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多维度理解、历史价值以及重大意义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和深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出现理论基础薄弱,对思政课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功能,以增强学生理想信念,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状及现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studies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understandings, historical value, and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f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have been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lso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Students fr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facing issues such as weak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declining interest in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Leveraging the value-guiding function of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to enhanc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xisting research findings,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ways to integrate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into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ing the referen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cademic institutions.
1. 引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信念、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核心,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思政课作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课,旨在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历史责任感,提升其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推动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成为培育时代新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时代内涵及实践路径。
2.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学的现状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孕育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在长期奋斗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从而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理论意义上,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内容上能够相互补充和促进。在时代内涵上,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践意义上,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把课堂延伸至社会,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不同于以往的职业教育,新时代职业教育在招生规模,招生要求和招生对象类别上都做出了改变。2019年相继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调整,例如首次职业教育法大修,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以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3]。《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12号)要求各职业院校制定面向不同群体的招生计划。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课程设置和学时上缺乏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及世界观方法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相对较弱的学习能力及学科兴趣也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日益下降。
此外,高职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要困难和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科认知不足。由于高职教育的专业化特点,学生更加注重技术和实践方面的学习,对思政课的学科性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思政课的主动学习兴趣。第二,在时间和学习压力方面,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训和实习等任务密集的情况下,时间紧张,导致思政课的学习成为学生的次要任务。学生往往更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应试需求,对思政课的学习投入有限。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上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与学生有效沟通的互动环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一些教材内容抽象和理论化,难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经验相结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第四,一部分学生存在认为思政课没有实际用处、不重要的观念,缺乏对思政课的重视和自觉学习的态度,对思政课的学习动力不足。第五,缺乏互动和参与机会。一些思政课教学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互动,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缺乏积极的学习氛围和互相交流的机会,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参与度下降。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提高对思政课的重视和学习效果。
3.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分析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意蕴,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实践路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校园文化与网络媒体的结合,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教师职业使命感的提升、实践教学改革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策略、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及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在以下方面对伟大建党精神展开研究,包括:1) 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上,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核心精神品质。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2) 在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方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党的理论和历史、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历史使命感。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显著的必要性。3) 在实践路径方面,现有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具体实践路径,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利用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伟大建党精神、开发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等。这些路径旨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中全面接触和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4) 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为了提升伟大建党精神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强调教师角色的重要性,提倡教师应提升自身对建党精神的理解,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授课方式,增加课程吸引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同时,融入校园文化和运用网络媒体是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开办专题讲座、主题党日和团日活动等形式传播伟大建党精神。通过建设富有红色文化的校园环境和利用网络平台的广泛覆盖,可以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5) 在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方面,为了确保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效果,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学生反馈和教学研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现有研究成果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从理论内涵到实践路径,从教学方法到评价机制,为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不仅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理解建党精神的内涵,还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学生、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对新时代青年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从思政课教学研究来看,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这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新时代高职院校需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这是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这意味着教师团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需求等。这些研究成果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和实践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穿透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4.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高职院校可以从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内容、挖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形式、构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有效运用。
4.1. 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内容
伟大建党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人民立场和奋斗奉献的精神都能成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之“钙”。高职院校可以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指导,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充实,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教材体系之中,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使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从内容上看,伟大精神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承载主体丰富多样。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内容鲜活性上,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挖掘党史故事的时代内涵,不断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时代化。教师可以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完善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三三制”模式,即在内容上“三理”统一(人生哲理,中国道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学设计上形成“三线”统一(知识线,故事线,思想线)。
4.2. 挖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形式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5]。在实践教学中以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为切入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专题化教学、分组汇报、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并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认同感。其次,强化互动与参与性。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党史故事、案例分析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此外,开展实践教育,使学生自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例如,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参观调研,挖掘家乡红色资源等形式,将思政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实用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思政实践教学的开展,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使学生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学生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未来紧密联系起来。
4.3. 构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评价体系中,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评价体系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进行评估,使思政课教学能够与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有效运用。在主体活跃性上,分析在激励主体上的可持续因素或阻力因素。通过小组作业和线上党史知识问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兴趣,促使学生能自主补充相关党史背景知识,将自己的梦想和专业技能与党的初心使命相结合,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明确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形式灵活性上,通过案例或典型事件的分析,把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人生意义”“理想信念”等理论展示出来,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学习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红色文化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党史的学习。
5. 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通过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和内容分析,认为应从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内容、挖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形式、构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