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戏曲类院校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教育模式的功能及其价值
In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Ethnic Instrumental Mus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he “Professional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类院校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面临新局面。戏曲类院校作为培育新时代戏曲人才的重要阵地,在人才培育难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等层面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高校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上因素共同催生了“专业 + 思政”的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是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的一条创新路径,提升了戏曲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这都是其多元功能的体现。更有价值意义的是,该模式作为“两创”实践下思政教育的深化,戏曲音乐人才培育新维度的拓展,能够赋予教育改革无限的可能性。基于新时代背景下,从戏曲音乐类专业与思政的耦合出发,探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功能与价值,并以此为范例进行教育模式的研究范式更新,将是思政教育研究的实践新路径。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field of ethnic instrumental mus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colleges is facing a new situation. As an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new era of opera, opera colleges face many pressures and challenges in terms of difficulty in talent cultivation, faculty construction, teaching, and other aspec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rrent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se factors together give rise to the “professional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This educational model is an innovative path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ethnic instrumental music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t enhances the artistic value and social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music, while enrich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se are all manifestations of its diverse functions. More valuable is that this model, as a deepe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practice of “two innovations” and an expansion of new dimensions in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music, can endow education reform with infinite possibiliti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starting from the coupl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music majo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reform, and using this as an example to update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education models will be a new practical path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文章引用:裴若雯. 新时代戏曲类院校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教育模式的功能及其价值[J]. 教育进展, 2024, 14(8): 278-28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404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明确提到“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1],这不仅是对戏曲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戏曲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肯定。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戏曲艺术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须依靠“人”的力量。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戏曲音乐的发展,离不开饱含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演奏的发展,更离不开戏曲类院校对民族器乐方向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新时代的戏曲特色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应该是既具备专业素养,又拥有健全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如何以专业领域为阵地,创新思政育人途径,打造思想引领、专业提升的良性循环是当下此类人才培养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 戏曲特色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现状、挑战及应对

戏曲类院校作为培育新时代戏曲人才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培养专业戏曲人才、传承优秀戏曲文化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使命。戏曲是民族音乐的根,而民族器乐同样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掌握戏曲特色演奏风格的民族器乐人才是促进戏曲音乐、戏曲艺术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支撑力量。接下来,本文将就戏曲类院校在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挑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详细论述。

1) 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挑战

第一,戏曲类院校的人才培育难度。人才培养周期长是其突出特点,培养一名民族器乐演奏人才通常需要其在入学前就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甚者需要从孩童时期就开展培养工作,积累专业功底。这与其他艺术学科教育相比,存在较大的时间差异。精英教育往往是戏曲类院校的主要教育理念,这就意味着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很高,招生规模也是有限的。精英教育理念也增加了教学成本,器乐演奏不同于其他理论类专业,更多依赖“口传身授”等模式的一对一教学,因此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虽然培养一名民族器乐演奏人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专业领域内的人才。尤其是近年来戏曲音乐、民族音乐在其“经典”“传统”等标签下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使得部分学生对其缺乏深入了解和热爱,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存在部分有天赋、有才华的学生选择进入其他收入高、成名快的艺术领域或行业,间接导致了成材率低的问题。

第二,戏曲类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随着有戏曲风格民族器乐教学经验的老一辈专业教师年龄的增长,中青年教师将独立承担教学、实践等人才培养任务。戏曲行业的从教经验需要积累,就戏曲类学科的专业教师而言,需要一定沉淀才能创作好、演奏好作品,把握戏曲风格音乐的精髓。相同的,对于具有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专业来讲,同样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把握好在音乐领域中戏曲风格类演奏人才培养的规律。戏曲艺术的发展需要以及国家对戏曲艺术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都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相较于其他学科,高层次人才稀缺,如具有博士学位,或国内外知名的掌握戏曲音乐风格的民族器乐演奏、研学的专家学者相对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第三,戏曲类院校的教学。当前的教学普遍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下的文化艺术市场以及普通民众对高雅艺术的需求在不断增大。因而,戏曲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仍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院校体系下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与当下人民和市场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间隙。

整体而言,戏曲类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国家、社会等层面的多重压力,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及其带来的挑战是其接下来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2) 专业 + 思政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戏曲类院校在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上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介入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改革,以“专业 + 思政”为突破点的教育模式更新,是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研究实践的一条创新路径。该教育模式的灵感源自“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是当下高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式,是思政教育改良和创新的重大成果,其目标是跨越不同学科和课程之间的界限,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道德教育作用。当下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课程思政不仅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而且能够拓展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功能。有学者曾提出,“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手段,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有利于整体提升协同育人效果”[2]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六要”理论视角下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教师以深厚的情怀、丰富的个人情感为依托,深入挖掘戏曲中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以此为专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样能够像思政教师一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大思政课”要“建强思政课课程群”、“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3]。“大思政课”视域下,在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的教育模式改革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践行戏曲教育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托专业优势,推动专业实践育人。对于做好培育高质量戏曲音乐实践人才的思想引领工作,对于“大思政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由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对于教育改革及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 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教育模式的多元功能

在当今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不同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与思政教育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多元功能正逐渐显现。对于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的教育模式而言,“多元功能”就是其显著特征。

1) 提升戏曲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而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的教育模式也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结合学生专业,以思想政治引领为主体,戏曲音乐特色为载体,以戏育人,引领学生通过“专业 + 思政”筑牢思想基石。该“专业 + 思政”的教育模式是“三全育人”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深化和再发展,通过开展系列化的专业实践创作和专业演出等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结合“思想引领 + 专业引领”的人才培养方向,推动学生思想政治高度与深度、作品创作、演奏数量与质量的共进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演奏能力的双提升。让思政引领戏曲特色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有助于培育有理想信念、有创作才能、有演奏水准的高质量戏曲音乐人才。

通过搭建思政引领的育人平台,组织学生紧紧围绕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主题认真开展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戏韵管弦”“京剧音乐二百年巡礼”等系列演出、志愿服务活动。以创作、演奏为一体的系列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在专业实践和服务社会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培养学生创造力、凝聚力,激发青春力量。特别是通过思政引领,学生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时代精神,这些都可以成为戏曲音乐创作和演奏的宝贵素材。将思政元素融入戏曲音乐创作和演奏中,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使作品更加贴近时代、反映社会现实,还能在演奏中更好地表达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传递正能量,同时激发演奏者与观众的爱国情感,从而提升戏曲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2) 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

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的教育模式以教学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牢固抓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思政元素音乐会,如公益演出音乐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戏师生的回信精神一周年汇报音乐会”“戏韵管弦民族音乐会”等,汇集了一系列饱含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曲目,如《洪湖人民心向党》《我的祖国》《平山遥忆》以及经典剧目《白毛女》等。通过这些曲目的演奏,不仅能够展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更能够通过音乐传递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团结奋斗、不畏艰险以及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让学生在演出中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这些为时代画像立传,讴歌党、讴歌祖国的优秀作品的演绎,充分把专业思政的学习成果创新性地运用和转化。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广大学生群体当中,使思政育人、专业实践双向同行,共生互补,有助于培养出政治觉悟强、思想站位高,专业水准足的新时代戏曲音乐人才。

国内学者李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4],建构了在高校用“学术话语讲故事”的思政教学模式。该模式“从优化思政课话语叙事方式、构建中国故事话语语料库、加强故事话语阐释有效性、增强话语文本有效性等方面提出具体方略”,有助于“诠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优化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品格”[5]。相较于用“学术话语讲故事”的思政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使得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从而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传承意识。在专业实践中,他们会更加自觉地运用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推动思政理念的艺术性传达。

4. 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教育模式的核心价值

日益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专业 + 思政”教育模式是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条创新路径,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在于促进我国思政教育和人才培育工作的大发展。

1) 两创实践下思政教育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这句话不仅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时代,中国戏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两创”方针就是要求在守住传统戏曲文化精髓,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与时俱进、提质升级,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戏曲音乐人才特别是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作为戏曲艺术人才梯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此类人才的培养。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德西(Edward L. Deci)提出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当个体受到外部的组织环境刺激后,会产生三种心理需求即自主权、胜任能力和归属感,上述倾向在这三种心理需求的作用下,会被促成转化成为个体的内在动机”[7],该理论常被用于销售控制系统的研究,同样可以使其作为思政教育研究的分析工具。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的教育模式以专业课堂为阵地创新思政育人途径,是针对专业思政育人作出的新尝试。在课堂中,通过选取具有戏曲音乐特色且有丰富演奏技巧,蕴含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经典曲目作品,如《草原小姐妹》《西柏坡随想》《洪湖主题随想曲》《红军哥哥回来了》《雪山魂塑》等作为授课内容,将创作背景、作品立意、音乐内涵等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使专业课更加紧密地成为思想政治理论建设阵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精神力量,促使学生在心理上自觉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增强对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寓价值观引导于专业课知识传授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自主权。根据认知评价理论的观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一系列心理需求的满足,由此可以引领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思政知识的内在动机。

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的教育模式是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背景下对思政教育的多方面深化。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2) 戏曲音乐人才培育新维度的拓展

传统的戏曲音乐人才培育主要侧重于技艺传授和专业实践,而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的教育模式将专业学习、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为戏曲音乐人才培育拓展了新的维度。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弘扬戏曲文化,促进戏曲文化繁荣发展,是当下新一代戏曲传承者的重大责任。注重加强学生戏曲文化思想的政治建设,秉持“‘根红苗正’才能创作和演奏出爱党为国、弘扬时代主旋律作品”的育人理念,开展多样化思想政治学习,比如开展理论学习“微课堂”“老少共话二十大”等系列学习活动,以此建设思想阵地,筑牢战斗堡垒。有利于促进思政学习抓实落细,入脑入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还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戏曲音乐实践,通过“专业 + 思政”的模式开拓多种类、多途径的思想引领渠道,譬如组织广大学生群体观摩本校学生参与主创的大型思政舞台实践类戏曲剧目,以德育教育为贯穿思想的引领主线。通过观摩这类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英雄的“红色旋律”作品,在观摩中提升专业水平,厚植理想信念,凝练爱党情怀,实现专业和思想的双向提升。以高年级创作、低年级学习的“老带新”模式发挥思想引领和专业引领的双重作用,打造思政育人、专业提升的有机循环,有助于激活戏曲音乐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

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的教育模式是提高戏曲音乐人才综合素质,开拓戏曲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戏曲音乐人才专业技能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戏师生回信精神的重要表现。由此可见,在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的培育过程中,发挥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对于戏曲音乐人才培育新维度的拓展具有重要价值。

5. 结语

综上可见,国家层面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要求下,戏曲类院校如何顶住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以专业领域为阵地,创新思政育人途径,打造思想引领、专业提升的良性循环是当下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模式需要跨越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不同实践类型之间的界限,首先要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拓展“思政 + 专业”的实践教学渠道,如联合戏曲领域下的多学科专业组织“一融双高”思政作品音乐会等,同时打通课程壁垒,建立戏曲音乐“课程群”,实行联合授课制度,同时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定期来校与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其次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思政环节在专业教育课堂中的比重,让学生在专业课堂中体验和深入理解思政内容。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组织一些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或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政教育的价值。虽然,戏曲特色的民族器乐方向人才培养中“专业 + 思政”的教育模式仍不完善,但是以思政教育为突破点的专业教育模式更新仍是当下可行的一条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主编. 2020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1: 98.
[2] 闫长斌, 郭院成. 推进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 认识、策略与着力点[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10): 35-41.
[3]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2022-07-25.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6.
[5] 李宁. 高校思政课教学用“学术话语讲故事”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8): 48.
[6]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 人民日报, 2022-05-22(1).
[7] 王国才, 吴越, 王希凤. 认知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营销人员服务销售二元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24(1): 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