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是指个体对手机不合理的使用和产生的心理依赖,进而影响了社会功能和身心健康的一种新型行为成瘾(刘勤学等,2017)。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2年调查显示,目前全球青少年手机成瘾率高达25.75%,据估计有2400万青少年被认定手机成瘾。截至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全国性的中职生手机成瘾统计数据,但有关中职生手机成瘾现有研究结果显示,中职生手机成瘾检测率为15%~40% (程晓雪,2019;逯长春,2016;吕倩倩,2020;徐涛,刘健,2022;赵梦丹等,2022),这些数据皆表明中职生手机成瘾情况较为普遍。手机成瘾会影响中职生的身心健康,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会造成学生视力模糊、大脑疲劳等生理问题(杨磊,2013),中职生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沉迷手机可能使中职生久坐或久卧,进而导致中职生身体机能下降,还会影响大脑的发育(黎藜,赵美荻,2020);赵梦丹(2022)等人研究表明沉迷于手机容易导致中职生厌学、产生孤独失落心理;手机成瘾还会导致中职生产生烦躁不安等情绪,进而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杨磊,2013)。当前,有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早已成为社会热点,但研究大多注重于大学生和普通高中生,极度缺乏对中职生的研究。在国家政策对中职生的照顾下,2022年中职招生一共650.69万人,在校生1784.6万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中职生的群体将会逐渐扩大(金霞,2023),因而应该着重研究中职生手机成瘾,了解中职生手机成瘾的相关情况,进一步促进中职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并且可以为更好开展中职教育提供实践和理论基础。
手机成瘾与自我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指个体抑制即时冲动,调节自身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和长远目标的能力。自我控制需要消耗个体的心理资源,当消耗到一定程度,个体自我控制就会失败(魏忠凤,2023),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手机成瘾就是一种复杂的自我控制失败现象。大量研究证实了手机成瘾与自我控制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自我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成鹏等,2023;刘伟等,2021;张冰等,2019;张秀阁等,2019)。
手机成瘾与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控制三者之间相关显著。未来时间洞察力(future time perspective)是个体对于未来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倾向的一种人格特质(黄希庭,2004)。已有研究证实,未来时间洞察力中的目的意识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寻丽琴等,2019);手机成瘾与未来消极、未来迷茫呈显著正相关(杨玥寒,徐莹,2018);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未来维度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未来时间定向能力强的中职生对未来更抱有希望和目标,能够抵御现实生活中的诱惑,进而不易沉迷于手机(彭姓,2017),但结论尚不统一。目前,有研究证实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自我控制存在相关关系,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自我控制正相关(Barber et al., 2009),未来时间洞察力能够正向预测自我控制(李霜,孙崇勇,2023),但是仍缺乏相关研究。验证手机成瘾、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控制三者间的关系,可以为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干预和控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验证过后,在未来的实践中,可以通过未来时间按洞察力和自我控制来干预中职生的手机成瘾,更好地促进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本研究将首先考查中职生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使用自我控制量表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分别考察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手机成瘾现状,研究假设自我控制可以正向预测中职生的手机成瘾(假设1)。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自我控制的紧密联系,研究进一步探讨中职生手机成瘾与其自我控制及未来时间洞察力三者间相互影响,并检验是否存在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假设2)。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17份,回收率94%。在有效问卷中,男生316人,女生201人;高一年级309人,高二年级208人;独生子女95人,非独生子女422人;被试年龄在15~18岁,平均年龄为16.42岁(SD = 0.82)。
2.2. 研究工具
2.2.1.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此量表由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于2008编制,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手机成瘾筛查量表,适用于青少年。采用5点计分,1表示几乎没有,5表示总是,共17题,得分越高,成瘾指数越高。4个维度,分别为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7。
2.2.2. 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
此量表由吕厚超于2014年编制,广泛用于未来时间洞察力测量,适用于中国青少年。采用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总是同意,共28题。6维度,分别为未来消极、未来积极、未来迷茫、未来坚持、未来清晰和未来计划。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9。
2.2.3. 自我控制量表
此量表由谭树华和郭永玉2008年修订,现在广泛用于自我控制测量,适用于中国青少年。采用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共19题。5个维度,分别是冲动控制、专注工作或学习、健康习惯、节制娱乐和抵制诱惑。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9。
2.3. 研究程序
本次调查采用纸质问卷现场发放回收方式收集数据,每位被试参加测试前,由课堂老师宣读知情同意书和测试指导。每位被试自愿参加测试,纸质答题参与测试,测试时间约15分钟,答题结束后,老师当场回收问卷。
2.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使用Mplus 8.3做中介作用检验。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了检验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17个,且首个主成分的方差解释率低于40%,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差异分析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如表1所示,手机成瘾与自我控制、未来时间洞察力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呈显著正相关。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ach variable (n = 517)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n = 517)
|
M |
SD |
性别 |
年龄 |
手机成瘾 |
未来时间洞察力 |
自我控制 |
性别 |
- |
- |
1 |
|
|
|
|
年龄 |
16.39 |
1.06 |
−0.122** |
1 |
|
|
|
手机成瘾 |
2.35 |
0.62 |
0.080 |
0.101* |
1 |
|
|
未来时间洞察力 |
3.35 |
0.50 |
−0.046 |
−0.145** |
−0.214** |
1 |
|
自我控制 |
3.14 |
0.52 |
−0.083 |
−0.028 |
−0.420** |
0.458** |
1 |
注:***p < 0.001,**p < 0.01,*p < 0.05,下同。
3.3. 回归分析
如表2,将性别、年龄作为控制变量对自我控制、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手机成瘾进行简单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自我控制和未来时间洞察力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显著,自我控制对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影响显著。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self-control, future time insight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n = 517)
表2. 自我控制、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间的回归分析(n = 517)
回归方程 |
拟合指数 |
系统显著性 |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R2 |
F |
β |
t |
手机成瘾 |
性别 |
|
|
0.057 |
1.420 |
年龄 |
|
|
0.095 |
2.347 |
自我控制 |
0.174 |
110.035*** |
−0.407 |
−9.057*** |
未来时间洞察力 |
0.044 |
24.725*** |
−0.011 |
−0.242 |
未来时间洞察力 |
性别 |
|
|
−0.058 |
−1.459 |
年龄 |
|
|
0.032 |
0.800 |
自我控制 |
0.208 |
136.829*** |
0.458 |
11.697*** |
3.4. 中介作用
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Bootstrap法(设置5000次重复取样和95%的置信区间)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未来时间洞察力在自我控制与中职生手机成瘾间的中介作用,模拟拟合良好:χ2/df = 4.2829,CFI = 1.000,TLI = 1.000,RMSEA = 0.000,SRMR = 0.000。标准化路径分析结构如图1所示,加入中介变量未来时间洞察力后,发现自我控制对中职生手机成瘾的直接路径仍显著(β = −0.407, p < 0.001),未来时间洞察力负向预测中职生手机成瘾(β = −0.028, p > 0.05),自我控制正向预测未来时间洞察力(β = 0.458, p < 0.001),其中介效应值为−0.015,95%置信区间为[−0.076, 0.076],包含0,因此,自我控制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
Figure 1.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between self-control and future time insight
图1. 手机成瘾在自我控制与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4. 讨论
本研究研究了自我控制与其手机成瘾及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相关关系来看,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呈显著负相关,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呈显著正相关,即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强,未来时间洞察力能力也越强,手机成瘾指数就越低。而这与前人研究一致,认为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实现长远的有价值目标的一种重要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个体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思想、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抑制自己的冲动(李琼,黄希庭,2012;于斌等,2013;Baumeister et al., 2002, 2003; de Ridder et al., 2012; Hofmann et al., 2012)。因此自我控制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及手机成瘾显示出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研究的假设1得以验证。而这可能是因为拥有较强自我控制能力的人,他们更有可能成功抵制诱惑,从而减少对手机的过度使用。
本研究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紧密相关,这同样与现有研究结论保持了一致,即高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个体往往手机成瘾的程度较低(彭姓,2017;张蕾,2020)。
其次,本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和未来时间洞察力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显著,自我控制对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影响显著验证了假设2中三者间相互的关系,这依然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李宗波,梁音,王婷婷,2017;张冰,成思哲,张亚娟,肖玮,2019;张潮,翟琳,王畅,2017),而这可能是因为良好的控制能力通常与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相关,个体能够知觉、安排时间,可以更好地平衡学习、休闲和手机使用时间,进而避免了过度沉迷于手机。
最后,本研究虽然发现了自我控制可以显著未来时间洞察力,未来时间洞察力可以显著影响手机成瘾,但未能够验证未来时间按洞察力的中介作用,而这可能是因为:第一,本研究均采用自我报告法收集数据,这较大程度上依赖被试的主观性,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客观的方法来收集数据;第二,未来的研究在考察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的关系时可以控制对中职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如手机使用的动机、学业成绩等;第三,本研究作为一项短期内的横断调查,所得结论虽然有助于明晰中职生自我控制、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对未来长期的纵向研究深入探索三者间的关系做出了指引,但仍旧无法证实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间的因果关系及影响的机制,未来需要更多的追踪和实验研究来评估两者间的因果联系及作用机制。
5. 结论
中职生手机成瘾与其自我控制、未来时间洞察力都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显著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而二者也都显著影响手机成瘾。
6. 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6.1. 及时了解学生手机使用、自我控制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现状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后简称“专项行动计划”)中指出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的重要性,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因此老师可以通过手机成瘾、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控制心理测评来了解学生手机使用等相关情况,进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6.2. 向学生科普手机成瘾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专项行动计划中指出结合中职生发展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中职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在了解学生手机使用、自我控制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现状后,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心理健康课程,在课堂上科普手机成瘾的危害和如何合理地使用手机,教授学生有效自我控制和良好察觉未来时间的方法,以此达到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目的。
6.3. 开展干预手机成瘾的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可以以认知行为理论、心理社会支持理论等理论为基础,为手机成瘾者提供一个结构化和指导性的环境,有效干预青少年手机成瘾、自我控制和未来时间洞察力(卿再花等,2019;王田梦,2021;张锋,祝婷,2014),那么既可以开展干预手机成瘾的团体辅导来直接干预手机成瘾,也可以通过开展有关自我控制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团体辅导来间接干预中职生手机成瘾。
6.4. 及时转介无法处理的严重手机成瘾学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对于已经严重成瘾的中职生,学校应该及时通知家长,向家长反映学生具体情况和其他相关信息,并建议家长及时将孩子转介到相关医院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