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民族文化以民族语言作为依附的载体,任何一种民族语言的学习,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了解、掌握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1]。而对外汉语教材作为留学生接触汉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道桥梁,做好对外汉语教材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工作是十分重要的[2]。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汉语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的编排设计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我国在《HSK标准教程》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学界大多是通过某个小切入点对传统文化渗透进行分析,而较少通过系统整理《HSK标准教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和涉及内容,发掘教材编排的特点以及明确其中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本文逐册梳理《HSK标准教程》中华传统文化,对其编排设计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形式和内容两大方向的分类,研究编排设计的特点以及不足,为《HSK标准教程》的编写提出相关建议。
2. 中华传统文化在《HSK标准教程》中的编排设计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界定,历来受到众多学者研究。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特定区域基于长期社会实践,在其文明创生和演化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总和。”在此,我们基于相关理论和文本现实,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界定。我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自中华民族诞生起,在文、理、工、农、医、军、艺等多元领域所产生的带有中华民族特征的文化形态集合。
中华传统文化在《HSK标准教程》中的渗透较为多元,有插画、文字等各类形式,也有美食、习俗等各种内容。对此,我们纵览《HSK标准教程》,对其中所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类研究。
(一) 形式分类
《HSK标准教程》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主要有插画、文字介绍和图文结合三种形式。通过我们的梳理,在《HSK标准教程中》共有119处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见图1。
Figure 1.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orms in HSK Standard Tutorial
图1. 《HSK标准教程》传统文化的形式分类
1) 插画
其中插画形式共有43处,占总数的36%。例如在《HSK标准教程1》中用插画的形式展示地图、北京烤鸭等。在《HSK标准教程2》中用插画展示筷子、人民币等。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用插画形式所展现的,大多都是拥有具体形态的物品,如象棋、宫保鸡丁等。且以插画形式呈现多集中在《HSK标准教程1》和《HSK标准教程2》中,即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大量安排插画,以可直接观察物体样貌的方式,加快留学生将汉语词汇与物体对应起来的进程,是帮助留学生尽快掌握汉语基础的有效途径。
2) 文字
文字形式共有45处,占总数的38%。例如在《HSK标准教程3》中展示俗语“五十步笑百步”;在《HSK标准教程5 (上)》中展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梳理探究可见,尤其当涉及俗语板块时,其呈现形式转变为了汉字,因为俗语作为从口语所记录的传统文化,必然无法用合适的插画来表达其意思,如使用不当可能会曲解原意,对留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因此,文字形式是《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呈现方式。汉语以汉字为基本载体,想要学习好汉语,必然得熟练运用汉字,将其按照语法规则组词成句,并能够应用于不同的场景,这样才达到了汉语学习的目的。
3) 图文结合
图文结合形式共有31处,占总数的26%。例如:在《HSK标准教程4 (下)》中展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在《HSK标准教程3》中展示“中国有什么传统运动”。将相对抽象的文字与直接明了的插画结合,其实也不失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佳计。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部分传统文化对留学生而言晦涩难懂,所以光凭借文字就不能很好的阐释我国的文化,必须配以相应的图片,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相比较而言,文字形式占比最高,图文结合形式占比较少。而且随着学习不断深入,文字逐渐成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这样编排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困难,能够充分帮助学生用合适的方法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二) 内容分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根据所梳理出的《HSK标准教程》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将其进行了归类,发现在《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类型大致有16种。见图2。
Figure 2.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nt in HSK Standard Tutorial
图2. 《HSK标准教程》传统文化的内容分类
1) 符号图腾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在《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中共包含符号图腾13处,占比13.11%。例如在《HSK标准教程3》中展示中国国宝大熊猫。符号图腾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标志,其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文化底蕴。而大熊猫等作为我国特有的标识,是我国的一项符号图腾,显示着中华传统文化。
2) 哲学及思想
在《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中共包含哲学与思想3处,例如在《HSK标准教程4 (下)》中展示“天人合一”——中国人的“人与自然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胜数的哲学思想大家,他们理论学说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因此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必要向留学生进行展现。
3) 服饰
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在《HSK标准教程》中出现1处,位于《HSK标准教程4 (上)》中所展示的中山装和旗袍。作为我国男女两大代表性服饰,其所呈现的是将近百年的中国着装历史。
4) 汉字
汉字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代表,在《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中共出现4处。例如在《HSK标准教程5 (下)》中展示“水”字的演变图。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字,而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书写符号,其地位和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留学生最先接触的一大板块,因此,在教材编排设计时将其适量地纳入。
5) 文学
文学板块在该教材中共出现4处,例如在《HSK标准教程4 (下)》中展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国文学历史悠久,上至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上古神话,下至如今的网络文学,自中华民族诞生起,文学就与我们共生共存。《HSK标准教程》在编写设计时多采用了名著类,且多为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为留学生阅读降低了难度,便于了解中国文学。
6) 纪元与史学
纪元与史学,实则即为历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历史已经缓缓流淌了几千年,教材共编选了9处,例如在《HSK标准教程5 (上)》展示三国地图。向留学生们展示了这个古老国度的历史底蕴。
7) 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春秋时期,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已经提出了众多的教育思想,有些至今还影响着我国的教育。《HSK标准教程》共选录3处,例如在《HSK标准教程4 (下)》中展示孔子“因材施教”。
8) 建筑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在《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中共编录5处建筑文化,例如在《HSK标准教程2》中展示天安门、故宫。建筑,往往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种传统文化类型,其实我国许多建筑当中蕴含的是古代技师们的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中华民族现存众多建筑的设计结构和搭建技艺,至今无可复刻。
9) 戏剧影视
作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人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之一,《HSK标准教程》共选编了2处戏剧影视文化,例如在《HSK标准教程5 (上)》中展示京剧。作为几百年前兴起的表演形式,戏剧影视逐渐与文学并驾齐驱,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
10) 科学技术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思想上的文化,同时也包括技术上的光辉成就。《HSK标准教程》选取了7处我国代表性的科学技术,例如在《HSK标准教程1》中展示中国人经常使用的通信工具。可以发现,教材在选编时并不拘泥于只选择过去,也选择了现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整合,向留学生展示完整的科学技术文化。
11) 手工艺
手工艺作为我国古老的技艺之一,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先掌握的一门技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手工艺逐渐从缫丝缝补逐渐变得多元。在本套教材中共选取3处,例如《HSK标准教程6 (下)》中展示木版年画。
12) 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是留学生们学习过程中比较感兴趣的文化板块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造就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饮食习惯也大有不同。《HSK标准教程》选取18处饮食习惯文化,例如在《HSK标准教程1》中展示麻婆豆腐等。
13) 体育竞技
体育竞技自各个民族诞生起就伴随出现,中国古代有蹴鞠等众多体育运动,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体育的民族。《HSK标准教程》选取5处体育竞技文化,例如在《HSK标准教程4 (上)》中展示太极和太极拳。
14) 风俗
与饮食习惯相似,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民族不同的风俗。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民族之间的风俗交流越来越密切,对风俗异同的研究也逐渐深入。《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选取14处中华民族风俗,例如在《HSK标准教程4 (上)》中展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
15) 礼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礼仪之邦”。因此,我们的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被忽视的一束。《HSK标准教程》选取礼仪文化2处,例如在《HSK标准教程1》中展示询问年龄的方法。向留学生展示着中国的礼仪。
16) 语言(俗语)
语言既作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主体,同时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HSK标准教程》从提升留学生汉语水平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大量的语言文化,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俗语部分,共选取27处,例如在《HSK标准教程3》中展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所展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俗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HSK标准教程》选取了其中16个传统文化板块向留学生进行介绍。通过梳理所展现的类型,我们可以发现《HSK标准教程》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化的介绍,同时兼顾其他文化板块,尽可能系统全面地呈现中华传统文化。
3. 中华传统文化在《HSK标准教程》中的编排特点与不足之处
(一) 整体特点
通过对《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中传统文化进行形式和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该套教材在传统文化领域编排设计的一些特点。
1) 梯度式的难度排列
在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最大的闪光点就是梯度式的难度排列[3]。在《HSK标准教程1》中,形式上主要是用插画的形式,这样做能帮助刚接触汉语的初学者,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由于初学汉语,在基础薄弱和兴趣亟待激发的考虑下,编写者多运用了图片插画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而通过不断学习,到《HSK标准教程6》两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传统文化的呈现多是用文字的方式,此时的留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和运用能力,就应当采用适当数量的文字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如果说前段学习是引起兴趣和词物对应而采用插画形式,后段学习则是用文字来锻炼能力和提升素养。
在内容上,我们也很容易可以看出这一点。在《HSK标准教程1》中,涉及到的文化内容多是汉字,如“床”以及饮食习惯,如北京烤鸭、绿茶等基础性内容,反映中国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内容居多,而随着不断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到中高级阶段如《HSK标准教程4 (下)》中就开始涉及中国的哲学思想,例如“天人合一”。以及在《HSK标准教程6 (下)》中开始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历史故事,如“草船借箭”“高山流水”等,难度很明显有所提升,符合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
2) 涉及的文化与当课内容匹配度强
既然《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作为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一大重点,那么通过该教材进行文化传播是最直接和便捷的。于是在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时十分注重与当课内容的联系程度,尽可能选择与当课内容相近或相关的文化知识供留学生学习阅读。该套教材有一最大特点就是单独设有文化板块(Culture),前三册教材遵循每5课后设置一个文化板块,而《HSK标准教程4》的两册,则每课之后就设计一个文化板块,我们观察到,这些文化板块的设置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如在《HSK标准教程4 (上)》中第7课: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从这一课的标题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这一课会介绍与保持身体健康相关的内容。而这一课后所设计的文化板块是:太极和太极拳。太极和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运动,既表现了我国传统的阴阳哲学思想,又对强身健体有很好的帮助,这就恰当地呼应了本课“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一标题。
3) 基于唯物史观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我们通过梳理《HSK标准教程》发现在其中大量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涉及部分现代科学技术。如《HSK标准教程5 (上)》中第12课:海外用户玩微信、《HSK标准教程6 (下)》中的大数据时代等等,生动展现了中国现代的发展面貌,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化,向学生展现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传播更多的中华文化,且让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的发展意识,切合唯物史观。
(二) 不足之处
1) 编排过于简洁
我们通过梳理《HSK标准教程》时发现,该教材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编排设计略微简短,每一个内容的介绍过于简洁,只有三至四行文字,不利于学生学习。既要使学生了解“是什么”,又要使其了解“为什么”和“怎么做”,从而使其开展或参与合理、大方、得体的跨文化交际。另外,对于文化板块内容材料的选择,也应该根据社会的动态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及时修订,不能跟不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速度,这样也不利于向留学生展示当今中国文化的新面貌和新发展。
2) 在高级阶段的学习中过度以文字为传播载体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从《HSK标准教程5》开始,插画的数量大幅减少,开始大量转用文字进行表述,这样做可以帮助留学生提升一定的语言能力,但是也会消减学习积极性。汉语作为留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困难甚至是抵触情绪,虽然学习到高级阶段后学生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如果完全使用文字进行文化输出,会极大地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时不仅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不利于学生的汉语学习,所以不能过度或完全以文字为载体输出传统文化,而应适当的配有插画等方式,转换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不会产生厌倦和烦躁情绪,更有助于学习。
3) 所涉及文化内容不成体系
我们通过梳理《HSK标准教程》,发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设置较为零散,不成体系。虽说每一课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与当课的内容联系紧密,但是课与课之间,册与册之间的文化知识联系十分疏远[4]。如某个文化点在《HSK标准教程1》中出现过一次,而下一次与其相关的知识出现可能是在《HSK标准教程3》。如果过长时间掌握碎片化的知识,不仅会加快遗忘的进程,而且会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削弱留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所涉及到的文化类型有限
通过我们的统计,《HSK标准教程》中所涉及的文化类型仅有16种,这对于留学生想要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偏少的。同时各种类型的分布也是十分不均。在现有所涉及的16种文化类型中风俗、语言、符号图腾和饮食习惯均有十余次,数量较多。但服饰、手工艺、文学等仅有不到五次。数量的不均会造成了解程度的不均,会让学生对部分文化类型了解过少。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类型没有在教材中所涉及到,如中国的神话传说、医学等领域还未涉及,这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留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的。
4. 中华传统文化在《HSK标准教程》中的编排建议
针对上述所提出的关于《HSK标准教程》在编写上的不足之处,基于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我们提出部分编排建议。
(一) 整合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后将同类文化聚集展现
《HSK标准教程》中所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过于零散,不成体系。因此,在编排时,我们应当整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按照不同体系,分门别类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如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可在某一、两个单元或连续几课后都设置涉及饮食文化的内容,构建起中华饮食文化的知识体系,更有助于学生了解。
(二) 保证各类传统文化类型在选用数量上大致均衡
在《HSK标准教程》中,所涉猎的中华传统文化类型还有待增加。通过梳理,我们看到涉及中国风俗、语言、饮食习惯等内容的数量远远多于中国手工艺、服饰等内容。编排数量上的不均衡会对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一定的误导,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仅仅在某些方面成就突出,这既不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也不符合我国“弘扬中华文化”的要求。因此,在教材编排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将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选录进来,并且应保证在选取数量上尽可能均衡,这样有助于更广泛且全面的向留学生传播和弘扬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1) 平衡编排形式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提到,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逐渐由插画、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单一的文字形式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汉语学习,留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是,对于任何类型的学生来说,如果学习的内容所呈现的形式过于单一,其学习兴趣必然不会过高。《HSK标准教程》在高级阶段,几乎很少用图画的形式来呈现中华传统文化,而基本转变为采用文字方式来呈现,这样会让学生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同时,像中国瓷器等文化类型如果不辅之以必要的图片展示,光靠文字的描绘进行想象,是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够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因此,在教材编排过程中,我们应当多采用图文结合之类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配合图片进行理解,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适当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长度
通过前面梳理《HSK标准教程》,我们发现教材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介绍过于简短,不足以让留学生完全把握相关知识。因此,我们应当在编排时适度增加内容长度,尽可能全面的向学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既能知道“是什么”,更能知道“为什么”“怎么办”,真正能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最好能够达到能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阶段,这样才符合“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三) 增添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注释
我们注意到《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在中华传统文化部分主要围绕中国的俗语进行介绍,但部分内容并未加以解释说明。众所周知,语言是变化的,俗语的意思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因此很可能会产生对其字面意思的误解,而忽略了其深层含义。如“光说不练”这一词是指“空有一套”,书中展现的只有前半句,后半段“假把式”被省略,意在讽刺“只动嘴说,不动手实施”的人或者事,感情色彩偏向贬义,像这一类词和短语,如果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未给学生解释,留学生自己来辨认和理解的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对于文化板块里出现的文化词语,编者应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提供针对性的解释和注释,便于留学生理解[5]。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我们厘清了对外汉语教学代表教材《HSK标准教程》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通过对其表现形式和自身内容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梳理,发现了教材编写设计上具有梯度式的难度排列、与课文联系紧密、符合唯物史观特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觉察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编排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本次研究能对《HSK标准教程》的编排设计起到一定的帮助,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X202410519003,项目名称为《中华传统文化在留学生汉语教材中的编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