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已连续20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设计无处不在,作为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从具体的设计(产品品牌特色设计、环境设计)到整体规划(镇村建设、文教宣传),政策的顶层设计中出谋划策(片区打造、文化振兴、生态宜居、决策咨询)。而设计资源与政策保障机制的作用发挥,能够有力助力设计在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发挥学科作用,在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三农”工作中实现高度的设计学科价值。笔者在本文中对乡村设计资源投入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旨在加强乡村设计在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全局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2. 乡村设计资金投入机制研究
资金与技术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和支撑,充分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及技术融合机制是乡村设计实践工作的优质助推剂。笔者对目前我国乡村设计的资金及技术投入机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措施及完善路径。
2.1. 资金投入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资金投入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的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以下从资金投入主体、资金投入回报、社会资源流动及分布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基层政府财政债务负债较为严重,产生因素较为复杂,没有资金余力再投入乡村设计实践项目。包括受三年疫情冲击影响,基层政府在保稳定保民生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财政高度消耗,同时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及地方税收、财源单一、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基层财政普遍较为紧张。贾康等对包括县乡两级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在该文中可细致了解县乡两级债务规模及债务构成因素[1]。
Figure 1. Land use plan of Punan Town
图1. 浦南镇土地利用规划图①
Figure 2. Cake chart of the general public budget expenditure of Punan Town People’s Government in 2022
图2. 浦南镇人民政府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饼状图②
以连云港市浦南镇为例,浦南镇当前的土地利用整体现状主要包括农用地及建设用地,在数十年来的发展中,剩余可建设用地面积在逐渐减少,见图1。财政方面,浦南镇包含设计工作在内的城乡社区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及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5%,并且在以上三项支出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包含文体活动举办、旅游宣传推介等;城乡社区支出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维护等;旅游住房保障支出中基本均为工程建设支出,乡村设计资金支出仅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1%~−2%,见图2。
二、中央及省市区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专项资金政策制定仍可完善。温铁军等从中央支农资金配套制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其认为配套资金制度中的自筹部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 [2]。该篇文章于2009年发表于中国农村经济,但从笔者对2022~2023年各类专项资金补助文件分析来看,镇村及县级政府仍需自筹一定比例资金以申报获得上级资金补助,该情况造成的地方政府负债问题仍然存在。那么在乡村设计实践的配套资金政策中,也应充分考虑县乡政府自筹资金的比例等问题。以上内容旨在对乡村设计实践资金的不足原因进行分析,以配套资金制度为例的分析只是多种因素中的一小部分,对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财政紧张问题不再进一步深入分析。
三、投入及效益的不确定性,使得基层政府积极性不足。在有限的财政资金上,基层政府着力于开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活动及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主要集中于农房改善、道路桥梁更新、户厕改革等计划、目标明确的项目中。对于乡村设计实践,资金投入范围较窄,倾向于精准把握痛点需求。以2022~2023年连云港浦南镇人民政府规划设计方面资金投入进行分析,设计项目资金投入基本集中于与设计院合作进行的村庄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大型公园配套设施、节点设计等,资金投入方向单一,力求以最少的资金办最多的工作,这也是县乡政府受财政资金紧张所产生的局限性。在包含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等的附加性的公共设施、乡村文化活动设计、创意设计等回报效益较小的项目中,县乡政府并没有投入大额资金的意愿和积极性。
四、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高等院校等分布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地区基层政府难以与高等院校、企业进行联动,科研经费、高校、企业资金无法集中形成力量,我国中部、西南、西北等经济薄弱地区相对来说更为显著。以科研资金较为充足,科研水平较高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为样本对基层政府与高校合作进行分析,从第二轮全国“双一流大学”公布名单来看,北京市拥有34所双一流大学,江苏省拥有16所双一流大学,而较少的,河南省、山西省、福建省等仅拥有2所双一流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海南省、贵州省、云南省等仅拥有1所双一流大学。在各省设市,高校区位同样分布不均衡,以江苏省为例,全省16所双一流大学中有13所位于南京市。同样,在企业等社会资本上,我国中部、西南、西北等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在乡村设计实践资金上也难有充足投入。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可以探索从补充各类财政投入手段、资金的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流动配置等方面,对乡村设计实践的资金投入机制进行完善。
2.2. 资金投入机制的改进完善策略
乡村设计实践的资金投入包括多个主体、多种方式,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村集体经济、高校及研究院科研经费、企业资本等,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空间设计等公共性、规模性设计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带动各方资金联结。在设计产业发展、文化创意等效益性、竞争性设计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资金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力。有力发挥多方资金撬动推动作用,形成良好的资金投入机制,能够为乡村设计实践注入强大动量。
一、加大政府在乡村设计实践中的资金投入力度。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如火如荼,新时代设计作为综合性、交叉性学科,不再局限于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在国家战略、重点课题、地区性发展规划等方面,可以发挥出其更大的学科价值。在资金投入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笔者对乡村设计实践的内容及设计需求进行分类,并根据重要性、战略度设置资金投入优先度(图表中的优先度不代表资金投入比率),见表1。对于中部、西南、西北等经济较为薄弱地区,可以适当给予更多支持。
Table 1. The capital investment priority of design content and design requirements
表1. 设计内容及设计需求的资金投入优先度③
设计内容及设计需求 |
资金投入优先度 |
国家战略:重点课题、重点问题、决策咨询 |
第一位 |
地域性、地区性设计规划、发展方向 |
第二位 |
县乡层面:区域性规划设计、镇村建设、农房改善、文教宣传、农旅融合等 |
第三位 |
具体的设计:景观规划、公共空间更新、品牌打造、工业设计、关注弱势群体等 |
第四位 |
二、强化部门联动、上下联动,设置专项资金,发挥集聚效应,形成秉轴持钧、统筹兼顾的资金投入机制。
三、建立完善专项资金投入制度。为贯彻落实决策部署,推动乡村设计领域事业发展,实现特定目标任务,由各级政府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其他财政性资金,制定出台乡村设计工作相关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于资金具体投入的设计方向,由不同地区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选取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客观因素并结合绩效结果,确定标准或权重。可以探索以试点模式先行实施,根据试点情况制定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中央、省、市级层面的专项资金,应对项目和考核指标进行充分考量,并给予基层一定的选择自主权,避免配套资金制度中自筹资金对基层政府产生的财政紧张问题。
四、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在政府主导下,由政府各部门统筹协作,根据设计实践项目的实施规划、建设内容与目标要求,分年度,分类型,集中资金与资源优势,优先在项目区范围内布局各类子项目。同时财政部加强对各部门项目资金流向的动态监管,确保达序时、达进度。通过各级各类子项目的优先布局与建设,凸显资金资源的集聚效应,通过完成一个,带动一片的方式,切实发挥设计实践的集聚效应,形成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包括鼓励科研经费、企业资助资金、竞赛资金、基金项目等,支持高校、社会资本、各类市场主体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乡村设计实践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支持[3]。
六、吸引资金融入,鼓励村集体资金投入。依托镇村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传统文化、支柱产业等优势,积极探索“企业 + 村集体”“高校 + 村集体”等模式,为社会主体提供良好的设计实践土壤,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外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基础好、实力强、有管理能力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公司,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与实力强、技术优、专业精的设计公司、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组建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深化村企合作共建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产、资源、生态和文化等要素,结合高校及企业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等优势,共同开展多方向、多种类的乡村设计实践活动,形成三方互惠的良好效益。
3. 乡村设计技术投入机制研究
3.1. 技术投入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乡村设计与技术融合现状及存在问题:设计与技术融合,在乡村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高投入性、效益不确定性、高知识性以及如何高效利用、快速推广。
伴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纲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高新工业园区落地投产,循环农业、集约化养殖,新产业新业态绽放异彩,设计学科与技术融合发挥,在乡村振兴领域也卓有成果。李彦雪等利用无人机低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对乡村空间进行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4]。该方法能够为乡村空间设计、空间更新提供直观而精准的数据资料,为乡村公共空间规划、产业布局、人居环境改善等提供帮助。王玮从雨洪管理、防洪减灾的角度,提出通过修筑防洪堤岸、整治湖塘洼地等手段对乡村景观进行“柔性生态”改造[5]。但是伴随着技术的高专业性及高知识性,前沿技术与设计融合,受专业人员、资金、技术成熟度、回报效益等因素影响,许多都停留在理论或者试点阶段,在广大乡村地区目前难以推广实现。如何探索从试点到推广,提高技术与设计融合效率,降低成本,发掘效益,是有待思考的问题。
3.2. 技术投入机制的改进完善策略
技术的每一次出现与更新迭代都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充分发挥技术在乡村设计实践中的运用,能够使设计、技术与农业发展、农村治理和农民生活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段将“技术”这一概念划分为专业性技术知识与新型科技技术,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
专业性技术知识即设计与多学科交叉。如城乡融合发展、绿化用地规划中的设计学与城乡规划;遗址公园设计中的设计学与历史学;组建混合所有制设计公司经营中的设计学与经济类学科;环境设计与社交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乡村设计实践需要跨学科知识的技术融合。
新兴科技技术即设计与新兴科技技术的融合。新兴科技成果在乡村设计实践中的运用,能够使设计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学科作用与学科价值,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高技术运用,助力乡村振兴。其中包括数字媒体、计算机网络、信息软件等的新兴技术:VR、3D打印、大数据、人机交互、云旅游、虚拟产品等科技技术。伴随乡村智慧园区、高端装备、智慧农业种植等产业迅速发展,信息设计、服务设计、交互设计等新设计也不断兴起。
Figure 3. Tomato man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hibition hall in Punan Town, Lianyungang City
图3. 连云港市浦南镇番茄庄园科技展示馆④
以浦南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番茄庄园为例,通过政府与设计院合作为主导,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依托区位、农业发展优势,规划建设特色产品基地、智慧农业展示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农业物联网信息中心四大模块,形成蔬果园艺、特种水产、优质稻麦三大支柱产业,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打造、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辐射带动全镇产业经济发展。番茄庄园通过园区更新设计打造,
Figure 4. Tomato manor new projection technology catering area in Punan Town, Lianyungang City
图4. 连云港市浦南镇番茄庄园全新投影技术餐饮区④
形成以农旅结合发展为核心,包括番茄种植、综合服务中心、番茄世界展示馆、高标准番茄采摘体验区和生产区、番茄交易市场等为一体的番茄产业园,年均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销售额达上亿元,不断助推经济产业发展,实现富民增收。在以上两个项目中,从建设区位规划、板块功能分区、智能化系统设计、展示细节、品牌打造、辐射带动产业规划等全方位设计工作中,设计与多学科交叉、新兴科技技术充分融合贯穿了项目全流程。切实发挥了设计与技术融合机制实效。
浦南镇番茄庄园科技展示馆展示区,运用VR技术为游客提供互动娱乐功能,见图3。
Figure 5. Cloud cherry blossom i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图5. 南京林业大学云赏樱④
浦南镇番茄庄园服务中心餐饮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形成独特的用餐氛围,为有需要的游客提供餐饮服务,见图4。
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它是设计创新的不竭动力与能量源泉。乡村设计与技术融合,旨在促进设计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加强对新兴技术的实践运用转化与学科交叉,能够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资源集聚,为“人”提供更加良好的使用感受与空间感受,提升乡村竞争力,探索新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南京林业大学云赏樱,利用无人机全景摄影技术提供了一个互联网赏樱的平台,见图5。
4. 乡村设计政策与法规完善机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如何形成完善的政策与法规,形成系列规范标准体系,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乡村设计政策与策略,为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应当成为踏上日程的重要事项。推动政策与法规同步完善,能够使得乡村设计工作于策有据、依法保障。
4.1. 乡村设计政策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乡村设计政策方面,基层政府由于经济产业发展、民生实事、生态环保、镇村建设等工作任务多,任务重,人员配置不足,专业性不足,因此乡村设计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并未受到广泛重视。与此同时,村及乡镇政府作为政策落实的主体,却并没有完全的政策制定、决策权。以下从这两个方面,来对乡村设计政策制定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村及乡镇政府的不自主性。乡村设计,重点在于“乡村”,但村委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仅有微弱的政策制定建议权,乡镇一级虽有政策制定出台权,但在政策的规划与设计上,自身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需严格贯彻执行上级决定。在地区发展中,县区政府负责进行定位规划,乡镇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年度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也需经县区部门的审批筛选才能够实施。作为我国最基层一级行政机构,产业经济发展、镇村规划、民生实事、生态环保等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大多基层政府对于设计工作并不了解,专业人士的建议决策力度有限,设计工作难以列居前位,同时受“求稳”思想的影响,乡村设计中的政策支持目前较为缺乏。在中央、省、市级层面,乡村设计政策主要为宏观性的,具体实施仍需县乡政府依据地区发展实际细化制定。
二是由于艺术设计学科的广泛性与相对自由性,对于一些设计中的“标准”较难衡量。目前各级政府出台的关于乡村设计政策及法规较少,有限的文件中也主要为乡村发展规划、绿化工作、文化活动等政策中的附带内容。完善以乡村设计为主导的各类政策,建立充分的政策保障机制,能够有力推动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发挥学科价值。
对现有政策进行汇总分析,选择国务院政策文件库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公开文件为样本进行检索,将检索内容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2005年10月8日~2018年10月18日,即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一阶段,从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0月18日)提出至今为第二阶段,对涉及“乡村设计”的重要政策文件进行汇总,通过对发文时间、发文类型的汇总来对政策倾向及政策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由于相关政策文件较少,因此对主要关键词进行分别检索,包括“设计”“乡村”“艺术”等关键词,在所筛选出的文件中再进行汇总归纳。通过检索汇总,共总结出相关文件30余份,以下将部分较为重要的文件按时间线进行排列,见表2、表3。
从政策类型上看包括国家重大发展政策、发展规划、试点工作等,从专业上看,“设计”很少被单独提出,主要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在文件中出现。政策完善机制的构建,应当包括政策出台–实行–阶段性工作完成–反馈及补充完善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乡村设计政策体系。同时完善以乡村设计为主导的各类政策,为设计工作建立充分的政策保障体系。
Table 2. The State Council Policy Document Repository contains important policy documents concerning rural design
表2. 国务院政策文件库涉及乡村设计的重要政策文件⑤
时间阶段 |
发文部门 |
发文时间 |
发文名称 |
第一阶段(2005.10.08~2017.10.18) |
文化部 |
2005.06.17 |
文化部关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 工作的通知 |
国务院 |
2014.03.14 |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
第二阶段 (2017.10.18~至今) |
多部门联合印发 |
2018.11.15 |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指导意见的通知 |
林草局 |
2019.03.25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 《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 |
2022.03.21 |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 乡村振兴的意见 |
多部门联合印发 |
2022.06.23 |
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 传承发展的通知 |
林草局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乡村振兴局 |
2022.11.06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 《“十四五”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乡村振兴局综合司 |
2023.01.12 |
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 |
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 |
2023.02.04 |
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公布2022年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的通知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乡村振兴局综合司 |
2022.02.12 |
关于印发《“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
Table 3. Important policy documents concerning rural design on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Nanjing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表3. 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涉及乡村设计的重要政策文件⑤
4.2. 乡村设计政策保障的改进完善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乡村设计实践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迈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涉及多部门、各方面的系统性工程。作为地区发展政策制定的主体,各级政府要建立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充分听取专业人员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维护村民权益,科学编制设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发展方向、分类细化实施,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的积极性,确保各项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实到位,切实推动乡村设计产生价值效益。
二、完善政策考核及反馈机制。加强政策实行的考核工作,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建立乡村设计实践工作专项考核。同时对于现有政策的内容也可以进行补充完善:例如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指标细则、创文创卫、国省美丽示范乡村建设等考核中的方式及方法,从乡村振兴考核上来看,目前考核指标包含绿化度、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水平、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水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乡村覆盖率等,在考核面及范围上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强化政策监管主体职责。做好政策草拟、组织实施、考核反馈等全过程监管。
四、继续强化政策的覆盖范围,分类细化完善。为乡村设计实践振兴提供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政策支持。以下将乡村设计政策类型分为战略规划、人才培育、资金及技术保障、实施细则、行业管理等五个方面。
1) 大战略大方向政策。乡村发展重大发展方向及目标任务、以设计赋能,完善资源要素配置,制定长期规划建设中的步骤实施、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动乡村振兴实施等全面性、系统性的重大政策。
2) 人才培育政策。
3) 资金及技术保障。
4) 设计实践实施细则分类:
——乡村建设与空间完善政策。遵循以人为本、生态环保、传承创新等理念,推动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装饰设计发挥作用,完善优化乡村功能,建设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鲜明的乡村空间。提高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在居民住宅、公共建筑中的运用,提高群众幸福度。加强对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加强乡村空间设计和景观风貌规划,突出地域特色。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园林绿化、植物群落、公共艺术的设计质量和设计审美,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推动设计与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向数字化乡村转型升级。
——设计与产业发展政策。在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扎染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方面,包括农业、工业产品及手工艺品的包装设计、宣传推广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推动发展龙头产业、打造国家地理标志,发展壮大如东海水晶、惠山泥人、苏绣等优质产品,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打响乡村知名度,通过展示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品牌广告设计等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加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展览展示馆中的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发展创意休闲农业、乡村民宿设计,打造精品农旅路线,促进农旅融合,不断提升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发展乡村设计创意产业园,建成集乡村设计实践、设计创新、理念培育、文化传播、设计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园区,为乡村、村民、企业提供产学结合、设计咨询、宣传推介等一系列服务的乡村设计基地,发挥集聚辐射作用,吸纳企业入驻,促进人才资源流动,增加就业岗位。
——设计与人文文化政策。保护传统文化,发展壮大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推动多形式、多类型的乡村活动展开,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设计在宣传推进移风易俗、清产核资、创文创卫等工作中的运用,强化设计服务党建,提高党群服务中心、健身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性与利用率,切实发挥设施功能实效。
——设计与市场主导,创新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扶持引导,实施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根据不同地区实际、不同产业特点,鼓励先行先试,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
5) 设计标准及行业管理政策。完善不同设计方向的实施细则,推动乡村设计规范化。建立乡村设计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企业服务标准、互助合作规范和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
4.3. 乡村设计法规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八大以前,我国广大乡村地区主要目标为小康社会建设及脱贫攻坚[6]。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设计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才逐渐受到重视。目前我国在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的立项、起草、审查、实施、修正等程序流程方面已十分完备,但有关乡村设计的现行法规较少:主要包括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地方性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部分地方政府出台的美丽乡村建设条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等。推动法规保障机制跟上乡村设计实践的步伐,能够提高乡村设计关注度,促进乡村设计规范化、推动法规的有力保障。设计法规应当有利于设计实施的制度创新,在引导的同时不限制其发挥的自由性。
4.4. 乡村设计法规保障的改进完善策略
目前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法规主要聚集在部分较为规范性的设计工作中,如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筑设计规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等,涉及乡村设计工作的法规文件较为空缺,目前仍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法规的制定需要逐步建立,逐步完善,扩展到不同设计工作的各个层面。首先是出台整体法规,明确乡村设计的责任机构、战略计划与目的、实施范围、设计标准等,在整体法规出台实施后,根据实施效果进行修正完善,逐步推动完善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出台。包括不同学科方向的设计细则、人才培育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考虑到设计活动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应考虑在法规制定的同时不限制设计实践中的自由性。以上,法规的制定需要考虑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连续性、稳定性,考虑到法规制定、起草、审查论证、公布及实施的严肃性与高度权威性,应主要在宏观方面进行考量,对于具体的实施细则,由政策文件来进行补充完善。
完善乡村设计法规制定流程,保障乡村设计实践工作。完善乡村设计法规程序保障合理高效,确保法规制定全流程的完善(行政法规(国务院)、地方性法规(省、直辖市))吸收和体现专业人员意志。与政策制定同样,作为受法规制定所影响的主体,制定起草工作需高度关注乡村群体,包括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社会企业等群体的意见建议,见图6。
5. 结语
笔者希望通过对乡村设计资源投入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的现状研究与问题分析,提出改进策略,
Figure 6. Regulation establishment procedure
图6. 法规建立程序③
加强乡村设计在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全局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推动乡村地区人与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自然与生态环境三方的统筹发展、协同推进,在我国全面迈步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贡献力量。
注 释
①图1资料来源:浦南镇规划办提供
②图2资料来源:笔者自绘,数据由浦南镇财政所提供
③表1、图6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④图3~5资料来源:笔者自摄
⑤表2、表3资料来源:笔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