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的存在,使得翻译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在就同一主题表达方式进行诠释和呈现时会出现明显不同,但也正是因为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使得翻译更具探索和研究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张培基所选取的《中国英译现代散文选》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英汉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其次分析了英汉思维方式的基本差异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具体体现。然后,进一步深入地分析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过程的具体影响,特别是在句子结构、语态使用以及语义理解的形合和意合等方面的挑战。通过本研究,期望帮助相关学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障碍,推动跨文化翻译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Abstract: There are multipl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with one main reason being the difference in thinking styles. Human thinking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re also important reasons. China has a long cultural history, deep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which emphasizes implicit and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 even with the saying “it can only be understood, not expressed in words”, demonstrating the richness and depth of its language. In contrast, Western culture emphasizes openness and logical rigor, focusing on grammar structure and logical concepts, but sometimes overlooks the coherence of meaning and the depth of content. Therefor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inking styl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directly affect their different way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resulting in obvious differences in English-Chinese thinking.
1. 引言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它的行文较为自由,不受束缚,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散文句法的轨迹是作者思想运动轨迹的外在表现,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散文的信息传达方式。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也提到“思维与语言密切您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的转换”[1]。散文句子多松散,行文如流水,因此,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英汉思维的转换。以下内容将从英汉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基本差异,在语言表达中的具体体现,对翻译过程的具体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2. 英汉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
英汉思维差异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人类的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中西方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深受儒学思想影响,注重含蓄和意义的传达,甚至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展示了其语言的丰富和深邃。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强调开放和逻辑严谨性,注重语法结构和逻辑概念,但有时忽视语意的连贯性和内容的深度。因此,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差异显著,直接影响了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而造成了明显的英汉思维差异。
3. 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与体现
人类是具有思维的高等动物,一提到思维人们便有了语言这样表现思维的表达方式,除开语言,还有人们生活中的为人处世都能展现出思维的不同。对于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模式,虽有其共性,但更多还是存在着不同。究其原因是各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差异,进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思维的差异对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想要做好翻译,那么对于两种语言之间的思维方式也需要做很好的转换工作,简而言之就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转换。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主义甚至比双语主义更重要,因为单词只有在它们发挥作用的文化方面才有意义。”[2]
通过文化差异可以看出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出文化的差异,中文中有着谦虚委婉的思维,如别人夸自己好看或者衣服合适的时候,被夸者总是要谦虚地自嘲,不会直接接受对方的夸赞;而西方则直接接受别人的夸赞,并表示感谢[3]。在语言方面,中文总是先说一些次要的话,最后再说主要的,相反英文则是先道出重点,再说次要的,这些差异的存在,便要求译者需要特别重视,了解清楚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合适的对策做翻译,有助于译文质量的提高。
3.1. 曲线思维与直线思维
说到曲线思维,在平常的交流以及阅读和了解当中,不难看出在中文语言习惯里,中国人会侧重于运用曲线思维进行语言交流,通常会用比较含蓄委婉的话语。在平常的翻译练习,以及翻译译文于源语言对比时,可以发现中国人在描述一件事情,或者是要表达什么观点的时候,总是会先讲一些“废话”再说重点,弯弯绕绕说了很多,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便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了。比如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中《螃蟹》里的一句“老螃蟹觉得不安了,觉得全身太硬了,自己知道要脱壳了”,这句话一定成都上也能体现曲线思维。
而作为西方国家的人,他们更倾向直线思维,简而言之就是直截了当,少了很多弯弯绕绕。从接触英语这门语言以来便清楚地知道英语总是先说重点,再说次要的表达,这样直接清晰,重点都放在一句话的前边,有助于读者一下子就弄清楚本句话的重点。比如“It’s nice to see you”如果是中文,就是见到你很开心,而英文则是突出开心,更具直线思维。
3.2.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中与形象思维就如同两种不同的穿衣风格,从中文汉字的演变可得知其中形象思维是体现得最多的,对于其描述总是描述得很形象,如“呆若木鸡”,这个就很形象,一只呆傻地矗立在地上的鸡,能够和形象地看出这只鸡的状态,用这个成语去形容一个人就能很直白地明白这个人的神情。相反英语中用的则是比较抽象的思维,如“To it we owe the existence of the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本句中的existence是存在的意思,但是在这句话的理解中,此处需要抽象为过上小康生活,也可以是步入了小康社会,本来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也成了抽象词。
3.3. 整体意识与个体意识
整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中,整体意识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些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用整体的思想观看世界、看过去、观未来,更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是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与整体联系。而西方人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受柏拉图“主客二分”观点以及笛卡尔个体元素决定整体的“原子论”的影响,比较重视个人发展,看待问题个体性比较强[3]。在平常的生活中,以及书本中可得知中方强调整体,西方注重个体[4]。
在语言上思维方式的差异则表现在;中文中喜欢运用一些概括词、模糊词以及一些没有词形变化的词来表达整体意识。如“生活总是喜乐参半,(我们)需要乐观对待”这句话中,有省略、语言上活泼、松散,而拥有逻辑意义。
反观西方,在西方的语言习惯里存在着许多词形变化比较明显、很细腻、又具体的词,句子结构有完整的形态结构。比如汉语中的“大”这一形容词,可以用在很多场景,而在英语中不同场景会有不同的形容,如“大雨”会用“heavy”,“大小”会用“big”,“伟大”则用“great”。所以从以上能够得出整体意识与个体意识对翻译的影响不容小觑。
4.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思维差异对句子的表达方式有显著影响。中文倾向于强调意合,即通过语境和上下文来传达信息,常采用并列结构和详细描述来表达复杂的意思。与之不同,英语更注重形合,即通过句子结构和语法来传递信息,通常先明确主要信息,再逐步展开。
4.1. 对句子的影响–被动
由于有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汉译英张培基的现代散文选中可以找到相应例子,其中在翻译的过程中,词语的选择更是贴合这种差异来的。以下是来自散文选中相关的例子:
在散文选集中的“还有盗匪——译文为To complicated matters, there are bandits lurking around”[5]。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lurking around这两个词的选择上的不同,没有用有这个相对的英语动词,这两个单词理解成“潜伏”,从原文中能够看到没有这样的字眼,但是从其中的意义中可以看出这样的意思。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导致了两者之间的选词上各有不同。
另一个例子中“每块钱花得明明白白,译为every dollar is paid for what is worth,在这句话中中文解释便是每块钱都花的值得,明明白白在中文的思维中是形象的,而在英语思维中则要用worth这样的抽象的。
4.2. 对句子的影响-语态
同样,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包含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那么在写句子或者翻译句子的时候,其形式和规律也有所差异。语态上,中文中喜欢运用主动语态,而英文一般用被动语态,在这样的差异下,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进行翻译。如散文选集中《匆匆》里这句话“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译为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这里给了多少日,给在中文中是主动给的,但是翻译成英文用的是entitled to,被给予。又如“他……到相熟的公馆去做活”,译为he was employed by some rich people he knew well to work at their residences,这句中的was employed by用的是被动,中文中是主动。
4.3. 对句子的影响-形合、意合
受思维差异影响,中文注重意合,外形松散、重点往往置于句末,前边多用并列结构按顺序罗列出来要行文要交代的事物,看起来很散,但是内容和含义确实饱满的。与英语的形合有很大的区别,英语中靠句子结构来完成语义的搭建,一般是先说重点,再用其它句子成分表达修饰,但是句子中的主干是主语 + 谓语。以下是选取的例子;巴金的《梦》里边这句“在戏园里,我坐在你旁边,看台戏上的武戏,你还详细地给我解释剧中的情节”译文为while I sat beside you inside a theater watching the fighting scenes of a Peking opera, you explained its story to me in great detail. 中文看起来就很散,一句话里有几个主语,而英文就用了一个主语,其它则用其它句子成分做修饰。冰心的《祖父和灯火管制》中:“我们刚回老家。父母亲和他们的兄弟妯娌都有许多别情要叙,我们一班弟兄姐妹,也在一起玩的正起劲,都很少在晚九点以前睡的。”[5]这个句子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先有原因背景,再有结果。而译文是先交代了主要内容——“我们大家很少在晚九点以前睡”,之后才解释其发生的原因以及背景[6]。
5. 结论
翻译便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转换”工作,也就是涉及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还有思维差异。想要做好翻译,译者首先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去了解这些差异,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理清楚,弄明白,确保对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都很清晰,这样才能做好二者之间的翻译工作。在英汉双语翻译中接受汉英思维语言拥有的共性,虽然可以为翻译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但是只有寻求差异,才能找到翻译的规律并更好地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