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促进贵州省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困境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er Mechanism and Dilemma of Digital Economy Boo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DOI: 10.12677/ecl.2024.1331032, PDF, HTML, XML,   
作者: 杨晓丽: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数字经济乡村振兴贵州省Digital Economy Rural Revitalization Guizhou Province
摘要: 数字经济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是乡村实现新质发展的重要保障。贵州省作为乡村村落多、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的乡村振兴主要攻破点,研究数字经济如何进一步助力贵州省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存在困境,成为贵州省乡村发展十分有必要的一环。本文从乡村智慧农业、生态效益、基层治理等方面挖掘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贵州省数字经济建设存在的困境包括:1) 数字化农业建设规模不足,2) 资本投入少,难以吸引社会资金,3) 基层数字化服务水平难以良好对接乡村数字化产业发展;同时基于上述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 digital economy, as an important engine to boos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villages to achieve new quality development. Guizhou Province, as the main breakthrough poi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many rural villages and condition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study of how the digital economy can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 existence of dilemmas has become a very necessary part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digital economy boo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rural smart agriculture, ecological benefits, grassroots governance, etc.; the dilemma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conomy in Guizhou Province include: 1) the scale of digital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is insufficient, 2) the capital investment is small,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ttract the social funds, and 3) the grass-roots level of digital services is difficult to dock the rural digital industry development; meanwhile 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so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文章引用:杨晓丽. 数字经济促进贵州省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困境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3): 8419-8424.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31032

1. 引言

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1,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包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1]。2月21日,贵州省发布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部署,紧密结合贵州实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走上新台阶,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此外,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2,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引领驱动作用,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发展阶段下推进数字乡村工作的重要指引[3] [4]。要稳健增速发展乡村振兴工作,就要持续为乡村注入新质生产力,持续扩大数字经济在乡村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中的比重[5]

2. 数字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通过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历史与逻辑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和必然性[6]。通过数字赋能,乡村共同富裕将推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系统化的全面发展和整体跃升,达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整体性协同并进,实现农村数字化提升,减少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达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2.1. 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智慧农业发展

智慧农业是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精准数字型农业的深刻转变,是农业种植及供需关系从经验化、信息延迟化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演进的高级阶段[7]。在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下,应围绕农村产业为核心继续发展,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整合。紧抓无人机、无人农场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契机,持续增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及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打破过去存在的农业信息壁垒,实现农业产业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进一步压缩农户农业生产成本,致力于引领农业向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生产方式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在智慧物流领域,农业物联网与数字化平台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突破了原来的地域局限、提供了销售链、配送链等新兴工作机会,实现了农业整体增容增收。

2.2.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价值提升

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产业发展及村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兜底效应,然而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创造生态保护补偿价值的本质跨越,就不得不依靠数字经济为乡村旅游提供新质引擎[8]。相较于传统乡村旅游,数字经济可以提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增强游客的来地新鲜感、体验感甚至人际关系渲染力,在传统同类乡村旅游中提高竞争力。数字技术依托网络,能从根本上打破时空限制,从小小的屏幕实现极大范围的传播及宣传效果,使游客快速了解该地旅游特色、检索当地吃喝玩乐项目,提升游客幸福感。此外,数字经济依托其强大的数字检测、评估及预警功能可以实现生态旅游信息的全域掌控,通过数据检测实现乡村生态保护与绿色旅游价值两手抓[9]。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游客加入田间体验农业生产、参观当地特色工厂车间,实现生态价值内生化发展,助推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

2.3. 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建设

人才兴则产业兴,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大量的优质人才不可或缺。数字经济正日益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尤其在人才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0]。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乡村地区能够吸引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近年来就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为抓手,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作用凸显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人才队伍,为本省乡村发展新未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加快建设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数字乡村发展的重点实现目标,从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夯实建设数字乡村的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等方面作为发力点[4]。对电信网络、宽带服务进行升级改造,同时鼓励开发适应“三农”发展的终端数字产品与软件应用,从培育吸引人才落地创业、开发的基础设施入手,发挥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的助推器效应。

2.4. 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伴随着乡村产业发展、人才涌入,乡村治理呈现出需求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在数字乡村发展背景下,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整体发展的动力引擎,吸收数字技术加以常态化乡村治理十分有必要。具体来说,首先,数字经济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乡村治理资源配置,提高治理效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乡村资源信息的精准掌握和高效调配,在产业发展和人员调配等环节发挥其总揽作用,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11]。其次,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治理模式创新,促进治理体系现代化。通过构建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乡村治理的线上线下融合,推动乡村治理从传统的单一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此外,数字经济还能助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强化治理效能。通过培养乡村数字人才、普及数字化知识,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的数字素养和治理能力,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进一步助力乡村整体高效化、科技化发展。

3. 贵州省数字经济驱动乡村振兴存在的困境

3.1. 数字化农业产业建设不足,供给无法满足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从供给侧角度看,数字化产业建设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创新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信息传输不畅,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12],根据目前可检索到的信息,截止到2020年,贵州省农村网民规模为915.9万人,农村普及率为51%,占全省网民总数的38.2%,与同期全国网民普及率70%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农业领域的数字化技术创新不够,缺乏针对农业特点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使得数字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效果有限,贵州省农产品主要以果蔬畜牧为主,由于省内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资源难以聚合,同时,物流在镇到村的配送时间大大超过城市及城镇之间的运输时间,对农业的运输包装技术和冷藏技术具有极大的考验。此外,农村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缺乏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数字化农业的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计划队伍建设尚不饱和,从2022年才正式开始招生,每年招录近六百人进行集中学习并投入生产实践,培训时间起点较晚、“头雁”带头人规模难以满足各数字化村落数量以及“头雁”带头人队伍参差不齐均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3.2. 乡村产业特质难以吸取到大量资金投入,发展受限

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产业特质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往往难以吸引大量资金投入,进而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与深度。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乡村产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型,缺乏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高回报率和低风险性,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广泛兴趣,政府扶持资金占据大头。然而贵州省作为地方政府债务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财政压力大,参考“理性经济人”的观点,政府主体为更愿意将本就不多的财政收入总量投进产出转化率更为显性且产出比更大的白酒产业,对数字化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弱[13],据2023年贵州省财政支出财报显示,利用新型工业化和新动能基金等共107.23亿元,带动银行贷款及社会资本投入112.47亿元支持本土能源及白酒产业;对小微企业与“三农”业务融资难等问题仅投入2亿元;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尚可,贵州省财政厅统筹文化领域专项资金、文化旅游产业基金等43亿元,带动银行贷款及社会资本投入17.64亿元打造本土旅游业,如“村超”“村BA”乡村体育赛事旅游。

此外,贵州省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场环境不成熟,也增加了投资者的顾虑。同时,乡村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进一步制约了资金的流入。从社会资金和政府财政支持两方面来看,贵州省乡村产业本身的体量特质难以吸引到大规模资本投入,产业发展要寻求突破口,还需抓住短视频宣传与电商结合、完善基础设施、更多渠道寻找资金并压缩生产成本作为出路。

3.3. 基层服务水平暂未实现良好对接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

在当前的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公共服务质量与基础设施的薄弱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学术角度来看,这两个问题不仅反映了乡村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滞后,更揭示了乡村治理体系与现代化要求之间的不匹配[14]。首先,公共服务质量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地区在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数字化服务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基层服务人员数字化程度不高,难以解决乡村居民日趋复杂的个性化难题,日前,除市州外,贵州省大部分区县基层数字化治理仍居于起步阶段,呈现出发布政策规划多于数据支撑的局面。其次,基础设施薄弱是数字乡村建设滞后的另一重要原因。乡村地区的网络覆盖、数据传输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导致数字化应用难以有效推广,贵州省目前基层网络建设仅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通4G网络、乡镇通5G网络、乡镇千兆光网覆盖“四个100%”,对于网络需求较高的直播电商村落而言,网络化程度不足以支撑其良好运营;部分在野外发展大规模果蔬畜牧业的小规模村民组织,网络服务普及率也是制约其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成为一大生产成本。这不仅影响了乡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也制约了乡村与城市的信息化对接与协同发展。

4. 对策与建议

4.1. 数字经济与优势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发展好坏关系乡村振兴全局成效。基于当下贵州省多数基层产业发展现状,启用优势特色产业先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是值得参考的路径。数字技术赋能优势特色产业可以扩大产业面、增加就业岗位,延长后者发展链条、打开市场,同时完备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其吸引更多更大的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助推当地经济增长,地区整体性的发展增速进一步为其他弱势产业提供兜底保障支持。贵州省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足“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刺梨、辣椒等优势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通过产业组合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经济发展更牢固根基,群众实现持续增收。如“村超”“村BA”乡村体育就属于近两年新兴的优势特色产业,与数字技术实现充分融合,带动了乡村旅游、乡村助农产品、民族非遗刺绣等相关较之前属于弱势产业的产业集。2023年“村超”系列赛事举办以来,当地累计接待游客超7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13亿元;2022年12月以来,仅榕江县就开展新媒体人才培训400余次,带动8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优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4.2. 多渠道吸引复合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建立留才长效安排机制,取代短期的政策激励[15]。从高校、企业、政府各部门等地广泛招纳复合型人才,并利用平台资源进行人才整合,组建数字化扎根队伍。高校特别是农林、大数据专业聚焦于对数字农业和农林科技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企业则通过日常工作培育电商实践型人才,具备快速应用性;政府组织内部人员则可以从内部、内外各部门协作过程中实现乡村基层治理的模式化、效率化。当统一进入数字乡村建设体系后,各类人才相互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实际,精准把握乡村发展的核心需求,以需求为牵引,科学规划发展路径。数字技术作为当今时代的重要驱动力,其深度应用对于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吸引和培养具备数字技术背景与乡村发展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这类人才不仅能够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电商化发展,还能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优化乡村资源配置,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因此,坚持需求导向,积极吸引和培养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NOTES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203/c1001-40172401.html

2《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https://www.cac.gov.cn/2022-01/25/c_1644713315749608.htm

参考文献

[1] 郭朝先, 苗雨菲. 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与路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1): 98-108.
[2] 张芬芬, 邓博华.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J]. 金融与经济, 2023(3): 65-76.
[3] 万建军, 胡文萍.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经济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与路径探析[J]. 农业经济, 2023(8): 22-24.
[4] 崔颖.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困境与出路[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1): 142-145.
[5] 苏金爽. 数字经济下农村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局与破局[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3): 53-60.
[6] 梁健. 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J]. 统计与决策, 2024, 40(6): 11-15.
[7] 胡雨. 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研究[J]. 价值工程, 2022, 41(33): 21-23.
[8] 邓俊, 严浩怀, 周晓芳. 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0(3): 102-111.
[9] 张旺, 白永秀.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的理论构建、实证分析及优化路径[J]. 中国软科学, 2022(1): 132-146.
[10] 蒋抒博, 唐銮煜, 胡爽.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商业经济, 2024(6): 1-3+19.
[11] 张芳山, 李露瑶, 陈杰. 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林业经济, 2024, 46(3): 78-96.
[12] 张鹭芳, 林宇航. 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以漳州市长泰区为例[J]. 基层农技推广, 2024, 12(5): 66-68.
[13] 李刚, 吴黄保, 赵伟龙. 长三角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机制与路径设计[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4): 42-50.
[14] 马怀德. 基层治理数字化的重要意义及完善路径[J]. 浙江学刊, 2023(5): 5-11.
[15] 王震.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研究[J]. 现代化农业, 2024(4):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