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探究
Exploring the Work Path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Counselors
摘要: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思政教育的提出也给辅导员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本文探讨了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困境以及工作路径,希望可以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oposal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unselor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challenges, and work paths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counselors, hoping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etter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文章引用:朱山珊. 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探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8): 420-42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425

1. 引言

二十世纪末,张建松提出“校园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概念,网络思政教育开始进入学者研究视野[1]。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是根据学生学习成长特征,以网络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主体,以高校为主阵地,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生动形式代替传统教学形式的思政育人模式[2]。社会变迁快导致人们的思想多样化,这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扎实做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有助于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拓展新路径,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需要。

2. 网络思政教育的必然性

()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拓展新路径

相较于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现在的思政教育在融媒体时代下可以利用多种平台同步传播思政教育内容,网络思政教育呈现多样化、传播速度快的趋势,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路径。现在社交媒体的种类繁多,如微博、微信小程序、小红书、知乎等,大学生用户群体庞大,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性更好实现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发布思政教育的学习视频,还可以通过直播、在线访谈、建立个人社交账号等方式,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名人为学生线上授课,分享经验,学生则可以实时与辅导员或专家互动,寻求更专业的解答,从而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可以营造良好网络育人环境

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大学四年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会让高校学生每天对面对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可能对学生的三观的形成和塑造产生一定的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产生一些舆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信息筛选和判断机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3]。因此,网络思政教育可以更好营造良好网络育人环境,帮助学生更好辨别信息真伪,使其在繁杂的信息中坚持自己的正确价值观。

()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为辅导员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高校辅导员在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引领着高校学生的思想。但是近年来,辅导员思政工作职责模糊,责任不明确,加之网络平台在大学生中的广泛运用,辅导员承担了一些类似于“生活保姆”、“高校舆情灭火器”的角色,辅导员忙于应付学生的生活类问题和一些行政类事务,辅导员在思政工作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可以让辅导员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因地制宜的开展思政工作,将思政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思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3. 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困境

() 网络环境冲击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首先,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塑造。网上信息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大学生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对于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参差不齐,大学生如同无根之木在信息的海洋里沉浮,使得一些学生的三观遭到腐蚀、侵蚀,使得有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更加推崇和注重个人价值和利益的提升,更加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更加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得自己的个性和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格格不入。

其次,大学生会选择性关注网络信息,增加网络思政工作的难度。由于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根据他们的兴趣、需求和价值观,学生关注的信息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类社会事件,学生们会更加侧重于自己认同的信息,他们会在自己所认同的信息中形成一个信息茧房,难以接受外界不同的观点,从而对于事件的认知没有客观、中立性,进而影响自身的学习和成长。

最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导致学生网络行为无规范性。近年来,“校园墙”“表白墙”在高校中爆火,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但是由于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匿名性,他们放松对自身的道德约束,所以行为不受外在的规范和控制,常常会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一些不正当的言论,进而出现网络行为无规范化的现象。

() 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的能力参差不齐

近年来,网络思政工作的热议,对辅导员这个群体开展思政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

首先,高校辅导员对网络思政的内容缺乏创新性。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学生事务和思政课程中,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性的开展网络思政工作,而不是利用线上的平台继续采用灌输式的思政教育形式开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这样是达不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无法切实推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规模性开展。

其次,高校辅导员缺乏融媒体的素养。高校内辅导员的融媒体素养参差不齐,他们忙于应付日常的工作和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缺乏时间去系统学习融媒体的相关知识,对融媒体的认识不到位,而且网络思政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一个摸索时期,难以利用融媒体技术创新的开展网络思政工作。

()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尚未形成体系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在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任课教师并不能形成合力,思政教育专业人才队伍不健全、教师结构配置有待优化等问题,没有很好的将学校的思政资源进行整合,所以大多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还停留在口头上、缺乏行动力,教育内容还是局限于线下的灌输式思政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

4. 建设路径

() 利用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丰富网络思政内容

高校辅导员可以在高校网络思政内容中加入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焦点事件,让学生针对某一个事情进行一个理智的讨论,让学生们互相了解彼此的认知和看法,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和研判,从而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不被网上的不良信息所诱导。在日常班会中通过将社会热点事件的引入,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不是形而上的内容,而是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们感觉思政教育并不遥远,可以更好的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在学生心中,使他们不被错误的信息或者思想带偏。例如,红色文化是一种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江苏某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更好的,促进思政教育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4]

() 提高辅导员的融媒体素养,拓宽思政教育渠道

目前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渠道比较少,大部分还是学习通等学习软件,并没有一个针对性的网络思政平台。网络思政平台的建立需要提高辅导员的融媒体素养。

所以高校辅导员不仅需要在完成工作的闲暇时间,学习融媒体技术,还需要学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学习融媒体技术以及高校之间优秀网络思政案例的学习。不仅如此,辅导员还需要利用大学生所关注的平台比如小红书、抖音、微博、公众号等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发现学生所感兴趣的网络思政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可以关注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江西高校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可为大学生提供正向的思想引领,拓宽教育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培养[5]

() 打造有温度的线上及线下的育人体系,使高校思政资源形成合力

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传统的说教式思政教育对于他们的效果甚微,他们更乐意和老师进行平等的沟通,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所以学校需要打造有温度的线上和线下的育人体系,将思政课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可以整合自身的思政资源,可以组织任课老师、辅导员、优秀朋辈群体等,打造一支思政队伍,将思政内容穿插到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考级、考证、考公、考研等经验分享会和宣讲团,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网络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广西师范大学体健达人辅导员工作室以需求为导向,依托资源推动建设,以专业为导向构建工作室队伍,注重理论指导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借助高等学校平台,以项目内容为抓手,开展特色的思政教育[6]

5. 结语

互联网是个双刃剑,虽然给学生带来了生活便利,但是大量的信息也不断地影响大学生的三观,所以网络思政教育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同时,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也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高校辅导员需要重视网络思政教育,不断利用新媒体技术等上好每一节思政课,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张楠楠.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33): 34-37.
[2] 夏丹青.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提升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 2021(3): 113-117.
[3] 靳世慧.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研究[J]. 中国军转民, 2023(24): 151-152.
[4] 张雪梅. 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研究[J]. 公关世界, 2024(12): 107-109.
[5] 何智慧. 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 22(23): 197-199.
[6] 苏政, 陈仙.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体健达人辅导员工作室为例[J]. 教育观察, 2024, 13(10): 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