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曹禺说:“《雷雨》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真实的影子,但又不是一个人,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物的特点,再加以我的创造[1]。”正是因为有真实的影子,来源于生活而又以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才令读者为之动容,产生教育意义。本文将对《雷雨》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悲剧后的教育意义。
2. 《雷雨》的现实意义
曹禺先生在创作《雷雨》故事时,运用到了三角恋爱叙事、家庭伦理、人物身份及戏剧巧合等,向观众展现了一部荒诞、复杂又意外合理的作品,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读者捧腹大笑、瞠目结舌的背后,也有许多的现实意义值得去思考。
2.1. 女性经济的不独立
作品中出现的三位女性,无论是富家小姐蘩漪、年轻女子四凤,还是佣人侍萍,她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相比于侍萍和四凤,蘩漪的出身与地位已十分优越,但为何也成为了悲剧人物?这与自身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经济的不独立导致了精神的依赖。嫁入周公馆,相夫教子,与外界联系减少,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周太太,经济上依附于周朴园。厌恶周朴园的禁锢,进行了反抗但并未痛下狠心决绝离开,在生活上仍然依赖着周朴园。经济不独立,思想受困,需要新的“爱”来支撑自己的生活,将精神寄托放在一个懦弱的男子身上,最终迷失自我。侍萍拥有顽强的抗争精神,但身份低微,收入微薄,被富家公子权衡利弊后抛弃,在命运的打压下深受折磨。可见,经济独立对女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 男性缺乏担当意识
《礼记·大学》中指出,男子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子德行修养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和父权夫权家庭的利益,自古以来严格要求女子应三从四德,却对男子十分宽容。男尊女卑的社会让意志不坚的男子忘记了德行修养的重要性,养成了一副自私的嘴脸。作为男子的周朴园是自私的,无担当的。他听从父母安排,迎娶别人,一心为己却没有给侍萍留一条活路,偌大的周公馆,竟无一弱女子安身之所,将她丢至流言蜚语的门外,逼着她走投无路去自杀。当娶回蘩漪后,给她的只有空洞和绝望,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囚禁在压抑阴暗的周公馆内,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周萍如他父亲一般自私冷酷,寻找安抚与激情,热情冷却后开始逃避,寻求解救自己的方法,无视蘩漪的哀求,大骂蘩漪是疯子,将一个女子置于艰难的境地,敢做不敢当,这不是男子所为。
2.3. 子女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孩子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养成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周萍自幼母亲不在身边,缺少应有的母爱,很容易出现情感缺失。而父亲周朴园对子女管教严厉,要求子女要听话,服从。这对缺少母爱、情感缺乏的周萍来说,很容易使他养成胆小、软弱、自私和冷漠的性子。现阶段,我国的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而单亲家庭的形成除了父母离婚、配偶死亡之外,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偶发因素和不可抗因素。在人们的思想和认知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之下,大部分存在矛盾冲突和感情问题的家庭都以离婚作为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单亲家庭的子女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2]。子女的教育至关重要,在青少年时期,父母除了物质供养,更重要的是应竭尽全力给予关爱,如果是单亲或父母离异家庭,应想办法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关心陪护孩子,教给他们正确的三观,勿使孩子在人生紧要关头做错事。
3. 悲剧性作品的理论依据
悲剧是一个美学概念,中外作家对悲剧的研究硕果累累。恩格斯对悲剧的界说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3]。”王国维认为:中国的悲剧是“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着终于亨[4]。”西方悲剧展现的是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物大多是英雄和王公贵族,他们性格不是完美的,面对苦难主动斗争,大多是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中国式悲剧的主人公大多是弱小女性,如窦娥、祥林嫂、刘兰芝和鲁侍萍,她们性格倾向于完美,面对困难往往被动反抗,所以在中国悲剧中社会悲剧较多[5]。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说:“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6]。”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说:“人的悲剧也许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个体生命正是因为斗争才具有意义[7]”。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反抗性的悲剧人物有很多,例如怒斥天道不公的窦娥、对再嫁抵抗的祥林嫂、对社会和命运顽强抗争的鲁侍萍,为爱情“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
4. 《雷雨》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4.1. 假道德、伪君子、封建专制的牺牲品——周朴园
周朴园出身封建地主家庭,与女佣梅妈的女儿鲁侍萍相爱并生育两子,却为同门当户对的富家小姐结亲,将鲁侍萍和仅出生三天的小儿子赶出家门,逼得一个弱女子走投无路,一生受苦受难。周朴园也许曾心怀愧疚与一片真情,以为侍萍跳河已死,想替她修一修坟墓,将侍萍曾经替他缝过的旧衬衣保留三十年,每年都记得侍萍的生日,家具都一直保留着她最喜欢的。因为侍萍生周萍时受了病,总是关闭窗户,这些习惯他也保留至今。但当故人站在眼前,却责问:“(忽然严厉的)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冷冷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8]。”想用钱打发侍萍离开并且让她保守秘密,三十年的怀念竟是一场真实又脆弱的做戏,对侍萍的愧疚和怀念消逝不见,一瞬间变得冷酷无情。人人都以为周朴园留存旧物,心念旧人,心存情义,殊不知他仅是为了让自己在道德上有所慰藉,在情感上有所寄托,可谓实实在在的假道德、伪君子形象。
周朴园与富家小姐蘩漪结婚后生育一子——周聪,加上长子周萍,可谓是幸福美满。但由于他的专制压迫和冷酷无情,使得两个儿子惧怕他,妻子痛恨他,家庭氛围紧张压抑。周朴园期望设立一个家庭美满的好君子形象,他极力维护家庭的圆满与秩序,可惜用错了方式,逼得妻子与长子私通,落人笑柄。为了获取钱财和地位不择手段,故意淹死二千二百个小工,视人命如草芥,心狠手辣。为了镇压矿工罢工,要求警察开枪杀害三十个工人,丧失了人性应有的道德良知与悲悯,最终落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孤独终老的下场,沦为封建道德的牺牲品。
4.2. 蒲苇韧如丝、命运轮回闭环的苦难者——鲁侍萍
当痛苦袭来,它就像一阵狂风暴雨,将人们卷入其中,无法逃脱。三十年前,侍萍也如女儿四凤一般,温柔善良又知书达理,在如花似玉的年纪遇到了富有帅气的青年才俊周朴园,青春朦胧的少女侍萍怎能不沉浸在这看不到未来的爱情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清醒的沉沦最为致命,即使付出全部,也无法抗衡阶级的鸿沟及人性的复杂与冷漠,等待她的是被命运残忍抛弃的实事,一心求死却死而不得,流落他乡,几经辗转却嫁与周朴园的佣人鲁贵。生活的创伤使人屈辱恐惧,长期遭受或逃离痛苦使人充满矛盾。三十年来,侍萍如蒲苇一般,即使渺小微弱却仍坚韧向上,勤劳勇敢努力生活,以此来对抗命运的残忍与不公。可是三十年后,命运轮转,侍萍又因女儿四凤踏足久恶的周公馆。三十年的刻骨铭心得到的却是周朴园伪善的嘴脸,这也彻底击碎侍萍唯一仅存的微弱幻想。然而苦难并不打算放过侍萍,生活如同魔鬼一般一步步把侍萍推向苦海的漩涡,此刻她将面临更大的精神折磨——父子反目,兄妹乱伦。四凤和周萍的现在正如她的过去,她绝不允许珍爱的女儿踏上自己的后路却已无力回天,一幕幕的惨状深深地刺痛了这位母亲的神经,千疮百孔的内心早已无力反抗,命运的轮回闭环使得侍萍子女尽失,一位坚韧如丝的母亲被摧毁殆尽。
4.3. 渴望救赎又入深渊的受难者——周萍
曹禺在剧本中这样写周萍:“他倾慕一切没有顾及,敢做坏事的人……又倾慕一切能抱着一件事业活下去的人……理智冷回来的时候,他更刻毒地恨自己。”这段描写露骨地写出周萍复杂的性格和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周萍——周朴园长子,幼年失母,缺乏母爱,父亲专制严厉,导致他多愁善感,性格软弱。周朴园曾向他述说生母的贤惠、温柔与魅力,使得周萍对生母带有浓厚的想象与眷恋,年轻美丽的蘩漪的出现给他提供了情感的慰藉。当周萍意识到与后母的不正确关系时,表现的尤为理智,迫切地想要逃离,当遇到青涩的少女四凤时,便一股脑的抓住这株救命稻草,用年轻人正常的恋爱来躲避过去发生的一切,掩藏内心的罪恶。
周萍渴望母亲的关爱,遇到了蘩漪,本是一件幸事,却迈进痛苦的挣扎中。在内心极度压抑,罪恶感爆满的时候,天真明朗的少女四凤出现了,这无疑是他黑暗生活中的一抹亮光,掀起了周萍自卑敏感压抑内心中的一丝涟漪。周萍的性格是软弱的,当他想要带四风走的那一刻,却也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希望降临时人会变得异常勇敢,然而最能击垮人的也是希望。两次救赎,两次错误,最终使一个青年人走向生命的终结。
4.4. 雷雨式的反抗者——蘩漪
蘩漪被看作《雷雨》中的点睛之笔,她个性鲜明,果敢阴鸷,敢爱敢恨,情感像雷雨般狂热,反抗如雷雨般激烈。年轻时,正值韶华的蘩漪遇到了人们口中年少有成、家境优渥、门当户对的周朴园,这无疑是一桩上好的姻缘。而婚后的周朴园却与人们交口称誉的形象大相径庭,虚伪冷血、自私敛财、视人命如草芥,尤其当周朴园醉酒后向蘩漪哭诉与侍萍的事,又担心蘩漪说出去,污了自己的美名,便对外声称妻子有病,逼迫妻子喝药,对人的尊严视若无睹,强烈的冷漠、压迫、控制和精神折磨,使得蘩漪对周朴园及周公馆的一切充满了深深地憎恨与厌恶。无法逃脱的婚姻困境让她几乎窒息,当遇到周萍的那一刻被掩埋的希望又重新被燃起,她冲破了内心道德的桎梏,追寻自己想要的“幸福”。然而,知人知面不知心,周萍为了掩饰内心的罪恶,追求年纪轻轻的四凤,这对蘩漪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即使已知周萍和他父亲一样的自私冷漠,但对她来说,周萍仍是唯一一株救命稻草,为了追求生命中仅此一星半点的热度,她丢弃了作为母亲与女子的尊严,祈求周萍不要离开自己或者带她走。周萍的拒绝让她失去了希望,爱与恨浇灭了她所有的理智,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最终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爆发。
5. 《雷雨》悲剧性作品的教育意义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一般是指悲剧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面对苦难时的抗争精神或者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质。悲剧性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内涵,给人带来美的体验,当美好的事物被撕碎,其中所蕴含的“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更能引起人的共鸣、同情与思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悲剧性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深厚的审美意蕴,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终生发展影响深远。
《雷雨》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经典,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担任着文学作品与教学文本的双重角色,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5.1. 品悟悲剧作品,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旨在培养学生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作品的悲剧性效果使人产生审美快感,冲击人的心灵,聚焦人内心的悲悯情怀,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情趣。悲剧来源于生活中的苦难,又高于苦难的生活本身,在真实反映人类悲惨际遇的基础上将苦难的生活艺术化,敢将苦难拿上台剖开了讲,揭示苦难的真相、反映人性的阴暗面、提醒人免于沉沦、赞美人顽强抗争的生命力,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对剧中人物的同情与悲悯,更是对内心及生命的思考。悲剧性作品丰盈了人的精神内核,使人产生了一种崇高之美。《雷雨》中的鲁侍萍是一位勤劳、善良、刚毅、正直的女子,在遭遇巨大的苦难后,仍然顽强的活。学生通过审美移情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体悟主人公顽强的生命力,树立积极的审美情趣,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5.2. 唤醒生命意识,强化学生精神意志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悲剧性人物,如蒙冤而死的窦娥、复仇而死的哈姆莱特、含恨而终的林黛玉、在祝福之夜死去的祥林嫂、触电身亡的四凤和周冲、开枪自杀的周萍、痴呆疯癫的侍萍和蘩漪,这些悲剧作品和人物激励着人们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给学生要坦然面对苦难与死亡。
近几年,抑郁症状在中学生中频频出现,割腕、跳楼等惨状令人不寒而栗。学生遇到挫折选择轻生,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珍贵,缺少对生命的敬畏。面对此类现象,学校教育理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唤醒学生生命意识,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强化学生精神意志的责任。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方面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语文课本中悲剧性作品的熏陶作用不容忽视,它勇敢的向学生展示社会的阴暗面,贫穷、虚伪、贪婪、自私、狡诈…… 掀翻了“好人有好报”的道德教育,启示学生理性思考,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勇于与苦难斗争的意志,体悟生命的价值,认识活着的珍贵。《雷雨》中的侍萍,一生辗转飘零,遭受巨大磨难,仍然顽强生存,拒绝周朴园的钱财,靠自己的双手体面的活。这种善良正直顽强的精神意志值得我们学习。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9]。”古语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割腕、跳楼等轻生之举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对自己及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在悲剧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尊重保护他人的生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5.3. 树立正确三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
王丽在《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中说:“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人的‘世界观’,培养精神上充分发展的有理想有信念的人[10]。”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贫瘠。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校园文化,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推动下,使得正处在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阶段的青少年更加迷惘不知所措。网络短视频充斥在学生周围,缺乏社会阅历和判断力的青少年很容易被引入歧途。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人物身上有人性美好的一面,如谈吐、思想、情感、责任、善良、勇气等。学生在阅读作品时经过教师的引导及个人的理性思考能够发现悲剧性人物具有的美好品质,被这些“有价值的东西”熏陶,养成真实、正确的三观,提升道德认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资本家的周朴园,养尊处优,日食万钱,视真心如敝履,视人命如蝼蚁,最终落得个妻离子散、孤独终老的下场。周朴园的境遇提醒学生“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
悲剧性作品是理性的产物,常给人启迪和反思。令道友信曾言:“悲剧性作品能够在有限东西的没落中,显露出无限东西的现实和真理[11]。”这些显露出无限东西的现实和真理值得读者去反复回味判断和衡量,对学生的三观培养起到引导的作用。
悲剧性作品将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懂得珍惜身边美好的事物,提前了解社会的险恶,预知生活的风险,用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悲剧,锻炼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学生抗挫折能力。同时在面对剧中人时,也能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欣赏自己所拥有的美好品质,正视内心的邪恶并加以改正。因此,教师在进行悲剧性作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悲剧之美,以理性的角度阅读分析悲剧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