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Education into Geological Practice and Fieldtrip in Local Petroleum University
DOI: 10.12677/ae.2024.148141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徐正建, 李小刚, 徐少华, 罗 龙, 李 杰:重庆科技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
关键词: 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思政Petroleum University Geological Practice and Fieldtri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地方石油类高校的野外地质实习课程群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提升空间。研究方向应聚焦课程设计、师资建设和教学方法改进,同时深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决策支持和个性化教学。跨学科合作、情景模拟和虚拟现实等新模式将增强课程吸引力和实效性。长期跟踪研究将更好评估思政效果。通过系统优化与创新,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素养方面全面发展,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地质人才的需求。继续推进课程思政,将树立更高地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标杆,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Abstract: The courses of Geological Practice and Fieldtrip at local petroleum university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However,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enhancing course design,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Additionally, leveraging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will enable precise decision support and personalized teaching. New models such as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scenario simulations, and virtual reality will further enhance the appeal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s. Long-term tracking studies will better evaluate the outcom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systematic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students will develop comprehensively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kills, and ideological quality, thereby meeting the nation’s demand for high-caliber geological talent. Continued advancement i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will set higher benchmarks for both geolog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ultimately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and society.
文章引用:徐正建, 李小刚, 徐少华, 罗龙, 李杰. 地方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4, 14(8): 333-33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413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课程思政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手段,已成为许多高校的重要教育理念和实践内容。石油类高校作为培养能源领域专业人才的摇篮,其野外地质实习课程在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重视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地质教育和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各层次地学人才具有感性认识、实际工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唯一途径。加强野外地质实习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地质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的重要途径[1]。因此,如何在野外地质实习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石油类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2]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及引导下,广大专业教师根据自己所承担专业课程的特点,对于课程思政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文、理、工、医等学科领域课程思政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在地学类专业野外地质实习课程中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仍然缺乏[1]。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完提升团队水平、明确教学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完善评价体系等,实现实习全过程课程思政育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想信念与职业道德、地质工匠精神教育、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安全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2]。然而,对于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思政的系统性研究和具体实践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文旨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系统构建和实施地方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实习课程群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具体教学和实践环节,探索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3]。本研究不仅为石油类高校地质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也为其他学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将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贡献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地方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实习课程的现状分析

当前,新一轮能源革命方兴未艾,地方石油类高校在我国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家对新时代石油地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呼唤新的教学模式[3]。野外地质实习是地学类大学生检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野外地质工作技能,理解和应用地质理论,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地方石油类高校的野外地质实习课程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制约了其综合育人效果的充分发挥。

首先,现有的野外地质实习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相对不足。野外地质实习多以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融入。这导致学生在参与野外实践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地质技能和理论知识,但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较为有限。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学生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若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在实践中产生困惑和畏难情绪,影响其整体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教师在实施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时,往往更多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考核,而未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野外地质实习中的角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思想政治引路人。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够深入,缺少相关培训和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自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野外地质实习环节[3]。此外,实习过程中师生互动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载体,使得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再次,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野外地质实习通常在自然条件复杂、环境较为艰苦的区域进行,时间周期较长,组织管理难度大,这使得课程思政的实施面临诸多实际困难[2]。比如,如何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何保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之地方石油类高校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资源有限,设施和经费保障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

当前,虽然部分地方石油类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在野外地质实习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上仍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单一,缺乏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教育形式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强;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全面评估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因此,系统构建和实施地方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实习课程群的课程思政体系,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地方石油类高校的野外地质实习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已初具成效,但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提升团队水平、明确教学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2]。通过深入研究野外地质实习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才能为构建科学、系统、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提供依据和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能源事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 地方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基于对地方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实习课程现状的深刻分析,明确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系统构建和实施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思政体系。地方石油类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探索有效的实施策略。

首先,应优化课程设计,系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课程设计阶段,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还需将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想信念与职业道德、地质工匠精神、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安全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机融入[1]。具体可通过优化教学大纲、编制配套教材和案例库,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将本学科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经典案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领悟理论知识,以增强学习兴趣和教育的针对性[2]。例如,通过重庆北碚白庙子剖面飞仙关组鲕粒滩沉积特征分析,讲述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围绕台地边缘鲕粒滩开展的勘探历程,特别是中国石化普光气田的发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的专业定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业认同感。

其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执行者,其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思政效果。因此,地方石油类高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课程思政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技巧。可以邀请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著名地质学家等开展专题讲座或工作坊,分享成功经验[2]。此外,还应建立教师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和创新思路,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激励机制,确保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

再次,应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课堂参与度方面存在局限性,有必要探索和运用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通过野外实习中的课题研究、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和平台,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3]。通过微课、慕课、虚拟仿真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教学资源。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集体活动,如团队拓展、社会实践调研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此外,应完善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关注其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地方石油类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可以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法,例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衡量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4]。建立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改进。此外,还应设立定期的反馈和改进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

地方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需从课程设计、师资建设、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优化与创新。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效落实,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能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国家能源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4. 实施效果与评估分析

经过系统实施地方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思政策略,其效果初步显现。从学生的反馈和实际表现来看,通过课程设计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显著提高,他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了生态文明理念、家国情怀和团队合作精神。一些学生在实习报告和科研论文中表现出更高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视野,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在教师方面,通过系统的课程思政培训和交流平台的搭建,教师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大大增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够更加熟练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知识讲解,使教育效果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师之间的合作和经验分享也促进了课程思政方法的不断创新,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和研究氛围。通过定期的教学评比和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评选,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评估分析显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推动课程思政实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考核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全面衡量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结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也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反馈意见。评估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思想政治和专业素养方面有显著进步,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未来,应继续优化评价机制和反馈改进措施,保持对实施效果的追踪和分析,不断提升地方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水平。

5. 未来方向与建议

尽管地方石油类高校的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思政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的空间。未来研究除了聚焦于课程设计、师资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外,还应重视信息化手段的深入运用。例如,可以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课程思政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和个性化教学。在师资建设方面,应倡导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和地质学科专家的力量,共同开发高水平的课程资源[4]。此外,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应开展长期跟踪研究,以更好地评估课程思政的深远影响和持续效果。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可以尝试更多互动性强、体验性深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模拟、虚拟现实等,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通过这些努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为国家能源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6. 结论

地方石油类高校的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思政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获得了显著提升,更在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实现了全面发展。这些成果离不开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机制的支持,它们从多维度、多层次考察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并提供了宝贵的反馈意见。同时,通过未来研究方向的持续探索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最终实现国家对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地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地方石油类高校应当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保持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长期关注与培育,为国家能源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必将为更高水平的地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新的标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基金项目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支持;项目名称:《“三全育人”背景下野外地质实习课程群课程思政整体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23382。本文系重庆科技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地质认知实习》支持。

参考文献

[1] 柴波, 周建伟, 李素矿. 地质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 2020, 29(2): 58-61.
[2] 李凌, 夏青松, 屈海洲. 沉积相野外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32): 116-119.
[3] 钱自卫, 朱术云, 张卫强. 地质野外实习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构建——以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12(3): 12-16.
[4] 杨震, 赵志根, 王世航, 等. 论地质地理野外实习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与融入[J]. 中国地质教育, 2021, 30(4): 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