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法课程思政教学新路径探索:3“维”、4“动”、5“A”
Exploration of an Innovative Teaching Pa-thin English Grammar under the Philosophy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3 “Dimensions”, 4 “Dynamics”, 5 “As-pects”
DOI: 10.12677/ces.2024.12854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袁素平, 潘 娟: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沈 悦:泗阳县桃源路中学,江苏 宿迁
关键词: 课程思政英语语法教学创新路径探索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novation Approach Exploration
摘要: 研究针对大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存在意愿不高、动力缺失、学习敷衍等现象,提出了“3维4动5A”的英语语法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路径。具体而言,该创新路径基于教材重组知识内容板块、深入教材构建英语语法体系、超越教材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3维”基础上,通过“生动、互动、活动、行动”方式创新语法教学路径,在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5A”品质(即Aptitude、Approach、Ability、Attitude、Appreciation)。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改善了学生的语法学习面貌,增强了学习内驱力,提升了英语语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育人价值。
Abstract: There exist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many English majors have been reluctant and perfunctory to study English grammar for lack of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Aim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above, in our study an innovative teaching path—3 Dimensions, 4 Dynamics and 5 Aspects—is put forward under the philosophy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e specific, 3 Dimensions means to reorganize the teaching material, reconstruct the English grammar system and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grammar teaching, based on which we adopt 4 Dynamics, namely Interest, Interact, Activate and Act, to innovate our teaching. Meanwhil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we attach weight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5A” qualities, that is, Aptitude, Approach, Ability, Attitude and Appreciation.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shows that this innovative approach has greatly changed students’ learning spirit, awakened their inner learning drive and improved the reaching effect and educational value in the course of English Grammar.
文章引用:袁素平, 潘娟, 沈悦. 英语语法课程思政教学新路径探索:3“维”、4“动”、5“A”[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8): 352-35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8544

1.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历经70年发展,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已从跟随跟跑转到并跑领跑。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20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语专业的教学团队通过举办教学沙龙、组织各级各类课程思政课题申报等教学和科研活动,积极动员广大教师探讨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展开积极探索。我们英语语法教学团队也以此为契机,对英语语法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英语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2. 英语语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语法课程是以英语语法为中心设计的理论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英语语法体系,能够借助英语语法知识解决英语学习中的问题,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完成了英语全部语法的学习,那么,在升入大学之后,他们还愿意学习语法吗?学习效果如何?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课程思政开展如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2.1. 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意愿不高、动力缺失、学习敷衍

多年来,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就等同于或围绕着英语语法知识进行学习。自从2001年1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颁布,全国各地小学就陆续从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程,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英语学习的起点由初中下移到小学,这就意味着在进入大学前,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已经持续了至少10年。在传统知识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英语学习与语法知识的学习一直是相伴相随、相爱相杀的!

根据笔者在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语法课上进行的调查,发现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不喜欢英语语法。他们认为英语语法枯燥乏味,规则琐碎,学习起来太难。超过50%的同学认为语法学习主要靠刷题,但他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即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很多同学因为刚进大一就又开设英语语法课而先入为主地戴上“嫌弃”的滤镜,全程“打酱油”,缺乏内驱力,学习态度敷衍;从期末考试成绩看,学生的成绩离散程度大,学习效果不佳。

2.2. 教师教授英语语法的方式传统、视角单一、缺少创新

自2019年9月起,笔者担任学校教学督导,一直关注英语语法课程教学问题。通过多次随机听课和课堂观察、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以及期末学生评教等方法,发现英语语法课教学满意度不高。其中,不少学生反映老师重视知识讲授,互动讨论不足,缺乏新颖有效的知识教学,存在“炒冷饭”的问题。据听课和观察结果,我们发现英语语法课程的教师存在多方面问题:部分老教师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师生互动和同学互动,未能将“学生中心”理念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教学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有些年轻老师因专业知识局限,只能侧重于语法讲解,教学视角过于狭隘,无法有效帮助学生建构整体性的语法体系;还有一部分老师将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完全归咎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愿意进行改革创新,甚至拒绝继续教授英语语法课程,课程思政亦难以落实。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狭隘的教学视角以及缺乏教改创新意识等成为了语法教学效果欠佳的主要问题。

3.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语语法课程教学创新路径探索——3维4动5A

Figure 1. 3 Dimensions 4 Dynamics 5 Aspects: teaching approach of English grammar under the philosophy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3维4动5A:英语语法课程思政路径图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内容融入教育是弹性的、隐性的[1]。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笔者的教学团队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从教学内容、教学路径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英语语法课程进行教学创新探索,最终凝炼出了“3维4动5A——英语语法课程思政路径”(见图1),旨在有效落实“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3.1. “3维”——英语语法课程内容教学改革探索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但是由于英语专业课程性质与内容要求,一些理论课程,比如语言学、词汇学、语音学等,相对融入思政元素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会出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两块皮”的现象。英语课程中英语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途径和目标,语言教学是一种与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关联的社会、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行为[2]。如何发挥课程思政的整体效应?通过不断地探索尝试,团队最终确定通过“3维”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英语语法知识和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运用,更准确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基于教材,重组知识内容板块。虽然大一新生已经在中小学学了将近十年的英语,但是他们的语法知识学习是分散于十年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学的基本都是语法知识的碎片,碎片之间缺少有机的融合。而主流的英语语法教材多从词素、单词、词组、句子、语篇等层面进行长篇累牍、事无巨细地赘述,学生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最后却一头雾水。据此,团队结合英语专业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英汉对比视角通过英汉篇章、语言组织方式、思维特点、信息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重组教材内容板块。比如,通过对比诗歌《静夜思》中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英文(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再对比一段现代汉语口语“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和英文表达(In winter we/they/you/people should wear as much as possible while in summer we/they/you/people should wear as little as possible.),引导学生认识到中文属于汉藏语系,注重连贯,是意合的语言,思维是隐性的,呈现出主题显著的特点;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注重衔接,是形合的语言,思维是显性的,呈现出主语显著的特点。通过重组知识内容板,学生在英汉对比视角引领下,俯瞰了英语语法知识的“森林”,感知了英语语法概貌,厘清了语法知识的主要脉络,能够从语言文化的高度更好地进行语法知识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其次,深入教材,构建英语语法体系。在重组知识内容板块的基础上,团队深入挖掘英语语法的形合特点,以形合统领整个语法知识的教学,具体分为句内形合和句间形合两条支线展开。句内形合包含了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所学的语法知识,如名词的数、属格与性别、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形容词与副词的比较等级,主要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各小组在开学初领取学习任务后合作完成,在期中阶段的两至三周在课堂进行小组学习汇报,充当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探索精神;句间形合则重点从语篇层面对英语的篇章、英语句子的结构、并列和从属等内容展开,再结合一些难点如强调、虚拟语气、非限定动词等,由教师构建多样学习支架,带领学生进行各种互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应用实践,进行迁移创新。形合统领下的英语语法学习,重新点燃了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能够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构建起一个系统完善的英语语法知识体系,跨越最近发展区,而且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语法运用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和自我效能。

再次,超越教材,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教学的主要载体和依据是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思政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3]。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特别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素材分析主要围绕主题、目的、受众展开,教师需要借助专业知识和学科特长揭示素材的本质、根源、内涵、逻辑和情感价值。英语语法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可以主要通过增补拓展的方法融入思政元素。一方面,我们通过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图像、音频、视频、文本等教学素材,创建切合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涵盖英语语法课程思政的核心元素,以“融盐入水”将思政元素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同时,我们也关注素材面向的受众,即大一新生,分析素材对学生有何预设,期望对学生产生何种影响,练习和活动设计是否鼓励学生主动参,积极思考。在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练习等拓展增补思政素材,学生惊讶地发现英语语法知识原来并不是那么枯燥单调,不知不觉中语法学习已帮助他们更准确有效地讲好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故事,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悄然生根发芽,逐渐枝繁叶茂。

3.2. “4动”——英语语法课程教学方式创新探索

在“3维”教学内容基础上,我们同步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探索,研究最终确定了“4动”教学方式,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有效落实了课程思政理念。

第一,以“生动”为价值追求,革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学团队坚持“学生中心”,从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头抬起来、眼睛亮起来,塑造生动鲜活的大学课堂样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成长姿态,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二,以“互动”为教学原则,奠定坚实基础。在英语语法课程教学中,我们坚持“产出导向”,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师生和智慧教学手段的互动,打造富有活力的课堂生态,促进学生英语语法的知识生长,帮助学生构建英语语法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第三,以“活动”为教学驱力,促进知识生长。在教学中,教学团队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4],通过兴趣导入、学习理解、实践应用等一系列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内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结合团队合作、小组课堂展示,由学生来当小老师,让学生体验“初为人师”的成功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和自我效能,涵养学生的教育情怀。

第四,以“行动”为培养路径,实现迁移创新。“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5]。“最好的实践必然超越最好的理论”[6]。课堂的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课外的实践行动,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创新。在英语语法知识体系的支持下,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英语考试和技能竞赛,比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际人才英语考试、LESCAT杯江苏省笔译大赛、“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亿学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及综合能力大赛等,屡获佳绩,在语言运用的行动中,以赛促学,实现知识的迁移创新,有效提升了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校的理论课程往往受传统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影响,以单一讲授为主。但是,大学生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有着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他们更渴望去表达交流、参与体验,而非一味地被动接受。教学团队以“生动”为价值追求,以“互动”为教学原则,以“活动”为教学驱力,以“行动”为培养路径,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有效落实了课程思政理念,显著提升了英语语法的教学效果。

3.3. “5A”——英语语法课程教学评价优化探索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保障。通过评价我们可以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7]。在语法课程教学中,教学团队坚持“学生中心”,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Attitude)、学习倾向(Aptitude)、学习能力(Ability)、学习方法(Approach)、合作理解(Appreciation)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动静结合的评价。

在语法课程教学第一课,教师就让学生了解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评价,其中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英语语法中句内形合的学习主要按照主谓一致、主要时态(如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过去完成时、将来进行时、将来完成时)和语态等内容分为8个主题,要求同学自由组建4人左右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进行小组汇报。小组团队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倾向(Aptitude)进行分工,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歌曲、Rap、脱口秀、表演等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也可以通过互动、讲授、讲练结合、讨论等适合的方法(Approach)进行学习汇报,每个人都有“当老师”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小组汇报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每一小组汇报时,其他同学则对该小组成员完成任务的态度(Attitude),在团队中的合作理解(Appreciation)进行评价,团队的综合成绩即小组成员的成绩,重在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小组竞争中学会理解和欣赏,在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探索中提高能力(Ability)。教师则通过学习档案袋,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的任务完成、课后的作业拓展,结合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导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学习进行持续改进,实现以评促学,在教学和评价中实现立德树人。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英语语法教学评价的优化探索促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向“持续改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和评价主体作用,不仅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同时关注学生“5A”品质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塑造了积极踊跃、富有活力的课堂生态,极大地改变了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精神面貌,有效提升了语法课程的思政效果。

4. 结语

近年来,英语语法教学团队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针对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意愿不高、动力缺失、学习敷衍以及教师教学方式太过于传统、视角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以《纲要》为契机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改革创新探索:从基于教材重组知识内容、深入教材构建语法体系、超越教材融合思政元素三个维度入手,通过“生动、互动、活动、行动”方式创新教学路径,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5A品质,即Aptitude、Approach、Ability、Attitude、Appreciation。通过“3维4动5A——大学英语语法课程思政路径”,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在英语语法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极大地改变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精神面貌。学生在语法课堂上积极踊跃,学习氛围浓烈,课堂生机盎然,教学满意度高,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夯实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实现英语语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效提升了英语语法课程的教学与育人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系淮阴师范学院2023年度淮阴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课题“3维4动5A——课程思政理念下英语语法课程教学创新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2SZJG0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肖琼, 黄国文. 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中国外语, 2020(5): 10-14.
[2] Widodo, H.P., Perfecto, M.R., Van Canh, L. and Buripakdi, A. (2018) Situating Moral and Cultural Values in ELT Materials: The Southeast Asian Context. Springer, 2.
[3] 徐锦芬.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 2021(2): 18-2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5] 刘锐. 陶行知传[M]. 北京: 北京时代文化书局, 2016: 175.
[6] Shulman, L.S. (2018) The Wisdom of Practice. Essays on Teaching, Learning and Learning to Teac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7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