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红色旅游资源提升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实效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rough Hunan’s Red Tourism Resources
DOI: 10.12677/ass.2024.13874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全艳君, 孟 玲: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怀化;单 翔:株洲市委党校,湖南 株洲
关键词: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党史学习教育Red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摘要: 红色旅游资源具备呈现历史事实与传承红色记忆等功能,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素材。湖南省各高校常依托本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但其中存在内涵挖掘不够、融入形式相对虚化,以及缺乏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等问题,导致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不足。加大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活动,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举、依托红色旅游资源铸魂育人,数字赋能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线上线下常态化实践教学,既是红色旅游资源常态化利用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实效的有效路径。
Abstract: Red tourism resources have the functions of presenting historical facts and inheriting red memories and are valuable materials for learning and educating party history. Various universities in Hunan Province often rely on the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ir own province to carry out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connotation, relatively vague integration into forms, and a lack of normalized and long-term mechanisms, which lead to insufficient effectiveness in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tensify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special activities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ly on red tourism resources to cultivate people, empower red tourism resource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to integrate into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nd carry out online and offline normalized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is not only the necessary meaning of the normalized utilization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but also an effective path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文章引用:全艳君, 单翔, 孟玲. 湖南红色旅游资源提升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实效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610-61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741

1. 引言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1]。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强调要用好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2],为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遵循。湖南革命历史底蕴深厚,“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是红色旅游资源的富矿。依托湖南红色旅游资源在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要求的重要路径,亦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环节。

2. 价值意蕴: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必然性

红色旅游资源是承载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涵盖中国近现代史时期承载体现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历史事迹的文化遗存,尤其是承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战争年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地与标志物[3]。红色旅游资源因其承载的历史事实、革命记忆与时代精神,能够为旅游者缅怀学习、参观游览提供广阔平台。它与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资源。

2.1. 红色旅游资源呈现历史事实,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内容凭证

按旅游资源学分类,红色旅游资源应归属人文类旅游资源,按其具体形态可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地与标志物,如烈士陵园、战争遗址、伟人故居等;其二是非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主要指红色文学艺术、革命精神与纪念活动,如革命歌曲、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烈士周年纪念等[4]。红色旅游资源是呈现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载体,能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丰富可靠的内容凭证。

首先,红色旅游资源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出路艰辛探索的奋斗历程,能用历史事实清晰呈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从圆明园遗址公园到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从金田起义旧址到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从万木草堂旧址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众多红色遗迹将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历史串联起来,向今人展现彼时的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探索历程。然而,近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近代中国仍深陷战乱频仍的泥潭,亟需新的领导力量与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一历史背景破茧而出。游览近代红色遗迹,便可体会近代中国的苦难与曲折,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逻辑。

其次,红色旅游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光荣历程,能向今人呈现中国共产党构筑并强化执政合法性的历史脉络。从北大红楼到嘉兴南湖,从中共三大会址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从延安革命旧址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从解放战争纪念馆到天安门广场,这些革命遗址与纪念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游览这些红色景点,便可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体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意涵。

最后,红色旅游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探索历史,能向众人呈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从抗美援朝纪念馆到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从“两弹一星”纪念馆到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从“汶川抗震·众志成城”精品线路到“科技之光·强国之路”精品线路,众多红色旅游场馆与精品线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脉络。参观这些红色景点,就能认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2.2. 红色旅游资源传承红色记忆,为树立正确史观提供精神富矿

红色记忆是基于社会成员多层建构与集体共享的一种有关过去的意象,是对过去历史的记忆建构[5]。红色旅游资源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红色记忆。不论是物质形态的红色旅游资源,还是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旅游资源,无一不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处红色遗迹、每一样红色文学艺术、每一种地方特色红色纪念活动,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红色记忆,能为人们树立正确史观提供宝贵的精神富矿。

一方面,红色旅游资源具备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与仪式系统等记忆媒介[6],能够有效实现红色记忆传承。首先,在众多红色旅游资源中,以红色文献、红色歌谣、红色纪念碑等物质形态红色旅游资源为主要代表的文本系统,因其记录的红色历史成为了一个记忆之场的媒介。众多红色文本系统共同构筑了一个记忆之场,为唤醒游客的红色记忆提供了重要凭借。其次,以红色精神、红色基因等非物质形态红色旅游资源为代表的意象系统,因其“实现红色基因代际传递”的价值指向,既能丰盈红色旅游活动的价值,又能充分诠释地方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的社会象征意义,为游客加深对红色记忆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最后,以红色纪念活动、日常瞻仰活动、重大节日庆祝等非物质形态红色旅游资源为代表的仪式系统,因其明显的实践特征成为连接其他两大系统的重要桥梁,进一步巩固此前唤起的红色记忆与传承的红色基因。

另一方面,红色旅游资源是社会建构实践的产物,能为树立正确史观提供具象化载体。红色旅游资源的形成经过了文化赋予、旅游化利用与建构价值表征三个阶段[7],这一建构过程赋予了红色旅游资源充足的价值意蕴,为前来参观者树立正确史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在文化赋予阶段,旅游资源因被赋予了红色文化而具有了载体价值,成为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系统并具有了强大感召力。在旅游化利用阶段,红色旅游资源因投入旅游化实践逐步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先辈与后辈的重要媒介,游客便可通过参观游览唤起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为树立正确史观奠定基础。在建构价值表征阶段,红色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当地固定表征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的载体,为前来参观者掌握基本历史事实、提高历史素养、树立正确史观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凭借。

3. 现实困境:湖南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运用红色旅游资源的问题分析

红色旅游资源在呈现历史事实、传承红色记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成为众多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资源。许多高校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利用,以“移动的思政课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方式,让红色旅游资源成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但是,高校当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以湖南省为例,目前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存在内涵挖掘不够、融入形式相对虚化以及缺乏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构建红色旅游资源助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有待细致分析并逐一解决。

3.1. 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部分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红色文化赋予与内涵解读,既是保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丰富党史学习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中,红色旅游资源存在内涵挖掘不足与利用率有待提高等问题,成为影响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形成了一定制约。湖南省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诞生地,也是秋收起义、通道转兵、芷江受降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富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湖南省注重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湖南已查明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80余处,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8个、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2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0个、革命博物馆纪念馆70家[8]。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在带动就业、促进党史学习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短板。

一方面,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挖掘存在“浅层化”与“单一化”现象。目前,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存在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仅停留在机械性单一性展览的问题。由于缺乏深入的内涵解读,且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存在脱节现象,因此未能实现旅游与各地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多地红色旅游景点同质化严重。如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的红色旅游景点基本为展览参观式,大部分红色景点的特色内涵未能展现,背后的革命故事、时代精神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游客反映体验较为沉闷,游览下来印象不深。这种内涵挖掘的“浅层化”与“单一化”现象,未能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也不能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内涵丰富的资源。

另一方面,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目前,湖南省内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良好,但是辐射面积小,关联带动能力弱[9],未能充分发挥景点的共生势能,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湖南省目前发布了10条湖南红色旅游研学精品线路,包括“我的韶山行”“领袖元帅”“湖湘红色女杰”“韶山–井冈山旅游专列”“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中央红军版)”“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红二方面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大国重器湖南力量”“智创未来美好蓝图”[10]。这十条线路的发布有助于提高沿线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但尚处于“星星之火”阶段,未能形成“足以燎原”之势,其他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尚不及精品线路涉及的地区。

3.2. 融入形式相对虚化泛化,内容设计方面吸引力欠缺

红色旅游资源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资源,红色旅游是使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的重要途径。湖南省各高校认识到本土红色旅游资源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重视用好红色旅游资源,增强党史学习效果。如湖南师范大学与韶山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韶山红色文化旅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湖南大学建设“正红馆”红色文化教育展厅、湖南医药学院与新晃晃州镇向家地村合作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等。但是,各高校在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融入形式相对虚化泛化、内容设计方面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欠缺。

据调查,各高校将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时,采用方式趋于形式化,学生积极性欠缺,党史学习教育实效不明显。部分高校对红色旅游资源的运用停留在图片介绍、视频展示等层面,对其中蕴含的党史教育因素挖掘不足。有的高校虽与红色旅游景点形成合作,打造红色实践基地,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多采用带着学生参观、拍照的形式,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挖掘与文化讲解不足,未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地资源与党史之间的联系,在引导学生学史明智、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等方面有所欠缺。有的高校虽会组织学生了解红色旅游资源背后的党史故事,并通过拍摄讲解视频提升育人实效,但在实践过程中监督引导不到位,存在对现有资源过度借鉴的问题,未能真正发挥党史教育启智润心的作用。

此外,部分高校将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时,存在内容维度不够立体,党史学习教育场景搭建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对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兴趣度。大学生群体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中展品、纪念碑等物质形态的资源兴趣度较低,对红色故事、红色演出等非物质形态的资源兴趣度较高。但目前部分高校选取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旅游资源时,较多关注的是物质形态的资源,辅之以机械性参观等形式,未能打造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维度。另外,红色旅游资源具备场景赋能作用,以各富含红色文化的“舒适物”组成的“真实性”场景,促进群体在“戏剧性”维度体验红色文化氛围,进而在“合法性”维度促进群体对百年党史的认同[11],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实效。但目前高校聚焦红色旅游资源场景赋能功能的较少,未能综合运用现有资源搭造具有党史学习教育意义“真实性场景”,导致内容设计方面吸引力欠缺,不利于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

3.3. 运用红色旅游资源碎片化,缺乏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需强化党史学习教学实效,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将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同样需要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一则提升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红色旅游事业发展,二则深耕红色旅游资源富矿,赓续红色血脉,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实效。目前,湖南省高校虽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中对红色旅游资源的运用,如建立各实践基地、推出红色旅游研学活动等,但运用过程中存在碎片化现象,未能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导致红色旅游与党史学习教育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

从红色旅游资源融入课程来看,部分高校只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偶尔将红色旅游资源作为某节课中一个知识点的案例进行提及,并未针对课程的授课计划进行常态化融入,也没有将其与课程的授课目标、内容与重难点进行有机结合。这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碎片化利用使学生难以全面与深入理解红色旅游资源与党史知识以及课程知识之间的关系,融入效果与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不佳。

从运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来看,部分高校利用红色旅游活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相关活动具有临时性和随机性,未能打造系统化常态化实践教学方案。比较典型的是在特定纪念日或特定主题活动时,临时安排学生游览红色景点或阅读红色故事,如在“七一”建党节组织学生打卡当地红色地标与阅读红色典籍、在烈士纪念周年组织学生参观烈士故里与阅读红色故事等,但未形成系统计划,致使下次活动开展时间不明,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不清。这种对红色旅游资源临时性与随机性的使用,既会导致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频次不稳,无法长期发挥教育功能,又会导致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比较浅层与碎片,难以使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4. 困境破解:湖南红色旅游资源助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路径建构

湖南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对各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面对当下运用红色旅游资源中存在的困境,可以从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举以及拓展宣传渠道三个方面进行破解,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常态化利用,并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搭造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路径,切实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4.1. 加大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活动

针对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部分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可结合加强对资源的普查与整合,加大开发力度,重点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为党史学习教育丰富素材。此外,还应增强红色旅游资源区域协同联动,以现有热点资源、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带动其他地区的资源利用率,并与各高校形成长期合作,将其有机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活动,为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赋能。

首先,应当深入开展湖南党史档案的研究工作。党史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内涵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党史档案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湖南地区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并以档案为依托进一步统计与挖掘省内红色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度与利用率进行计量分析显得尤为关键。可在依托党史档案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数据统计,准确评估各个红色旅游景点的游客流量、设施利用情况、游客满意度等指标,找出开发和利用不足的环节和区域。既为后续的改进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又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次,要进一步提升对湖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形成覆盖更加全面、内涵更加丰富、布局更加合理的红色旅游景区供给体系。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名的红色景点,还要挖掘那些相对冷门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地方,将它们纳入到红色旅游版图,提升小众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加大对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弄懂讲清背后的红色故事,理清其在党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与作用,并与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打破各地红色旅游资源单一化的局面。

最后,塑造切合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也至关重要。各高校可与各红色景点形成长期合作,使红色旅游资源能长期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活动。各高校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此外,各红色景点之间、各精品红色研学路线之间、各热门景点与冷门景点之间可形成区域联动,与高校合作开辟广阔的党史学习教育空间,使红色旅游打破单一景点、单一主题的困境,形成长期深入人心的党史学习教育之旅。

4.2.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举,依托红色旅游资源铸魂育人

针对融入形式虚化泛化、内容设计欠缺吸引力的问题,可创新融入形式、整合融入内容,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举格局,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实效。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是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可充分利用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将红色旅游资源转化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到思政课堂与课程思政的方方面面。一是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将红色旅游资源融入理论讲授、实践作业,以此为依托挖掘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要在系统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融入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突破现有图片介绍、视频展示等“蜻蜓点水”式融入模式,寻找红色旅游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以及党史学习教育目标之间的连接点,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课堂教学。二是要开辟课程思政新场域,将红色旅游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要在摸清本省、本校红色“家底”的基础上,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背后与专业课程的融通之处,推动红色文化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拓展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空间。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探索红色旅游资源与专业知识的联系,通过实地调研、文稿撰写、汇报讲解等多种形式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实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引导监督,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避免过度借鉴等现象。

在将红色旅游资源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应打造适宜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场景,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场景赋能作用,以便增强授课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一方面,可搭造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以沉浸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进而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另一方面,可建立多元叙事场景,以静态场馆与动态课堂融合创新全新场景,赋予红色旅游资源新活力,为学生带来立体性党史学习教育场景。

4.3. 数字赋能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线上线下常态化实践教学

针对运用红色旅游资源碎片化,缺乏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等问题,可创新运用手段,借住数字技术开创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新形式,开展线上线下常态实践教学,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技术凭借。

一方面,可建立湖南省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运用数字技术创新优化红色旅游资源的展示方式,为其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直观载体。湖南蕴含红色旅游资源,但资源分布具有分散性,信息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共享,导致高校在运用红色资源方面存在碎片化问题。因此,可以搭造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将这些零散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源体系。一要以现有数字资源为依托,加快湖南省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化进程,形成类型全、覆盖广的湖南省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目前,湘潭大学已经建立“湖南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其中“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等板块涵盖众多红色旅游资源,是搭建湖南省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的宝贵参考。在搭建数据库的基础上,物质形态的红色旅游资源可获得永不腐坏的“数字真身”,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旅游资源能实现长效保存与共享使用[12],为各高校系统运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可搭造“互联网 + 红色旅游 + 党史学习教育”数字化育人平台,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场景,开展线上线下常态化实践教学。当前,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实践转型升级,为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向“数智生活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可以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为依托,借助现有数字技术打造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实践育人效能的一体化平台,以智慧党课、线上线下红旅与虚拟实践三大模块形成合力,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助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增强育人合力。一是构建智慧党课平台。要开发集思政教学资源、党史学习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于一体的智慧平台,满足高校多样化的教学需求,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充足资源;要强化数字化叙事,运用AI、VR等前沿技术打造可持续利用的党史学习教育场景。二是搭建线上红旅平台,创新红色旅游资源运用模式,实现线上云游与线下探访相结合。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发红色旅游新形式,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动红色旅游智慧化发展,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三是搭建虚拟实践平台,为常态化实践教学提供便利。要加强高校与线下红色旅游景点与线上红色旅游平台的合作,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多样化虚拟实践平台,规避传统党史学习教育实践环节随机性与临时性的问题,实现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党史学习常态化长效化。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湖南红色旅游资源助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路径研究”(XSP2023FXC035);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研究”(23A68);2022年湖南医药学院科研孵化项目“医学实践中的伦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N]. 人民日报, 2020-09-19(0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2-03-22(01).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EB/OL].
https://travel.ifeng.com/news/china/detail_2011_06/30/7355675_0.shtml, 2024-05-07.
[4] 卢丽刚. 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35-40.
[5] 梁化奎. 红色记忆在中央苏区的多层建构和集体共享[J]. 甘肃社会科学, 2017(3): 102-106.
[6] 李卫飞, 方世敏, 阎友兵, 马丽君. 红色旅游传承红色记忆的理论逻辑与动态过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1): 2736-2747.
[7] 杜涛, 白凯, 黄清燕, 王馨. 红色旅游资源的社会建构与核心价值[J]. 旅游学刊, 2022, 37(7): 16-26.
[8] 湖南省老区办. 湖南省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报告[J]. 中国老区建设, 2023(10): 39-42.
[9] 阎友兵, 张梦琦, 易启旭. 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报告[DB/OL].
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literature/11352/14340747.html, 2024-05-28.
[10] 刘涛. 湖南发布首批10条红色旅游研学精品线路[EB/OL].
https://www.hunan.gov.cn/hnyw/zwdt/202312/t20231209_32474570.html, 2024-05-28.
[11] 邵明华, 杨甜甜. 场景赋能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多维路径[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50(6): 95-104.
[12] 詹琳, 刘沛林. 赋予红色旅游资源“数字真身” [N]. 湖南日报, 2023-05-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