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声调作为语言的基本语音特征之一,声调的演变过程必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在国内,汉语方言的分化与合并是语言学的两大观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方言声调正在向着合并的方向前行,声调系统正在不断的简化中。此外从汉语方言的整体布局上看,南方方言声调数量多,北方官话方言声调数量少,自东南至西北,汉语方言声调数目不断减少。本文要研究的就是青阳新河乌龙村上声和去声是否合流的问题。
青阳县,安徽省池州市辖县,地处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青阳新河方言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划分属于宣州吴语的铜泾小片[1]。但在学界,专门研究青阳新河方言的文献较少,有的仅仅是作为宣州吴语的统一调查。蒋冰冰(2000)在《宣州片吴语音韵研究》调查了包括青阳在内的20个宣州吴语方言点来研究宣州片吴语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情况[2]。梅琪(2010)《青阳县茗山话语音研究》中说明茗山话是吴语的一个方言岛,它隶属于皖南宣州吴语铜泾小片。文章通过对茗山话共时与历时语音系统的描写,以求对茗山话的语音特点、语音发展演变有全面的认识。作者总结到茗山话具有吴语的基本特征,在声母系统中,古全浊声母今读自成一类,与古全清、次清声母的今读对立[3]。
综上,目前只有对宣州吴语的演变情况研究或者仅研究铜泾小片某一地点语音的演变,对新河方言的研究暂无资料可考。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首次用实验语音学方法研究青阳县新河乌龙村方言的声调,对新河方言单字调情况进行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新河乌龙方言的单字调格局,并且探讨新河乌龙上声和去声是否合流的问题。
2. 实验说明
实验说明包括发音人的选择以及发音字表的设计。以此获得不同年龄段的声调实验样本,并用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2.1. 发音人
本次录音发音人有3位(男),均为新河本地人,均未长时间在外地工作生活,口齿清晰,发音地道。发音器官健康没有缺陷,可与调查者进行有效沟通,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符合录音条件。
Table 1. Speaker information
表1. 发音人信息
姓名 |
性别 |
民族 |
出生年月 |
罗银富(老男) |
男 |
汉 |
1948.03 |
罗国胜(中男) |
男 |
汉 |
1974.01 |
罗彬(青男) |
男 |
汉 |
1990.07 |
2.2. 发音字表
录音字表是参考《广韵》《方言调查字表》和《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来进行设计的。实验所采录的例字总数为1326个。
2.3. 录音及分析软件
在青阳县新河镇进行录音。录音设备AKG C544L头戴式麦克风、M-TRACK2外置声卡、电子声门仪(又名喉头仪)、ThinkPad笔记本电脑。分析软件:斐风2.2.1、Praat、Adobe Audition 3.0、SPSS 2016、MATLAB R2022b、EggWorks、E-prime 3.0、Excel等软件。
3. 实验过程
3.1. 录音
录音软件为斐风2.2.1,采样频率为44100 Hz,采用单声道录音,采样精度为16位。使用录音设备和软件进行录音,发音人录音时要用自然的语调和语速读发音文本中的例字,软件自动保存为.wav格式。
3.2. 标注
本次实验用praat软件进行语音样本标注。标注分为五层。其中声调层(sd),采用“主要元音及过渡段”法,同时处理“弯头”“降尾”。林茂灿(1965)指出声调特性表现于声音高低,声调曲线上不是所有的基频数据都会起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字音音高曲线可分为三部分,即“弯头段”“调型段”和“降尾段”,“调型段”音高模式起着区别普通话四声的作用[4]。
3.3. 数据提取及筛选
将.wav声音文件、对应的Textgrid文件以及PitchTier文件保存在电脑Temp文件夹中。打开Praat软件选用脚本提取音高数值,设定每个样本提10个基频点。将基频数据导入至Excel表格中,以便后续分析研究。之后计算出每个调类各基频点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然后筛选出更精准的数据进行后续研究。
3.4. 数据归一化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声调的共性特征,弱化由发音人的语音习惯而形成的个性差异,本文运用石锋老师提出的T值法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T值法基频数据归一公式:

4. 新河方言单字调格局
4.1. 单字调基频及F0曲线图
表2到表4是三位发音人单字调基频均值(m)及标准差(s)数据,单位为Hz,N为样本数量,P1~P10为10个基频测量点。图1~图3是根据表1~表3绘制出的三位发音人的基频均值曲线图,横坐标代表的10个基频测量点,纵坐标代表基频均值,单位Hz。
Table 2. Th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of M1 monosyllabic tone P1~P10, unit: Hz
表2. M1单字调P1~P10基频均值及标准差,单位:Hz
调类 |
N |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P10 |
T1 平声 |
520 |
m |
146 |
144 |
140 |
135 |
129 |
124 |
119 |
114 |
110 |
107 |
s |
13 |
12 |
11 |
11 |
10 |
10 |
10 |
10 |
12 |
15 |
T3 上声 |
210 |
m |
131 |
127 |
125 |
123 |
123 |
126 |
132 |
143 |
163 |
220 |
s |
11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8 |
22 |
29 |
T5 去声 |
184 |
m |
133 |
128 |
123 |
117 |
114 |
114 |
117 |
125 |
140 |
193 |
s |
11 |
9 |
8 |
8 |
8 |
9 |
10 |
12 |
16 |
28 |
T7 入声 |
174 |
m |
186 |
196 |
204 |
211 |
217 |
222 |
227 |
236 |
246 |
258 |
s |
18 |
20 |
21 |
22 |
22 |
22 |
22 |
23 |
25 |
29 |
Figure 1. The mean value curve of M1 single-word tuning base frequency
图1. M1单字调基频均值曲线图
Table 3. M2 monosyllabic tone P1~P10 base frequency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unit: Hz
表3. M2单字调P1~P10基频均值及标准差,单位:Hz
调类 |
N |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P10 |
平声 |
16 |
m |
122 |
119 |
116 |
114 |
111 |
107 |
102 |
98 |
93 |
89 |
s |
7 |
8 |
8 |
7 |
8 |
7 |
5 |
4 |
5 |
5 |
上声 |
16 |
m |
110 |
103 |
100 |
97 |
94 |
92 |
93 |
98 |
107 |
116 |
s |
6 |
5 |
4 |
4 |
4 |
4 |
5 |
7 |
9 |
12 |
去声 |
16 |
m |
113 |
103 |
100 |
98 |
95 |
94 |
95 |
100 |
110 |
118 |
s |
9 |
5 |
5 |
5 |
5 |
5 |
6 |
8 |
9 |
10 |
入声 |
18 |
m |
146 |
148 |
152 |
156 |
160 |
165 |
171 |
176 |
177 |
181 |
s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2 |
32 |
33 |
Figure 2. The mean value curve of M2 single-word modulation fundamental frequency
图2. M2单字调基频均值曲线图
Table 4. M3 monosyllabic tone P1~P10 base frequency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unit: Hz
表4. M3单字调P1~P10基频均值及标准差,单位:Hz
调类 |
N |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P10 |
平声 |
16 |
m |
166 |
166 |
164 |
160 |
155 |
149 |
143 |
135 |
126 |
120 |
s |
11 |
11 |
11 |
10 |
9 |
9 |
9 |
8 |
9 |
8 |
上声 |
16 |
m |
140 |
137 |
130 |
125 |
123 |
123 |
128 |
137 |
150 |
162 |
s |
9 |
11 |
11 |
11 |
10 |
10 |
11 |
13 |
16 |
19 |
去声 |
16 |
m |
140 |
136 |
130 |
126 |
124 |
125 |
129 |
137 |
148 |
160 |
s |
10 |
10 |
8 |
8 |
8 |
9 |
10 |
11 |
13 |
16 |
入声 |
18 |
m |
193 |
197 |
200 |
202 |
205 |
208 |
211 |
214 |
216 |
217 |
s |
21 |
25 |
28 |
31 |
33 |
34 |
35 |
34 |
33 |
32 |
Figure 3. M3 single-word tuning base frequency mean curve
图3. M3单字调基频均值曲线图
4.2. 基频曲线特征分析
在对基频曲线分析的基础上,观察上表2~表4和图1~图3,发现新河乌龙方言的基频曲线有四种形式,其特征如下:
1) 平声
新河乌龙方言中的平声声调基频曲线总体呈下降趋势,两个相邻采样点的下降幅度在0至9 Hz之间。在基频曲线的起始位置,M1、M2两位发音人的基频曲线在P1到P2之间均出现了显著的降低。M3发音人的基频曲线则在起始阶段缓慢下降。M1、M2两位发音人的平声基频曲线下降趋势较为平稳。M3发言人的基频曲线则是前半部分较为平缓,后半部分下降幅度较大。
2) 上声
新河乌龙方言中的上声声调基频曲线呈先降后升趋势,三位发音人曲线走势基本一致。M1的上升幅度比M2、M3两位发音人大。三位发音人的曲线折点的位置一致,均在P5处。
3) 去声
新河乌龙方言中的去声声调基频曲线呈先降后升趋势。M1的上升幅度比M2、M3两位发音人大,其中M1的上升幅度在3 Hz~53 Hz之间,M3的上升幅度在三位发音人之间居中。M2上升幅度最小,曲线更为平缓。
4) 入声
新河乌龙方言中的入声声调基频曲线是高升调。M1发音人基频曲线上升幅度更大。而M2和M3发音人基频曲线起点高,上声幅度较为平缓。
5) 上声和去声
关于上声和去声的基频曲线分析可以看出:
a:M1发言人的基频曲线,上声和去声尾点音高有17 Hz~23 Hz的高差,上声尾点音高明显高于去声。上声和去声最低点点音高有2 Hz~15 Hz的高差,上声起点音高明显高于去声。
b:M2发音人的基频曲线,上声和去声尾点音高的高差变小。最低点音高的高差更小,只有1~2 Hz。上声、去声的基频曲线基本合并。和M1发音人不同,M2基频曲线上声的基频略低于去声。
c:M3发音人的基频曲线,上声和去声尾点音高的高差只有2 Hz,基频曲线起点合并。最低点的高差只有1~2 Hz。上声、去声基频曲线基本合并。
4.3. 调域分析
调域指的是声调音高范围,是最高点和最低点的跨度。最高频率值为调域上限,最低频率值为调域下限,两者的差即为调域跨度。本文的调域采用发音人各调类的基频均值,下文将三位发音人各调类的调域情况分别列出,具体如下表5。
Table 5. The toning range of each tone class of Xinhe dialect speakers, unit: Hz
表5. 新河方言发音人各个调类的调域情况,单位:Hz
发音人 |
调类 |
调域上限 |
调域下限 |
调域跨度 |
M1 |
平声 |
252 |
84 |
168 |
上声 |
327 |
96 |
231 |
去声 |
281 |
97 |
184 |
入声 |
331 |
148 |
183 |
M2 |
平声 |
137 |
83 |
54 |
上声 |
132 |
83 |
49 |
去声 |
136 |
83 |
53 |
入声 |
229 |
88 |
141 |
M3 |
平声 |
195 |
106 |
89 |
上声 |
196 |
104 |
92 |
去声 |
187 |
107 |
80 |
入声 |
270 |
102 |
168 |
从表4可以看出,三位发音人中M1的调域跨度最大,M2的调域跨度最小。除M1外,M2和M3入声调调域跨度最大,上声和去声调域跨度最小。此外,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男和青男发音人的调域跨度比老男发音人的调域跨度小。一定程度上说明新河方言中,老男的调域跨度大。中男和青男,除入声外,其它三声调域下限低,调域跨度小的特点。
4.4. 基频归一化
进而就是对数据进行基频归一化处理,目的是要消除由于年龄、发音风格等原因所造成的人际差异从而找出声调的本质特征。之后采用刘俐李(2007)提出的调系规整法,对基频归一数据次进行处理,并转换为传统方言学的五度值[5]。
这里采用的是石锋老师提出的T值法,算出各点基频对应的T值(保留2位小数),T值公式:T = 5* (lgx − lgb) / (lga − lgb),a为调域上限频率,b为调域下限频率,x为测量点频率,所得到的T值为x点的五度值参考标度[6]。M1、M2、M3的单字调T值见表6~表8。
Table 6. M1 single tone P1~P10 T values
表6. M1单字调P1~P10 T值
采样点 调类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P10 |
平声 |
1.78 |
1.69 |
1.52 |
1.32 |
1.10 |
0.86 |
0.62 |
0.40 |
0.18 |
0.00 |
上声 |
1.14 |
0.99 |
0.89 |
0.83 |
0.83 |
0.94 |
1.22 |
1.68 |
2.41 |
4.10 |
去声 |
1.27 |
1.05 |
0.79 |
0.55 |
0.40 |
0.37 |
0.51 |
0.89 |
1.53 |
3.36 |
入声 |
3.16 |
3.44 |
3.68 |
3.87 |
4.02 |
4.14 |
4.27 |
4.48 |
4.73 |
5.00 |
Figure 4. Diagram of M1 single-word T-tone value
图4. M1单字调T值图
T值曲线特征分析
据图4可知,M1的平声调T值曲线呈下降的趋势,首点的T值最大,为1.78。T值曲线一直处于匀速下降的趋势。
M1的上声调T值曲线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是个曲折调。P4点T值最小,为0.83,P10点T值最大,为4.10。P1~P5是下降趋势,P5之后呈上升趋势。
M1的去声调T值曲线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整体位于1~3.5之间。首点T值为1.27,P1~P6是缓慢下降,折点P6的T值为0.37,P6~P10呈上升趋势,最高点P10的T值为3.36。
M1的入声调T值曲线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是一个高升调,调值位于3~5之间。首点T值最小,为3.16,尾点T值最大,为5。
Table 7. M2 single tone P1~P10 T values
表7. M2单字调P1~P10 T值
采样点 调类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P10 |
平声 |
2.23 |
2.02 |
1.86 |
1.73 |
1.56 |
1.30 |
0.96 |
0.63 |
0.31 |
0.00 |
上声 |
1.46 |
1.00 |
0.79 |
0.59 |
0.34 |
0.20 |
0.27 |
0.64 |
1.29 |
1.85 |
去声 |
1.65 |
1.03 |
0.82 |
0.65 |
0.42 |
0.33 |
0.44 |
0.80 |
1.45 |
1.95 |
入声 |
3.45 |
3.59 |
3.77 |
3.95 |
4.13 |
4.34 |
4.58 |
4.80 |
4.82 |
5.00 |
Figure 5. M2 single word T value diagram
图5. M2单字调T值图
据图5可知,M2的平声调T值曲线呈下降的趋势,整体位于0~2.5之间。T值曲线在P5点前下降趋势和缓,P5之后下降幅度更大。
M2的上声调T值曲线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是个曲折调。T值位于0.2~2之间。P1~P6是下降趋势,P6之后呈上升趋势。
M2的去声调T值曲线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整体位于0.3~3之间。首点T值为1.65,P1~P6是缓慢下降,折点P6的T值为0.33,P6~P10呈上升趋势,最高点P10的T值为1.95。
M2的入声调T值曲线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是一个高升调,调值位于3~5之间。首点T值最小,为3.45,尾点T值最大,为5。
Table 8. M3 single tone P1~P10 T values
表8. M3单字调P1~P10 T值
采样点 调类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P7 |
P8 |
P9 |
P10 |
平声 |
2.74 |
2.74 |
2.64 |
2.42 |
2.14 |
1.83 |
1.44 |
1.00 |
0.42 |
0.00 |
上声 |
1.30 |
1.07 |
0.65 |
0.33 |
0.15 |
0.18 |
0.53 |
1.12 |
1.87 |
2.51 |
去声 |
1.31 |
1.05 |
0.68 |
0.38 |
0.22 |
0.31 |
0.59 |
1.11 |
1.77 |
2.40 |
入声 |
4.03 |
4.18 |
4.29 |
4.40 |
4.53 |
4.66 |
4.77 |
4.87 |
4.96 |
5.00 |
据图6可知,M3的平声调T值曲线呈下降的趋势,整体位于0~3之间。T值曲线在P6点前下降趋势和缓,P5之后下降幅度更大。
M3的上声调T值曲线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是个曲折调。T值位于0.1~3之间。P5点T值最小,P10点T值最大。P1~P5是下降趋势,P5之后呈上升趋势。
M3的去声调T值曲线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整体位于0.2~2.5之间。折点P5的T值为0.22,P6~P10呈上升趋势,最高点P10的T值为2.40。
M2的入声调T值曲线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是一个高升调,调值位于4~5之间。首点T值最小,为4.03,尾点T值最大,为5。
Figure 6. M3 single-word T-tone value diagram
图6. M3单字调T值图
三位发音人的T值曲线变化分析:
a:平声调的起点调值越来越大,M1最小,M3最大。曲线也从M1的平缓下降变为M2、M3的前半段平缓后半段陡降。
b:上声调值从M1高于去声调值,到M2的上声调值最低点低于去声调值,再到M3上声和去声调值相似,基本合并。M1的上声和去声的T值曲线幅度更大,最后的P10点T值最高达到4。M2的上声去声曲线更为平缓。
c:入声从M1的高升调,变成更平缓的高升调。M1的入声起点T值是3.16,M2变为3.45,M3最高是4.03。
4.5. 声调格局归整
本文采用刘俐李老师提出的“界域”和“斜差”策略来归整新河方言单字调的声调格局。根据“界域”策略,T值与五度值的区间转换关系如下表9所示,其中±0.1的差值对声调感知的影响微乎其微。
Table 9. Interval conversion table between the value of fifth degree and the value of T
表9. 五度值与T值的区间转换表
五度值 |
1 |
2 |
3 |
4 |
5 |
T值 |
0~1.1 |
0.9~2.1 |
1.9~3.1 |
2.9~4.1 |
3.9~5 |
斜差,可以给声调的曲拱形状定位,公式为:

其中,ys为声调曲线首点T值、yw为声调曲线尾点T值。声调曲拱的形态取决于k值的大小和正负,当k > 0时,曲线呈上升趋势;当k < 0时,曲线呈下降趋势。K值的大小和正负决定曲拱的形态。“斜差”策略把K取为|0.5|,做为平拱和凹凸拱的临界值,并规定:
在同一五度音区内,若声调两端点的斜差均超过|0.5|,定为凹凸拱;若声调曲线在相临音区的五度边界,其斜差在|0.5|以内,定为平拱。
据此对新河乌龙方言的单字调进行归整,见下表10。
Table 10. Summary of tone pattern of Xinhe dialect
表10. 新河方言单字调声调格局归整表
调类 |
发音人 |
首点T值 |
折点T值 |
尾点T值 |
斜差 |
调值 |
平声 |
M1 |
1.78 |
/ |
0.00 |
−1.78 |
21 |
M2 |
2.23 |
/ |
0.00 |
−2.23 |
31 |
M3 |
2.74 |
/ |
0.00 |
−2.74 |
31 |
上声 |
M1 |
1.14 |
0.83 |
4.10 |
−0.31/3.27 |
115 |
M2 |
1.46 |
0.2 |
1.85 |
−1.26/1.65 |
212 |
M3 |
1.30 |
0.15 |
2.51 |
−1.15/2.36 |
213 |
去声 |
M1 |
1.27 |
0.37 |
3.36 |
−0.9/2.99 |
214 |
M2 |
1.65 |
0.33 |
1.95 |
−1.32/1.62 |
213 |
M3 |
1.31 |
0.22 |
2.40 |
−1.09/2.18 |
213 |
入声 |
M1 |
3.16 |
/ |
5.00 |
1.84 |
45 |
M2 |
3.45 |
/ |
5.00 |
1.55 |
45 |
M3 |
4.03 |
/ |
5.00 |
0.97 |
45 |
据以上原则,新河乌龙方言单字调的调值见下表11。
Table 11. Tone adjustment of Xinhe dialect
表11. 新河方言单字调声调调值
|
平声 |
上声 |
去声 |
入声 |
老男M1 |
21 |
115 |
214 |
45 |
中男M2 |
31 |
212 |
213 |
45 |
青男M3 |
31 |
213 |
213 |
45 |
总结:
a:新河乌龙方言共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调类,降调、升调和曲折调三种调型。平声是降调、上声和去声都是曲折调、入声是高升调。
b:新河乌龙方言中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的调值在不同年龄段中有差异,老男M1四个调类的调值分别为21、115、214、45。中男M2四个调类的调值分别为31、212、213、45。青男M3四个调类的调值分别为31、213、213、45。其中青男M3的上声和去声调值一致,上声和去声在声学表现上出现合流。
c:新河乌龙方言老中青声调域相比,中男和青男发音人的调域跨度比老男发音人的调域跨度小。一定程度上说明新河方言中,老男的调域跨度大。中男和青男,除入声外,其它三声调域下限低,调域跨度小的特点。据此,青年上声调与去声调调域差远小于老年组,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两调未来合并的趋势。
5. 新河方言声调分化与合流研究
5.1. 老中青新河乌龙人分组统计分析
Figure 7. Comparison between young and old people
图7. 中青年与老年平声对比图
Figure 8. Comparison between young and old people
图8. 中青年与老年上声对比图
Figure 9. Comparison between young and old people
图9. 中青年与老年去声对比图
Figure 10. Comparison between young and old people
图10. 中青年与老年入声对比图
对上图7~图10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平声:从上述老中青新河人各声调T值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中男青男平声的声调曲线始终高于新河老男,三条曲线调型一致,均为降调。
上声:新河中男起点T值最高,青男次之,老男最低。三条曲线起点相似,老男尾点T值最高。
去声:新河中男起点T值最高,青男次之,老男最低。新河老男的去声声调尾点T值始终高于新河中男青男。青男和中男的去声曲线近似重合。
入声:青男的起点T值最高,中男次之,老男最低。
总体来说,青年组发音人和老年组发音人各声调的调型曲线走势大致相同,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老男上声、去声调的T值均值曲线尾点很高,和中男、青男相比整体跨度更大。中男和青男的上声、去声跨度小,有合并的趋势。
b:老男平声调的T值均值曲线下降趋势较为和缓,中男、青男平声调的T值均值曲线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且跨度更大。
c:青男和中男的入声声调的T值均值曲线上升趋势较为和缓,老男的上升趋势更明显,跨度更大,而且老男入声T值曲线起点最低。
总体来说,新河方言中年龄因素对声调有影响,尤其是中男、青男的上声调向去声调靠拢的趋势明显,青男的上声去声调基本一致。
5.2. 新河乌龙方言单字调时长研究
单字调时长是声调的重要声学特征之一,本文通过Praat得出新河乌龙方言单字调的绝对时长,再通过归一化公式求出相对时长,以此探讨新河乌龙方言单字调的时长特征。再提取单字调各调类的绝对时长后,需通过时长归一化公式得出相对时长,使数据更具科学性。归一化公式如下:

表示相对时长,
为某个样本的绝对时长,
是所有样本的绝对时长平均值,n为样本数。这就需要先计算出四个声调绝对时长的总平均值,再将各声调绝对时长的平均值与总平均值相除,最终得出相对时长。
单字调时长均值及标准差
Table 12. Shows the mean (m) and standard deviation (s) of the absolute duration of a single word intonation for three speakers, unit: ms
表12. 是三位发音人的单字调绝对时长均值(m)和标准差(s),单位:ms
|
|
平声 |
上声 |
去声 |
入声 |
老男M1 |
m |
210 |
418 |
448 |
205 |
s |
66 |
61 |
57 |
33 |
中男M2 |
m |
240 |
374 |
350 |
147 |
s |
41 |
55 |
37 |
33 |
青男M3 |
m |
205 |
294 |
289 |
114 |
s |
27 |
40 |
40 |
39 |
表12是三位发音人的单字调绝对时长均值(m)和标准差(s),单位:ms。
根据图11可知,三位发音人的调长有一个共同特征,均为入声调长最短,平声调次之。老男M1上声短去声长,中男M2反之。青男中去声和上声的调长基本相等。总之,四个调随着年纪的减少越来越短。
由于发音人在发音过程中,受年龄、发音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音速度可能有较大差异,因此,将数据再次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相对调长值,见下表13。
Figure 11. Average absolute duration of a single tone in Xinhe Oolong dialect
图11. 新河乌龙方言单字调绝对时长均值
Table 13. The relative duration of dialect tone in Xinhe dialect
表13. 新河方言方言单字调相对时长
调类 发音人 |
平声 |
上声 |
去声 |
入声 |
M1 |
0.83 |
1.16 |
1.18 |
0.71 |
M2 |
0.88 |
1.36 |
1.28 |
0.54 |
M3 |
0.92 |
1.32 |
1.30 |
0.51 |
Figure 12. Relative duration of single character tone in Xinhe Oolong dialect
图12. 新河乌龙方言单字调相对时长
从图12中可发现,入声最短,平声次之。需要注意的是,新河乌龙方言的单字调相对时长模式分为老男M1为:去声 > 上声 > 平声 > 入声。中男M2和青男M3的时长模式又为:上声 > 去声 > 平声 > 入声。即老男M1的上声比去声短,但在中男M2和青男M3中,上声比去声长,并且青男M3中去声和上声的时长非常接近。
在新河乌龙方言四个调类中,平声是降调,入声是升调,上声去声是曲折调,因此可将新河乌龙方言单字调时长的特点作以下归纳:
其一:曲折调时长大于非曲折调。即去声和上声的时长大于平声和入声。
其二:入声调时长随着年龄的递减而减短。柱形图中可以明显看到老年入声时长最长。
其三:舒促对立明显。舒声调调长比入声调调长明显长。
其四:新河乌龙方言单字调时长模式有两种,分别是去声 > 上声 > 平声 > 入声、上声 > 去声 >平声 > 入声,声调调型和年龄都是影响时长的重要因素。
其五:老男上声调和去声调调长有差别,而中、青年的上声和去声调调长趋向一致,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河乌龙方言的上声与去声调调长的差别越来越小,这一特点再次证实了上声调与去声调合流的趋势。
6.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一般性结论:
a:新河乌龙方言共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调类,降调、升调和曲折调三种调型。平声是降调、上声和去声都是曲折调、入声是高升调。
b:新河乌龙方言中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的调值在不同年龄段中有差异,老男M1四个调类的调值分别为21、115、214、45。中男M2四个调类的调值分别为31、212、213、45。青男M3四个调类的调值分别为31、213、213、45。
c:新河乌龙方言老中青声调域相比,中男和青男发音人的调域跨度比老男发音人的调域跨度小。一定程度上说明新河方言中,老男的调域跨度大。中男和青男,除入声外,其它三声调域下限低,调域跨度小的特点。
d:时长方面,新河乌龙方言单字调时长模式有两种,分别是去声 > 上声 > 平声 > 入声、上声 >去声 > 平声 > 入声,声调调型和年龄都是影响时长的重要因素。
其二:新河乌龙方言上声调与去声调的合流结论
新河乌龙方言上声调与去声调的合流趋势体现在基频、调域、调长等方面。
a:单字调基频归一化结果
如前所述,单字调基频归一化的结果可以看出,上声和去声二者的调形完全一致,音高调域区别也不甚明显,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之间的差别和发音人的年龄有一定的关联性。从以上基频归一化作图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到,上声和去声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尤其在青年身上表现更为显著。
b:调域
如前所述,按年龄分组计算出中、青年和老年的调域跨度均值。新河乌龙方言老中青声调域相比,中男和青男发音人的调域跨度比老男发音人的调域跨度小。据此,青年上声调与去声调调域差远小于老年组,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两调未来合并的趋势。
c:调长
老男上声调和去声调调长有差别,而中、青年的上声和去声调调长趋向一致,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河乌龙方言的上声与去声调调长的差别越来越小,这一特点再次证实了上声调与去声调合流的趋势。
d:T值和T值代际图
在T值体现上青男M3的上声和去声调值一致,上声和去声出现合流。在T值代际图中老男上声、去声调的T值均值曲线尾点很高,和中男、青男相比整体跨度更大。中男和青男的上声、去声跨度小,有合并的趋势。
本文通过单字调实验获得新河乌龙方言的调值、调域、时长等特征。并且证实了新河乌龙方言上声调与去声调合流的趋势,通过分析基频、调域、调长等其他特征证实上声调与去声调难以辨别,且在代际中差异明显,老男差别明显,中男趋向一致,青男的声学表现则已经一致,已呈合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