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的古诗词微课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Micro-Course of Ancient Poetry Based on Multimodality
DOI: 10.12677/ae.2024.1481405, PDF, HTML, XML,   
作者: 翟梦凡: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关键词: 多模态微课古诗词三维教学Multimodality Micro-Lessons Ancient Poems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摘要: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学的实现。但是,传统的古诗词微课存在一些不足,多模态为古诗词微课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古诗词微课新的设计模式,在古诗词的微课设计中,添加了三维动画内容表征形式,推动古诗词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多模态的古诗文微课设计为讨论对象来提高微课制作水平。多模态古诗文微课作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有机融合到语文教学课堂中,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向前迈进。本研究从多模态在古诗词微课中的设计策略出发,进行基于多模态的古诗词微课设计实践与应用。
Abstract: As a teaching aid, micro-course can better help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However,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traditional micro-course of ancient poetry, and multi-modality provides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micro-course of ancient poetry. This study is committed to exploring the new design mode of ancient poetry micro-course,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ancient poetry micro-course, and taking the multi-modal design of ancient poetry micro-course as the object of discussion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level of micro-course. As a useful supplement to Chinese teaching, multimodal ancient poetry and literature micro-courses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Chinese teaching classroom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design strategy of multimodality in ancient poetry micro-lessons, this study carried out the design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based ancient poetry micro-lessons.
文章引用:翟梦凡. 基于多模态的古诗词微课设计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8): 285-29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405

1. 引言

微课主要是以短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概念或教学内容而开展的简短但完整的教学活动[1]。它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炼等优点,适合学习者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进行自主学习,也适合教师在课堂中用于辅助教学,故在教育的各个学科领域得以推崇。近几年,语文学科中的微课研究和实践也得以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古诗词学习方面。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很多时候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时难度较大,因此利用微课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古诗词知识。但通过梳理相关微课发现,目前古诗词微课的制作手段较为单一,多数采用对PPT进行直白讲解并录制成视频的内容表征方式,还有较少采用传统的二维动画形式。这两种表征方式往往较为简单,会破坏诗歌的意境美,并不利于诗歌的表达,会导致学习者对诗词的情感以及意境理解不深。因此有必要改进古诗词的微课设计,使之更为情景化。情景化的古诗词微课创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内容,感同身受地体验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为增强数字化内容的表征模式,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多模态”形式,即融合文本、语音、视频等媒体手段表征学习内容。因此,为提升古诗词微课的情感体验,使之更为情景化,本文尝试将“多模态”的理念用于古诗词的微课制作中。考虑到三维动画的沉浸效果好、体验感强,因此在多模态的古诗词微课设计中,采用三维动画实现情景化,并配合PPT进行内容讲解,以期丰富教学内容的表征方式,助力学习者深入理解诗词情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精髓,提高学习效率。

2. 多模态教学的社会重要性

2.1. 提高教育质量

多模式教学可以让学习更高效,对学生感官上的各种渠道都有充分的帮助。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借助不同模式教学资源的整合,帮助学生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的呈现下,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

2.2. 适应信息化时代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学习模式也呈现出碎片化和即时性的特点,倾向于快速、直接地获取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对于长时间枯燥的知识传授也逐渐失去耐心和兴趣,多模态教学更好地适应了信息化时代,通过多种媒介来传递信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泛在学习。同时,多模态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3. 促进教育公平与普及

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可以打破地域和师资条件的限制,提高实现教育公平和普及的可能性,从而让更多的人获得幼稚的教育资源,借助网络等媒介实现多模式教学,降低学习门槛。

2.4.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多模态教学支持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和模态参与学习,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学习资料进行自主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3. 多模态微课设计的教育学理论依据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灌输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即依靠学习者自己的经验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学习者背诵教师所讲授内容的能力[2]。建构主义四个要素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3]

3.2. 多模态认知学习理论

多模态认知学习理论最早由理查德梅耶提出,他认为基于多媒体的意义学习具有双重通道(即多媒体学习主要以视听发生为主,学习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进行)、容量有限(即虽然多媒体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地传输知识)。但人在短期内选择加工的词语和图像是有限的)、主动加工(即多媒体学习的发生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的,知识的学习是依托于学生的意义建构而不是被动灌输)、意义集成(即多媒体学习的成效是以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和能在长期记忆中激活迁移为标志)四个原则[4]

3.3. 泛在学习理论

泛在学习理论,顾名思义,是指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5],并且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无时无刻都在进行沟通与学习[6]。它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一种4A (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device)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手边获得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7]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构建了基于多模态的古诗词微课开发总体框架(如图1)。

4. 多模态在古诗词微课中的设计策略

4.1. 多模态教学理念的融入

多模态教学理念认为,通过结合不同的模态来传达和强化信息,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基于多模态的古诗词微课的设计中,教师将多模态教学理念融入了微课,在多模态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的编写、作品结构的搭建、配音稿及分镜头稿本的撰写,调动多感官参与,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动机,强化学习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在多模态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力求呈现一个包容性强、支持学生多样性的学习资源。

4.2. 教学资源的多模态整合

教学资源的多模态整合即把文字、音乐、动画、原创素材等多种类型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全新微课

Figure 1. Overall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modal micro course on ancient poetry (Image source: self-drawn by the author)

1. 基于多模态的古诗词微课开发总体框架(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模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视听元素,调动学生的多感官通道,通过多种感官渠道进行刺激,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把背景音乐、原创人物素材、三维动画引入微课制作中,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诗词场景、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等,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古诗词的世界中,集文本资源、视觉资源、听觉资源、跨学科资源等于一体,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模态整合。

4.3. 教学情景的多模态呈现

借助精心设计的标题、描述、注释、总结等文字性内容,提供清晰的知识点和信息,将文章中重点字词单独标出,以起到重点突出的作用;使用原创人物素材等视觉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利用专业的旁白、背景音乐等听觉元素来表达诗人细腻的情感,增强微课的吸引力;通过二维、三维动画等动态视觉元素,使微课内容更加生动真实;设置交互式习题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尊重学生主动性,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从上述设计策略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视听感官通道将基于多模态的古诗词微课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并且为学生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到新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化被动为主动,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5. 基于多模态的古诗词微课设计实践与应用

笔者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进行多模态古诗词微课设计思路的探究,进行了作品整体框架的开发。此微课作品的制作开发主要分为五部分:导入部分,诗词演绎,内容讲解,课堂小结,习题拓展,情感升华。

在导入部分,最初笔者拟定了三种备选方案,综合学习者特征、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学生认知特点,决定采用郭沫若为辛弃疾题写的挽联作为导入,使用AE软件制作遮罩效果对导入部分进行呈现,配合立体图层和文字的效果演变,进而引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诗词演绎部分,以三维形式进行诗词演绎,致力于还原诗词场景,帮助学生由课本文字走向三维,情景化、多感官地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代入诗词意境,产生身临其境的震撼与感同身受的共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诗词演绎的制作过程中,笔者借助专业三维制作软件Unreal Engine进行制作,再现辛弃疾登北固亭怀古的情景,还原真实场景以加深学生对于诗词本身的理解。学生以上帝视角跟随辛弃疾去体会其心路历程,辅以三维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走进、感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懂他所懂,愤他所愤,悲他所悲,更好地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诗歌中借助三维手段打造北固亭、宋城墙、戏台等典型的宋代古建筑,展示多领域、跨学科的丰富内容,将知识进行串联和拓展,见微知著,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知识讲解部分,笔者制作了精美的PPT背景板作为知识讲解过程中的背景,色彩搭配和谐,画面简洁,符合多媒体认知理论对界面设计的简单化的要求,比较适合高中学生进行学习。在知识讲解方面,笔者结合课本逐字逐句进行分析,将重点字词单独点出,对典故进行讲解,以起到重点突出的效果,符合中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特点。

在归纳总结方面,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展示主要知识点,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在习题检测方面,另附交互式选择题与主观题,尊重学生主体性,进行及时反馈,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在拓展知识方面,笔者创立了“跟着稼轩学诗词”公众号平台,作为教学辅助持续更新、拓展相应学科知识,专注分享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诗词故事并提供相应的教学辅助服务。在情感升华部分,以彩色水墨风格表达出豁然开朗的情感,培养学生“磨难之后必有希望”的信念感,中间以画中画形式加入了三维动画,实现彩色水墨与三维动画的完美结合,给学生意犹未尽之感。

6. 结语

多模态微课模式是对传统微课的内容表征模式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三维动画的元素使之更为情景化,并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实现了创作及应用。

作品并没有大规模地进行测试,找到了聊城市第一中学两位擅长微课制作的中学语文老师进行评价,获得一致好评,认为该微课内容安排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学习者,笔者随机选取高一年级的10位学生进行了测试观察,发现他们对该微课有较高的评价,认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词情景,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更有利于背诵与理解,同时,通过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前后的同一份学习任务单测试效果对比,可知多模态微课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理解较为显著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多模态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资源的多模态整合及教学情景的多模态呈现,使得情境感更强,该形式未来有望大面积应用于微课制作,同时也为从事微课制作的工作人员提供一种创新的思路,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晓晓. 化学微课设计与制作思考[J]. 教育现代化, 2017, 4(37): 189-190.
[2] 张坤媛, 初胜华.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英文电影教学[J]. 电影评介, 2008(8): 71+109.
[3] 李彦丽, 李春超. 建构主义理论对双语教师培训的启示[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6(5): 125-127.
[4] 理查德·梅耶, 李爽, 盛群力. 在线学习研究30年[J]. 数字教育, 2020, 6(2): 1-8.
[5] 阙红艳. 基于云班课的高职会计专业泛在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税法”课程中“个人所得税”的教学为例[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1(4): 56-59.
[6] 田玲, 刘会衡. 泛在学习环境下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初探[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4(1): 8-10.
[7] 罗琼. 基于泛在学习的社区教育环境构建与实践[J]. 新农村, 2022(9):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