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青少年正值探索自身同一性、确定身份认同的关键阶段,青春期过后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感受到的内心冲突增加,情绪波动起伏较大,还易受到周围人和事件影响,属于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有研究显示,近些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辛自强,张梅,2009),其中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辛自强,池丽萍,2020)。日常生活中高中生普遍遇到的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等,可能会造成一些消极后果,例如分数排名下降、同学间人际交往困难等,症状严重的学生最后可能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陈伟等,2016)。考虑到高中生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探索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至关重要。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学习是其主要任务,也成为其主要的压力源,高中课业难度高于以往,激烈的高考竞争备受家庭、社会关注,给高中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压力,由此造成的学习压力感、强迫和焦虑、情绪稳定性等问题突出。而各种研究都表明高中生所成长的家庭环境无疑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且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与高中生的学业焦虑有较强关联,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高中生学业焦虑和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2. 相关概念
2.1. 焦虑及学业焦虑
焦虑是个体感受到一种比较普遍的情绪反应,也是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能够体验到的情绪状态,它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是导致大多心理障碍的共同因素之一,如精神分裂和轻中度抑郁症等。焦虑产生时,个体通过身体特征能够清楚地表现出来,如出现心跳加速、喘气急促、汗流浃背、头疼头昏等现象。
学业焦虑是学生在其学业情境中感受到的出现比较频繁的消极情绪状态的一种(Collie, Ginns, Martin, & Papworth, 2017)。如果学生患有周期长且程度严重的学业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是非理想的学业活动表现及其结果,还可能导致情绪、睡眠等方面的障碍、甚至是严重的自伤、自杀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Pekrun, Elliot, & Maier, 2009)。
以往研究显示,焦虑情绪状态如果程度偏高或者持续时间长而无法控制,势必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胁,特别是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容易受到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所带有的应试色彩仍然相对浓厚,学习内容难度的提高、频繁的考试测验、激烈的高考竞争会过度消耗高中生的学习精力和学习热情,对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都造成了不容小觑的伤害。高中生自身处在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下,其负面情绪比起以往成长阶段更容易被唤醒,学业焦虑在此阶段更容易产生。
造成高中生学业焦虑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我国的高考制度作为高中生主要的升学评价标准,导致了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其次,普遍追求的稀缺优质教育资源也加剧了学生间的竞争压力;同时,家长和社会对于未来人才抱有较高期望,这也是造成学业焦虑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互作用日益增加,加之父母对子女具有出色学业表现等方面的期望值和焦虑值日渐上升,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情绪之间的关联也会随子女年龄增长而增强。
2.2. 高中生学习心理
2.2.1. 高中生学习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作为中国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不仅是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更是人格形成、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了解高中生学习心理特点,对于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在认知能力方面,高中生的认知能力逐渐成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显著提升,能够运用更加复杂的思考模式去理解和分析问题,反映在学习方面,表现为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在情感体验方面,高中生情感体验日益丰富,更加关注自我认同和社交关系,反映在学习方面,表现为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对于学习成果抱有更高的期待,这种情感体验的增强,既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也可能因为过度关注结果而导致焦虑、迷茫情绪。
在意志方面,高中生的意志品质逐渐稳定,开始具备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反映在学习上,表现为他们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资源,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也能够更加坚韧不拔。然而,高中阶段也将面对更多的诱惑和挑战,如学习压力过大而带来的网络依赖、不良上瘾行为等,这些都可能对他们的意志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综上所述,高中生面临的挑战既有大大小小的考试而带来的考试焦虑,也有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这启示我们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教育干预策略,通过教师的课堂指导和心理辅导,同时结合家庭这一重要成长环境以及社会的支持,及时关注高中生的情感需求和学习状态,使家校社保持密切联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发展机会,共同关注其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2.2.2. 高中生学业焦虑问题
在过去十年(2010~2020年)的研究中,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显示出焦虑水平最高,达到了27% (张亚利等,2022)。同时,另一项关于高中生的元分析结果指出,高中生的焦虑检出率为26.3% (于晓琪等,2022),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学业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个人特质等内在因素外,外部因素如校园氛围、家庭环境因素(杜晓婷,李新影,2023;李甜甜,顾吉有,2023)和负性生活事件(陈利涛等,2022)也会对高中生的情绪产生影响。个体的特质差异导致在相同学业环境下,学生的学业焦虑水平会有所不同。研究表明,高中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与其人格特质中的稳定性和精神质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还有学者研究显示,学生的学习技能、积极心理优势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那些在学习技能和积极心理优势得分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通常表现出较低的考试焦虑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高中生们虽然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会面临繁重的学业任务和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学业焦虑等问题,但是他们也会在师长和同学的关心和支持下获得帮助支持,以及自己不断寻找各种办法调节心态,这种来自他人和自己的帮助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学业焦虑的发生和加剧。
相较于初中阶段,高中生展现出更多成熟和独立的特质,对未来有着独立的思考。他们对理想校园生活的憧憬激励着他们更加努力,也提升了他们的抗压能力。尽管面临压力,他们通常能保持相对积极的心态,因此学业焦虑的程度并不会特别严重。
2.3. 父母教养方式
2.3.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及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自己子女过程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张文新,1997)。父母教养方式总结、概括了父母亲各种教养行为的一般特征,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在早期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 (1971)选用观察研究的方法,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放任型和专制型。后来,麦考比和马丁(Maccoby & Martin) (1983)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扩展,即将放任型教养方式划分成了为溺爱型和忽视型,由此产生了四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高温暖、高控制)、专制型(低温暖、高控制)、放纵型(高温暖、低控制),以及忽视型(低温暖、低控制)。
国内学者也对父母教养方式做出分类,EMBU(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版用于我国,最早被学者们修订于1993年(岳冬梅等,1993)。学者们确定父亲教养方式分为六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偏爱被试”;母亲教养方式分为五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蒋奖等学者修订后的s-EMBU-C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问卷分为三个维度: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蒋奖等,2010)。此外,刘文婧,许志星,邹泓等学者提出,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民主型、权威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种(刘文婧,许志星,邹泓,2012)。
现有研究已经表明,家庭教育策略中以支持子女为特征的方式可能更有助于儿童的发展。展(Brody. et al., 2002)。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独立性不同,中国家庭往往更注重亲子之间的紧密联系。(Chao, 1994)。在当下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中国学生对高考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这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相对于其他教养方式,宽容型教养更能让子女在高压环境之下感受到家长的宽容和理解(黄振中,张羽,2016)。并且,在认知层面上,宽容型教养方式更注重鼓励子女进行自主探索(朱美静,刘精明,2019),在自我角色意识逐渐增强的高中学习阶段,该类型教养方式具有深远意义。
2.3.2. 父母消极教养方式的概念及影响
父母消极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不良的养育、期望和管教模式。由于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可以归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并没有进行单独的定义或概念的设定,只是将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归属于父母教养方式之中。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父母若经常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教育子女,例如过度苛责批评、冷漠忽视、包办溺爱,忽视其正常需求,则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比起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子女更容易出现部分内化或外显的问题行为(Wolfradt et al., 2003)。
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的教育中,严厉和惩罚性的教养方式都可能会导致孩子成长中出现不良后果。相比之下,权威性、支持性、一致性和温和的教养方式与孩子更好的成长以及自尊、信任和安全依恋等“具有保护性”的品质呈现正相关,越是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帮助,例如讲道理说服、支持鼓励、理解宽容、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开发,相反,消极的教养方式往往伴随孩子更多的问题行为,如严苛惩罚、打骂羞辱、不当拒绝、专横专制和过度溺爱、包办一切、忽视放任等方式,都容易造成子女的社交困难、急躁难安、蛮横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问题的发生率升高(薛慧等,1998)。
在青少年早期,如果父母采用了过度严厉和充满敌意的消极教养方式,会对青少年中期的大脑网络功能连接模式产生影响(Jiang et al., 2021)。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可能导致青少年环路发育异常,从而引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抑郁情绪会导致高中生学习动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和学校活动兴趣下降,与老师同学交流减少,在学校环境中常感到被孤立,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感,最终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表现。
同时,研究还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形成密切相关(王中会,刘俊香,2005)。使青少年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和缺乏自信。
联系中国文化背景,尽管中国家长普遍对子女给予较高关注,但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随着高中生阶段的青少年们自我认知的增强,他们更期待被尊重和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追求自我独立。正处于自我同一和角色混乱阶段的高中生如果面对家长采取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其情绪不稳定,而采用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会有助于中学生获得认同感和情绪稳定。
同时随着高中生学业压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过严或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会降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和效能感,使其心理压力倍增(孙烨等,2023)。父母过多的干涉和管教也容易限制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增加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其易产生低落情绪和绝望心理,而这也正是中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谢竞仪,2023)。
3. 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学业焦虑的关系
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成长的各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正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学习无疑是其主线任务,这也成为了其主要的压力源头,一方面是高考竞争压力极大的情况,另一方面又获得了家庭、社会的重点关注,这些都构成了造成高中生学习压力感大的主要原因,而强迫和焦虑问题这时也多伴随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陈丹等,2020)。
高中生在面临巨大学业压力时,情绪易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若面对不稳定或非理想的学业结果,容易造成情绪波动并产生负面情绪。有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倾向于使用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并取得更好的情绪调节效果;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效果较差,甚至会产生情绪失调和问题行为(张雪,赵天琪,朱珍珍,2023)。因此在面对子女消极的学业结果时,父母这时若采用惩罚、急躁、羞辱等消极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高中生陷入消极、低沉的错误认知,将学业结果不佳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产生习得性无助,对自己能否取得进步缺乏信心而常有绝望感,甚至是受到反刍思维的桎梏,即表现为面对消极的学业结果,感受到消极、痛苦情绪时,只是反复思考情绪本身、过度解读产生情绪的原因和一些可能发生的不良结果,而不愿意进行积极的问题解决,也无法对自身学业做出正确的评估和进一步改正的计划。
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子女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方式。Wolfradt等学者研究发现,当父母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教养子女时,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更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也更容易采取消极而非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Wolfradt, Hempel, & Miles, 2003)。
高中生自身面临繁重的学业任务,父母若对子女产生过高期待或是苛责、一味要求优异成绩,经常施加压力,一方面会让子女产生必须取得好成绩才会得到父母认可的错误认知,从而过度担心自身表现,无法满足父母期望,产生学业焦虑,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经常对子女的消极学业结果进行批评和责备,忽视子女自身的消极情感,不能及时疏导和给予温暖鼓励,可能会使子女感到无助和害怕,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中会导致子女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在未来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更容易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
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给予温暖的情感关怀和充分的理解帮助可降低子女的焦虑水平,即积极的教养方式的采用与学生的焦虑水平呈现显著负相关:当父母采用温暖和理解的教养方式时,会使子女内心产生温暖、信任感和安全感,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优良学习习惯,这将有助于高中生在学习上树立信心,更可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学业结果。相反的,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的采用与学生的焦虑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一贯苛责、不当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叛逆心理或自卑感,增加对学习的厌恶和抵触,对自身能否取得进步缺乏信心,并更可能对消极的学业结果产生焦虑、绝望的情绪(王欣等,2000)。
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融洽的亲密关系,相互尊重和理解,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对子女的焦虑情绪具有缓解作用。在高中生平时的学业生活中,父母应及时给予子女足够的支持和鼓励,用理解代替苛责,从而降低子女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避免他们缺乏独自应对学业挑战和困难的信心,从而降低学业焦虑(王丽,傅金芝,2005)。
4.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一个健康和融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积极的性格特质,帮助他们在认知、社交和情绪方面实现平衡发展。相反,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会对高中生学业焦虑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建立支持性、理解和鼓励的家庭环境,采用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这种家庭背景可以使高中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从而更理性、平和地面对将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还提出了以下两点研究展望:
第一,学生在学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消极的学业情绪,它们相互作用于个体认知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并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未来研究可以对个体环境特征(如学习氛围等)和个体学习特征(如学业习惯等),从而检验学业焦虑与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之间是否受这些共同特征的影响。
第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职业类别、生活成长环境都是影响父母选择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在未来可对这些因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探索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产生的原因和与学业焦虑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