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与道家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Thei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DOI: 10.12677/ass.2024.138748, PDF, HTML, XML,   
作者: 张 唯: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社会治理思想儒家道家现实意义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 Confucian Taoism Realistic Meaning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品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更是意义深刻。文章将儒家与道家的社会治理思想在主要内容、理论依据两个层面进行对比,通过对二者社会治理思想的对比研究,进而探讨儒道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指导意义。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as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broad and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s have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unique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moral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 which the representative Confucianism and Taoist ideas are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the thinking and behavior of the Chines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s.
文章引用:张唯. 浅析儒家与道家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664-67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748

1. 引言

东周时期,王室衰落后诸侯坐大争霸,社会动荡不安,致使封建宗法制度的“周礼”被破坏,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1]。在此期间,代表社会各界利益的知识分子和有志之士撰写了阐述他们对生活与世界的看法的书籍。儒、道、法等学派相继走上历史舞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这些历史前提为儒、道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意识形态基础。通过比较他们在思想上的差异和互补性,立足现实实践以及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对儒家、道家社会治理思想的研究综述

第一,在关于《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淮南子》《太平经》等某部典籍的研究对其治国思想进行论述。如钟肇鹏的《孔子研究》[2]、董京泉的《老子道德经新编》[3]、汤用彤的《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4]等。在这类研究中对孔子和老子政治思想的研究中成为一大热点,有关论著和文献数量众多。第二,在政治思想通史、中国管理哲学等通史、通论性论著中阐述儒家、道家的治国思想或管理哲学。如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5]、纪宝成的《中国古代治国要论》[6]、李熠煜的《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模式研究》[7]等等,这类主要是基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大框架对儒家和道家的政治思想进行论述,分析其异同之处。第三,关注儒家、道家治国思想的某一观点或在某一时期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如宁国良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道家思想研究》[8]、肖时钧的《先秦儒家经权思想及其企业管理应用研究》[9]、雷清林的《老子思想对汉初政治的影响》[10]等。第四,研究儒、道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如胡孚琛、吕锡琛在《道学通论》一书中专设章节从九个角度,较为全面的阐述了道学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1]。肖虹的《先秦儒家行政思想及其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启示研究》一文针对行政领导者的培养、政府建设、社会建设三个方面,从先秦儒家行政思想中汲取有益经验[12]。史向前在《道家思想文化的现代意义研究概述》一文对从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现代经济、现代科学、现代人生等四个方面研究了道家思想文化的现代意义[13]

查阅文献,研究儒家、道家思想较多,但专门对其社会治理思想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进一步研究其社会治理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的文献更是稀少。然而,从目前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要求来看,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精髓进行吸收和借鉴,因此本文的研究很有必要,且研究空间较大。

3. 儒家的社会治理思想

儒家的社会治理理论是“以德治国”,主张把“仁爱”作为德的核心,重视伦理道德的价值,重视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以此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儒家作为“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侧重于社会。

3.1. 主要思想

3.1.1. 崇礼重德

儒家崇尚以“礼”作为区分人贵贱上下的标准,“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14],在此基础上进而肯定社会分工的天然合理性。儒家的政治思想体现了用“礼治”对“德治”进行规范的特点,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15],社会治理必须坚持“齐之以礼”。而且只有通过“礼治”才可以达到“德治”的目的。以德治国突出了道德在社会治理上的主要作用,讲求通过道德礼仪的引导而非行政约束和刑罚惩治来维护国家稳定。在儒家看来,不能把刑法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但可以作为德育的有益补充,先礼后法,恩威并施,德主刑辅。

3.1.2. 提倡仁政

仁政就是指统治者要以德待民,反对苛政,并且要以身作则,做仁德之君,这样才能达到治民安民之目的。在《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五章,可以看到孟子对于“仁政”的一些阐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16]。儒家认为,统治者是否宅心仁厚,需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及其相关政策来体现,否则只是纸上谈兵罢了。“仁政”是社会治理的之本,君主是否实施“仁政”,直接关系着国运兴衰。

3.1.3. 关注民生

从“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7]可以看出儒家很关注民生,民本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儒家经常优先认知和讨论民生。儒家民本思想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民为本”,即肯定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与决定性作用,如孟子的“民贵君轻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都有深刻体现;二是“以民为本”,即要求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要重视民生。

3.1.4. 重视教化

儒家所重视的“教化”也是历代王朝统治者一直遵循的治国之道。从《潜夫论》中的“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等可见,“教化”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儒家认为,人才是治理好社会的先决条件,所谓“学而优则仕”,教育的职能之一便是教化民众,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为政在人”,儒家认为最有才能的人应该成为国家政治的领导,而且还主张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儒家的重贤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使得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教育,把教育看作是立国之本。

3.2. 理论基础

人性论是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正是因为认识到人性本质上是善的或可以通过改造来变善,所以儒家主张在进行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用道德教化人民,坚持崇礼重德和重视教化的基本原则。人性善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所以需要一个由外部力量驱动或控制的环节,因此儒家在社会治理中要强调仁政礼仪的作用,甚至在必要时将惩罚作为辅助手段。儒家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对立矛盾必须以和谐协调的方式解决,以此实现社会治理井然有序的目的。这表明了儒家人性论在建立和实施社会治理理论中的重要性。

民本论是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价值,是君主与人民关系的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国是君主之本,人民是国之本。儒家的民本思想对树立其的社会治理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意义。与此同时,儒家民本思想的本质属性,又决定了其社会治理思想是实施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是替人民做主,不是由人民做主。因此,儒家社会治理思想包含了大量的等级制度和等级“意识”,强调封建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将治理社会的最终目标定为维护封建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制统治的功能[18]

4. 道家的社会治理思想

古代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道家崇尚自然,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及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一种独特社会治理思想,其重点是“无为无不为”,“无为”的结果反而可以“有为”。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内容是宇宙人生,其作用主要侧重于个人。

4.1. 主要思想

4.1.1. 以道治国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其本质是“自然”。“道”是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他用来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最高范畴,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首先“道”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其次“道”是创造世界的原动力;最后“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道”的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老之用在少,而释之用在无”[19]。严复在《〈老子〉评语》中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淮南子》中的“治在道,不在圣”,可见“以道治国”是适应现实社会治理需要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20], p. 67),意思是统治者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多地去干预社会,这就是“有为”。因此无为并不是躺着睡大觉,而是要正确地顺其自然地为。在道家看来,儒家所主张的善恶、仁义,都是对道与德,也就是对万物的由来与本性的疏离。

4.1.2. 顺应民情

在社会治理方面,道家主张顺应民情,即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力去强行干涉。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20], pp. 124-125)。可见统治者要虚怀若谷,放下身段,听取民意。而且道家认为,仁、义、礼、智、信是天生的,是先天性的自然本性,不用提倡而存在,所以统治者应该主张“不仁”,过度弘扬仁义道德反而会造成利己主义下的伪道德出现,进而导致真道德的丧失。在道家看来,治民就如同种庄稼,要顺遂其本性而深耕细耘,不然带来的只会是彻底的失败。

4.1.3. 提倡节俭

道家认为,明智的统治者治理国家必须先从自已做起,把自己作为榜样,而且应将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作为其修身的第一要务,其中一点便是节俭。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三种最宝贵的东西,第二种就是“俭”。在老子看来,“俭故能广”([20], p. 127)人们在平日里坚持节俭,生活就能够越来越宽裕。以此类推,统治者坚持节俭,国家就能够越来越富足。倘若“舍其俭且广”,不坚持节俭,骄奢淫逸,一心想要扩大事业,那么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4.1.4. 以弱制强

以退为进,柔弱制胜刚强是道家学派对待万事万物,掌握主动权的策略方法,也是道家社会治理思想的显著特征。何为“柔弱”,“柔”是指生存状态,“弱”是指低姿态。因此,道家的社会治理思想具有浓厚的阴柔色彩。主要体现在:首先,主张“静作得时,天地与之”,意思就是统治者在设置治理制度的与推行治理措施的时候,都要讲究合乎时机,顺应自然。第二,治理社会要循序渐进、以小见大,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 p. 119)。老子还讲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20], pp. 116-117)。这都明显表现出老子的循序渐进思想。第三,管理方法要尽可能做到简洁明了,避免重复啰嗦、繁文缛节,不违反自然规律。第四,治国的手段要善于体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达到“成功遂事,莫知其状”的理想境界。

4.1.5. 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如烹小鲜。”原出自《韩非子》卷六《解老》中“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日:治大国者若烹小鲜”[21]。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提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20], p. 110)。治理大国,就像烹煎小鱼一样,不能随意折腾翻动,否则就要破碎销形。同理可知,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如果重叠多余,朝令夕改,人民就容易疲于应付,苦不堪言。因此,明智的君主都好静而少作为,无为而治,不瞎折腾。

4.2. 理论基础

反朴归真、道法自然。这是道家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为人类安身立命,二是借以救治业已失性的病态人类[22]。“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23],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又高于物质之上,它不仅是天地诞生的源泉,也是调节宇宙万物运动和发展的总规律,它是永恒的、无限的、无法用语言来解释的,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的兴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社会活动只是“道”的延续和进化,因此人们的日常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社会治理也不例外。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社会治理思想的理想境界。道家普遍坚持历史衰落的观点。老子认为,社会“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都会加深社会状况的恶化,而社会治理之术也会随之落后。道家对儒家和其他学派喜欢的“仁义礼乐”治理思想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主张“无为”的社会治理思想,以此来使得历史发生逆转,从下德回到上德,最终返“朴”归真。道家强调,“至人无为”是使社会得以和谐太平的重要保障。

5.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5.1. 有利于建设法治中国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目的是为现实的政治发展提供道德指导。撇开其“人治”的内涵不谈,儒家重视礼乐教化的思想,对加强和推进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把法治与道德治理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增强法律的权威性与公信力,还能激发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法律信仰与道德自觉,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道家哲学精髓中的“道”,即宇宙间万物自然运行与演变的根本规律,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不谋而合,都强调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与科学性。这一契合点启示我们,在推进法治建设的征途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灯塔,确保法治实践的每一步都遵循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确保法治道路正确方向、提升法治建设质量与效能的坚强保障。

5.2. 有利于建设文化强国

儒家思想,以其深厚的道德伦理观为核心,为现代社会应对道德挑战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经济快速发展与全球化浪潮中,社会道德风气面临诸多考验,儒家思想倡导的内省修身、仁爱礼义等理念,能够引导人们重视内在修养,提升道德素质,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是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道家思想则以其独特的内观自省与道德修养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心灵成长的指南。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道家思想鼓励人们关注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通过自我反思与修炼,提升自我认知与自我约束能力。同时,道家思想所倡导的积极向上价值观与生活态度,有助于推动社会整体文明水平的提升。此外,道家思想的博大包容性与融合性,在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吸收借鉴全球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内涵,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5.3. 有利于建设生态中国

儒家和道教都阐述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强调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发挥主观主动性以适应“天”。面对当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所引发的严峻生态挑战,我们亟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养分,辩证地理解与运用儒道“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休戚与共、生命相连的共同体关系,更要将这一认知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应秉持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与运行规律,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与破坏。

同时,我们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科技与管理模式,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此外,我们还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逐步构建起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生态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6. 结论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儒家与道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异同,探讨其在当今时代,特别是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宏伟目标下的重要指导意义。将儒道两家的社会治理思想置于建设美丽中国的语境下,我们发现其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法治建设方面,儒家强调的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思想,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软法”治理的启示,即在严格法律执行的同时,注重道德教化,提升全民法治素养。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则启示我们在立法与执法过程中,应尊重客观规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和社会自治力量发挥更大作用;在生态保护方面,道家“道法自然”、“反朴归真”的哲学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它告诫我们,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儒家虽未直接论述生态保护,但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同样蕴含着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此外,儒道思想对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同样深远。儒家强调的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为构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重要支撑。道家则以其独特的哲学智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宝库,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

儒道两家的社会治理思想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深入挖掘并传承这些宝贵思想,将其融入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苗新蕾. 先秦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对比研究[J]. 汉宇文化, 2021(16): 187-189.
[2] 钟肇鹏. 孔子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3] 董京泉. 老子道德经新编[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4] 汤用彤, 任继愈. 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
[5] 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M].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5.
[6] 纪宝成, 主编. 中国古代治国要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7] 李熠煜. 徘徊于出处进退之间——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模式论略[C]//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二卷). 湘潭: 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0: 6.
[8] 宁国良.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道家思想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05.
[9] 肖时钧. 先秦儒家经权思想及其企业管理应用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13.
[10] 雷清林. 老子思想对汉初政治的影响[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2(3): 13-15.
[11] 胡孚琛, 吕锡琛. 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12] 肖虹. 先秦儒家行政思想及其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启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14.
[13] 史向前. 道家思想文化的现代意义研究概述[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1996(1): 53-55.
[14] 叶绍钧, 选注. 荀子∙富国[M]. 武汉: 崇文书局, 2014: 42.
[15] 王子居, 译注. 论语原解[M].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289.
[16] 孟子. 孟子[M]. 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7: 2.
[17] 荀况. 荀子精华[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8: 249.
[18] 王英杰. 民本传统与以人为本[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0(3): 54-58.
[19] 严复. 《老子》评语[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20] 老子. 道德经[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9: 67, 110, 116-117, 119, 124-125, 127.
[21] 韩非. 韩非子[M].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17: 99.
[22] 肖玉峰. “道法自然”的现代诠释[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28(9): 94-99.
[23] 魏佐国. 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历史透视[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 8(2): 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