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是相辅相成的,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抗压及逆境应对能力、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却暴露出一些短板,诸如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单一、教师队伍思政能力亟需提升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基于此,本文提出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四个方面的发展路径,以期进一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为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提供新的策略参考和实践导向。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good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improving their ability to cope with pressure and adversity,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teaching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exposed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outdated and single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urgent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 and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four development paths, namely, in-depth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 new strategic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ultivating all-round tale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1. 引言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心理韧性不足的问题,一旦遭遇困境,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或情感波折等,学生容易产生畏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有部分学生选择以休学或退学的方式逃避现实,而非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平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实现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并进;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隐性思政的作用,确保“育心”与“育德”的有效结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出既具备高尚品德又具有扎实学识的综合型人才。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平台。该课程通过提供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技巧,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认知的框架,有效识别并管理个人情绪与压力,使其能够主动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进行自我审视与调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互渗透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构筑起坚固的思想道德防线,促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是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2.2. 提高学生的抗压及逆境应对能力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脆皮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这部分学生群体大多在“温室”般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习惯于依赖父母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难题,缺乏直面挑战和经历挫折的勇气与信心。这种成长模式导致他们在踏入大学校园后,面对独立生活的挑战和学业要求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难以独自承担生活与学习的重负。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授情绪管理技巧、模拟逆境情境等方式,强化学生应对逆境的心理韧性,有效提高其抗压能力。例如通过系统性地传授正念冥想、压力管理等实用技巧,为学生提供一套科学的“心理工具箱”;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模拟的逆境中锻炼应对策略等,这些都使学生在困难面前能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当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可以迅速调用所学知识,有效应对并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抗压及逆境应对能力的效果(王卓,2024)。
2.3. 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学生心理层面的引导与教育,旨在通过科学的心理干预与积极的心理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坚韧的心理防线,使其在面对生活与学业的风雨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勇敢地面对挑战。相比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加侧重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涵养与情感价值观的塑造,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升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帮助其掌握应对心理困扰的技巧,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心理韧性,还能够促进他们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接纳与认同,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培养出既有健康心理又有高尚品德的全面发展人才,实现“心理培育”与“品德塑造”的双重目标。
2.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元素,不仅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个体心理与思想的双重成长;通过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关心国家大事,理解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的关联,从而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合格公民,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因此,持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所希冀的理想社会的价值目标,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深刻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便初步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涵盖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以及人类整体等多个维度(胡晓晴,2015)。这些维度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并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实现内在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作为一套系统而深刻的理论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的方向指引。在教育内容上,这一理论启发教育者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理解并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兼顾社会整体的利益,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共生。在教育方式上,该理论强调倡导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升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3.2. “三全育人”理论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旨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该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主要涵盖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全员育人,即强调所有教职员工都应共同投身于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二是全程育人,即倡导高校从学生入学伊始直至毕业离校的每一个阶段,都将育人视为贯穿始终的任务,确保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都能受到恰当的教育与关怀;三是全方位育人,即聚焦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不应只局限于学生的学术成就,而应充分关注其身心健康、人格塑造、社会技能等多维度的成长,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三全育人”理念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自其萌芽至今,深刻影响了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与思政工作方向。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一环,自然受益于这一理念的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举措。
3.3. “隐性教育”理论
隐性教育指的是教育者以潜在的、不易察觉甚至无意识的方式,对受教育者实施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旨在促进受教育者知识的获取、思想观念的接纳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与直接、明确的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则展现出其独有的特征:一是教育形式的隐匿性与自发性,即教育活动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使得教育过程显得更为柔和、不易察觉;二是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即教育内容往往通过文化氛围、人际交往、环境布置等途径,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个体的意识与行为之中;三是教育效果的深远性,即正是因为其隐匿性与渗透性,隐性教育才能够触及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进而引发更为持久的改变(朱玉超,2011)。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需持续完善与优化。教育者应善于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蕴藏的思政资源,巧妙运用隐性的教学策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既能习得心理健康知识,又能悄然接受道德的洗礼与心灵的滋养。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4.1. 培养目标统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均致力于个体层面的全面发展,二者虽各有侧重,但皆聚焦于个人的成长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有效识别并解决个人心理问题,提升人际交往技巧,优化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塑造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则旨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为社会培养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人才(周娥,2023)。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主体均为大学生,都共同担负着为国家育人育才的重要使命。尽管二者在教育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育心”,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育德”,但是它们的最终育人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即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4.2. 教育内容互通
通过梳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模块内容,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蕴含着一系列思政元素。例如,课程中的自我认知模块,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提升自我效能,同时也与唯物史观中关于个体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相呼应,促使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生命教育部分通过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形成共鸣,鼓励学生珍惜生命、勇于担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职业规划教育模块不仅着眼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道路的选择,而且更深层次地与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相联系,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追求,培养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专业人才。通过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不仅有助于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而且能够增强高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3. 教学方法互补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依赖教材的系统性讲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教学互动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性。相反,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与教师的示范引导,实现了对学生思想行为的隐性影响,促进了学生在情感、认知与行为上的和谐统一。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有助于充分发挥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学特性。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以其体验式的教育方式,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隐性传播的渠道,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内化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融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增添了显性教育的维度,通过明确的理论指导和目标设定,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心理健康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政治理念,从而在提升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同时,增强其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林中林,2024)。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现存的问题
5.1.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首要任务便是充分利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尚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其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思政教育资源,如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家国情怀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材中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导致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二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融入思政元素时存在明显的生搬硬套与空洞说教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思政元素的融入存在理解偏差,认为只要提及一些与思政相关的概念或口号就完成了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或简单地将其与课程内容进行叠加,而没有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导致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脱节,难以达到有效的育人效果。
5.2. 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单一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普遍较为陈旧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建设。一是教学方式过于依赖讲授,互动性与实践性不足。目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仍以单向灌输为主,以文本知识的解读为核心,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表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有效的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以及实践活动、情境模拟等体验式学习方式,教学碎片化与片面化现象严重,课堂氛围沉闷乏味,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余琼,2024)。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对学生的思想品格、道德素质等产生积极影响,更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教学手段较为传统,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在信息化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较少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尽管部分青年教师尝试采用微课、云课堂等教学手段,但也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得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5.3. 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亟需提升
当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中,部分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尚显薄弱,这一现象无疑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一是思政教育意识淡薄。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往往将思政教育视为额外负担,导致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被动性和形式化较强。二是思政教育理论素养不高。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背景来看,多数教师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基础,在心理学领域有着较高的造诣。然而,他们对于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却略显不足,缺乏运用相关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经验,这导致其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在价值观塑造层面的需求。三是思政教育技能欠缺。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情感沟通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思政教育技能,难以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5.4. 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如今尽管部分高校已尝试将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中,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尚缺乏科学系统的监督与反馈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一是评价标准不够完善。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中,部分高校未能与时俱进,未能适时调整和优化评价指标,特别是在衡量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度、实施频率及策略有效性方面,评价标准的设置显得相对匮乏。二是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现有的教学评价多依赖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这种评价方式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理解能力、自我调节技能以及人际交往技巧等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实际理解程度和应用水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三是评价反馈机制不够健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及时具体的反馈信息,这使得他们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与问题。同时,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即时反馈,难以精准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路径
6.1.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立足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趋势,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理论框架,精准捕捉心理健康教育各专题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各个教学模块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在教授人际关系课程时,可以巧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与“友善”理念,培养学生真诚、和谐的交往态度,引导其在实际生活中构建更加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网。而在探讨压力管理时,教师可通过分享革命先辈的事迹,展现前辈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勇于斗争的精神,激励学生从中汲取力量,学会在现实挑战面前运用合理策略应对压力,培养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对于社会责任单元,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融入“爱”的情感要素,结合扶贫、支教等志愿服务案例,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形成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自觉为社会发展做贡献。而在讲解恋爱章节时,教师应着重强调“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会在恋爱中尊重、理解对方,构建健康和谐的两性关系(仝自文,张安琪,2024)。
6.2. 创新教学方式,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载体
灵活运用丰富多样且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是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高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其一,采用多元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引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知识竞赛、小组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和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其二,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向学生发布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章或短视频等,以贴近大学生喜好的形式传播专业知识,使得理论知识更易于接受。同时,借助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等在线学习平台,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心理测评、在线论坛等工具,加强师生间的即时交流与反馈(何婕妤,高树平,2024)。此外,建立线上个体咨询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便捷、多元的心理咨询通道,满足不同情境下的心理辅导需求。其三,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海报设计大赛、专家讲座、演讲比赛等,拓展课堂外的教育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志愿服务、社区共建等,有效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及团队合作精神,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6.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中,专业教师不仅是课程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念的引领者与学生品格的塑造者,因此构建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极其重要。其一,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与政治素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持续深化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紧跟学科前沿动态,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同时,教师也要主动加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教书育人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马志燕,宋玉凤,陈振帮,赵章留,2023)。其二,构建教师培训与发展机制。高校应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专题研讨与培训进修等活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元素融合的重要性,增强其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其三,加强师资团队的合作与交流。心理教研室教师可通过定期的集体备课、互听互评、公开示范课、教学研讨会等形式,促进教师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此外,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与思政教研室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6.4.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聚焦于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反馈机制三个方面,努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一,完善评价标准。高校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时,不仅要深入考量课程思政元素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方式、频次及具体实施策略,还应当确保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要体现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重视价值观的内化与行为表现(尹凤英,2023)。其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外,引入课堂互动参与度、实践能力展示、小组合作与讨论、课后总结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多维度地衡量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思政理念理解、情感态度形成及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其三,构建动态化的教学反馈机制。高校应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即时反馈通道,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包括学习感受、困惑点、兴趣点等,并据此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这不仅能增强教学互动性,还能促进师生间的理解与信任,为创建积极、包容的学习环境奠定基础。
7.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构筑“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关键举措。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及可行性,探讨当前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进程中,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等途径,巧妙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筑强大的心理内核、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而且有助于促进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推动专业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工作协同发展、共同进步,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