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1世纪初,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它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该学科采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致力于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关注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情绪智力作为个人管理和利用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与积极心理学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核心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情绪智力概念首次传入中国,国内自此开始研究情绪智力。此后近20年,情绪智力的研究不仅包括继续介绍国外理论,探讨情绪智力概念和理论的内涵外延之外,还进行大量的有关情绪智力的实证研究。但国内针对情绪智力研究的综述性文章较少。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的期刊和学位论文为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选取2004~2024年CNKI数据库中以“情绪智力”为关键词发表的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文章进行详细分析,以把握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现状、关注领域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研究文章的详细分析,掌握了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现状、核心领域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如下问题:
1) 2004~2024年间国内情绪智力研究的基本现状如何?
2) 2004~2024年间国内情绪智力研究的热点领域有哪些?
3) 国内今后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用于分析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中文期刊。为形成涵盖较为全面的数据源,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中的中文期刊为数据基础,运用CiteSpace (6.3.R1)分析软件对2004~2024年情绪智力研究文章进行筛选和归并关键词同类项,然后详细分析。首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我们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条件为以“情绪智力”作为主题和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04年到至今,共得到2882条结果。经过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去除其中的会议通知等文献,得到2000篇文献。由于CiteSpace软件一次只能抓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500篇文献,因此本研究需对检索到的文献抓取四次。将所有抓取到的文献导入 CiteSpace后,软件对不符合的数据再一次进行了筛除,最终得到1615篇有效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6.3.R1),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该软件的核心运作机制建立在信息可视化技术、文献计量学原理以及先进的数据挖掘算法之上。它通过这些技术绘制出直观易懂的可视化图谱,并建立节点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深入剖析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共现模式与聚类结构。其显著特点在于,软件能够通过对文献的细致可视化分析,构建出网络状的知识图谱,这些图谱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某一特定学科或知识领域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发展态势、研究焦点以及前沿动态的变化(胡刚,吴婷,2022)。
本研究将2000篇论文的题录信息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之中,设置文献的起止时间为“2004~2024”,时间切片为“1”,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和“机构”,其他参数为默认设置,便获得年度发文量、高产机构、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突现图谱以及时间线图谱等信息用于分析。
3. 文献基本概况
3.1. 年度发文量分布
年度发文总量的变化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因此,我们对数据库中不同年份发表的文章数量进行了统计,并以图1呈现统计结果。
Figure 1. Overall trend of publications on EI research from 2004 to 2024
图1. 2004~2024年情绪智力研究的发文量总体趋势
图1表明,国内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可进一步划分为初始关注(2004~2009)、繁荣发展(2010~2017)和稳定发展(2018~至今)三个阶段。初级关注阶段,国内情绪智力的研究刚起步,大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引介方面,因此的发文量相对较少。自2010年起,我国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论文发表量持续飙升,直至2016年至2017年达到顶峰,年均发文量高达111篇,创下了近七年来的新高。在此期间,实证研究的萌芽出现,极大地拓宽了情绪智力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青少年、医护人员及企业团队等多个群体,使情绪智力的研究对象更为丰富多样。这些研究的深入不仅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2018年开始到至今,情绪智力研究逐渐步入稳定的发展期,这一阶段的发文量虽稍有波动,但整体保持平稳态势。虽然发文数量有所下降,但其研究内容却更为深入和多元化,特别是在心理学领域,他们开始深入探究情绪智力对个体发展的长远影响和作用。展望未来,情绪智力的研究有望进一步拓展至跨学科领域,展现出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
3.2. 主要研究机构
我们继续运用CiteSpace对主要研究机构进行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2004~2024,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机构,将TOPN设置为50%(每年出现频率最高的50%术语或文献),得到的节点数为203,连线数量为26的机构合作关系图谱,并以图2呈现统计结果。节点越大表示发文量越多,字体大小说明机构发表的文章数量及其影响力。不同机构之间的连线说明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由此也可看出国内近二十年关于情绪智力研究的高产研究机构。
Figure 2.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in EI research from 2004 to 2024
图2. 2004~2024年情绪智力研究的机构合作关系
根据图2所示,国内情绪智力研究的主要机构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各大师范高校,主要有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第二种是一些师范大学所属的心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和教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第三种是护理学院和商学院也研究情绪智力,如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从图2还可以发现华中师范大学的发文量是最多的,并且它和浙江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都有合作发文,其次是陕西师范大学,它和广西师范大学有合作关系。还有一些心理学院之间的合作。
从以上来看,国内研究情绪智力的机构相对较少,且研究现状呈分散化、碎片化分布,说明在今后该主题的研究在机构间的合作仍有待加强,各科研机构及学者们应优劣互补,进行深入研究交流,以便促进各自的科研能力。
4. 研究热点与趋势
4.1.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提炼总结了核心观点和主要研究内容。本文运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
Figure 3. Co-occurrence of keywords in EI research from 2004 to 2024
图3. 2004~2024年情绪智力研究的关键词共现
从图3可知,该关键词共现图谱是由185个关键词节点和720条连线组成,图谱的密度为0.0423。其关键词节点较少,节点之间连线相对较多、关联密度较大,这表明该领域研究主题较为集中。另外,图中节点大小和颜色深浅表示关键词显著性的高低。节点越大,颜色越深,显著性越高,越能凸显国内情绪智力研究的热点领域和话题。据图3可知,节点最大的是“情绪智力”,说明近二十年国内情绪智力研究的重点仍然是情绪智力在各个方面的研究。其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绩效”和“护士”等、这直观地反映出国内情绪智力的研究开始呈现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其他一些节点相对较大的关键词有“初中生”、“中介效应”、“职业倦怠”、“应对方式”、“情绪”、“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相关性”等,这说明国内情绪智力研究涉及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全面,不仅研究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而且也在关注情绪智力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这也反映出一些热门话题本身就是前沿主题,情绪智力的研究需要同时兼顾二者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4.2. 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关键词的聚类图谱是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产生的,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可将零散的关键词按照信息程度进行分类,它主要是从标题、关键词和摘要中抽取关键词提炼出聚类标签。本文运行CiteSpace (6.3.1)版本,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为保证聚类效果,将时间切片设置为一年,得出节点数量为185,连线数量为338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
Figure 4. Keyword clustering of EI research from 2004 to 2024
图4. 2004~2024年情绪智力研究的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聚类图谱的模块Q值为0.4414 (Q > 0.3),平均轮廓S值为0.8242 (S > 0.5),这表示聚类结果良好,聚类结构具有意义,所得图谱显著可信度较高。图4显示了主要的7个聚类集群:#0情绪智力、#1初中生、#2大学生、#3社会支持、#4工作绩效、#5职业倦怠和#6护士,这些聚类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关注范围。
#0聚类:情绪智力。卢家楣(2005)探讨了情绪智力的术语本身、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及与非智力因素、社会智力的关系。有学者对多重情绪智力量表(MEIS)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进行了实证检验(曹蓉,王晓钧,2017)。结果发现,MEIS明显缺乏每个维度所设定的4因素的结构效度,项目效率明显不足,因此,MEIS尚不具备有效测量情绪智力的功能。本研究认为该聚类的研究方向是探讨情绪智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革,研究出适合中国背景下的情绪智力测量量表。
#1聚类:初中生、#2聚类:大学生。这两个聚类主要是情绪智力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随着对情绪智力认识的加深,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个体的情绪智力水平。秦希根(2014)对300名初中学生进行情绪智力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属于中等偏上程度,情绪智力较高的学生英语成绩较好。还有学者采用问卷方式分析了110名西部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情绪智力、外语愉悦和英语阅读水平之间的关系(肖思杰,赵欣,2023)。研究发现,通过教师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从而改善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4聚类:工作绩效和#5聚类:职业倦怠。这两个聚类主要是情绪智力在职场领域的应用。有研究者关注情绪智力在领导力、团队合作、员工绩效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提升员工的情绪智力来改善组织氛围和提高工作效率。王伟(2015)经过实践研究证明了情绪智力可以直接对工作绩效进行正向预测,两者的实质关系主要受到调节变量以及中介的影响。胡刚和吴婷(2022)以324名房地产销售人员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房地产销售人员的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培养与开发房地产销售人员的情绪智力,不仅会提高房地产销售人员的工作绩效,还有利于实现房地产销售人员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这些研究表明,情绪智力高的员工,拥有较高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4.3. 时间线图谱分析
时间线图谱可反映该领域的历史发展规律及未来研究方向,以便更加直观地把握国内情绪智力的研究热点。图5展现了最显著的9个聚类的时间线发展。
从图5的时间线发展图可见,情绪智力的研究在不同的时间段,其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2005年之前,国内刚开始引入情绪智力概念,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研究者对情绪智力的定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也在积极探索情绪智力的评估与测量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词主要是“能力模型”、“多元智力”、“情绪管理”。2005~2020年间国内学者开始将情绪智力应用到不同领域,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医疗领域等。图中可知该阶段的关键词为“大五人格”、“焦虑”、“中学教师”、“初中生”、“学习投入”、“学业成就”、“工作倦怠”、“工作压力”、“医患关系”、“护理”、“医学生”等。由此可见,该阶段情绪智力的研究不仅具有学科多元融合的特点,其研究内容也日趋丰富多样。2020年以后,国内学者对情绪智力的研究开始涉及外语这一单独的学科领域,如结合情绪因素去探讨情绪智力对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作用。该阶段的关键词主要是“外语愉悦”、“英语成绩”和“外语焦虑”等。
总而言之,从时间线图谱可以发现,国内学者情绪智力的研究涉及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在不断扩展和完整,未来研究将情绪智力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和实践中,以推动情绪智力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Figure 5. Timelin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from 2004 to 2024
图5. 2004~2024年情绪智力研究的时间线图谱
4.4. 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
突现词是指在短时间内突然成为热点的价值关键词,可以用来观察研究话题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图6展现了最显著的18个突现词的分布情况。
Figure 6. Keyword bursts in research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rom 2004 to 2024
图6. 2004~2024年情绪智力研究的关键词突现
从图6可知,在情绪智力研究的演进过程中,突现时间较早的关键词是“智力”,这说明在2004~2012年情绪智力的研究热点是定义和理论模型的探讨,是国内情绪智力早期研究的重点,其突变强度最大,数值为7.64,热度持续时间长达8年。其次突变时间较长的关键词为“工作倦怠”、“工作绩效”,这两个是2008~2016年情绪智力的研究热点。这说明在该阶段,情绪智力应用到了职场领域,研究者侧重探讨如何通过提升员工的情绪智力来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心理弹性”则是2020年~2024年情绪智力的研究热点,其突变强度位列第二,数值为5.12。而最新情绪智力的研究热点分别是“外语愉悦”、“正念”和“体育锻炼”。这说明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关注情绪智力的神经机制,而且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对情绪智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为实际应用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5. 结语与展望
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二十年国内收录在CNKI数据库中有关情绪智力的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从高产机构的网络图谱看,几大核心机构的发文量大,说明其在该领域的研究能力较强,但图谱网络密度较小,说明各大出版机构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机会。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情绪智力领域研究的全面发展。
从热点主题看,未来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究情绪智力的各个方面。例如,可以从心理学探究影响学生情绪智力的因素,神经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绪智力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而教育学研究则可以探讨如何有效地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发展和研究空间。