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古生物地史学》教学探索
Exploration of “Palaeontology and Historical Ge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专业课课程思政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古生物地史学》为例,在课程思政全面展开的大环境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探讨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局与融入,将职业责任感、地质工匠精神、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教学中,弘扬地质文化,着力引导学生树立地质报国情怀,以期对推进地质大类课程思政建设和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in higher education. Taking paleontology and historical geology as an example,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this article reforms the teaching content, explores the excav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integrates vocational responsibility, geological craftsmanship spirit, patriotis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o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and actu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ocuses on gui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sense of geology serving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in geological courses.
文章引用:李新发, 陈松, 陶威. “课程思政”背景下《古生物地史学》教学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8): 828-83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487

1.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指明了道路[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核心内容[2]

地质行业属于重要且艰苦的行业,如何为社会输送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是当前各大高校共同面对的问题。当前,部分高校就地质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成果[3]-[6]。然而,地质类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尤其是如何准确地、深入地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以及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等问题尚待探究。

宿州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目前正处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阶段,地质工程专业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坚持立足两淮矿区、面向全国的方向发展。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古生物地史学》课程为例,在汲取国内其他高校先进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基础上,浅谈《古生物地史学》思政元素挖掘及如何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实际课程教学之中,以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深度。

2. 课程现状分析

《古生物地史学》作为地质学三大基础学科之一,是国内各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地质类专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7]。《古生物地史学》是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在大二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8],根据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设置,该课程为专业拓展课程,课时量安排为理论教学42学时,课内实验6学时,选用的教材为杜远生、童金南教授主编的《古生物地史学概论》(第三版)。

同其他多数理工科专业课程一样,如经管类专业[9]、地理科学专业[10]、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11]等,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相互分离的现象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12]。该课程由古生物学和地史学两个分支学科融合而成,研究了自46亿年以来地球生物界和无机界的演化历史,其内容极其庞大、研究对象种类繁多。传统的古生物学教学模式是以讲授各门类古生物形态分类为主,结合标本观测为辅。传统的地史学教学以经典剖面为载体,讲述一定地质时期内生物、地层、构造、矿产的演化。这种教学模式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且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模式使得该课程中思政教育较为缺乏,导致很多学生既没能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形成为祖国地质事业奋斗的激情和热情,而该课程可挖掘的思政要素非常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作用,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通常具有自律性不强、成才速度较慢、思想易波动、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的缺点,尤其是大一、大二期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专业素养等尚未真正形成,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辨别能力。

当下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地质类专业作为艰苦行业出现了招生难、就业率低、离职率高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脱节,导致部分学生对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及就业前景、成才成长认识不足。由于地质专业的特殊性,地质工作需要开展大量的野外工作,相对来讲远离城市的繁华,导致一些毕业生源的流失。但是地质工作是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曾指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地质工作必须先行。并曾比喻:“地质部是地下情况侦察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而地质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大批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的热血专业技术人员。

《古生物地史学》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程,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该课程以阶段论和活动论思想为主导,全面系统的介绍古生物学、地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犹如一本皇皇巨著,诉说着时间长河当中发生的纷繁往事。不但可以对地质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启蒙、培养专业兴趣、树立职业自豪感,而且其中蕴含的大量思政素材和唯物主义哲学观念,也可以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最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着重要作用。

4. 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4.1. 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的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大局”的时代高度,作出了有关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系列地质工作指示批示,地质工作职责上升至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为地质类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国家、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系统掌握地质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对标培养目标,《古生物地史学》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职业素质、创新和国际视野等目标的培养起支撑作用。在进行《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思政探索时,教学大纲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结合专业特点和宿州学院地质类培养方案,在教学大纲的调整过程中,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强调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断完善本课程知识理论体系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在传授古生物地史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地学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4.2.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政融合是否成功。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科专业视角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掘各环节中的思政元素与实践育人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灵塑造。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使同时,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得到无形的塑造。

《古生物地史学》包含了我国地质工作者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精彩故事,是弘扬地质文化,铸就地质之魂、传承地质报国精神的良好资源。依据本课程特点及所选教材特色,将职业责任感、地质工匠精神、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使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表1),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如,第二章,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对分子古生学的研究为例,在学生了解我国分子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人类东亚起源说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及民族自豪感。第五章,以我国著名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发现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提出“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为切入点,发掘地质行业的工匠精神,强化民族自豪感。第七章,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放弃国外条件,回国开展蜓化石研究及对地质学的贡献为切入点,讲授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得塑造。第十章,在讲授构造旋回、全球古大陆再造时,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历史时期大陆的分离聚合,大洋开裂萎缩过程,进而树立乐观豁达,笑看风云的人生态度。

Table 1. List of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courses

1.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情况一览表

章节

专题名称

主要内容

课程思政元素

绪论

古生物地史学的内容和任务

科学家的诗与远方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徐星

化石与古生物学

化石的形成、保存、分类及命名

破古人类基因密码,助中国登顶世界第一
——付巧妹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生命起源假说、生物进化规律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古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环境分区、环境古生物学方法

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

古动物

珊瑚、双壳、三叶虫、腕足、鱼形动物

摘得“女性诺贝尔科学奖”的古鱼类学家
——张弥漫

古植物

植物分类体系及各门类典型代表

“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孙革

微体化石

有孔虫、放射虫、介形虫、孢粉

李四光与蜓化石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单位、地层系统

如果人生重来,我还会选地质——沈树忠

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

沉积相、沉积相类型、古地理

“三光荣”地质精神的传承
——武警黄金部队

历史构造分析和古构造

构造旋回、全球古大陆再造

历史构造分析理论的奠基人——王鸿祯

十一

前寒武纪地史

前寒武生物、地史、矿产

我们、我们的星球从哪里来——人生的意义

十二

早古生代地史

早古生代生物、地史、矿产

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澄江动物群的
发现

十三

晚古生代地史

晚古生代生物、地史、矿产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威尔逊
旋回

十四

中生代地史

中生代生物、地史、矿产

生命绝灭与复苏——活着的意义

十五

新生代代地史

新生代生物、地史、矿产

人类时代的到来——珍爱生命

十六

中国历史大地构造

中国大陆形成过程

亿万年的演化——伟大祖国的前世今生

此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也是实现“课程思政”探索的有效途径[13],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容易被激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每章节理论知识及思政元素特点,合理选择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成绩。

5. 结语

本文以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古生物地史学》为例,浅谈了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在教学活动中,从职业责任感、地质工匠精神、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四个纬度出发,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创新教学模式,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全过程当中,使育人与育才相互融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地质报国的理想情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效果。期望本研究所做工作能对地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项目(编号:2021jyxm1500);宿州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szxy2024ksjy14);宿州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编号:2021BSK036)。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卞海红, 李军, 李干林, 等. 课程思政下工科院校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10): 150-152.
[2] 陈宁华, 鲍雨欣, 程晓敢, 等. 新时代地学野外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 2018, 27(4): 28-31.
[3] 陈松, 孙林华. 根据问卷调查, 改进古生物地史学课堂教学[J]. 赤峰学院学报, 2018, 39(4): 51-53.
[4] 冯烁, 张硕, 韩长城, 等. 课程思政下的“古生物学”教学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5): 89-92.
[5] 金廷福, 罗伟. 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古生物与地史学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21): 56-58.
[6] 郭玲. 道德培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3(1): 60-64.
[7] 黄云飞, 易雪斐. 新形势下古生物地史学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 高教学刊, 2021, 7(23): 61-64.
[8] 李加好, 牛漫兰, 李强. “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以“构造地质学”课程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24): 121-124.
[9] 袁文萃. 课程思政融入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应用研究——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8): 322-326.
[10] 黎云云, 赵龙, 王雪梅. 地方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水文学与水资源”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3(8): 120-125.
[11] 程超, 范翔宇, 刘诗琼, 等.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探索[J]. 中国地质教育, 2020, 29(4): 47-51.
[12] 赵秀丽, 李守军, 王平丽.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1): 216-217.
[13] 张风丽, 王博, 刘艳. “课程思政”理念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研究, 2021(24):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