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in China Based on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DOI: 10.12677/ecl.2024.133966, PDF, HTML, XML,   
作者: 冯金鑫: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农村电商Marxian Political Economy Rural E-Commerce
摘要: 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在不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也迅速发展并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行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深入理解学习这一现象指明了方向。本文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从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are constantly and rapidly developing, and e- commerce is also rapidly growing and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economy, with far-reaching effects on the production methods and business models of various industries.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of this phenomen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in China, the main problems it face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so as to provide new paths and methods for achiev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冯金鑫.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3): 7879-7885.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3966

1. 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本文将从这一理论框架出发,分析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首先研究好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2.1.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这一理论是理解社会经济变迁和发展的核心。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指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所能达到的物质生产手段和劳动者的技能、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生产关系则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及劳动分工等的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关系则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经济会稳步前进;反之,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经济会出现危机和变革。

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信息技术的进步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力,这种进步要求相应的生产关系变革来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电子商务平台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农民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生产和交易,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流通模式,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2.1.2.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得出了许多重要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在雇佣劳动中的剥削本质,为无产阶级人民和劳动人民参与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他们参与并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主要来源于人类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决定着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决定着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论则是由生产这一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除了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之外,还创造了超过其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而这部分价值却直接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劳动价值论正是以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和内在矛盾,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1.3. 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问题,揭示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其科学的理论体系——社会再生产理论,该理论中蕴含丰富的方法论指导及创新性的学说,系统掌握其研究对象、核心问题以及再生产的主要类型,方便我们更好的应用该理论指导实践[1]。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精华和重要精神遗产,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对于指导我们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本和生产过程如何持续再生。再生产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分别是简单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在同一规模上的连续再生,确保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每个生产周期内得到维持。相比之下,扩大再生产指的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积累来增加资本规模,从而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

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农村电子商务的关联性分析

2.2.1. 生产力在农村电子商务中的体现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电子工具为主要媒介的商业活动,从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两方面来看,电子商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由现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型生产力[2]

首先,从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看。生产工具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传统的生产活动中,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传统的手工工具进行生产。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电子商务的时代,人们的生产工具逐渐出现多元化,电子设备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智能手机、电脑和平板等设备在农村的普及,使得农民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在线交易、获取市场信息和学习新技术。现代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强度,还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其次,从劳动者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各个领域均比较缺乏人才,被调查企业中,47%的企业急需新媒体、内容创作、社群方向人才;44%的企业急需淘宝天猫等传统运营人才。35%的企业急需主播(助理)、网红达人方向人才;32%的企业急需客服、地推、网销等方向人才;30%的企业急需专业数据分析与应用人才[3]。最后,从劳动对象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就其本质上,电子商务也是一种生产性劳动。而在电子商务中劳动对象逐渐多元化并且其附加值也逐渐提升,具体来说,如农产品种类逐渐丰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村地区可以销售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粮食和畜禽产品等,满足了不同市场的需求。同时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到了提升,电子商务平台不仅销售原材料,还提供深加工产品,如果干、罐头和特色农产品等,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份额。以上这些方面共同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2.2.2. 生产关系在农村电子商务中的体现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关系。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这一媒介,可以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名的收入。首先,在所有制关系上。农村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了农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的经营主体的出现,这是对传统所有制的变革和发展。新出现的主体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其次,在劳动关系上,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农民可以通过平台实现灵活就业生产关系,拓宽了绝大多数农民的就业渠道。最后,再分配关系上。农名通过电子商务获取了更多的市场细腻些的定价权,在整个生产价值链中获取了更高的收益。另外,电商还提高了交易效率,促使农产品的流通更加顺畅。

2.2.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义

第一,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源泉。创新可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也算是一种创新,能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农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和动物最主要的区别,强调农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敏感度和信息水平,推动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举措可以有效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的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话语权。

第三,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多样化,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可以促进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3.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3.1.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农村电子商务指的是农村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工具,借助计算机、移动终端及其他电子设备,利用多媒体、自媒体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在线完成商品或劳务的买卖及电子支付的经营交易过程[4]。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3.1.1. 市场规模与参与主体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当前正处在快速发展和扩张的阶段。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并通过互联网有效参与电子商务活动。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农村地区的网民规模已达到数亿人,而农产品线上销售占比也在逐年提升。电子商务不仅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还涵盖了家居用品、服装、家电和教育等多个领域。市场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农村居民对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

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包含多个主体,除了农民这一最基本的主体之外还包括第三方媒介,比如电商平台和农产品合作社。农民利用电子商务这一第三方平台销售农副产品,同时农民还积极学习网络,利用互联网管理库存以及维护客户关系。当前所熟知的大型电商平台有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等。农民参与农村市场,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集中所有资源从而降低销售成本。

3.1.2. 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应用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俗话总说要致富先修路并不是没有道理。近年以来,农村的道路、电力供应和和网络覆盖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网络的建设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电商平台发展,不仅使得农民可以更加便利的接入互联网,还使得农民积极参与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在技术的使用上,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以及互联网中的移动支付、大数据等技术等方式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移动支付的出现使得农民的不再是完全依赖于线下交易,而是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线上进行交易。技术的出现可以帮助农民预测未来的市场趋势及需求,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生产、销售策略。由此可见,技术的出现已经为农民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1.3. 发展模式与创新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呈现了一种多样化的趋势。电子商务对于农村发展的促进已经不再局限于农副产品的销售和生产,其范围已经扩大至旅游和电商直播等方面。农民可以通过直播这一方式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并且在直播中进一步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这一举措不仅能够促进农副产品的销售,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带动了当地的生态旅游业发展。

再者,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农产品具有了品牌的附加价值。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农产品能够在互联网上得以销售,并且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由此,农产品能够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将期推向国际,从而具有了品牌价值,使农产品具有品牌效应,提升其附加价值。

因此,互联网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完善、技术进步等方式,都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

3.2.1. 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应用。虽然近年来农村的道路、网络、仓储和信息化设备等基础设施在不断改进,但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5]。显而易见的是,农村在消费水平是低于城市的,而互联网刚普及时所需要的费用对于农民来说,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另外,通信速度也成为了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重大挑战之一。在偏远地区,电力供应和互联网覆盖率仍然不足,网络信号不稳定,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些基础设施问题使得农产品难以快速高效地进入市场,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整体效率。

3.2.2. 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偏低

农民电子商务发展缺乏相对应的人才。农村的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年龄结构偏大等特点,这严重限制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农村务农人群中50岁以上占比超过一半,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及以下。在文化程度与年龄差异的双重制约下,农民群体对于信息技术的接纳与运用能力显得相对薄弱。这种局限性使得众多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和追求显得不足,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保守态度,进而影响了农业信息化整体发展的步伐,使其进展显得较为缓慢。此外,部分村委会干部也对电子商务持保守态度,认为村民的主要任务是种田,没有必要在网上进行交易,这种观念进一步阻碍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6]

另外,尽管农村经济在逐渐发展,但是实际上许多农民在如何具体使用电子商务依然存在困难。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的数量相当稀少,在农村中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对于老年人来说学习如何利用电商平台是一大难点,同时即使一些农民花了大量时间学会了如何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许多农民在面临现实的电商平台依然感到无从下手。

3.2.3. 政策支持与监管不足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政策效果不佳。缺乏明确和有效的政策支持,使得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法律和监管方面,农村电商平台的准入门槛较低,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交易主体未经工商注册登记,缺乏独立的法人资格,一旦出现问题,难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律监管也面临困难。此外,知识产权和隐私权侵权问题在农村电商中较为普遍,农民对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的保护意识淡薄,导致相关侵权现象频发。此外,农村电子商务政策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足也是一个显著问题。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对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和长期规划,导致政策实施时效果不显著。例如,部分地区虽然出台了支持电商发展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资金分配不合理和执行机制不完善,很多农村电商企业并未实际受益。在监管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的监督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监管相对薄弱,导致一些不法商家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3.2.4. 支付方式与风险管控不足

支付方式和风险管控不足。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线上支付,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的支付方式也开始趋向多元化,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微信、支付宝等等。但是身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民依然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线上支付方式保持怀疑和谨慎的态度,这明显构成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障碍。另外,电子商务领域的风险监管也不容忽视,如何有效监管电子商务平台,制定监管措施或采用何种监管方式都有待思考。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仅是实现农村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帮手,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新时代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挥其时代性,指导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同时,生产关系也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同时,生产关系也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生产力

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6]。首先,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宽带和移动网络覆盖范围,确保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率和速度。同时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农村网络服务的稳定性和覆盖面。其次,推动物流体系建设。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体系的发展。建设高效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设施,保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但物流体系顺利建设的前提条件是拥有顺畅的交通路线,因此,应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改善交通条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最后,重视电子支付和金融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推广电子支付方式,建立安全便捷的支付体系,促进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与此同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道德发展,通过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保险等服务,支持农民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4.2. 改造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当前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因此,需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和吸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首先,对农民开展充分的教育和培训。与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开设电子商务相关课程,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项目,提升农民的电子商务技能。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养和电商操作能力。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应用。培训可以在农村的数字学习中心或移动培训车辆中进行,尽可能保障农民受益[7]。其次,积极开展有关电商平台的培训以提供支持,可以举办公益课程和讲座吸引当地的电商平台积极参与,提高其有关电子商务的知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后,加强人才引流。吸引人才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善当地生活环境,从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这些最基础但是又最不可避免的要素正是制约当地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国家和政府还可以通过采用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人才,从而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4.3. 完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以优化生产关系

法律是一国的立国之本,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政府应该采用有效的法律手段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的支持。首先,在经济上指定相关的税收政策,为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经济支持,降低农村的经营成本,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再者,提供完备的法律保障。市场监管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后,维护农民权益,确保公平和安全的交易,才能够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5. 结语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解决许多农产品流通的有效渠道。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受到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制约,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可以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为思考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新兴路径。未来,随着对理论的再解读和技术的进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将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桂萍.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及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22.
[2] 刘旭光. 电子商务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J]. 商业研究, 2001(7): 147-148.
[3] 石松席. 《2019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发布[J]. 计算机与网络, 2020, 46(7): 6-7.
[4] 陈悦.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困境与法律优化路径的研究[J]. 农场经济管理, 2024(4): 44-46.
[5] 高劲松.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与对策[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1): 93-94.
[6] 李晓涵.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与策略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 27(7): 106-109.
[7] 李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教育部电子商务教指委副主任陈进: 农村直播电商将迎来一场大变局[J].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23(10):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