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Biology Course in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摘要: 小学教育专业的生物学作为其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可以划分为基础生物学和专题生物学,其中基础生物学是一般生物学课程,并且具有以一般普通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良好对接研究意义。可以通过精简理论概念和讲授内容来结合高中前两年或后两年相近年级进行教授,以便基础生物学“入骨出骨”,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便于日后小学教育专业融入有关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师教育课程。本文从基础生物学存在问题入手,进行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有效实践和系统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生物学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Abstract: As a basic course offered by the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biology can be divided into basic biology and thematic biology, among which basic biology is a general biology course, and it has a good docking research significance for general college graduates. By streamlining the theoretical concepts and teaching content, it can be taught in combination with similar grades in the first two or last two years of high school, so that basic biology can be well received,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training goals of the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and facilitat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into th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ability training in the future. 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basic biology, this paper carried out effective practice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teaching effect of biology courses in primary education.
文章引用:阿布都哈巴尔·阿布都克日木, 古丽坚乃提·图尔荪托合提. 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8): 465-47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433

1. 引言

小学教育专业是师范类院校的重点、特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师范类院校的发展需要,也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对培养新时代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考试招生制度与相关教育政策的协同衔接”等举措,多数师范类院校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改革探索[1]

基础生物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科学课,生物属于典型的实验性强、数据型科学、生物学几乎纯属实验,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了解生命现象、了解生物学各学科基本理论的工具科,而基础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必然最终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程度。另一方面,要想培养高质量师范生是师范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是要“培养具有良好师德、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素养的小学教师”[1];生物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基础科,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懂得生命现象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懂得生命现象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懂得如何通过小学生概念,技能等等了解探究生命现象和发展探究最基本、最普遍科。但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问题,因此为了迎合高质量师范生教师培养需求,服务素质教育需求,革新生物课程刻不容缓,因而结合分析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程现状问题,围绕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探讨问题改进思路措施,对开展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教材内容重组革新,探究源头开展并总结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程教学提高的手段方法。

2. 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小学教育类基础生物课程的纲要是教改领域所奉行的。纲要的目标是通过前沿理念、当代内容满足教学服务现代素质发展。标准内容要求涉及的范畴、数量和难度都要大于原大纲。

课标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生物学习课程中讲解的生物是如何生活的、是如何表态的,同时还要求指出在现代运用最普遍的和生物学基本原理有不同程度联系的现代生物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社会中发挥作用了,了解基础知识和了解一般知识有什么影响和什么后果。引导学生在吸收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时要关注知识应用,关心知识应用可能引起的影响和后果,这一变化就体现了对该阶段课程的侧重点要求,这不过是在说目标实质上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2]

能力方面,《课程标准》从内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提出要求。“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为什么要学习科学探究”是第一次在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它告诉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所学的知识,而能力才是更重要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些能力,发展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学习真正的技能,在真正的现象和问题中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及生活、生产、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完成这项任务,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情感方面,将“思想情感”改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要求包括:了解和关心我国生物资源状况及生物技术的发展,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命,珍爱大自然,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乐于探究生命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真精进的科学精神,及辨真正善的创新意识;关注生物事务,初步养成关注和参与有关生物学领域的公共社会事务、善于通过公共协商自觉行使公民权利的习惯;形成良好的饮食方式和精神风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形成良好的积极上进、健康生活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负责任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养成爱护和保护环境的生态习惯与意识。

3.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础生物是小学教育专业设立的一门基础主干课,通过该门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具备一定观察、动手能力,并且能够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门核心课,学生是今后从教小学的人员,只有当作为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本身身体力行地学习生物课程,渗透生物课程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才能培养生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有生物素养和基本技能的小学教师。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存在一些问题。

1) 教学单一化,难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基础生物课教学仍以一贯制的课堂传授为主,乃至将一本教辅教材的内容一股脑教授完,这种教育单一的单调暗记型的教学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学生上课时往往出现“看而不见”的情况,单调无趣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产生兴趣[3]。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过去教育一直坚持的贯彻数十年的单一模式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利于满足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教学的需要。

2) 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地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教师通常是基于自己的一套教学计划和教学思路来开展课堂教学的,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这样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有身为主体人的参与意识,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思维和能动作用,很难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教师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他们无法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关于渐进内容的管理力达到稳定,也难以引导课堂达到自己的预期甚至是与学生的高投入。

3) 实验性学习任务较少。生物学讲究理论联系实际,追求既学“脑”又学“手”的教学效果,强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感受问题、发现问题、练习问题。因此,生物教学中实验性学习任务较多[3]。但是,在当前小学教育学科专业基础生物课程教学中,很多内容不仅设计、而且不落实,甚至没有设计到课程中。这必然使得学生短期、悬空、凌离大地的理论知识。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小学教师教育基础生物课程以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明显,为真正实现培养目标,贯穿性讲教,打破性说课,师生共有的自主理解及强化,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教其实是教育观念,打破常规乃是教学需求。

4.1. 生物课程目标

基础生物的任务在于:了解人类的生存问题;了解生物的组成与功能;了解生态系统的构造和功能;了解人体的生理与疾病;了解生物等基本常识。树立人类与自然安宁共处观念。生物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尝试是需要的。除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让学生去钻研外,生物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对学习小组和学习课件等学习器材资源进行一定指导,引导学生组织小组协作,研究学习,集思广益,形成集体智慧。可以配置好在线教学和学习平台(moodle)或学习管理系统(lms)等[4],让学生自己集结自己需要和认为对自己有益的资源,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节奏,即不同水平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内在作为己方练习。其次是要重视实验与实践。生物学是一门重实践的学科,通过实验和实践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生物现象及相应的生物知识,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我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知识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与重视辅助和实践活动能使我们学生身临其境,动手参与其中。再次是要关注不同个体的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因为任何人都是与众不同个体,对于器官评估的任何时间、能力都有其自己关注。作为生物老师,我们要重视不同个体差异,依据其自身差异设计个性化课题支持措施。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可设计高难度课题;对于存在学习困难的同学可进行带提示的作业等,以协助其学以致用。

4.2. 教学方法及内容

以问题为导向。课堂讲授中可采用渗透式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思想与情感。如《细胞的生命物质》可通过提问“什么是细胞的生命物质?”“每一种生命物质都有什么样的作用?”“不同的生命物质是如何协调作用的呢?有什么依据或者方法?”等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究。讲授时不断抓住重点,问清问题、探求发现,让学生经常性参与,最终指导学生概括提炼。如《细胞周期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可通过播放视频、动画展现细胞周期的过程与细胞分裂的过程,最后通过提问“细胞为什么要分裂?”“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都有哪些很重要的决定性步骤?”“这些步骤与细胞的循环控制着细胞体积的增大与细胞繁殖有什么关系?”等来指导学生概括归纳。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使用课件揭示相关教学内容、实验现象等,借助网络搜集一些相关教学素材、案例,利用网课教学平台进行远程网课教学互动等方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寓教于乐。

课程内容在设置与开发中要改变传统教育为主的知识内容,针对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比如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程中的内容,对知识要更加注重应用性,有的放矢,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某种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5]。如在讲述关于“人的构造与功能”等方面的内容时,可讲述人体的基本组成部位及其主要功能;让学生了解不同器官、不同器官系统以及这些系统之间的联系,他们是如何通过一定联系保持整体;同时再适当补充一些儿童生长发育、营养保健、运动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明白儿童身体各部位及生长发育的规律,为现在或将来的小学教育工作提供科学建议。

另外,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和系统性也很重要。教师在进行生物学的教学时,要注意及时将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衔接起来,使内容构成系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除了纯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尽量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如在对学生进行“生物与环境”部分内容的考讲中,设置生物与环境的田间考察、实验小活动,生物与环境方面的活动包括:一是土壤中是否有细菌?给动物饲养关门。二是田间实验:研究什么样的土壤动物。这么运用生物与环境活动考讲时,学生不仅会对生物活动产生兴趣,也能通过活动理解生物学基本理论内涵,容易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其中关于基本生物学内容。

同时还可以融入小学教育学科特点,进行生物实验活动教学设计,如分别设计“种子发芽”“种子萌发”“果实形成”等生物概念,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从而既可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活现象、过程,又可使教学活动更加寓教于乐。

4.3. 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既可讲授教学,也可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进行教学。如,讲述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时,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应的动画,如被子植物生长在不同地方的植株的花结出花、开花、授粉后落粉,发育到结成果实开始变熟的颖果花序等,逐步形成从开放的花到颖果熟果的动画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被子植物有性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也可通过投影到墙上、在互联网上搜集大众都能获取到的课堂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调取学习。再如可以进行案头设计,让学生组内开展讨论、课堂巩固、组间交流方式等。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知识内容,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让学生结成小组、小组走访调查校园内的生物资源,让学生行动起来,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去理解“生物要在适宜的环境下生存,而环境中要有维持生物生存的适宜的条件”的有关知识,也可以邀请有关学科专家或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或指导等方式,让学生能在校外活动中获取到更多的信息资料、知识。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建构“基础生物”课程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或增强现实技术(AR),增加生物实验环节的互动感,将虚拟现实平台应用于生物学教学,让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空间中更清晰地看到生物的各种结构与功能,及时地让生物学的教学更加直观;生物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建立一个在线教学平台+智能教学系统,及时地针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和测,让学生更好地将生物学知识运用于实践[6]

5. 结语

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深远且艰巨的使命,它要求全体教师持续地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并逐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改革的中心任务在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并把握以下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生物教育理念,为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再者,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索;最后,要设计合理、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案,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此外,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生物”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因此,这一改革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需要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不断进行深入探索和完善。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周海英, 李才生, 庄娟, 等.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出发构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9, 9(1): 49-57.
[2] 巩红冬, 李彪, 王玉林. 生物科学专业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基于中学生物学教师国家标准的视角[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3): 55-56+66.
[3] 李勇慧, 于相丽, 齐敏. 高师院校生物教学论课程与基础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对接研究[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4(6): 53-57.
[4] 李勇慧, 于相丽, 齐敏. 高师院校生物教学论课程应对生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探索[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4): 169-172.
[5] 周有寿. 以生物学科基地带动学科教学特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 青海教育, 2021(3): 49-50.
[6] 任莉萍, 曹小汉, 舒玉, 等. 高师院校《中学生物学教学技能》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J]. 中学生物学, 2019, 35(4):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