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研究综述及规划对策
A Review of Tour Commentary System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解说系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备受旅游者重视,其不仅仅是传递基本信息和历史背景的工具,更是提供深度文化体验的桥梁。文章从相关概念,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的内涵定义、功能研究、分类和保护利用等方面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提高解说系统的功能效果,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进而辅助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ise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the interpretation system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ouris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It is not only a tool to convey basic in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context, but also a bridge to provide an in-depth cultur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related concepts, connotation definition, functional research, classifica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is basi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functional effect of the interpretation system,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nd then assist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文章引用:李心茹, 刘大亮.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研究综述及规划对策[J]. 设计, 2024, 9(4): 538-546.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4505

1. 引言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强调文化与自然遗产旅游中游客的教育、遗产管理和游客感受体验的作用下,国内学术界、旅游管理部门、规划界和景区开发与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旅游解说系统在文化遗产型景区开发与保护中的地位[1]。文化遗产地肩负着让公众了解历史文化和提供休闲度假体验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建设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解说系统作为游客与文化遗产地及其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媒介,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解说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游人在文化遗产地游览时获得的游览体验和提升游览质量,还可以更好地向游人展示文化遗产资源,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进而使得世界文化遗产地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对国内外文化遗产地解说系统相关研究和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和比较,对于加强我国文化遗产地解说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相关概念阐述

2.1.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是指那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珍贵遗产。这一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联合确认的,包括了罕见、难以替代的财富。这些遗产被广泛认可为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涵盖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被视为全人类的责任,目的在于确保它们的独特价值能够永久保存,为后代留下丰富而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组织下,由各缔约国政府提出申请的。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中有关文化遗产标准的规定,在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审批程序,最终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这一过程确保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甄选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得被列入名录的文化遗产都具备卓越的文化价值和普遍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初的定义涵盖了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要素,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引入了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文化景观以及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等,使文化遗产的定义变得更加丰富和全面。

我国于1985年11月22日正式成为《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旨在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向世界展示我国深厚的文明底蕴和悠远的历史。通过积极提出申请世界遗产项目,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旨在为全球人们提供机会,深刻领略这些珍贵的人类遗产的独特魅力。

2.2. 解说的概念和内涵

学者吴忠宏(1997)认为解说是包含有服务性的信息传递,其是在于让游人理解和欣赏,并掌握现象背后涵盖的内涵。通过解说能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而满足游人的好奇和需求,以待使游人在面对所描述的事物时会有新的见解和热情。吴必虎(2001)进一步描述了解说系统的涵义,认为它通过采用特定的媒体和表达方式,以教育和服务为目的,协助信息接受者深入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总的来说,解说泛指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现象的广义“翻译”,旨在让观众(例如游客、参与者、任何接触者)更好地理解和享受相关内容[4]

2.3. 旅游解说与旅游解说系统

2.3.1. 旅游解说系统的定义

王辉(2004)定义了旅游解说,将其界定为“借助特定的媒体和相应的表达方式,将旅游相关信息传达给游人,帮助游人深入了解有关旅游目的地事物,同时实现服务、教育、使用等多重基本功能”。旅游解说系统通过多种沟通媒体,为游客提供支持,使其更深入地了解信息,具有实现资源保护、提供服务和教育传递等的功能[5]。这一系统不仅在信息传递上发挥关键作用,还推动了资源、游客、社区和管理部门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世界旅游组织强调解说系统在旅游目的地中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为目的地提供教育、服务和使用功能的发挥提供必要基础,同时也是管理者进行游客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旅游解说作为解说的一种,以游客为受众对象。通过独有的媒介和表达,旅游解说系统以向游人传递与目的地相关的信息为使命,覆盖潜在的游人、实际的游人以及其他有关人群。其功能不仅在于提供服务,更致力于实现教育、启示和管理的多重效果。旅游解说系统被构思为一个有机整体,包含解说方、旅游解说媒介、解说受众等多方面要素。该系统的主要目标旨在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教育与启发、形象打造以及有效管理。

2.3.2. 旅游解说系统的构成

1) 从信息传递的方式区分

以何种方式向游客传递资源信息并提供服务是一项关键要点。这一过程的状态通常可分为两种方式,即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前者通常由导游或向导进行,是一种人陪同的解说方式;而后者则是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通过各种媒体和技术手段向游客提供信息和服务,不需要实际的人员陪同。这两种方式分别称为导游式解说系统和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

如何有效向游客传递资源信息并提供服务有两种主要方式,取决于信息传递者的状态: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也就是导游(向导式)解说系统和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人员解说(向导式解说系统):包括专业导游或解说员的引导服务,他们亲自为游客提供详细的解说。这种方式允许游客与导游互动,解说内容可根据游客需求和兴趣进行调整,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人员解说系统适用于需要专业引导的场合,如历史文化遗址或博物馆。非人员解说(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如语音导览设备或移动应用,将资源信息传递给游客。游客可以根据兴趣和时间安排自由选择听取解说内容,无需依赖专业导游的引导。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适用于游客流量较大或需要更自主探索的场合,例如自然风光区或公园。这两种方式各具特色,选择取决于景区的性质、游客需求和管理策略。人员解说强调互动和个性化服务,而非人员解说则注重游客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使其在不同场景中能够灵活运用。

2) 以解说的功能区分

环境解说: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环境教育形式环境解,大多在休闲场所进行,旨在进行交流服务。这一过程采用了多种形式,包括人员的解说服务、展示与陈列、视听和出版物等。在遗产地中,旅游解说系统涵盖了多个类型,如交通导引解说系统、接待设施解说系统、景物解说系统和警示解说系统等[6]

语言解说:不论采用何种媒体,精准的语言选择对于解说系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面向外国游客时。一个全面的景区解说系统通常应包括多种功能,而服务和教育则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语言解说涉及信息传达,而在面向外国游客时,语言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

技术解说:游人可以获得信息服务,静态、被动为其的特点,通常是指可以通过纸质材料、含有公共信息的图形符号、语音等无生命设施和设备。这些形式包括牌示、解说手册、导游图、门票、音视频设备、室内展览、光盘等,其中以牌示为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解说系统内容经过精细的设计和选择,内容科学且权威,但游客有疑问时无法即时获得回应,这表明其单向传递信息的特点也带来了局限性。

2.4.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构建为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系统,包含多个关键要素。这涵盖了世界文化遗产地本身,即旅游解说资源,旅游解说方,解说的媒介工具,以及旅游解说的受众。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而多层次的系统。作为连接世界文化遗产地与外部世界的桥梁,该系统不仅在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还能够极大地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通过宣传和教育,旅游解说系统有助于深化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强化对其保护和管理的意识,同时激发社会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从而推动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3. 研究进展

谢凝高强调,我们应该拓展对世界遗产的认知,不仅仅将其视作旅游景点。世界遗产不仅具有旅游价值,更包含科学研究、教育、启迪、创造山水文化等多重功能。特别是对于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方面的潜力[7]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得出,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外逐步深入。国外研究较早,理论研究较为完善,其研究深度已经涵盖微观领域,研究集中于对游客行为、游人感受及解说效果的评估等,增强文化遗产互动性和吸引力,并注重解说的积极影响。国内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快速发展,侧重于具体案例研究,以提升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功能性和用户体验。

3.1. 国内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相关研究

通过中国期刊网的搜索得出,中国1994年到2007年间的解说类论文共计685篇,其中旅游解说类占41篇,大部分研究作品集中在2005年之后出现,显示出我国旅游解说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总体来看,大陆地区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解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方面,而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研究相对欠缺,尚未形成专门的解说专著。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与书籍,进行进一步探讨。

3.1.1.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的含义

吴必虎等(1999)认为,旅游解说系统是通过采用特殊的媒介和表达形式,将特殊的信息传递给受众,目的是协助深入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同时将服务和教育的目标实现[8]。王辉(2005)对旅游解说的界定强调了通过采用具体的传播媒介和相应的表达形式,将旅游相关信息传达至信息接收者(游人)之间。遗产地旅游解说的目标在于协助游客深刻了解旅游目的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同时实现服务、教育以及使用等多方面的基本功能[5]

这些定义中共同的点在于对旅游解说仅局限于其运用方式和基本功能的理解,各个定义在这方面存在相似之处。然而,这些定义对于旅游解说本质的深入研究尚显不足,尤其是对旅游解说在提升游客体验和景区管理方面的作用等方面缺乏更深入的探讨。

3.1.2.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功能研究

何喜刚(2007)在研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解说系统建设时提出,一个全面的世界文化解说系统应该具备多项信息传达目标,包括遗产展示和教育。其主要目标在于最大程度地展示该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所蕴含的多元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游人,引导并协助游客完成感受理解文化和提升审美的旅程。同时,解说设施的设计以追求心理愉悦为目标,展现文化遗产地的艺术美和文化美,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成为游人观赏的对象,游人在欣赏的过程中享有美的感受[9]。陶伟等(2009)指出,解说系统作为重要的遗产保护策略,能够影响游客的知识整合和行为意图,从而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保护遗产。这种综合性措施有助于实现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双赢局面[10]。彭顺生(2009)认为旅游解说系统的硬件部分通常包括牌示系统、视听媒体、印刷品、展览和游客中心等五大类。这些解说媒介具备一定的管理功能[6]

3.1.3.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分类

吴必虎等(1999)在对旅游解说系统为游客提供信息服务方式的分析中,对遗产地的旅游解说系统划分为两类,分别是导游式解说系统和自导式旅游解说系统。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遗产地的旅游解说系统进行细分,包括交通网络引导解说系统、接待设施信息解说系统、观光–度假区信息解说系统以及便携式自助解说系统这四个主要类别[8]。在另一层面,根据王辉(2005)的研究,对遗产地的游览解说规划进行了划分,包括交通引导系统、接待设施系统、景点信息解说系统和游客中心四个类别。这种分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旅游解说系统及其在旅游目的地中的作用[5]

3.1.4. 世界文化遗产地遗产解说与遗产保护

遗产解说被广泛看作是遗产保护的一种“软技术”。陶伟(2004)调了遗产解说作为至关重要的保护策略,通过塑造游客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意愿,实现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达到了对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的双重目标[11]。彭顺生(2009)从管理的角度深入研究了遗产旅游环境解说系统的功能,为更多保护遗产资源的途径提供了探讨[6]。刘艳红(2009)以甘肃大地湾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展开深入分析,探讨了该遗址的文化价值、旅游开发状况以及解说系统的现状。通过充实的研究基础,她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构想,并对其他类似景区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广泛的考察[12]。杨利丹(2011)对于古城镇遗产的属性和内涵做了深入地研究,着重探讨了其在旅游中的真实性问题。同时,他对古城镇解说系统的优化提出了详实的措施,为提升游客体验和深化对古城镇遗产的理解提供了有益的建议[13]

3.1.5. 其他研究方面

王昕(2002)对于遗产地旅游活动建设性地提出了的“引导”的概念,并将旅游解说归入“引导”的范围中,主张“引导”需要涵盖解说系统、路径系统、标识系统和服务系统四类[14]。唐伽拉(2003)在进行以浏阳道吾山引路松景区旅游解说规划的研究中,详细论述了遗产地旅游解说规划的功能,明确了其在遗产地保护和利用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深入研究了解说系统规划的基本方式[15]。邓冰等(2004)详细介绍了北美大学环境解说专业的设立的情况。他们进一步分析了环境解说与主要分布领域(包括环境科学、旅游休闲、教育交流和人文历史等四大类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及环境解说在这些领域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意义[16]。刘改芳等(2008)在研究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评价中,她以平遥古城为例指出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的管理需要设计好旅游地导游培养的更高水平、设计点面兼具的导游内容和自导式解说系统[17]。杨娟(2011)分析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解说系统现状和游客对解说系统的需求[18]

3.2. 国外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相关研究

国外的旅游解说研究起步较早,如今已显得十分成熟。研究涵盖广泛,遗产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是遗产旅游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关键方向。学术领域对遗产旅游解说系统并未提供明确的专业定义,往往将其看作是旅游解说系统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比较相对普遍的旅游活动,遗产旅游对解说系统的要求更为严格。解说系统在遗产旅游中的服务、教育和管理作用更加显著。这些研究不仅广泛涉及到各类景区,还深度融合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浏览国外旅游解说研究相关文献与书籍进一步进行探讨。

3.2.1. 概念界定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深入的研究,遗产地旅游解说概念与内涵的定义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领域和专业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解说进行了定义。Tilden (1977)认为作为教育活动的解说活动是可以通过游人的身临其境和解说系统进而解释事物的内涵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活动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或单纯的描述[19]。Brown将遗产地解说视为一种多元复杂的综合,包括了沟通知识、意识、交流手段和设施,其目的在于引发人们对环境中包含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并激发保护行动[20]。Beck (2002)等认为解说系统是一种能提供信息交流功能的且具有启发的过程,通过强化对文化遗产的理解、观赏和保护来实现其目标[21]。这三种定义从教育活动、综合体和沟通交流过程的角度对解说进行了划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各有其侧重点。

3.2.2. 目标与功能研究

国外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较为广泛的遗产地解说系统的建设目的,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解说系统的功效,引导人们更积极地参与遗产地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体验。研究指出,作为影响游人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的遗产解说具有很高的作用[22]。Gianna Moscardo (1996)在她的文章《思考型游客》中对遗产旅游解说与游客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认为解说在遗产旅游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功的解说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够提升游客的思考能力,影响游客在遗产地的行为[23]。相较于一般旅游活动中的解说系统,遗产旅游解说系统中各种解说媒介的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Richard (1998)的研究同样指出,文化遗产地景区门口的服务解说中心与高科技的多媒体解说是比较有效的,相比较而言,相当一部分传统的解说方式,如宣传手册、导游指南等在效果上并不显著[24]。学者们提出,遗产地解说系统的目标应该涵盖学习、行为和情感这三个主要方面[25]。此外,还有学者认为遗产地解说系统的目标应涵盖帮助听众关注、感受和理解所到的遗产地,同时实现管理目标,促使公众理解管理机构的目标和目的[26]。这表明遗产解说系统的目标是多维度的,旨在通过多方面的影响实现更全面的效果。

国外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解说系统的建设目的与价值的研究一直处于高程度的关注。类似研究大多关注于遗产地提供的讲解服务功能、是否满足游人的需要、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等多个方面,对解说系统建设提出了系统而明确的要求,从而确保解说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

3.2.3. 解说系统评估

一直以来,国外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的影响作用的评估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行的评估下,当前的研究主要仍是聚焦于某个特殊的解说系统或者解说员的解说能力水平上,缺乏对整体遗产地解说系统规划建设的宏观评估,使得难以全面指导遗产地解说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在评价解说系统的效果时,一些学者采用了愉悦性、知识性和游客行为影响性等目标。比如,Medlin (1992)等将这三个目标作为评价解说成效的重要指标,着重考察解说是否在愉悦性、知识性和游客行为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27]。Weiler (2010)在研究中选择多元的游人响应指标,其在游客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能够产生的影响结果进行全面评价[28]

然而,尽管这些评价方法在特定项目或服务上有一定效果,但由于缺乏对整体解说系统规划建设的宏观评估,难以全面反映解说系统的质量和整体成效。因此,有必要在科学评估的同时,更加关注整体层面的评估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遗产地解说系统的发展和提升。这将有助于确保解说系统在服务游客、促进文化传播方面的全面有效性。

3.3. 国内外研究比较分析

相比较于国内,国外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进行地更早,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其研究深度已经涵盖微观领域。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解说系统正确引导游客行为[29]、提升游人使用的感受和效果[29]、对解说系统的质量的评估是否是有效的研究[30]以及深入规划和深化解说系统作用原理的研究等方面。相较于国外,国内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相对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聚焦于介绍国外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景区解说系统[31]、突出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的重要性[32]和存在问题[8]等方面。受到景区客观条件的差异,研究方法仍然主要以案例研究为主。尽管在国外解说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内学者们在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系统领域的深入探讨仍有待加强。

4.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系统规划设计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对游客旅游动机及解说需求动机的相关研究

解说系统的规划是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设计和详细规划设计为基础下进行的,不能将它与其他规划隔离开,并与其他的专项规划紧密联系。进行景区解说系统的规划时,为了使游客能在游览过程中对文化遗产产生更深的了解和感受,对游客进行旅游动机及解说需求动机的分析是事关重要的。

在规划解说系统时,必须以全面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的旅游者研究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景区的地理环境、遗址分布和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分析游客在遗址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理解他们的学习目标、行为需求和情感体验。这些研究将帮助确定最有效的解说服务种类,例如语音导览、虚拟现实体验等,以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和文化认知水平。综合考虑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和偏好,解说系统设计应具备信息深度、互动性和跨文化包容性,以有效传达世界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内涵。

4.2. 对现有的解说系统根据景区的不同要求而进行分级规划

针对不同游客的年龄、教育水平和兴趣等方面,解说服务项目应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行分级讲解。通过综合考虑游客的偏好、解说信息的复杂度和态度等因素,进行解说分级规划,能更有效地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

文化遗产游客中有许多具备高学历和高素质的访客。因此,有必要提供专业水平的解说内容,以满足他们对遗址文化深度理解的需求。同时,对日韩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景区重要的海外客源市场,也需要及时更新和优化解说服务内容。

通过解说服务的分级规划,文化遗产旅游地可以更好地与不同类型的游客建立联系,满足他们在游览和解说过程中的需求,使他们能够充分享受到文化遗产的探索和解说体验。

4.3. 科学合理地进行空间解说系统规划

在对景区进行解说系统规划设计时最初应进行解说区域空间的划分,将景区内相互重叠的讲解素材进行整合。

首先,提炼总主题和副主题,确定景区解说的总体主题,在不同的重点区域内增加副主题,如特定文物的解读、历史事件的重要性等,以凸显每个区域的特色和主题明确性。接着整合解说素材,整合各区域内相似或相关的解说素材,确保信息连贯性和完整性。利用现代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如虚拟现实、交互展示等,使解说更生动有趣,提升游客的感知度和理解力。可以通过设计入口处总印象区和第一印象的展现来增加解说系统的吸引力,设计入口区域的解说内容应注重激发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游览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需要逐级加强游客参观体验,在整体规划中,逐步加强游客在景区内的参观游览体验,通过不同主题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游客能够深入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也需要强调游憩性学习的氛围,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对景区信息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通过对文化遗产景区解说系统的全面规划和区域划分,可以有效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使其在游览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

4.4. 提升文化遗产旅游地解说系统的理念内涵和形象

旅游地解说系统的建设首要任务是进行理念规划和形象设计。必须深入理解旅游地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精准把握其历史文脉和独特氛围,从战略高度出发。通过高水平的规划和多层次的设计,打造出旅游地的原生态形象。对于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来说,理念识别体系必须具备鲜明的特色,必须根据游客对其深厚文化的兴趣和认可进行调查,突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地位。通过精心设计,各个重点区域的特色应该有所区别,让游客能在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访。

深刻理解游客心理对于成功的解说规划至关重要。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游憩性学习”的理念,即在愉悦的游览中获得深刻的学习和体验。因此,未来的解说系统规划应强调文化传播和历史感悟的理念和形象,吸引游客并深刻影响他们的文化体验和认知。

5. 结论与展望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是一个有机复杂的整体,通过整合各要素为游客提供信息服务,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并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中,对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综合、分析和比较。

未来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的发展可以朝着以下方向进行拓展和优化: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提升解说系统的互动性和沉浸感,为游客呈现更生动、多样化的文化遗产信息。基于游客的兴趣和需求,开发个性化定制的解说系统,使游客能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关的解说内容,提高游客对文化遗产的深度了解。多语言支持:针对国际游客,提供多语言的解说服务,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增加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引入社交元素,允许游客分享他们的体验和观点,创建一个社区,促进游客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通过解说系统引导游客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而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深度的文化遗产体验。同时,注重保护和管理,促使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辛玉婷, 崔琦.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研究综述[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9(6): 90-96.
[2] 乌永志. 文化遗产旅游解说与翻译: 评述与启示[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3): 93-97.
[3] 唐鸣镝. 风景区旅游解说系统初探——建立完善的风景区旅游解说系统[J]. 中国园林, 2006, 22(1): 54-58.
[4] Ham, S.H. (1992)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A Practical Guide for People with Big Ideas and Small Budgets. North American Press.
[5] 王辉. 锦州市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 28(2): 41-43.
[6] 彭顺生. 中国遗产旅游环境解说系统管理功能的缺失与重构——以丽江古城为例[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6): 42-47.
[7] 孙宇挺. 世界遗产的功能不仅是旅游[J]. 风景名胜, 2004(9): 12.
[8] 吴必虎, 金华荏, 张丽. 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 旅游学刊, 1999(1): 44-46.
[9] 何喜刚, 高亚芳.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3(6): 90-94.
[10] 陶伟, 杜小芳, 洪艳. 解说: 一种重要的遗产保护策略[J]. 旅游学刊, 2009, 24(8): 47-52.
[11] 陶伟, 岑倩华. 国外遗产旅游研究17年——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反映的学术态势[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1): 66-72.
[12] 刘艳红. 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1): 112-116.
[13] 杨利丹. 基于真实性的古城镇解说系统的构建与优化[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1): 227-230.
[14] 王昕. 旅游景区的旅游活动“导引”设计探讨——以都江堰为例[J]. 人文地理, 2002, 17(3): 44-46.
[15] 唐伽拉. 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初探——以浏阳道吾山引路松景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03, 18(3): 14-17.
[16] 邓冰, 吴必虎, 高向平, 等. 北美大学环境解说专业浅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04, 25(12): 67-70.
[17] 刘改芳, 张东燕. 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评价——以平遥古城为例[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1(5): 96-100.
[18] 杨娟.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开平自力村碉楼群为例[J]. 广西轻工业, 2011, 27(5): 113-114.
[19] Tilden, F. (1977)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3rd Edi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 王民, 蔚东英, 陈晨. 通过环境解说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J]. 环境教育, 2005(5): 4-7.
[21] Beck, L. and Cable, T. (2002) Interpret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Fifteen Guiding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Nature and Culture. 2nd Edition, Sagamore Publishing.
[22] Light, D. and Prentice, R. (1994) Market-Based Product Development in Heritage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15, 27-36.
https://doi.org/10.1016/0261-5177(94)90024-8
[23] Moscardo, G. (1996) Mindful Visitor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 376-397.
https://doi.org/10.1016/0160-7383(95)00068-2
[24] Stewart, E.J., Hayward, B.M., Devlin, P.J. and Kirby, V. (1998) The “Place” of Interpretation: A New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Interpret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19, 257-266.
https://doi.org/10.1016/s0261-5177(98)00015-6
[25] Veverka, J.A. (1995) Interpretative Master Planning. Falcon Press.
[26] Sharp, C.C. (1969) The Manager: Interpretation’s Best Friend. Rocky Mountain-High Plains Parks and Recreation, 4, 19-22.
[27] Medlin, N.G. and Ham, S.H. (1992) A Handbook for Evaluating Interpretive Services, Prepared for the USDAF or Service Inter-Mountain Region.
[28] Weiler, B. and Ham, S.H. (2010) Development of a Research Instrument for Evaluating the Visitor Outcomes of Face-to-Face Interpretation. Visitor Studies, 13, 187-205.
https://doi.org/10.1080/10645578.2010.509697
[29] Boyle, S.C. (2004) Opening Minds: Interpretation and Conservation. Museum International, 56, 85-93.
https://doi.org/10.1111/j.1350-0775.2004.00486.x
[30] Ham, S.H. and Weiler, B. (2002) Interpretation as the Centrepiece of Sustainable Wildlife Tourism. In: Harris, R., Griffin, T. and Williams, P., Eds., Sustainable Tourism, Elsevier, 35-44.
https://doi.org/10.1016/b978-0-7506-8946-5.50007-1
[31] 唐鸣镝. 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 旅游学刊, 2006, 21(1): 64-68.
[32] 厉新建. 旅游产品特点、消费技术与景区解说系统[J]. 人文地理, 2004, 19(2):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