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阐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对这一根本性问题的科学回答。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孵化园”,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主阵地。
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新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2.1. 教育方式难以突破和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大学生们成长于一个网络极其发达的时代,学生受多元化的影响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理论灌输难以赢得学生的喜爱和青睐,这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突破创新课堂教学。如何在既能增长学生知识与能力又能转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中让思政课更具艺术性,也成了教师的一大难题。目前部分高校仍然存在上百号人同上一堂思政课的现象,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对思政课的理解和接受度不同,面对不同受众对象,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研究。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联动性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1]。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他们的价值观的成熟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根本任务,更应该落实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首先,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未能找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其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也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不强。
2.3.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社会所要求的不匹配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升,创造更高水平的人民生活,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仅仅有专业知识的人。德是国家用才的前提,道德的培育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解不足,部分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简单地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导致他们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未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和行动准则。这也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时,难以产生与社会所要求的价值理念相匹配的解决问题方式。
3. 新时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
实现教育强国必须加强思政课建设。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2]。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重要责任。
3.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摆在首位,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将立德树人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多方联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应抓牢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落地生根发芽,开时代所需之花,结祖国需要之果。新发展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应根据时代所需,创新发展,结合自身实际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3.2.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前高校学生的主体基本处于“00后”,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受网络多元化、网络垃圾信息及色情信息、网络道德失范,沉迷游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影响,学生容易产生与时代发展不相匹配的价值要求。但这时的他们正处于认知形成的发展阶段,对其进行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大学生精神家园等德育教育,是对他们价值理念、价值取向的正确引领,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
3.3. 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思政课提出明确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3]。从国家到地方,从大学到中小学,从学校课堂到社会课堂,多层次、多方面地对思政理论课作出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要求和战略布局。新时代高校要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上,清楚认识高校思政课的地位。面对发展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发展新形态,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输送可靠的、经得起社会考验的、能在“惊涛骇浪”中成长的人才提供保障。
4. 新时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科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努力创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4]。
4.1. 增强教师教育创新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代,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还是学生的筑梦人。从2013年9月9日,习近平在向广大教师的致慰信中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任。”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5]。从十八大到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每一年的教师节的慰问、一次次的教育相关会议、一个个学校的走访,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价值目标。
高校教师上一堂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要避免纯理论的一言堂灌输,又要避免只注重课堂活动的形式主义,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贴合实际。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扎实做好科研、搞学术,更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高尚的教育情怀,还要与时俱进、锤炼品格,走近并且走进学生的生活,在育才的同时更要育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搞学术的同时提高创新精神,又要“种树”和“育树”,以更大的格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当代青少年思想活跃又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又富有创造力、活泼开朗又兴趣广泛,他们对未来充满探索的渴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的第一课堂,要“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接人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和高度,又要能够入得了学生的心,同时又能落地生根。
4.2.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包括学校的建筑设计、校园绿化、社团活动和学校宣传栏建设,隐性文化包括学校传统、校风、校训、学风以及人际关系等。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独特文明和精神气质。
第一,提升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校高品质的文化景观建设,如学校的文化长廊将传统文化当中的道德文化和民族精神结合,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高品质的物质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而且是对学生精神生活的一种涵养、对学生情操的一种陶冶。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历史和独有校园精神,运用好学校的校史馆资源,校史当中涵养着每一所学校的独有精神,这种精神是办校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发展期望。同时,利用好校训文化,校训是大学的“名片”,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和执着追求,校训承载着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是一堂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课。
第二,高校应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社团要开展怎样的活动、怎样开展活动、活动应该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是社团活动开展的前提之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主题鲜明且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知识竞赛、即兴演讲、歌咏比赛、红色家书诵读、读书分享会、参观红色景点、实景红色移动课堂、开展符合主题的调研等等,选派专业且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指导来提高社团活动的层级,提升活动的实际效果,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第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网络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和媒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环境是实现网络育人的一个重要前提。高校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优化校园网络平台的资源整合,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4.3. 用好社会“大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来源于实践,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际也是一种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理解“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重点在于理解“大”,即:思政课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内容、大作为,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用好社会大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用“大”资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史,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可挖掘的资源极其丰富。平凡创造伟大,十八大以来的每一个感动中国的瞬间都来自一件一件落实的平凡小事里,无数件小事汇聚成中华民族最亮丽的大事。《人民日报》里记载的英雄,他们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勇敢、挺身而出的平凡者。这些与学生生活贴合的鲜活的案例,更能够与学生产生共情,从而将其内化,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用好社会大课堂需要汇聚“大”合力。学生是社会大课堂的主体,社会大课堂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真知,体实情、悟真理,用好“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社会大课堂的全过程,就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拿着文件念得干巴巴的,中国故事来源于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视角和每一个动人的瞬间,它是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新时代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让脱贫攻坚的贡献者来讲大思政课,让学生投入志愿服务之中,切身体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将讲好中国故事与弘扬中国精神相结合,将思政课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5. 结语
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其方法和途径也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结合时代所需、青年发展所要,以满腔热忱、赤诚之心为党和国家培育健康、专业、高素质的时代新人,培养更多能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哪怕是风高浪急,也能挑起重任的时代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