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近年来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国内市场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也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1]。
本研究旨在通过计量文献分析的方法,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等可视化工具,对国内动漫产业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定量统计和可视化展示,本研究将揭示国内动漫产业研究的热点领域、发展趋势以及潜在的研究空白,为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动漫产业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随后,本文将详细介绍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工具的选择以及研究流程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展示通过该研究方法,即文献计量分析获得的结果,包括动漫产业研究领域中的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热点的识别、研究趋势的预测等。最后,本文将基于上述的分析结果,对国内动漫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动漫产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国内外动漫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动漫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动漫产业概念界定
动漫产业,作为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和范畴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演变而扩展。它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动漫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这一产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不仅包括动画电影、电视动画、网络动画等有形的视听作品,也涵盖了漫画书籍、网络漫画、动画形象授权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此外,动漫产业还涉及到与动漫形象相关的衍生产品,如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这些衍生产品不仅延伸了动漫作品的生命周期,也极大地拓宽了动漫产业的经济价值链。
由于动漫产业经济价值链的多元丰富,其产品和服务能够跨越不同的媒介和平台,实现内容的多渠道传播和利用。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到数字媒体,从电视广播到网络平台,动漫作品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呈现给观众,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2]。同时,作为一种承载了创作者个人表达与艺术思想的文化产品,动漫作品能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它们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也能宣扬特定的价值观念,启发受众的思考。此外,动漫、游戏、短视频这样的媒介也是国际传播能力的立体化拓展,构成了多元性的数字文化软实力[3]。来自发达国家的研究数据表明,动漫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播,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4]
2.2. 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动漫产业快速发展,产值持续增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了2212亿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年轻群体国际化视野的增长,二次元文化在国内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广,特别是95后、00后等年轻群体对动漫的需求日益增长。2021年,泛二次元用户规模接近4.6亿人,其中核心二次元用户规模为1.1亿人。[5]在这一趋势下,出于发展软实力和经济增长的目的,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动漫文化产业发展措施,从限播条例、税收优惠、版权规范等方面全面发力,意在扶持我国本土动漫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扶植政策的出台和产业自身的发力,2020年至2023年,我国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了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国产动漫替代进口动漫、区域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企业竞争派系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其中,“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主要体现在我国动漫产品消费用户主力群体“Z世代”经济正在独立,用户付费能力持续提高。“国产动漫替代进口动漫”主要体现在近年来中国国产电视动画剧集数量的增长,以及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超过进口动画电影票房的趋势。“区域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主要体现在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核心产业集群,以及围绕长沙、成都等中部较发达城市和围绕成都、重庆等西南较发达城市形成的区域卫星产业集群。“企业竞争派系三足鼎立”主要体现在我国动漫产业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按照最主要的产业链环节,形成了由不同行业巨头领导的内容生产、内容传播和衍生变现三个派系,这些不同派系中的企业由复杂的企业网络和竞合关系相联系,形成了动态多变、蓬勃发展的行业生态。[6]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使用定量的统计技术来测量和评估海量的科学与技术文献,从而明确一个领域中相关理论、结论和关注焦点的分布、结构和演变规律。本研究将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对动漫产业相关文献的关键词、作者、机构等元数据进行分析,以识别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趋势。
CiteSpace和VOSViewer都是文献计量分析中的分析工具,可以用于生成某一研究领域中知识图谱和共被引网络。其中,CiteSpace是一款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主要用于科学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和知识发现。它不仅在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被用于社会科学、医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分析。[7] VOSViewer则是由莱顿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的文献网络分析软件。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创建共现网络,以探索和分析科学文献的集合。[8]这些工具能够帮助研究者直观地识别研究领域的关键节点和潜在的研究方向,帮助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学术机构了解特定领域的研究动态,评估研究绩效,以及发现新的研究机会。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确保文献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检索策略采用高级检索模式,使用“动漫产业”或“动画产业”或“漫画产业”作为关键词,时间跨度设定为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7月2日。为保证文献的质量,本研究仅筛选出被《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期刊文献。经过严格的筛选流程,共获得463条结果,这些文献构成了本研究的初始数据集。
在初步检索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执行了数据筛选工作。首先,研究者排除了与研究主题不直接相关的文献,例如,侧重于技术细节而非产业分析的文献。其次,研究者对剩余文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确保每条记录包含完整的元数据,包括作者、发表年份、标题、关键词、摘要以及期刊信息等。再次,研究者对元数据进行了去重处理,这包括排除重复的文献条目、修正记录中的任何错误或不一致之处、以及将所有文献信息转换为统一的格式,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
最后,本研究采用了可视化分析、聚类分析、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时间轴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则通过趋势图表、关键词共线图、共被引网络图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
4. 研究发现
4.1. 发文量分析
动漫产业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和发文趋势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The number and trend of pub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animation industry
图1. 动漫产业相关文献发文量与发文趋势
由图1可见,从2014年至2024年,国内动漫产业的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达到发文高峰,随后每年发文数量逐渐减少,直至2024年的最低点。2014年的高峰可能与当时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热度有关,市场资金的大量流入和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吸引了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兴趣。随后几年,尽管动漫产业得到了继续的发展,但学界的研究热情却有所减退。这种热情的减退可能反映的是该领域的研究逐渐饱和、新的研究成果难以涌现、政策环境及科研经费流向的变化。同时,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可能发生了演变,研究者可能将注意力由动漫产业转向了对动漫内容文本的分析,或相关亚文化的探讨。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的数据显示了发文数量的进一步下降,但由于数据仅截至7月2日,这一年份的文献数量只能表明2024年上半年的发文情况,下半年的发文情况可能获得数量上的增长。
4.2. 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分析
4.2.1. 发文作者分析
动漫产业相关文献的发文作者共现关系如图2所示。前二十名发文作者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Figure 2. Co-occurrence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the authors of the articles
图2. 发文作者共现关系图
在作者共现图中(见图2),一些作者名字的出现频率较高,这意味着他们在动漫产业的研究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孟晓明是该领域中发文量最大的学者。他从2016年开始进入本领域,并连续发表了4篇与动漫产业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发文量仅次于孟晓明的学者是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张颖露、宋磊、张立和周焱,他们都发表过3篇与动漫产业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见表1)。由图2可见,动漫产业这一领域中的几位发文量较大的作者已经构成了较为紧密的网络,这个网络以孟晓明、牛兴侦、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张立、郝圆圆、崔海教几位学者为核心,有较为紧密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Table 1. Top 20 authors in terms of number of publications
表1. 发文数量排名前二十位的作者
排序 |
发文数量 |
年份 |
作者 |
1 |
4 |
2016 |
孟晓明 |
2 |
3 |
2016 |
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 |
续表
3 |
3 |
2017 |
张颖露 |
4 |
3 |
2016 |
宋磊 |
5 |
3 |
2017 |
张立 |
6 |
3 |
2018 |
周焱 |
7 |
2 |
2016 |
徐金龙 |
8 |
2 |
2017 |
刘华 |
9 |
2 |
2016 |
王承 |
10 |
2 |
2018 |
左志新 |
11 |
2 |
2017 |
张艳梅 |
12 |
2 |
2018 |
魏扬 |
13 |
2 |
2016 |
刘航宇 |
14 |
2 |
2017 |
张娟 |
15 |
2 |
2018 |
牛兴侦 |
16 |
1 |
2018 |
刘雁翎 |
17 |
1 |
2019 |
刘素华 |
18 |
1 |
2017 |
《2016年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 |
19 |
1 |
2016 |
丁粤红 |
20 |
1 |
2017 |
张琦 |
4.2.2. 发文机构分析
动漫产业相关文献的发文机构共现关系如图3所示。前二十名发文作者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Figure 3. Co-occurrence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图3.发文机构共现关系图
在发文机构共现图(见图3)中,一些作者名字的出现频率较高,这意味着他们在动漫产业的研究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中国动漫集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吉林动画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山东财经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是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它们各自发表了3篇有关于动漫产业的中文核心期刊(见表2)。由共现关系图可知,在动漫产业研究领域中,机构间的关系较为松散,缺乏合作与沟通。
Table 2. Top 20 institutions in terms of number of publications
表2. 发文数量排名前二十位的机构
排序 |
发文数量 |
年份 |
作者 |
1 |
4 |
2016 |
孟晓明 |
2 |
3 |
2016 |
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 |
3 |
3 |
2017 |
张颖露 |
4 |
3 |
2016 |
宋磊 |
5 |
3 |
2017 |
张立 |
6 |
3 |
2018 |
周焱 |
7 |
2 |
2016 |
徐金龙 |
8 |
2 |
2017 |
刘华 |
9 |
2 |
2016 |
王承 |
10 |
2 |
2018 |
左志新 |
11 |
2 |
2017 |
张艳梅 |
12 |
2 |
2018 |
魏扬 |
13 |
2 |
2016 |
刘航宇 |
14 |
2 |
2017 |
张娟 |
15 |
2 |
2018 |
牛兴侦 |
16 |
1 |
2018 |
刘雁翎 |
17 |
1 |
2019 |
刘素华 |
18 |
1 |
2017 |
《2016年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 |
19 |
1 |
2016 |
丁粤红 |
20 |
1 |
2017 |
张琦 |
4.3. 关键词分析
4.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Figure 4. Keyword co-occurrence diagram (colored by cluster)
图4. 关键词共现图(按聚类上色)
在文献计量分析中,关键词共现图是一种常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识别研究主题、分析研究趋势、映射概念关系、发现研究空白以及揭示跨学科链接。通过对图4的观察,我们可以识别出几个主要的研究主题。首先,最大的关键词节点是“动漫产业”,这表明它是该研究的核心主题。与之紧密相关的关键词显示出了相关文献对动漫产业关注的主要方面。首先,诸如“数字化”、“新媒体”、“互联网”、“技术创新”等关键词表明,现有的研究对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在动漫产业中的应用非常关注。这显示出动漫产业正在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其次,诸如“商业模式”、“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价值链”、“衍生品”、“IP”等关键词显示出研究趋势向跨界融合和多领域合作的方向发展。这表明动漫产业不仅限于传统的动画制作,还与其他文化产业有着密切的互动。再次,诸如“软实力”、“日本动漫”、“日本”、“中国动画”等关键词表明,相关研究中也涉及了动漫在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构建方面的重要性。这些关键词显示出研究者关注到了中日两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动漫内容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Figure 5. Keyword co-occurrence diagram (colore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图5. 关键词共现图(按时间先后上色)
通过对颜色区分时间先后的关键词共现图的分析,可以识别出不同时间段的研究重点和趋势变化。见图5可知,在深蓝色区域,关键词如“日本动漫”、“对策”、“问题”、“现状”、“动漫创作”、“创新”显示,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日本动漫的现状、问题以及创新对策的探讨。早期研究较多关注日本动漫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试图通过分析日本动漫的现状和问题,找到对策和创新的路径,同时关注动漫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以提升动漫作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在绿色区域,关键词如“互联网”、“大数据”、“商业模式”、“动漫出版”、“衍生品”、“盈利模式”等表明,在2016至2017年间,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及其对动漫产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影响。此阶段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如何改变动漫产业的制作、传播和消费环节,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探索,如动漫出版和衍生品开发。
在黄色区域,关键词如“IP”、“游戏”、“传统文化”、“动漫企业”等较为集中,表明在2018至2019年间,研究更加关注IP开发、游戏与动漫的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以及动漫企业的发展策略。近期研究重点关注如何通过IP开发提升动漫作品的商业价值,包括授权和跨媒体传播;同时关注动漫与游戏的融合,探讨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和协同效应;还探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漫创作中,以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以及动漫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市场拓展和企业管理策略。
从这些关键词的演化可以看出,研究主题从早期对日本动漫现状和问题的探讨,逐渐转向对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动漫产业中的商业应用,再到近期对IP开发、游戏融合和传统文化的关注。研究重点逐渐从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转向文化融合与IP开发。
Figure 6. Keyword co-occurrence diagram (colored by popularity)
图6. 关键词共现图(按热度上色)
通过对关键词热力图的分析,可以看出动漫产业研究的热点所在。见图6可知,关键词“动漫产业”位于热力图的中心位置,颜色是最为明亮的黄色,表明这是一个高频关键词,是整个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颜色其次明亮的是“动漫”、“文化产业”、“产业链”,表明这些关键词是比较主要的研究热点。再次是其它关键词,表明这些研究的热度相差不多,分布较为平均。
Table 3. Top 20 keywords by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表3. 出现频率排名前二十的关键词聚类与时间轴分析
序号 |
出现频率 |
关键词中心性 |
出现年份 |
关键词 |
1 |
107 |
0.64 |
2014 |
动漫产业 |
2 |
28 |
0.2 |
2014 |
文化产业 |
3 |
22 |
0.14 |
2014 |
动漫 |
4 |
21 |
0.09 |
2014 |
产业链 |
5 |
12 |
0.07 |
2015 |
互联网 |
6 |
12 |
0.05 |
2015 |
动漫出版 |
7 |
10 |
0.05 |
2014 |
ip |
8 |
8 |
0.01 |
2014 |
日本 |
续表
9 |
8 |
0.04 |
2014 |
日本动漫 |
10 |
7 |
0.04 |
2014 |
中国动漫 |
11 |
6 |
0.01 |
2014 |
对策 |
12 |
6 |
0.02 |
2018 |
动漫ip |
13 |
5 |
0.02 |
2014 |
人才 |
14 |
5 |
0.02 |
2017 |
动漫企业 |
15 |
5 |
0 |
2014 |
新媒体 |
16 |
5 |
0.01 |
2014 |
人才培养 |
17 |
4 |
0 |
2014 |
创意产业 |
18 |
4 |
0.02 |
2014 |
产业化 |
19 |
4 |
0.01 |
2014 |
价值链 |
20 |
4 |
0.01 |
2015 |
动漫品牌 |
4.3.2. 关键词聚类与时间轴分析
Figure 7. Keyword clustering diagram
图7. 关键词聚类图
Figure 8. Keyword clustering timeline diagram
图8. 关键词聚类时间轴图
通过对关键词聚类图和关键词聚类时间轴图的分析(见图7与图8),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动漫产业研究领域内的主要主题和趋势。红色聚类的“动漫产业”是研究的核心主题,动漫产业是研究的核心主题,贯穿整个时间轴,涵盖动漫产业的发展、市场需求、政策影响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显示出持续的研究热度和广泛关注。黄色聚类的“文化产业”自2015年开始出现,焦点集中在动漫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研究内容包括文化传播、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创新,反映了学术界对动漫文化价值的关注。绿色聚类的“产业链”重点研究动漫产业链的优化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2016年开始显现,探讨如何通过优化产业链和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深绿色聚类的“内容产品与商业模式”关注动漫内容产品的创作和商业模式,研究如何通过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提升动漫作品的市场价值和吸引力。浅蓝色聚类的“发展困境与出路”研究动漫产业面临的发展困境和挑战,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方向。蓝色聚类的“IP开发”集中在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管理,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IP管理提升动漫作品的市场价值和文化影响力。橙色聚类的“创新”涉及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研究如何通过新媒体应用和数字技术拉动动漫产业的发展。紫色聚类的“产业转型”研究动漫产业的转型升级,探讨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市场变化和转型策略。白色聚类的“人才培养”关注动漫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研究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发展提升产业人才素质。粉色聚类的“量化方法”集中在动漫产业研究中的量化方法和数据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模型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 展望与总结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国内近十年动漫产业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等可视化工具,揭示了国内动漫产业研究的热点领域、发展趋势与发文情况。
对历年中文核心期刊发文量的数据分析表明,从2014年至2024年,国内动漫产业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达到高峰,随后每年逐渐减少,至2024年达到最低点。考虑到这一时间段内国内动漫产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产值的不断提升,这一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太可能出于动漫产业本身的衰退或经济价值的消逝。学界对其失去兴趣的可能原因包括该研究领域的逐渐饱和、新研究成果难以涌现、政策环境及科研经费倾向的变化,以及学者们研究重心的转移。
对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共现网络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发文作者方面,孟晓明、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和张立等学者或团体是该领域中发文量较大的作者,并且发文量较大的学者间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研究网络。在发文机构方面,中国动漫集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是该领域中发文量较大的机构,这些机构间的合作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合作网络。
对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动漫产业研究这一领域中,受到最多关注的研究主题包括数字化、新媒体、商业模式、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价值链、衍生品、IP开发、软实力等关键词。从2014年开始,这一领域中的研究重点从早期对日本动漫及国产动画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探讨,逐渐转向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动漫产业中的应用,再到近期对IP开发、游戏融合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其中,动漫产业、文化产业、产业链等词语是最高频的关键词,反映了研究的核心主题始终聚焦于经济产业之上。
对关键词聚类和时间轴的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动漫产业研究文献关键词的主要聚类包括“动漫产业”、“文化产业”、“产业链”、“内容产品与商业模式”、“发展困境与出路”、“IP开发”、“创新”、“产业转型”、“人才培养”和“量化方法”这10个分类。各聚类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显示出研究主题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政策影响到技术创新、IP管理等方面的演变。
未来,中国动漫产业研究领域可能将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趋势:首先,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将继续是动漫产业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者可以探索如何通过新颖的数字技术提升动漫作品的制作、传播和消费体验。尤其是人工智能、AIGC、虚拟现实和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其次,动漫IP的开发和管理将继续受到关注,特别是如何通过有效的IP管理和跨媒体传播提升动漫作品的市场价值和文化影响力。此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漫作品,增强其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是一个重要趋势。研究者可以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探索也将继续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者可以关注如何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提升动漫产业的经济效益。优化动漫产业链,提高各环节的协同效应,以及研究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也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此外,虽然近十年以来,学界对动漫产业的研究兴趣已经有所衰退。但现有的研究中仍然还存在一些可供学者们继续挖掘和填补的空间。例如,首先,现有研究较少关注用户行为和消费心理,研究者可以探索不同群体的动漫消费习惯、偏好和行为,以更好地理解动漫产业的市场情况,服务于产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其次,有关动漫产业与电影、游戏、音乐等其他文化产业的互动和融合研究也相对较少,研究者可以探讨跨界合作或多领域融合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影响。再次,动漫作品在社会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对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但由于缺乏实证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具体的影响往往难以被充分研究。研究者可以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深入的田野观察,关注动漫作品的社会影响,及其正向的引导作用。此外,虽然有一些研究涉及政策影响,但并未根据政策的实际实施效果深入探讨政策对动漫产业不同环节的具体影响。同时,中国动漫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策略和表现,也有待学界进一步的研究。最后,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产业分析,尤其是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方法对动漫产业进行预测和优化,是一个可供探索的新研究方向。研究者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本研究希望通过以上研究趋势和可供探索的研究方向的讨论,为中国动漫产业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