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探讨通过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ubject Core Competencie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glish Interdisciplinary Theme Learning, Based on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摘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方案(2022年版)》旨在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知识的联系性,这一原则不仅为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指导,而且也为跨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来提高英语能力,并且探讨了这种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此外,它还提供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建议。针对当前英语教师在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时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本文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英语教师破解这一现实困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The English Curriculum Plan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emphatically advocates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of knowledge, not only providing a road map for the reform and advancement of English curriculum, but also offering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English interdisciplinary theme learning.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concept of English interdisciplinary theme learning, delving into its implications and fundamental idea. It further examines the role of such learning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as well as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worth. This paper offers a few specific ideas and proposals to assist English teachers in re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they face when teaching interdisciplinary themes, thus providing them with the necessary reference and guidance.
文章引用:王霖. 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探讨通过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 教育进展, 2024, 14(8): 497-50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438

1. 引言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简称《方案》)发布,这标志着教师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更有效地完成各项基础工作。该方案突显了多元文化的融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这种跨学科主题学习新方式无疑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载体[2]

《义教课标》旨在帮助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目标是根据《方案》制定的。《义教课标》涵盖了三个不同的学段,旨在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指导。这项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方向,帮助其更好地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可能性,同时也给出了有效的实施建议[3]。通过进行跨学科的英语主题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并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希望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从学习英语知识和技巧中受益,并从实践和交流中获益[4]

基于上述深入地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基础,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更在跨学科素养的培育上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将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技巧都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正确把握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理念及其价值,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是突破教学困境、优化教学策略的关键所在,为跨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理念

2.1.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内涵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旨在将多种学科的知识、方法与观念有机结合,以更加全面、系统的方式解决特定领域的复杂问题。它不仅仅是对传统学科的一种替代,更是一种基于学科基础的深度探索,它以某一学科为中心,围绕特定主题,整合并融合多种学科的资源,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以英语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它通过将多个学科的内容、方法和思维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主题,并建立起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实践活动中,形成更为系统、全面的认知体系,掌握更加灵活、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与能力,进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2.2.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理念

在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时,教师必须牢记《义教课标》提出的六大指导原则: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工具和人文元素有机地融入教材,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并且要把“教一学一评”的整体设计融入到多种教育资源的使用和开发之中。

第一,重点强调核心素养的作用,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实践的起点,并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够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实际应用和深入研究。

第二,在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育理念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应策划一系列学习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并助力学生掌握当前阶段所需的语言知识。此外,在策划这些活动时,教师必须确保活动同时蕴含英语课程的人文精神,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全面需求和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三,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应该将英语学科作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更全面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应当强调的是,这一主题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话题,而是可以被视为一个具体的任务、项目或核心问题。

第四,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为了贯彻以学生实践为核心的原则,教师应采取一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以此来深化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第五,在强调“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上,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应将评价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推动教师教学的持续优化,并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策略促进学习过程的不断完善,进而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持续进步。

第六,为了更好地推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广泛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3.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定位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其定位在于将英语学科作为桥梁,连接并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跨学科理解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义务教育中,与其他学科,如数学、化学、历史和物理相比,英语学科具有独特的跨学科性。因此,英语教师将着重研究如何通过英语教学来实施跨学科的主题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

《义教课标》旨在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些都是中小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

3.1.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且富有成效的平台,旨在全面发展其语言能力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学习模式,而是围绕精心设计的跨学科主题展开学习。这些主题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为学生创造了在真实场景中应用语言知识的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与主题紧密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项目合作等,逐渐深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还会积累与主题相关的语言表达,这些表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库,还增强了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的表达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开始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这一内化过程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还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时更加自然、流畅。通过内化过程,学生能够在面对真实生活问题时,迅速调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准确描述、深入分析和有效解决。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付诸实践。学生运用内化的语言来描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实际操作中检验这些方案的可行性。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提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通过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语言技能上取得显著进步,还能够培养跨学科思考的能力。

总之,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实践性的语言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仅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能力,还培养跨学科思考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3.2. 学习英语跨学科主题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所涵盖的主题,均源自《方案》和《义教课标》中精心划分的三大主题范畴——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些主题紧密结合了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同时巧妙整合了语文、历史、政治、美术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这种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外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研究多个不同的领域,如英语、历史、地图等,可以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加深他们对中外文化的认知,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与团结协作的精神[5]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他们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正是这样一种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融合英语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为学生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学生在这种综合性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传统习俗和艺术作品,从而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学习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还鼓励学生通过对比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发现它们的共性和特点。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此外,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观点。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理性的文化态度。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还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和发展趋势。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者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化认知,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技巧,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

3.3.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了挑战真实生活中问题的任务。这些问题并非书本上的理论,而是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需要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深度思考。面对这些复杂且实际的问题,学生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以新颖的角度和独特的见解去探索。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借助小组讨论的形式来集思广益。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仅能够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还能从他人的观点中汲取灵感,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解决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学会如何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需要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明确、有条理,以便让其他成员能够清晰地理解。同时,学生还需要有理有据地支持自己的论点。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还要能够提供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有理有据的论证方式不仅能够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英语课程,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的语言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理解、分析、比较和推断等方法来完成任务。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在评价环节,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评价。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获得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

3.4. 学习跨学科主题的英语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并利于学生应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的元认知发展。“问题解决”的引导下,学生们可以利用日常经历,和其他学生一起探索并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协作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成果,学会调适英语学习策略与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此可以看出,跨学科的英语教育有着显著的作为,这些教育方式有助于达到四个方面的教育目标。这些方式包括:建立一个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思考并找到解决方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4.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该理论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并得到广泛应用。此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人类智力并非是单一化,而是由多元化、差异化的智力要素共同构成,从而揭示了智力的多维度特性。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八种: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作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意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6]。这八项智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呈现出一种层次性的主次关系。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个体之间在各项智能的展现程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为此,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被视为一个有效的平台,能够针对性地发展不同学生的特定智能。在进行此类学习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深思熟虑,确保活动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某一或多项关键智能。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旨在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补合作,使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进而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均衡成长。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要对教师施教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韦湘云详细阐述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将其分为三类,即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评价。该学者指出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7]。因此在进行活动评价时,应合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不采用终结性的单一评价,教师需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智能类型,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5.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价值、现实价值与社会重要性

5.1.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价值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发挥着特定作用,为其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支持。依据《义教课标》的指引,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并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同时改革考试评价体系,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转向。

张华教授提倡,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应该放在如何有效地处理复杂的情况上[8]。因此,英语老师应该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把不同的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让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最终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拥有良好的问题处理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培养独立的思考方式、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凭借其综合性、结构性和实践性的特质,对于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路径支持。

5.2.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实价值

5.2.1. 契合时代发展需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创新精神及其解决的能力,以满足当今社会的不断变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个领域的知识重叠和缺少有机结合,使得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变得杂乱无章,从而影响了课程的有效性和质量。通过采取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挑战。例如,通过创造一个仿真、贴近日常的问答环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5.2.2. 驱使教学方式革新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习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传统教育模式倡导分科教学,各学科独立存在,缺乏交互,限制了知识的融合与创新。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范围,并且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相比起传统的学习模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这一模式还使学生成为课堂实践的主体,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讲授转变为实践与探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的核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教学模式也从传统的讲授式转变为实践和探索的方式。

5.2.3. 促进教学模式转变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科间的壁垒。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避免了单一学科知识对学生视野的局限,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过程,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成功地将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5.3.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社会重要性

5.3.1. 提高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英语知识和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背景和发展,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跨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减少偏见和误解,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跨文化理解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能力对于未来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5.3.2. 增强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鼓励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和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种能力对于应对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5.3.3.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与终身学习素养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进行学科融合,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合作。这种经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提高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6. 破解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现实困境,作为英语教师的思考

6.1. 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现实困境

当前,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对等,使得英语跨学科主题的教学受到严重的限制。这不仅阻碍了课堂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削弱了课堂的培训作用,从而无法真正培养出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由于英语学科的独特之处,许多学校没有提供丰富的实战机会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日常生活。语言能力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因此,建立良好的语言基础对培养人才至关重要。因此,面对中小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低于其认知水平的现状,教师需要通过降低英语学习的认知难度,以适应其语言学习的需求。然而,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学生的学习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掌握跨学科知识本已是一项挑战,更何况是用英语来表达这些跨学科的内容。具体而言,这一挑战一方面体现在英语需要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要求学生能用英语准确表达英语自身的知识;另一方面体现在其他学科的知识也需要通过英语来表达,这对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挑战往往超出了中小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跨学科学习,以提高其认知能力和英语水平。在学习英语跨学科主题时,学生们不仅需要克服语言障碍,还必须努力提升认知理解能力。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学生们应该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并能够根据主题内容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6.2. 教学案例与启示

6.2.1. 教学案例

基于前述讨论,英语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总目标,并最大化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功能,值得深入探讨。笔者选取人教版(2019年)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的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的语篇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为案例对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进行深度分析。

本次教学由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合作进行授课,体现本课的跨学科属性。选取本节课的理由是本节课的主题为人与社会,语篇讲述了节日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过节这一话题,课题典型。本节课部分活动的设计主要融入了中西方传统的节日,以下呈现的是本节课部分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运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实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大核心素养。

(1) 导入环节

活动一:看图猜节日名称。

教师教学活动:两位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几组中外节日图片,例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此时英语教师引导学生用英文说出节日名称,并向学生提问How do you know that?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线索说出理由。此时,语文老师创设一个情境:我的一位外国友人Bob对中国的节日很感兴趣,你们能向他介绍中国的节日并说明为什么我们要庆祝这个节日吗?请大家在学完本课的内容后,用所学知识讲述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根据两位教师所展示的图片回答节日名称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活动锻炼了学生听、说、看三种语言能力。巧妙安排两位老师进行授课,学生对这种形式感觉很新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图片加文字这一多模态的形式进行课程的导入环节,锻炼了学生“看”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语文老师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情境:向外国友人讲述中国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在该情境中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激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 读中环节

活动二: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教师教学活动:语文老师向学生抛出问题:那么我们哪些方面向外国友人介绍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呢?英语老师重复问题:How to introduce a festival to others?英语教师引导学生读每段首句划出每段主题句,概括文章大意。

随后,英语教师引导学生读文章第三段获取不同节日的习俗后,语文老师着重讲解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为学生提供介绍节日的背景知识和素材。英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How do you feel about festival customs that have already faded away? How can traditional festivals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在阅读文章第五段时,英语教师对节日的意义的部分关键词和语句挖空,通过引导学生做填空题练习从而学习过节的意义。随后教师提供一则李华与Bob对话作为示例,引导学生模仿并以Pair Work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学生甲扮演中国学生李华,学生乙扮演外国友人Bob,对话内容为运用所学句型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并解释过节的原因和意义,最后师生对活动表现做出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每段首句划出每段主题句并概括文章大意。学生获取有关春节的相关习俗积累背景知识,并回答两个问题。学生在做完填空题后,与同伴讨论并进行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语文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两位老师的介绍和引导下,学生能够理解节日承载的文化价值、过节的原因以及节日的重要意义,促进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时代演变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意识。最后学生学以致用,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用所学的句子向外国友人讲述中国故事,锻炼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就是基于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部分教学设计并进行的分析。下面是笔者针对这一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6.2.2. 教学启示

首先,教师应充分考量学生的当前英语水平,适度调整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知难度。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适度超越学生现有水平,但又不能超出其认知极限[9]。因此,在策划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教师应确保主题内容的难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区相匹配。主题和语篇作为教学的联结点,能够有效串联不同学科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并与学生建立深度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双管齐下:一是精选主题和语篇,整合多学科内容,以突出教学重点;二是与跨学科教师密切合作。重要的是要适当调整课程的主题和难度,在必要时使用母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9]

其次,教师在促进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需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支架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英语跨学科学习所需的语言能力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语言能力而忽视语言知识教授的倾向。根据最近的课程改革方案,教师将把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因此,老师们不应再局限于单纯地讲述和训练,而是将注意点集中到实际应用场景,创设与语篇和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改革,教师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框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英语。这个框架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材料,并确保它们能够被学生轻松理解。基于这一基础,教师应该简洁明了地讲解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在跨学科学习中可能遇到的语言挑战。此外,除了提供语言知识方面的支架外,教师还应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支持。这些策略包括但不限于认知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处理信息;元认知策略,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交际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情感管理策略,帮助学生管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波动;以及合作学习策略,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7. 结语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引领教育创新的教学模式,显著体现了其挑战性与前瞻性。它旨在通过整合两种或多种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来综合应对和解决特定主题下的问题。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推动下,英语作为一门具备高度包容性和广泛适用性的学科,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优势。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跨学科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能够高效地整合其他学科的多元学习内容和多样化方法,而且能在这一过程中促使不同学科的知识围绕某一核心主题实现深度交融。通过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从而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学习方式也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教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难度,以降低学生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知门槛;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实施支架教学策略,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需求。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吴刚平.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设计思路[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9): 53-55.
[3]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 夏雪梅. 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 融通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J]. 人民教育, 2018(1): 61-66.
[5] 王蔷, 刘诗雨. 指向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定位、内涵、理念、目标、要求及价值[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3(Z2): 3-10.
[6] 张云.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创新教学探索[J]. 现代英语, 2023(5): 18-21.
[7] 韦湘云. 多元智能视域下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观察, 2024, 13(7): 105-109.
[8] 张华.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 45(4): 10-24.
[9] 付建霖.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困境及其突破[J]. 教学与管理, 2022(34): 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