以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理论问题;二是积极探索新的技术监管模式和方法,以及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等实践应用问题。通过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机器人带来的挑战,并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学会. 机器人简史[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2] 甘雨梅, 郭良文. 当“人-机”相遇: 基于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录像民族志研究——以上海“COFE + 机器人”咖啡亭为例[J]. 新闻与写作, 2022(12): 64-74.
[3] 王伟嘉, 郑雅婷, 林国政, 等. 集群机器人研究综述[J]. 机器人, 2020, 42(2): 232-256.
[4] 颜云辉, 徐靖, 陆志国, 等. 仿人服务机器人发展与研究现状[J]. 机器人, 2017, 39(4): 551-564.
[5] 汪琛. 医疗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问题、困境与求解[J/OL]. 科学学研究: 1-18.
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40313.001, 2024-03-18.
[6] 马长山. 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及其法律规制[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8, 36(6): 47-55.
[7] 范佳丽. 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预防探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10): 190-192.
[8] 栾群. 人工智能发展为何需要法律规范[J]. 人工智能, 2020(4):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