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群体心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路径研究
A Study on the Guiding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Group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表现出鲜明的群体心理特征:群体极化、从众心理、匿名性、暗示心理。这些心理特征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体行为和思想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网络群体心理,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从大学生网络群体心理视角出发,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高校、教育者、大学生三个角度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路径,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Currently, the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exhibits distinc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online space, including group polarization, conformity psychology, anonymity, and suggestion psychology. Thes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affect the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ideological concepts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pose new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need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online groups in order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e effectively.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online community, studying the guiding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proposes guidance path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universities, educators, and college students, aiming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王玉 (2024). 大学生网络群体心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路径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8), 377-38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8558

1. 引言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在网络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各种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种网络行为,不仅对他们个人的知识积累、价值观塑造和社交技能的提升产生深远影响,更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舆论氛围和和谐稳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发挥关键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2. 大学生网络群体心理特征

大学生网络群体心理是指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环境中互动时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2.1. 群体极化

1961年,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在研究群体讨论与决策行为时首次观察到群体极化现象。他指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决策过程中,成员之间的意见相互影响,导致最终决策的倾向趋向一致性(桑斯坦,2003)。网络群体极化最早被凯斯·桑斯坦关注,他指出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网络是极化的温床,持相同观点的群体在网络中能频繁沟通,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处于这一极端立场,会造成混乱或分裂的结果(桑斯坦,2003)。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成员们基于个人兴趣和偏好,会选择加入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团体,从而成为网络群体的一部分。在这些群体中,他们围绕着共同的主题展开讨论,并自由地表达个人观点。这些成员通常更容易被与自身观点相符的信息所吸引,他们倾向于为群体共同的观点和行为寻找合理的支撑,并在这一过程中释放群体内部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形成了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和凝聚力,当网络群体成员对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时,网络环境往往会促使一种明显的极化效应出现。

2.2. 从众心理

从心理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个体在网络环境中产生从众心理,一是对孤独的惧怕。在网络空间中,人们真正的社交联系和归属感难以得到完全满足,因为害怕被孤立,所以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此来避免孤独感。二是对认知失调的担忧。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新的信息或观点时,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之发生冲突,从而产生不适感。在网络环境中,个体往往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如果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就可能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避免这种不适感,个体往往会选择顺应大多数人的观点或行为,以此来减少认知失调的冲突。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的从众心理不仅表现为在支持和服从群体意见时的网络活动,还涉及到对同学和其他人的网络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模仿(李想,邢巧娜,2020)。因此,在这种心理背景下,群体成员往往会表现出从众心理,他们倾向于接受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而忽略或放弃自己原有的想法。这种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孤独感和认知失调的不适感,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个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群体决策的盲目性和不理性。

2.3. 匿名性

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群体的匿名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交流环境,其中他们的言谈举止并不直接暴露于公众视野,且其行为后果不会立即或直接受到惩罚。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学生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我,参与各种可能超出传统社会规范约束的行为活动。以小红书大量账号ID“momo”为例,“momo”这一名称最初源于社交媒体平台为方便新用户注册而设置的自动默认登录机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为一种特定的社交现象,特别是被大学生群体所青睐。他们选择“momo”作为自己的账号名,是为了在虚拟世界中保持匿名,融入群体之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匿名化”的防护策略,旨在保护个人隐私和避免不必要的网络纷争。然而,这种匿名性和缺乏直接后果反馈的环境,也往往导致他们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所减弱。大多数大学生会借助网络的隐藏性以及网络群体普遍存在的宽容性,来为自己的网络行为找到合理化的解释。他们能够在各类论坛中畅所欲言,全身心地参与群体讨论,而无需过分担心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或是社会他人的评判和议论。

2.4. 暗示心理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群体的智力总是低于独立的个体,但他也指出从情绪及激发的行动角度来看,群体的表现可以比个人更好或更差,主要看所受暗示的性质。在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中,模仿和暗示现象尤为显著地体现了一种观点或情绪在网络空间内的极强传播性。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当某一观点或情绪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时,他们中鲜少有人能够完全抵抗由此产生的心理暗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独立意志和判断力往往会迅速减弱,从而使得这种主导观点或情绪在他们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最终达到一种支配性的地位。因此,在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中,特别需要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反应和态度,以避免不良情绪的扩散和负面影响的产生。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路径研究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路径研究的必要性

3.1.1. 应对网络时代新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越来越频繁地参与网络社群,网络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重要平台。网络社群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学生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虚拟社群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社交方式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导致学生们在思想上面临困惑和价值观冲突。从网络群体心理视角出发,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大学生在虚拟社群中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研究思政教育引导路径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网络信息,避免误导和偏见。

3.1.2. 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群体心理反映了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互动、交流和思想碰撞,往往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和价值观。通过从网络群体心理视角出发,思政教育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兴趣、价值观等,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吸引力的思政教育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还能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此外,通过收集和分析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言论、行为等数据,可以了解他们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认同程度和实践程度。这些数据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反馈,帮助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1.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法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为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网络作为一个在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平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深入剖析网络群体心理,思政工作者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以理性的眼光审视网络世界,致力于提升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协助他们塑造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对网络群体心理的研究也有助于思政工作者更加精准地识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支持,从而全面推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路径研究的理论依据

3.2.1.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强调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来形成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的主要渠道,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获取信息、参与讨论、分享观点,这些活动显著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态度形成过程。因此,通过引导和塑造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和互动方式,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和成熟地对待各种思想政治观点,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2.2.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细致观察、积极模仿以及亲身参与多样化的社会活动来习得行为模式、塑造个人态度,并内化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通过课堂教学,还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同学或其他权威人士的思想表达和态度,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在当今的网络社群中,大学生们被动接收来自网络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通过建立正面的网络互动环境和弘扬社会价值引领,可以让大学生在网络中保持正确方向。

3.2.3.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和论述主要集中在人的类本质、人的具体本质以及人的需要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2009)。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中以“人”为中心,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其价值逻辑上是一致的。

4. 大学生网络群体心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网络舆情煽动

网络舆论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的特征,在强大的“集体幻觉”影响下,网络群体往往被狂热的情感所主导和影响,个人的理性言论常常被忽视和淹没,“沉默的螺旋”现象开始压制个人的表达意见,使得大多数人的非理性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龙晓丹,2014),容易形成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倾向于集中并强化群体内部的意见,然后对其进行大肆渲染和传播,这导致大学生接触到的舆情信息在多重加工后显得尤为片面,同时群体观念也显得极度情绪化,缺乏理性和客观的分析。长期受群体观念的束缚以及群体情绪的渲染,大学生容易被片面的网络舆情信息所误导,对复杂问题产生过于狭隘的认知。因此,在参与网络讨论时,他们更容易受到这种群体心理的影响,进而形成极端化的思想和行为倾向。此外,由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以及对群体观念的过度依赖,大学生对公众议题的关注度以及对公共事物的参与意愿往往被削弱,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舆情发展时,他们可能不深入思考,而是盲从群体意见。更有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利用宣泄和讨论与事件无关的议题,故意使舆论事件变得混乱;或者通过道听途说和添油加醋,进一步复杂化事件,以扩大或激发群体的不满情绪(吴主敏,2024),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这些不实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进而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网络群体极化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由于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碎片化,大学生容易接触到各种极端和偏激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相悖,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陈俊宇,纪杰,2022),降低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阻碍了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4.2. 道德规范缺失

网络环境尚未形成完善的道德规范体系,网络行为的规范主要依赖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然而,在网络空间中,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失去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出现道德失范和法律违规的行为,道德规范的缺位与错位渗透在大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使大学生频频发生无意识触碰道德底线和法律边界的行为(姜利波,2021),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法律秩序带来不良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埃德·迪纳的实验结果为一种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持,该观点认为在群体性与匿名性相互交织的环境下,群体成员往往倾向于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弱化,这种弱化可能导致他们忽视自身原有的道德观念,进而采取更为激进的行为。大学生群体喜欢在网络世界发声,但又尚未完全形成稳定的价值观,缺乏相对应的网络行为教育引导,很容易陷入娱乐化、碎片化等思维陷阱(赵昊杰,2019),在意识层面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感和责任感逐渐淡化。这种现象背后,良莠不齐的信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暗示,他们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人的行为无需承担直接责任,“法不责众”心态逐渐深入大学生的潜意识。在虚拟且多元的网络世界中,各种道德思潮和人生价值观的交汇与碰撞,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了诸多困境,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避免陷入道德和法律的误区。

4.3. 虚假信息传播

资本逻辑构建的价值观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积极有意义的主流价值观反而被视为“非主流”,而试图引导正向价值观的行为则被认为是“说教”(李林英,卢鑫,2019),它们通常以吸引眼球、追求点击率为目的,包装成各种形式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群体利用新型媒体这一平台,瞄准了大学生这一特殊而庞大的受众群体。这些利益群体,往往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向大学生传播虚构或完全偏颇的信息(张文,张进军,2022)。这些信息,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往往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相悖,但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说服力,吸引着他们的注意。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选择效应”被无限放大,由于新型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快速更新,这些虚假信息得以迅速扩散,占据了大学生们的视野和思维空间。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尚不完备,他们缺乏充分的能力来准确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更倾向于主观化地表达情绪,往往被这些看似权威、实则偏颇的信息所误导,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模式,而不是进行深入的甄别和批判性思考。这不仅会影响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还可能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产生负面影响。

5. 大学生网络群体心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路径

5.1. 高校:坚持价值引领

第一,抢占网络新阵地。在高校传媒阵地中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或是在学校官方网站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结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用青年话语解读国家大政方针、时政新闻,关注与大学生相关的网络舆情,帮助大学生明确当前的舆论环境形势,主动引导大学生对舆情问题的正向讨论方向。高校在宣传思想阵地发挥管理和引导作用,抢占意识形态主阵地,掌握舆论主导权,能够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正面引导,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需求,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加强网络环境管理。学校需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包括制定明确的网络使用规则,禁止传播不良信息,并对违规行为实施必要的处罚措施。同时,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建立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实时监控和管理校园网络。这样能有效地保障学校网络环境的安全和秩序,确保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引导和管理网络言论,防止不良信息传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氛围。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讲座、展览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宣传优秀人物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向优秀榜样看齐学习。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激发他们的思想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协同学校官方微博、微信、抖音、高校论坛等媒体平台促进师生交流,这不仅有助于学校了解并积极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还能及时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避免出现学生意见的群体极化。

5.2. 教育者:加强教育引导

第一,提升针对性教学。在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教育者需要了解这些变化,关注学生的网络行为,分析学生的网络心理特点和网络心理需求,这种了解能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整合网络资源,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推动教育质量和学习成效的持续提升。第二,丰富教育内容。当前,网络信息的快速更新换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样需要保持时效性和前瞻性。教育者应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关注点,更新和丰富教育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增强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让大学生在积极向上、健康清朗的网络文化环境中敢于驳斥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当的言论,在群体极化的舆论环境中理性发声。第三,创新教育方法。新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在理解和关爱大学生的基础上,更应深入了解、学习并掌握网络文化和语言,摒弃传统的、单纯的说教和理论灌输方法,转而采用大学生更为喜爱和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媒介技术的日益成熟,教育者应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巧妙地运用短视频、微电影和故事记叙等多媒体手段,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悄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深化他们的政治认同,坚定政治立场,这样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中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占据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制高点,从而推动他们实现全面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5.3. 大学生:提升网络素养

第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为了提升全体学生的媒介素养,高校应设置相关课程,涵盖媒介运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使大学生了解媒介运作机制,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保证他们能够掌握使用媒介的正确方法。此外,可以邀请新闻媒体行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通过互动交流能够拓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知识面。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时,具备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媒介素养,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成为理性、负责任的信息消费者和传播者。第二,推进网络法治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司法大数据的丰富资源,积极构建在线法律互动平台,并精心策划一系列在线法制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法律学习体验,旨在帮助他们积累宝贵的法律实践经验,同时深化法治思维,他们才能在面对网络群体的压力和不良媒体的诱导时,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自觉地遵守群体道德和社会法制的双重规范,有效避免非理性网络行为的发生。第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网络行为规范是维护网络秩序、保障网络安全、促进网络文明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应该了解并遵守这些规范,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免误导他人或造成不良影响。在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的同时,学生还应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发布正能量信息、参与网络公益活动等方式,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网络文明的发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践行网络行为规范,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6.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全面理解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模式和规律,以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网络群体的心理状态。只有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多方面措施,有效地进行引导、规范、管理,才能在教育中尽可能避免潜在的风险,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俊宇, 纪杰(2022). 新媒体时代信息茧房对舆论群体极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回声室的中介检验. 决策咨询, (6), 85-91.
[2] 姜利波(2021). 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及治理路径研究.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42(4), 43-48.
[3] 李林英, 卢鑫(2019). 新时代网络空间价值观传播问题及其治理. 思想教育研究, (12), 130-134.
[4] 李想, 邢巧娜(2020). 大学生网络群体的心理特征分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7), 44-45.
[5] 龙晓丹(2014). 网络群体心理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今传媒, 22(7), 31-32.
[6] 马克思, 恩格斯(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 (p. 501). 人民出版社.
[7] 桑斯坦(2003). 网络共和国: 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8] 吴主敏(2024).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类型、成因、困境及破解路径.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43(1), 155-158.
[9] 张文, 张进军(2022).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群体心理与网络思政教育研究.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2(11), 49-53.
[10] 赵昊杰(2019). “后真相”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困境与消解路径. 领导科学, (22),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