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阈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逻辑、现实困囿与路径
The Development Logic,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Pathway of Developmental Financial Aid and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ive Educations”
摘要: 高等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解决社会教育资源不均的有效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以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为目标,构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能够有效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上好学、学好课、就好业、走好路,使受助学生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逻辑、现实困囿,进而进行路径探赜。研究认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逻辑体现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逻辑、依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逻辑、强调资助程序公平正义的法治逻辑等三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在实践中往往困囿于缺乏统一标准、重物质轻精神、重公平轻育人等现实问题,致使育人效果不佳。本研究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度挖掘以五育融合发展为核心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路径的可行性,探索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新模式,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转型提供路径指引。
Abstract: Student financial aid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address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society and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achieving moral education. By aiming to integrate the “five educations”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a developmental financial aid system in colleges can be constructed. This system forms a virtuous cycle of “assistance - education - talent development - giving back,” effectively helping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to excel academically, secure good employment, and lead successful lives, thereby enabling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al logic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o investigate potential pathways. The study argues that the developmental logic of financial aid in higher education i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educational logic of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logic based on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levels, and the legal logic emphasizing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aid procedures. These aspects contain rich resour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ever, in practice, challenges such as the lack of unified standards, emphasis on material over spiritual aid, and prioritization of fairness over education often hinder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outcom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deeply exploring the feasibility of a developmental financial aid model center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ive educations, and seeks to provide a new model for student financial aid in higher education, offering a pathwa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 aid work.
文章引用:成思慧. “五育”融合视阈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逻辑、现实困囿与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 14(8): 737-74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47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实现“生活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生活”的理想。由此可见教育扶贫的意义与重要性,而承载高等教育使命的大学作为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社会,承担社会角色的重要场所,如何开展精准化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发挥高等教育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推动社会共同富裕则显得尤为紧迫。

在这一背景下,发展型资助育人应运而生。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采取综合措施,在经费和物质资助的基础上,同步展开资助育人工作。这项工作主要针对面临入学适应、学业发展、技能提升、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学生,通过高校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教育服务。其重点在于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素质,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尽管目前我省的资助政策已基本实现了高校学子不因贫而失学,但受到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道德品行、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学业水平、综合素养等方面往往出现发展滞后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实施物质补助的同时贯彻“育人使命”,将“五育”理念融入到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1]

2. 五育融合视阈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逻辑

()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逻辑

家庭经济困难生往往因为发展资源欠缺,能力提升和视野拓展的机会相比他人来说较为匮乏,这不仅不利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而且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违。

坚持人本理念构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是推动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最大限度挖掘大学生潜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通过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全面实施应贷尽贷的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励志奖学金等保障性措施,既体现了资助的普惠性又强调了奖励的引领性。由此可见,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文化资源,我们应充分发掘资助育人的内涵和功能,彰显其制度优势,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基础上,发挥资助育人的最大价值,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素质提升,真正做到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精准高效地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实现从扶困到扶志、扶智的转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 依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逻辑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依赖于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高校学生资助的经济逻辑依托生产力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能够提供的经济资源总量,包括教育资源的投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金来源、资助力度、覆盖范围等都直接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其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加,以保证贫困学生适应当下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这些投入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使得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最后,由于当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资助育人工作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和竞争力,贫困学生收到资助后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累积,在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同时,带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乃至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实现资助–教育–人才–生产力–经济水平等五个方面相互促进、良性循环[2]

() 强调资助程序公平正义的法治逻辑

在推动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的进程中,其法治逻辑的核心聚焦于确保每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得以充分实现,这一过程显著体现在资助程序的公平与正义构建上。首要的是,学生能否顺利获得资助支持,直接关联于学校资助工作程序是否秉持公平与正义的原则。该程序不仅明确了资助申请的每一步骤,确保透明化操作,更在强化评审公正性的同时,融入了对学生隐私的深切关怀,旨在避免机械化评审流程可能对学生自尊心造成的潜在伤害。近年来,政策层面对于保护学生隐私与促进资助程序公正的重视日益凸显。例如,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紧急通知,明确要求全面清理并规范学生资助公示信息,明确指出不得泄露学生个人敏感信息,这一举措直接回应了对学生隐私权的尊重与保护。同年,财政部、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公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时,需严格避免触及学生隐私,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在细节上的周到考虑。次年,即2018年,教育部联合其他五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不仅重申了公开透明与隐私保护并重的重要性,还特别指出禁止让学生在公开场合自揭伤疤、相互比较困境,这一规定深刻体现了资助政策在追求程序正义的同时,对学生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的深切关怀。

综上所述,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的法治逻辑,不仅通过制度化的程序确保了评审工作的公正性,更在实施过程中融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致力于在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了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

3. 五育协同视阈下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过程中的现实困囿

() 缺乏统一标准,认定精确度低

尽管教育部已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贫困生认定的指导性政策,但具体执行层面,各高校往往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操作细则,这种“各自为政”的现象直接导致了贫困生认定标准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高校在筛选资助对象时,主要依赖于学生提交的民政部门证明材料、家庭情况调查表,并辅以班级内部的民主评议机制。然而,这一流程在实际操作中遭遇了重重挑战:一方面,评议参与者(包括学生、班主任及辅导员)往往只能基于有限且可能不全面的书面材料进行判断,难以深入、真实地了解每位申请者的家庭实际状况;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系统、可量化的认定标准,认定过程显得较为主观和模糊,进而导致资助资源的分配精确度大打折扣,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可能因认定偏差而错失资助机会,而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却可能获得资助,这无疑违背了资助工作的初衷和公平性原则。

() 重视物质资助,忽视精神关怀

当前,多数高校资助体系聚焦于直接的经济援助,旨在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确保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然而,这种单一维度的支持模式往往忽略了经济困难学生深层次的内在需求,如心理健康、自我认知、价值观塑造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从而未能全面践行“扶困、扶智、扶志”的资助理念[3]。这一偏向不仅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感恩之心淡化,诚信意识薄弱,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还可能诱发一种消极的依赖心理,使得他们过分依赖外部资助,而非积极面对挑战,自主提升能力。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对补助资金的挥霍浪费现象,背离了资助政策的初衷。因此,作为高校资助管理部门亟需转变思路,探索构建物质资助与精神关怀并重的综合资助体系。这要求我们在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疏导、品格教育、励志激励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引导,旨在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不仅在物质上脱贫,更在精神上实现自立自强,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 强调程序公平,忽视育人初心

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不仅要在物质层面保障学生发展,还要在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发展,实现全方位育人[4]。目前部分高校在资助实践过程中,往往过分聚焦于程序的公平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资助育人的初心与使命,虽然极力维护了从申请、认定到公示、发放的每一个环节的程序公正性,确保了民主透明,但这种对程序公平的过度强调,却无形中削弱了对资助育人核心价值的深刻理解与践行。具体表现为,对资助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如何助力其全面发展等关键问题的思考不足,导致资助工作仅仅停留在了表面的经济援助层面,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资助资源在育人方面的巨大潜力。因此,资助育人的成效大打折扣,难以充分激发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4. 五育协同视阈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路径优化

() “融合化”德育,以德立人,强化思想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注重经济困难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借助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以社团、党团组织、网络载体为抓手,结合其在校期间的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困难学生进行红色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转变,深化育人效果,激发他们励志精神,努力成长为国家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 “多元化”智育,以智慧人,赋能学习实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进一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深挖学生潜能为目标,通过深入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一生一册”计划,并采取结对帮扶等形式。可以为经济困难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朋辈导师,专门开设相关课程,围绕学业规划、素质拓展等内容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 “参与化”体育,以体塑人,感悟拼搏意义

以体育为平台,开设相关课程,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掌握一门新的体育技能,让他们感受运动的魅力。同时,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比赛和活动,例如励志体育活动和素质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在运动中挥洒汗水,强健体魄,感悟拼搏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进拼搏的精神与意志。

() “浸润化”美育,以美育人,增进人文情怀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革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并明确指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个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美育作为一种培养良好人格和启迪智慧的育人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增进人文情怀的意识与能力,还能够浸润对崇高精神品质的追求。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提供免费或优惠的艺术教育资源等形式,如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可以通过举办艺术展览和演出,展示他们的艺术才华和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 “体验化”育,以助人,实现助学帮困

借助学校资源以及校企合作单位的力量,打造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发展型资助育人平台,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形式积极参与广泛的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增长才干、磨砺意志,增强劳动意识和责任感,推动学生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

5. 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对新形式下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本文围绕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针对认定标准非统一、重物质轻育人等方面的现实困囿,融合资助育人资源,提出“融合化”、“多元化”、“参与化”、“浸润化”、“体验化”五化一体的全方面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遵循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要求,将困难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媚, 彭莹, 郎璐米. “五育”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22(16): 56-61.
[2] 陈博旺, 晋家洪, 冯力. 高校学生贫困资助的政策逻辑、实践困境及其突破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39(10): 29-34.
[3] 余秀兰. 济困育人: 新时代发展型资助的探索[J]. 终身教育研究, 2023, 34(6): 11-19.
[4] 李义波. 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4): 68-7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02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