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提升路径
The Targeted Improvement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24.148562, PDF, HTML, XML,   
作者: 查 恒: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群体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Group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argeted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要指向清晰、直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与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贯穿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要素中。针对性地提升对实效性的强弱有着重要影响。群体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高度契合性。基于群体心理的视角,发挥教育者导向与引领作用、加强教育客体动态研究、明晰教育目标时代指向、调整教育内容适应发展、创新教育方法与时俱进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Abstract: Targe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key and core aspects that need to be clearly and directly address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Targe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runs through elements such as educators, educational objects, educational goals,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educational methods. Targeted improvemen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trength of effectiveness.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compatibility between group psych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psychology, leveraging the guidance and leadership role of educators, strengthening the dynamic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objects,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in the era, adjusting educational content to adapt to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ng educational methods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re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查恒 (2024). 群体心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提升路径. 心理学进展, 14(8), 402-40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8562

1.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标准和要求,深刻体现在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要素中,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面。群体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贯穿始终的存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地提升打开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视域。

2. 针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2.1. 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在完成工作或任务的全过程中要具备清晰的指向、直击事物的关键与核心,是一种在处理主客体矛盾过程中的积极属性。针对性与人们熟知的目的性、特殊性和层次性都有所不同但又密切关联。目的性侧重结果的导向性,而针对性贯穿整个事物的生成与处理过程;特殊性则与针对性相辅相成,特殊性是提出针对性的前提,针对性是处理与面对特殊性的方法论要求;层次性决定实践过程中需要具备针对性,针对性又反作用于层次性(吴霞,2019)。总之,在实际中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事物时需要注重针对性,以推动任务完成,提高实效性。

2.2.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兼具特殊性、层次性与复杂性的工作,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明确其应该指向什么、针对什么(尹娟,余雪冰,20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明确其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学校行政、党建管理人员队伍等。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思想政治觉悟程度、科学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强弱有着直接影响。从教育对象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构成主要为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群体心理特征,因此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状况研究掌握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从教育目标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实现青年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提升,包括政治觉悟、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审美能力和遵纪守法原则等,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双重需求,培养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流人才。从教育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侯坤,段冉,201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在理想信念层面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爱国主义层面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在道德规范层面上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在全面发展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从教育方法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明确教育目标,全面了解教育对象群体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针对性的进行施教。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直面矛盾,明确指向,回归本源。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视野、培养方式以及培养载体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然而仍然存在着教育主体与客体、教育目标与过程中针对性缺失的问题(邱新龙,2023)。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2.3.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体系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断壮大(姜凤敏,张良,包启明,2022)。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仍然存在着教育主体与客体、教育目标与过程中针对性缺失的问题(邱新龙,2023)。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课题。

2.3.1.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上,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别,但从宏观的角度来回答,即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陈华栋,2021)。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明确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流人才的指向,回应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2.3.2. 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实践展开

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是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以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导向,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以及全面发展等方面,回应了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2.3.3. 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以学校为重要阵地,为党和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意味着要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准确判断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明辨是非,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方面的针对性培养回应了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3. 群体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3.1. 群体心理学概述

3.1.1. 群体

群体是指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机构中,其成员以某种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媒介而组合成的人群集合体。尽管社会中群体的数量和种类千差万别,但通常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群体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构成,并形成一定的结构系统,内部有明确的群体分工;群体中的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脱离群体的个体通常无法达到或获得;群体中的个体具备相应的集体意识,在心理上相互依存,实践中相互联系和影响;群体中通常具备一定的规章制度,为个体的行为提供准则,更好地维护群体与各成员的利益(张云,2001)。通常情况下,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群体是指实际群体。

3.1.2. 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群体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共同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以及这些典型的心理状态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心理体系(马广超,2015)。群体心理的特点表现在群体中的成员往往展现出思维和行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特定情境下尤为明显。群体情绪的易激发和传播特性,使得群体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此外群体成员在群体氛围的影响下,对未经证实的信息或观点容易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并进行传播。群体心理学则是研究群体成员具有的共同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为著名的理论有吉布里尔·塔尔德和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力多比”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基石,为理解群体行为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视角。

3.1.3. 群体心理研究的社会重要性

群体和其所处社会环境中多种因素和力量互相交织,群体心理一旦形成,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研究群体心理具有重大社会意义。首先,研究群体心理有助于明确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性质,加强和引导社会中各类群体的建设,为社会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其次,有助于优化群体中的领导效应,使管理者充分运用群体心理的规律,提高领导效能,促进集体的建设和发展。最后,群体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如群体性事件、舆论形成等。从而及时引导个体理性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影响群体心理的后续发展。

3.2.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联结而成的人的集合体,具有独立的特征,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相区别。不仅包括作为受教对象的阶级、政党、民族和社会团体等,也涵盖了为了共同目标或利益而形成的集体,以及根据职业、教育水平、性别、年龄和地域等标准划分的各类群体(胡凯,200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要为大学生,改变一群人比改变一个人更容易,把握大学生群体心理的特征是在群体心理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心理呈现出过渡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过渡性是指在高等教育的培养下,大多数学生逐渐由生理自我向“心理自我”过渡,在大学期间逐步完成从学生向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韩慧莉,2012)。矛盾性是指由于社会经验的相对匮乏以及心智成熟度的不完全,大学生仍难以完全摆脱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形成了一种独立与依赖并存的矛盾心理状态。此外,大学生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之间也常常经历矛盾和冲突。复杂性是指大学生群体往往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一致性、情绪化、易受暗示等群体心理特征,以及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同时求知欲强、敏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大学生也会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3.3. 群体心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借鉴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能够激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这种由个体触发的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被定义为群体心理效应。

巴莱多定律,亦称“二八法则”,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帕累托指出在任何事物中大约20%的因素往往会产生80%的效果,而剩余的80%因素虽然数量众多,却对结果影响甚微。

同侪压力,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指出,个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在场的影响。这种由同伴存在所产生的压力,被称为同侪压力,其在群体中的效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体现:观察学习和结伴行为。

隔板效应,在现代企业环境中,为了降低员工间的非正式交流,部分公司采用了隔板来划分工作区域。隔板的使用在办公室中创造了一种隔离感,员工间的交流受限,这不仅抑制了创新思维的涌现,也可能导致组织内部的心理距离增加,影响团队的凝聚力。

气氛效应,是由群体内在的规范、文化和人际关系构成的环境氛围所产生的,这种氛围能够通过影响成员的情绪来改变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在特定的群体环境中,隐含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对个体具有潜在的影响力。

3.4. 群体心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挑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群体心理学作为贯穿始终的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衍生出诸多挑战与问题。正如勒庞所言:“群体心理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

3.4.1. 群体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群体心理中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积极因素,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强个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首先,群体心理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和针对性;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调整教育内容以更具针对性,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目标群体特性的教育方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群体心理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群体中的规范和期望可以强化个体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可以激励个体成为更加有道德、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另外,群体心理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在多样化的群体中,不同个体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能够孕育出新颖的见解和创意,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持续注入创新活力。最后,在群体中能够促进个体的个性发展;在一个团结、和谐的群体中,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氛围的感染和影响,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创造性的意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进而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3.4.2. 群体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挑战

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不容忽视。在信息渠道多样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群体心理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变得愈加复杂,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例如群体心理的某些方面,如从众心理和群体压力,有时可能对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构成挑战,盲目跟随群体意见。这种盲从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突出,导致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降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此外群体心理中的情绪化、极端化倾向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群体成员间的互动和情绪共鸣有时可能导致观点的极端化,这可能会使原本旨在促进理性探讨和深入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得过于偏激和片面。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群体讨论中,极端观点的表达频率和影响力往往高于温和观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总之,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深远且复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群体心理往往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就启示我们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和理解群体心理的真正内涵,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即大学生心理的动态变化,在认识到群体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的同时意识到这一过程中可能衍生的挑战与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基于群体心理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实效性。

4. 群体心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群体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提升拓展了新视域,结合巴莱多定律、同侪压力、隔板效应、气氛效应等理论,分析和掌握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综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环节因素,提出发挥教育者导向与引领作用、加强教育客体动态研究、明晰教育目标时代指向、调整教育内容适应发展、创新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等策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4.1. 提升教育者综合素质,发挥导向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开展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教育职能、管理职能、协调职能和研究职能等等(王彦军,段鹏飞,2022)。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以及行政工作者等构成,教育实施主体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巴莱多指出在任何事物中,重要的只占约20%,其余的80%尽管是多数却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说在群体中的领导者通过发挥其积极的能动作用能够影响到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对教育对象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

4.2. 重视教育对象群体特征,加强动态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受动性与主动性兼具的特征(杨芷英,201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主要为大学生,深入高校学生群体心理动态研究,同时重视个体心理变化,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加之其具有敏感、好奇心强和接受新鲜事物速度较快等性格特征,该群体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主动性与受动性兼具、矛盾性以及复杂性的特征。掌握这些特征的同时需要意识到大学生群体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需要深入高校群体心理动态研究。另一方面,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并不是所有个体都能良好地融入到集体中,发现并关注群体中的特殊个体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另外,学生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一致性、情绪化和易受暗示的特征,恰当地利用这些特征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同时需要加强预防以免受不良舆论煽动。

4.3. 深化教育目标实践遵循,明晰时代指向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加强针对性有助于目标完成的实效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目标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意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两个层面。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政治、思想、文化、道德、审美、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流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双重需求。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在保持其教育目标的综合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孙艳丽,2021)。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借鉴社会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如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深入分析群体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的影响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4.4. 调整教育内容适应实际,坚持守正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教育。对不同教育对象实施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消除思想分歧、形成社会共识,确保人才培养方向正确性的基本保障(魏楚涵,202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修养以及全面发展四个层面出发,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公民。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际施教过程中,要从高校学生群体的需要和动机出发,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偏离马克思主义、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4.5. 促进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紧跟时代步伐

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在教育方法中恰当融入群体心理学的理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重要策略。首先,建立良性的内部竞争机制。同侪压力理论表明,在群体中来自他人的压力对个体有显著影响。教育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结伴建立良性的内部竞争机制,例如读书报告评比、课堂辩论赛、以学期为单位的小组学习、奖励性质的课堂提问等等。其次,增强人际互动与群体支持。隔板效应表明,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集体活动的方式撤掉隔板,增强人际互动。最后,推动良好轻压氛围形成。群体中的规范、文化、人际关系所组成的内外环境氛围会影响到最终的教育实效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预防群体中不良竞争、不良规范等因素的出现,构建轻松的教育氛围。

5.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升策略的实践效果

基于群体心理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实践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以及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涉及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动态研究以更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程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提升实效性。

其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成立以来已经得到较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上的针对性,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不动摇、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完善,充实学科研究队伍。

最后,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高校学生群体接收到的信息过于复杂,容易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群体心理往往具有易受暗示、情绪化等特点,这使得群体在面对某些问题时容易失去理性判断。基于此通过引导个体理性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影响群体心理的形成,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减少负面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6. 结语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个体都是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个体总是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以及整个群体的氛围、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一种共同心理状态即群体心理,并对个体心理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群体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即以问题为导向,直面主客体矛盾,明确教育指向,回归教育本源,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之中。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在群体心理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仅要进行理论借鉴,更要注重与实践结合,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层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致 谢

感谢我的导师在此篇论文选题、行文修改上给予我的帮助,感谢学院老师在课堂上的悉心教导,感谢朋友和家人的陪伴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华栋(2021). 中国共产党“培养什么人”理念的发展沿革与主要经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9(5), 21-30.
[2] 韩慧莉(2012). 群体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研究生群体着笔. 社会科学家, 38(2), 115-117.
[3] 侯坤, 段冉(2016).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 胡凯(2009).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 湖南人民出版社.
[5] 姜凤敏, 张良, 包启明(2022). 高校课程思政圈层协同模型重构研究. 学习与探索, 43(11), 82-88.
[6] 马广超(2015). 群体心理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7] 邱新龙(202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镇江: 江苏大学.
[8] 孙艳丽(20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与发展.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43(S1), 78-80.
[9] 王彦军, 段鹏飞(202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
[10] 魏楚涵(20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11] 吴霞(2019).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12] 杨芷英(2019).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 尹娟, 余雪冰(2020).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 教学与管理, 36(3), 63-65.
[14] 张云(200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