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众万病顾问》首次提出“耳胀”病名:“何为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内经中首次提到耳闭,“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耳胀、耳闭是以耳内胀闷闭塞感为特征的耳部疾患,不治或严重者可引起听力下降,病程短者称耳胀,病程长者称耳闭,相当于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1]。中医通过对疾病的辩证论治,标本兼顾,在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2]。本文将从内治与外治两方面总结近年来耳胀的中医治疗方法。
2. 内治法
2.1. 风邪犯耳
风邪易袭卫表,且耳为清窍,若浊气上逆,阻塞清窍,易致耳胀,该病临床以风邪外袭证最为常见([3], p. 1)。张玉丽([3], p. 2)等人用苍耳子散加味辅助治疗儿童风邪犯耳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此方的药物组成为:苍耳子、白芷、辛夷、茯苓、石菖蒲、陈皮各9 g,薄荷、桔梗、泽泻各6 g,甘草3 g,全方共奏疏风散邪、宣肺通窍之功;还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变化,风寒重者,加荆芥9 g、麻黄9 g;风热重者,加金银花9 g、连翘6 g、鱼腥草9 g;伴咽痒、咳痰者,加百部9 g、白前9 g。连续治疗10天后,疗效确切,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周朝阳[4]等人运用疏风通窍汤治疗此型偏于风热者的分泌性中耳炎,药物组方如下:桃仁20 g,金银花、连翘、薄荷、石菖蒲、泽泻、茯苓各10 g,荆芥、牛蒡子、淡竹叶各6 g,淡豆豉、甘草、当归、川芎、赤芍、牡丹皮、香附、延胡索各3 g,生地黄、红花1.5 g,共奏通利耳窍、疏散风邪之功,经过7天治疗,效果显著,用药后,患者症状基本缓解,听力恢复,取得了理想的疗效。李继育[5]等人运用熊大经教授的吉雷通窍汤加减治疗本病,方药如下:炙黄芪20 g,天花粉15 g,茯苓、甘草各10 g,地龙10 g,醋北柴胡、黄芩、荆芥、枳壳、石菖蒲、苍耳子、辛夷、薄荷、白芷、川芎、桔梗各8 g,全方共奏疏风宣肺,健脾通窍之功,用药后,患者症状基本缓解,耳闷耳堵症状减轻,复发率降低。
2.2. 痰浊积聚
痰饮为水液代谢失常,停积于身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本病的主要特征是鼓室积液,也属此范畴[6]。张成凤[7]运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痰浊积聚型的分泌性中耳炎,药物组成如下:陈皮、法半夏、茯苓、白僵蚕、大贝母、白芥子、石菖蒲、莱菔子、葶苈子、甘草、川芎、白芷,诸药合用,共同发挥化痰通窍功效,经过8周治疗,疗效明显,极大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谢秀芳[8]等人运用化痰通窍汤治疗此证,药物组方如下:茯苓、泽泻、桂枝、白术、陈皮各15 g,石菖蒲、枳实、桔梗、姜半夏、炙甘草各10 g,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渗湿通窍、宣降肺气的功效,经过14天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改善,听力水平得到提高。
2.3. 气滞血瘀
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邪毒滞留,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不化,内困于耳窍,阻于脉络,气血瘀阻以致耳窍闭塞失用([9], p. 1)则发为本病。谢永娜[10]运用活血聪明方治疗此病,药物组成如下:葛根、川芎各15 g,黄芪、当归各12 g,柴胡、磁石各10 g,桃仁、红花各9 g,炙甘草6 g,起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效,经过7天治疗,患者的中医证候得到改善,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取得较好的疗效。吴毅超([9], p. 2)等人运用陈夏六君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药物组成如下:陈皮、姜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白扁豆、路路通、桃仁、川芎、当归尾各10 g、葛根、红花各6 g、石菖蒲、升麻3 g,起益气化痰祛瘀之效,经过6周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有积极影响。
2.4. 脾虚湿困
中医认为,“耳胀”、“耳闭”在发病初期多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日久则致聚湿为痰,上聚于耳窍,反复发作,致脏腑受累,邪毒滞留,脾虚失运是耳胀耳闭的常见证型[11]。脾主运化,脾气虚,则运化无力,进而水湿困阻,因此治疗时要兼顾祛湿。张雪[12]运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此证,药物组方如下: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陈皮、山药、莲子、砂仁、薏苡仁、甘草、桔梗,全方起到益气健脾,利湿通窍的功效,经过21天的治疗,患者的耳堵闷感、鼓室负压、听力及鼓膜情况均明显改善。洪静[13]等人运用柴芩清窍汤在治疗此证分泌性中耳炎,药物组方如下:茯苓15 g、桑白皮、党参、陈皮各12 g、柴胡、枳壳、赤芍、路路通、石菖蒲、藿香、升麻、葛根各10 g,桔梗8 g,黄芩、白术各5 g,起清热利湿、健脾生清、行气通窍之效,经过14天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炎症反应减少,且无不良反应。
2.5. 肝肾阴虚
由于患者肝肾不足,湿邪贼风乘虚侵袭,随经脉阻于耳窍,邪气壅实,水湿停留,经气痞塞,耳窍郁闭而出现听力下降、耳内闷胀感、耳鸣等症状,长期不愈,复发发病,则形成积液([14], p. 1)。张俊([14], p. 2)等人运用耳聋左慈丸治疗肝肾阴虚型分泌性中耳炎,耳聋左慈丸由以下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磁石,具有补益肝肾、通利耳窍的功效,经过3周治疗,收获较好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听力水平,改善了临床症状,抑制局部炎症反应。
3. 外治法
3.1. 吹张法
咽鼓管吹张法能够使患儿恢复咽鼓管的畅通,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能够改善患儿的咽鼓管功能障碍[15]。操作方法:引导患者将一口水含于口内,然后将患者的一侧鼻孔堵住,并将连接气球的橄榄式接头缓慢塞入患者另一侧鼻孔,然后让患着将口中的水咽下,同时迅速挤压球囊,将球内气体压入,并重复上述步骤,完成2次即可。但若患者鼻塞,流涕较多,不宜用吹张法,应让患者清理干净鼻腔分泌物后,再行操作。波氏球咽鼓管吹张联合药物治疗早期分泌性中耳炎,不良反应少,既可以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也可以减轻中耳的炎性反应水肿,阻止中耳粘连的发展[16]。此法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临床上较易开展。
3.2. 滴鼻
鼻咽部分泌物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所以,降低患儿咽鼓管开放压、改善咽鼓管功能是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关键所在[17]。伴有鼻塞的患者,可用具有疏风通窍作用的药液滴鼻,使鼻窍及耳窍通畅,减轻耳闷堵感,并有助于中耳积液的排出[18]。
3.3. 熏鼻
将中药置于蒸馏水中加热、煮沸,倒入容器中,俯于容器之上,熏鼻20分钟,注意不宜过近以防烫伤。宣通鼻窍的药物多为芳香辛散之品,煎煮过程中容易失去的有效成分可通过呼吸过程经鼻入肺,通过黏膜进入血液循环。40℃的温热蒸气熏洗鼻腔,可明显改善鼻塞症状,稀释分泌物,有利于炎症的控制,且其热刺激对迎香、鼻通、人中等穴的作用亦有利于宣肺通窍[19]。
3.4. 鼓膜按摩
操作方法:用食指或中指塞紧外耳道,或者用食指或中指按压耳屏,使其掩盖外耳道口,持续1~2秒后再放开,一按一放,有节奏地重复多次。也可用鼓气耳镜放入耳道内,反复挤压、放松像皮球,使外耳道交替产生正、负压,引起鼓膜的运动而引起鼓膜按摩的作用。鼓膜按摩能够对耳道产生有节奏的压力,可有效平衡鼓室内外气压,亦可改变气流压力,促进通气和排液。除此之外,多次按摩鼓膜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恢复听力有着显著促进作用[20]。
4. 针灸治疗
4.1. 体针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胆脉络耳,“耳者宗脉之所聚”,胆经及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小肠经“入耳中”,因此,取穴多选用肾经、胆经、小肠经穴位([21], p. 1)。局部取穴常选用耳周的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远端取穴选合谷、内关,用泻法。脾虚明显者,配足三里、脾俞等穴,用补法或加灸。耳门是多种耳疾重要的首选穴位之一;听宫为小肠、三焦和胆经的交会穴,能活络通窍,聪耳明目;听会能通经活络,开窍聪耳;翳风能聪耳通窍,祛风泄热。四穴合用能通窍聪耳([21], p. 2)。针灸能够对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一定改善作用,针刺能够对患者耳部神经系统产生直接刺激作用,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2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能与膜白介素2受体(mIL-2R)竞争结合白介素2 (IL-2),加速IL-2的廓清,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在咽鼓管导致的中耳腔缺氧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诱发一系列缺氧反应介导的细胞因子活性上调,导致炎性反应的迁延,反复发作[23]。刘留[24]等人发现针药并用相比于单纯用药治疗,血清中SIL-2R和HIF-1α的水平更低。可见针灸治疗可以减轻中耳炎性反应。
4.2. 耳针
《灵枢》中有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反应点及穴位就是耳穴[25]。取内耳、神门、肺、肝、胆、脾等穴位针刺,也可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以上耳穴,经常用手指轻按贴穴,以维持刺激,后者亦称耳穴压豆。耳穴压豆法因其操作简便,副作用小而疗效突出,被患者广泛接受[26]。
4.3.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是按照穴位主治功能和药物药理作用,将药物注入穴位治疗疾病,是针刺和药物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27]。取耳周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进行穴位注射,药物可选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每次选用两穴,每穴注射0.5~1ml药液。临床操作手法简便,在病灶周围选取穴位进行药物注射治疗精准,辨证施治通过调节整体而改善局部病变,可取得较好的疗效[28]。
5. 讨论
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又称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等,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29]。临床上病因较为复杂,目前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等为其主要病因[30]。其病位虽在中耳,但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生,除了中耳的病变外,往往合并有鼻–鼻窦炎及咽喉炎[31]。目前西医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抗感染、抗过敏、手术等[32],合并鼻–鼻窦炎者,可与鼻喷激素、促粘液排出剂等配合使用[33],合并咽炎者注意抗炎、抗感染治疗,但由于影响因素较多,部分患者不能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或反复发病。
综上所述,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药在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在临床上,正确辨证论治,合理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弥补西医治疗中的不足之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