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Curriculum Grou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DOI: 10.12677/ces.2024.12855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井西晓, 牛雅惠: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课程群行政管理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Course Group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摘要: 课程群建设是打造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基础,有助于实现“专”“通”融合、克服教学内容冗余、实现高校教师团队化发展。在新文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课程群体系,开展课程群学习情境设计,以虚拟教研室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等方面来深入推进课程群建设与发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clusters is the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composite talents in liberal arts, which help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vercome redundant teaching content, and achieve the team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rofession needs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urse groups by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course group system, designing learning scenarios for course groups, strengthening teacher team building through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and establishing a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etc.
文章引用:井西晓, 牛雅惠. 新文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8): 402-40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8551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科技出自人才,人才来自教育,只有教育强国,方能实现人才强国。文科教育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如何打造适应新时代的新文科,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2]。由此可见,课程是新文科建设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夯实课程这一基础要素需要从打造课程群入手。

2. 问题的提出

行政管理人才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传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专”而忽略了“通”之教育,导致毕业生“专业”有余,而综合素养不高,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对电子政务、大数据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生疏,因此,部分毕业生到了单位后需进行二次学习方能胜任岗位工。亦有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懂法、枉顾法,利用工作之便受贿勒索、泄密售密等乱象丛生。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之二在于,学生缺乏批判思维的“尽信书”,从而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人文精神,容易以极端的思想和方式面对他人和世界。如吴谢宇弑母案、朱令铊中毒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都引起社会极大关注,高校应该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视为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关注的焦点,同时各种乱象也引起国家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反思。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之三在于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与协同性,造成课程冗余,难以发挥行政管理课程整体育人的效果。行政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分为思政类、管理类、政治类、法学类,专业课程多、内容重叠现象较为严重,如《公共管理学》课程内容与《领导学》《公务员制度与实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重复,《政治学》与《西方行政思想史》《地方政府学》《行政组织学》之间存在较多重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之四在于导师教师知识体系碎片化,缺乏整体性和专业深度。专业教师往往长期承担1~3门专业课程的讲授工作,长期缺乏与其他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专业知识体系单一、陈旧,无法形成具有整合性、协同性的教学团队,教学的整体性匮乏最终必然无法形成整体性的科研团队。

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行政管理专业必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破”中实现学科交叉,以培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课程群是一种旨在适应现代科学高度综合化趋势、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对一系列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逻辑连贯、能力培养清晰的课程体系,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交叉的重要路径。课程群模式最初由牛津大学提出,主要是围绕同一学科或研究主题,将与该学科或研究主题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构建,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系统。通过以课程群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促进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3],从而克服传统课程碎片化和单一化的弊端,优化课程结构。课程群的建设,兼顾了专业培养的“专”与“通”。课程群设计不仅有利于锻造具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国家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课程群的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已在课程群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在古文字研究中,引入了人工智能的文字识别技术,成功地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复旦大学在电子政务的研究中,也综合运用了技术、管理、基层治理、法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成功地构建了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3. 文献综述

课程群建设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丹麦奥尔堡大学倡导“问题导向、按课程组织”的开放式教学新概念,将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贯通起来;英国牛津大学安排课程的唯一依据就是科学合理设置的课程群,在一个课程中尝试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组成复合型课程;加拿大课程学家Miller (1988)提出的整体性课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Perkins (1992)提出的元课程都与课程群同义。国内课程群建设研究起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课群”建设。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课程群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学者们基本都认同课程群是系统论思想在学校课程系统设计中的直观体现[4],课程群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群和综合课程群,学科课程群关注的是学科逻辑,是对学科本质的思考和分析,综合课程群关注的是主题逻辑,是对非学科类课程的组织与重构[5]

当前在课程群的建设上,存在课程内容的“窄化”、课程结构的“固化”、课程实施的“异化”、课程功能“弱化”[4]、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专用性太强、二次开发能力不足[6]、教师能力素质不足[7]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董以红(2019)从宏观层面提出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应加强宏观设计,遵循学科模块整合、课程阶梯设置的基本思路,结合各地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构建方式,先宏观后微观逐步推动行政管理课程群的建设[8];在具体路径上,乔丹、陈淑娟(2019)提出采用“一优四化”改革模式,即管理基础课程群教师团队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实践项目化、考核多样化实现课程群建设与优化[9];王娜(2023)高度重视教师在课程群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教师要创新教师理念,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10]。杨清(2023)则提出构建两层六维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课程群迭代升级[11]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已经对课程群的概念、内涵、必要性、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为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然而,尽管这些研究成果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是在面临新文科背景下的行政管理课程群建设时,还没有专门的研究针对这一背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本文将向这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够发现并剖析新文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深入研究,能够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提出一些新的、不同的、有创新性的想法,从而促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在新文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需要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通识教育素养,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群的建设上,可以考虑构建一种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由一般到特殊的知识结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综上所述,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找到最适合的建设和发展路径。

4.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思路

4.1. 优化行政管理课程群体系

新文科强调的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对行政管理专业而言,无疑为其深度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行政管理专业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性,主要涉及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行政学,以及方法类课程。如何在课程体系中有效实现这些学科的融合,成为了优化行政管理课程群体系的关键。

首先,着眼于横向课程群的交汇贯通,推动方法类课程群与专业课程群的深度融合。行政管理专业作为文科专业需要掌握一定的社会研究方法,当前新疆财经大学方法类的课程主要有:大学语文与写作、行政公文与写作、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统计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课程主要由各学院专业老师授课,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从其专业角度进行课程设计,而忽略了行政管理专业对方法的需求,导致学生“难以消化”或是“学而无用”。同时对待该类课程高校通常是采取应试教育的模式,所学方法无法很好的运用在后续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中。一方面需要加强方法类课程群内不同层面课程的有机衔接,建立起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既要避免内容重复导致学生吃不饱,又要防止内容过于专业而让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另一方面要加强方法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由专业课教师提出本专业在该课程上需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由此确保方法类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同时需以专业定位和目标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指引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要明确行政管理专业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不同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此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也是专业建设进行后续工作的基础。深刻理解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及时捕捉行政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时洞察目前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以便能够把社会所需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同时还需要摸清行政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短板。这不仅需要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还需要对行政管理相关岗位的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方法,行政管理专业才能准确找到现有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在推动方法类课程群与专业课程群的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还必须按照学科逻辑对行政管理课程模块进行整合。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将各个课程模块有机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并按照纵向递进的逻辑,按年级设置阶梯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4.2. 开展课程群学习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的整体化的感悟和反思,必须进行整体化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不但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能够在工作过程中获得职业认知[12],情境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并不断反思的教学方式,它致力于为学生营造出富有挑战性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处理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方式无疑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具有极高的价值。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以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为研究对象,因此,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分为对内管理和对外服务两大模块。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公务员绩效考核为例,学校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和被考核对象的角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设计出合理的考核方案和考核指标体系,还需要根据考核结果的满意度来分析该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也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当前已有的一些教学平台和实训平台,可以为学校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些软件和平台以其丰富的功能和逼真的模拟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从教室灌输式教育到实验室自我模拟式教育的转变的可能。

综上,情境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

4.3. 以虚拟教研室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团队建设在课程群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优化配置教师的专业、职称、技能和研究领域,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科研上的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团队化发展。这不仅可以打破教师知识领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还可以实现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提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在教师团队建设的过程中,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是实现教师团队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虚拟教研室,一是打破地域、学校、学科的壁垒,甚至行业领域的限制,吸纳政府机关、企事业组织工作人员成为行业导师,构建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共同体,不仅有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同时也能克服一个课程单一教师孤军奋战的局面。二是促进多校联合、实现优势共享。利用虚拟教研室开展共享课堂,针对核心课程与对口支援院校通过智慧教室开展共享课堂,双方的教师与学生同步上课,既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又有利于教学方法与经验的分享。三是利用虚拟教研室推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创新和教学成果分享。教师可以通过虚拟教研室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学案例,探讨教学难题,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学生而言,在虚拟教研室中能够获取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深入地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各个领域,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效果。

4.4. 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与环境交互决定的过程,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自我强化和观察学习。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得以发生和发展的两个最基本要素[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是“学生中心”和“知识共建”,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让教师与学生彼此联结,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究知识,共同提升学习能力。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他认为“大学是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以探求真理为使命的团体”。在学习共同体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成果,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14]。通过师生学习共同体来纠正学生主体客体化和教师主体异化等问题[15]

基于课程群建设背景下,师生学习共同体首先是一个跨学科的师生共同体,根据学生偏好、能力、性格特点等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小组学习主题建立校内外跨学科的导师组,共同形成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一个班级根据人数形成若干师生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不同共同体承担不同主题的案例分享、主题汇报等任务,有利于学生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克服本科专业细分和固化带来的人才培养口径窄化弊端,更有利于教师的跨学科学习,激发更多的研究灵感。其次,基于课程群的师生学习共同体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由地探索知识、交流思想并开展科学研究,同时要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打破大学教育中教师是单一主体的藩篱,建立起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动态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的深层次学习,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双赢。

5. 结语

数字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治理水平,但也对公共治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专业亟需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进行学科培养体系改革。构建课程群,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课程群体系,开展课程群学习情境设计,以虚拟教研室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和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在课程群建设中,将经典理论与时代需求、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专业知识更好的融合进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基金项目

新疆财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打造课程群:新文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路径革新探索》(2022JG14)。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024-01-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2024-01-05.
[3] 张雪卉. “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15(18): 229, 231.
[4] 王凯, 郭蒙蒙. 学科课程群: 概念辨析、类别梳理与系统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11): 4-12.
[5] 王凯, 郭蒙蒙. 综合课程群: 概念辨析、设计模式与案例分析[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4): 17-23.
[6] 王国霞, 李擎, 崔家瑞, 等. 嵌入式课程群多层次创新实训平台研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 38(3): 163-167, 235.
[7] 张文军. 基于课程群建设的教师素养提升[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17): 26-28.
[8] 董以红.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宏观设计思路[J]. 教育现代化, 2019, 6(76): 161-162.
[9] 乔丹, 陈淑娟. “一优四化”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基础课程群建设——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 32(7): 39-40.
[10] 王娜. 专业群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 河北职业教育, 2023, 7(1): 85-88.
[11] 杨清. 学校课程群构建: 为何、是何与如何[J]. 教育科学研究, 2023(10): 65-72.
[12] 赵志群.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J]. 职教论坛, 2018(1): 52-57.
[13] 葛续华. 论“师生共同体”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111-115.
[14] 董庆华, 郭广生. 走向深度学习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以北京市某高校创立跨学科师生学习共同体为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4, 45(2): 144-151.
[15] 任欢欢. 主体间性: 师生共同体发展的内在逻辑[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2):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